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老底子的事体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钱民权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作者是沪上独树一帜的收藏家钱民权,书中记录了他在收藏过程中的串串记忆,也是他对以往生活中的平凡故事和点点滴滴的感受的记录。这些已经被岁月抖落的往事,不仅是作者人生的印痕,而且也是一代人生活的缩影。虽然年轻一代的我们对那些往事无从经历,但书中所叙之事鲜如活水,令人陶醉,也令人留恋。

内容推荐

本书作者钱民权是上海有名的业余收藏家,书中叙述了他在这几十年来的趣事。书中的文章都不长,有的还很短,但涉及的都是作者自己经历的事和熟悉的人。阅读本书,你可以读到作者幼年时的童趣、少年时的梦幻、青年时的磨炼、中年时的拼搏,而这些往事也正如作者所说的:“都铭刻在我记忆的深处,清晰得犹如昨天刚刚发生的那样。此时此刻,我才感觉人生的短暂、时间的珍贵、往事的甜蜜。”

目录

自序

弄堂游戏

童年雪趣

儿时年味

春在田垄野菜香

籴米印象

难忘小菜卡

回味爆米花

大饼油条

饭瓜“面疙瘩”

漫谈油灯

说灶头

街头难见煤球炉

家里原来有架橱

补镬“小炉匠”

袜底板琐记

久违木拖鞋

老街茶馆

弄堂乘凉

悠悠蒲扇情

矿石收音机

在三林塘插队落户

弄堂情结

蚕豆乡情

贪婪甜芦粟

评工分的烦恼

住的变迁

柳树随想

鸡年话养鸡

儿时我养蚕宝宝

秋风甫起蟋蟀鸣

盛夏说蝉

摸蟹捉蟛蜞的野趣

其乐融融吮螺蛳

愧对麻雀

鱼塘咏叹

龙华古风

甲申年话甲申村

徐家厍与徐家汇

百年勾针话兴衰

沪郊农谚趣谈

民间语词杂谈

五月端午飘粽香

七月初七话“七巧”

淡忘了腊八节

名片小考

说酒

我寻到了钱氏始祖

孔子论“钱”“民”“权”

我收藏农家“吃饭“家什

附录

市郊农史此处留

读取乡土

就收这些“老货色”

一本画册折射的社会变迁

后记

试读章节

    鸡年话养鸡

猴年一过就是鸡年,老天爷有意与人们过不去,突然流行起“禽流感”来了,一时间人们望鸡生畏,谈鸡色变,近期常闻某乡某村成百上千的鸡被宰杀、掩埋的信息。向来与人类亲近相处的鸡突然落到这个境地,真是令人心寒。面对眼前的一切,我不由自主地回想起当年养鸡的那些趣事。

在城镇不设养鸡禁令的年代,我们弄堂里几乎家家都养鸡。特别是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养鸡还能够经常吃到鸡蛋,逢年过节还可以宰鸡尝鲜解馋,缓解没有猪肉吃的贪婪。其实,养鸡还是一件很有乐趣的事情。

春末夏初,经常有来自江浙地区的农人走村串巷上门叫卖小鸡。这些卖鸡的人皮肤黝黑,头戴草帽,肩挑担子,上百只雏鸡圈在用木屑垫底的团匾里,四周用粗篾编成的栈条围着,雏鸡清一色嫩黄,毛茸茸的,令人可爱。当卖鸡人挑着担子走进弄堂时,“叽呀——叽呀”的叫声一路传来,很是动心,弄堂里也随之“热络”起来。大人们蹲在团匾四周挑选小鸡,围观的孩子也兴趣极浓,还好奇地伸出小手戏弄小鸡,惹得主人不停地拦截。

我们家里每年都养鸡。当母亲将小鸡带回家后,屋里添了一丝生机,生活多了一分情趣。我找来纸箱、空盒作为鸡窝,盒底铺垫了旧报纸,盒盖上还戳了许多个洞。孩提时尽管贪玩,但是给小鸡喂食是忘不了的。当年养鸡,口粮是不能作鸡食的,因为自己还食不饱肚,于是就觅来米糠喂鸡。

雏鸡必须精心呵护,气候冷热变化不可疏忽,否则极易患病夭折;当小鸡散放时,还需步步留神,否则会葬身你的脚底,我感受过踩死小鸡后的那种忏悔之情;黄鼠狼是小鸡的天敌,有好几次竟然在我的眼皮底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活生生的小鸡叼走,让我伤痛得捶胸顿足。当小鸡茸毛变色、两翅日益见长时,就可以分辨出雌雄。

鸡长大了,食量也随之加大。母亲便督促我用淘米水沉淀起来,再将拣菜时剥下的老菜叶剁碎后,与“米泔水”拌和在一起烧煮,作为饲料喂鸡。这种废物利用的绿色饲料既不破费,又很“环保”。捉蚱蜢、摘“皮虫”喂鸡是每天要做的事。我常去路边的草丛里,用双脚拨弄几下,受惊的蚱蜢就会跳跃扑腾,我专挑大蚱蜢下手。而“皮虫”都是静静地悬挂在柳条上的,有的还掉落在地,比起捉蚱蜢来容易得多。回家后,我用手指撮住蚱蜢,一只只鸡都会猛蹿到我面前,从我手指间啄去蚱蜢,脖子一伸,就吞下肚去。喂“皮虫”时,先要剪去外壳,当我将形体如同蚕宝宝一样的虫扔向鸡群时,顷刻间会招来一场争抢,有时两只鸡同时咬住一条皮虫,对峙争夺,振翅不让,毫不示弱,直至被拉成两段,各得一半后才罢休。这种为生存而食战的场面,有一种惊心动魄的趣味。经过一番争抢,当颈下的食肚鼓起来时,就自个儿“咯咯咯”地宿棚去了。

用这些含有高蛋白的“肉食”喂鸡,长肉快,母鸡还会勤生蛋。当母鸡两颊显红时,则是产蛋的预兆。此时,母亲总会熟练地一手抓住双翅,一手触摸尾部“捂蛋”。当她告知哪一只鸡哪一天即将下蛋时,我心头便会升腾起一种喜悦。公鸡长到斤把重、还未啼之前,被称之为“童子鸡”,民间虽有吃童子鸡滋补养身的习俗,但是我等平民人家是舍不得动刀放血的,宁可多花费一点食水,让它再长几斤肉。弄堂里少见大公鸡。偶尔有一两只公鸡在宅前屋后东荡西游时,总会被孩子们围攻擒拿,毫不留情地拔下五彩斑斓的鸡毛,转眼做成了一只毽子。说来不怕人家笑,当年我也参与拔过别人家鸡的毛。

在灿烂的阳光下看公鸡相斗是很有趣的,争斗的公鸡往往是突然间对峙而战的,双方时而激烈厮杀,时而将嘴尖在地上磨砺几下后继续搏斗,各自一展威风。此景此情,联系到课文上读到的“再接再厉”这个成语,对其含义的理解感到鲜明而又形象。我又可怜大雨中来不及回家的公鸡,浑身的羽毛被雨水冲淋得一撮撮地耷拉着,成为畏缩在屋檐下的活生生的落汤鸡。

下乡插队落户后,我还继续养鸡。农村养鸡的条件真是得天独厚,至少不需要经常伺候,这些鸡整天在开阔的乡野里刨食,个头也日长夜大。每当夜幕降临,自家的鸡无需主人操心,都会习惯地回到柴间里,往柴窝里一钻,就可以静静地过夜。每当我收工回来时,鸡窝里总会留下个数不等的鸡蛋。这些鸡蛋成为我在乡村生活的年代不可缺少的营养菜肴。回市区过年过节时,忘不了带上只把鸡进城,让家里人共享乡村散养鸡的鲜嫩美味。如今追求回归自然的都市人,已经难以吃到这种散养的乡村鸡了。

养鸡最担忧的是“瘟鸡”。其症状是整天耷拉着鸡头,微闭双眼,不食也不动,真是“呆若木鸡”。常见农人用脸盆罩住病鸡,不停地敲击盆底,企图使其惊醒。其实,这种做法是徒劳的。倒是采用蒜泥拌菜油往鸡嘴里灌的方法,偶然也有见效的。当年“瘟鸡”现象是常有的事,人们也不以为然。只是回天无术时,扔了可惜,便推毛剖肚,饭桌上多了一碗红烧鸡,食用后也安然无恙。这种瘟鸡现象肯定与现在的“禽流感”毫不相干。

从农村回城后,已不再允许城镇居民养鸡,于是我再也没有养过鸡。

          P110-P112

序言

三十七年前的今天,我打起背包,离开父母兄弟姐妹,奔赴“广阔天地”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当时我刚满十八岁。如今的我,两鬓的丝丝白发在不知不觉中显现。走过了少年、走过了青年、走过了中年,一霎眼已经年过半百。五十多个风雨春秋一路走来,犹如农人用犁在田里划出的一道道行迹。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加贪婪时光,既要把握住眼前的每一天,又想追回过去的岁月。十年前,我起意追寻过去的物,是旧时农家刀耕火种的器物,还创办了一个博物馆,又编著了《上海乡村民俗用品集萃》。这一件件熟悉又渐陌生的器物,让我又回到了当年风华正茂、战天斗地的年代。这几年,又回首过往的事。幼年时的童趣、少年时的梦幻、青年时的磨炼、中年时的拼搏,都铭刻在我记忆的深处,清晰得犹如昨天刚刚发生的那样。此时此刻,我才感觉人生的短暂、时间的珍贵、往事的甜蜜。

回首以往的情景,眼看着它们悄悄地从身边溜走,而且永远也不会再现,就产生了用文字留下蹉跎岁月的念头。幸亏自己读了几年书,能用笔记录文字,于是经常在夜深人静时,独自静静地坐在书桌前,在纸上留下了成长过程中的经历、见闻和感悟。而让我感到遗憾的是,人生旅途上的往事如同飘落在地上的一片片干枯的树叶,要我把它一叶叶地捡起来、串起来、“活”起来,深感力不从新;想把身边发生的事说清楚,也难以说得清楚。

书中的文章都不长,有的还很短,但涉及的都是自己经历的事和熟悉的人。因此,记忆的闸门一打开,那些往事鲜如活水,令人陶醉,也令人留恋。

动笔写点东西,是我多年养成的习惯。虽然写作水平低下,但还是坚持不懈地操练,我的目的是写,不能因为怕写不好而不写;也不能因为怕别人说写得不好而不写。我的愿望仅仅是把想说的话记录下来,只要句子通顺,别人看得懂就可以了,因此谈不上文采,也顾不及章法。我说这些话的意思是要向熟悉我的朋友或不认识我的读者打个招呼,千万不要见笑我的水平。因为,我毕竟还不是专业写手。谢谢各位。是为序。

             钱民权

            2005年10月25日

后记

当我写下“后记”二字的时候,秋天的脚步已经缓缓地走来,在这金桂飘香的季节,《老底子的事体》终于与读者见面了。

一个人做事应该考虑要让公众受益,作文亦应让读者喜欢。尽管我主观上这样想,而当书稿正式送交出版社后,我真的有些忐忑不安了:现在社会上讲究名人效应,人家一见这个署名就感到陌生,会有人看你这本小书吗?可是已经到了这一步,我只能用“青菜萝卜,各人喜欢”这句话来安慰自己了。

平心而论,写作是一件很艰难的事。光凭热情是不行的,还要具备技巧,才能运笔自如、妙笔生辉,而我是难以做到的。就自己的水平而言,与其说是写作,倒不如说是在记录。这本集子就是我将以往生活中的平凡故事和点点滴滴的感受所作的记录。这些已经被岁月抖落的往事,不仅是我人生的印痕,而且也是一代人生活的缩影。如果说,其中有些内容能让读者产生共鸣,并能激发你对往事的眷念之情,已经是我最大的欣慰了。

在我回首往事的过程中,我总是想起生我养我的父亲和母亲。是父母亲含辛茹苦地养育了我,并教诲我要做一个有品质的人、有文化的人、有志气的人。虽然我不能以辉煌的业绩告慰两位老人,但是我毕竟尽了自己的努力,瞄准人生的坐标,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到了今天。书中有好几篇文章都提到了父亲和母亲,这是为儿子的对慈父慈母深切怀念之情的追思。

书成之日,我要真挚地感谢Intertek IES给予的关心和支持;感谢浦东新区三林镇红旗村村民委员会给我的帮助,这块当年插队落户的土地是我跨出校门踏上社会的第一站,它对我以后如何应对人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感谢《新民晚报》的郑辛遥先生为我画了一幅漫画肖像;我还要感谢我的妻子吴良凤和女儿钱奕,她们支持我、理解我、鼓励我,不仅免去了我许多家务劳动,还为我沏茶倒水,既给了我写作的时间,又给了我关爱和力量,使得我在浮华中偏安一隅,静心专注地笔耕。书稿付印之前,女儿还帮助做了文字校订工作。

在成书的关头,上海人民出版社的李伟国总编和杨柏伟编辑为本书起了这个富有上海方言特色的书名,点睛之笔,令我惊喜,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钱民权

          2006年8月18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9:3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