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翰珍(昆仑堂美术馆藏画赏读)
分类 文学艺术-艺术-绘画雕塑
作者 昆仑堂美术馆
出版社 荣宝斋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这是昆仑堂美术馆藏画的赏读本。全书共收录40个绘画作品,每个作品都是一画一文,作品与讲解相结合,有利于读者对绘画艺术作品的理解。该书艺术性较强,适合有艺术修养基础者阅读。

内容推荐

这是昆仑堂美术馆藏画的赏读本。全书共收录40个绘画和书法作品,每个作品都是一画一文,作品与讲解相结合,有利于读者对绘画艺术作品的理解。该书艺术性较强,适合有艺术修养基础者阅读。

目录

唐人《迦理迦尊者像》鉴赏 杨新

四段唐代佛经抄本 孙向群

徐熙绢如布 陆昱华

擅作大画的谢时臣 陆昱华

董其昌行草书杜诗长卷 王清

王铎临帖的启示 陆家衡

王铎用印与书法分期 陆昱华

诸夷职贡图册 薛永年

惜墨如金的查士标 陈凤珍

清凉山上一代画宗 顾鹤冲

笪重光小楷册页 陆昱华

王翠《书堂秋色图》 陆昱华

袁江:有清界画推第一 聂崇正

高凤翰和他的《竹菊湖石图》 张郁明

平沙落雁不惊飞 马鸿增

老有所乐李复堂 薛翔

李觯《墨竹图》 沈江

“清四家”书法 刘恒

浙西高士奚铁生 陆昱华

潘画王题,书画合璧 顾工

力学元人的王学浩 陆家衡

王素及其仕女画 褚建蓉

海派早期画家张熊 吕欢呼

洋务派思想家冯桂芬其人其书 孙洵

篆书名家杨沂孙 陈道义

海上名家书画册读后 徐建融

跳跃逸宕的杨岘隶书 陈凤珍

蒲华的诗情画意顾工

吴昌硕集《散氏盘》 联洪亮

“文治”总统徐世昌 沈江

曾熙的渴笔山水 刘金库

齐白石《菊花蜻蜓图》 褚建蓉

黄宾虹篆书联 陆昱华

黄宾虹花卉扇面 吕欢呼

王一亭其人其画 沈江

梁肩超与碑版书法 沈江

吴湖帆早期山水 褚建蓉

诗意萦然一大千 褚建蓉

刘海粟画扇 任军伟

傅抱石及其“抱石皴” 沈江

后记 夏天星

试读章节

        高凤翰和他的《竹菊湖石图》

在扬州八怪的书画群体中,高风翰是最为奇特的人了。他刻的印,时誉很高,竟连八怪中的高翔向他求印也要数年之久。他的左手书法一时供不应求,竞连郑板桥也参与了造他的假。更有奇者,他生前曾画过《博古图》、《吸古得深味图》,两百年后山东大学刘敦愿教授竟根据他画匕的题跋,找到四千年前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遗址,在1964年至1965年的挖掘中竟出十了两千多件珍贵文物。上海的邓云乡先生根据高风翰的《人境园腹稿记》考证出曹雪芹《红楼梦》中的大观园,是根据高氏《人境园腹稿记》写的,或者至少说参考了《人境园腹稿记》写的。文章一发表,即震动了整个红学界。维特根斯坦曾经说过,一个艺术家小在于他生前作了什么,而在于他死后留下多人的思维空间。高凤翰大约就是这样的一位书画天才。

高凤翰的先辈是贫穷而倔强的胶州盐民,至他的祖父才出现转机。其父日恭,康熙十四年举人,官至诸城、临淄教谕,诗文誉满胶东,精丁书画。高凤翰幼承庭训,早负才乞,为蒲松龄赏识。据传《聊斋志异》、《张贡生》即是以高凤翰及其好友山东大书画家张在辛的逸事为素材写的。神韵派领袖王渔洋因爱其才华,在临终前收高凤翰为入室弟子。

封建社会知识分子的唯一出路是科举,高凤翰也不例外,然命运多舛,屡试不中。雍正六年,高风翰举贤良方正,被派往安徽歙县做一个八品的县丞,开始了他是祸不是福的仕途生涯。雍正十一年高凤翰调往扬州,任仪征丞兼泰州巡盐分司坝监制。乾隆二年,被诬告,与两淮盐运使卢雅雨连坐。得白后,右手废,以左手作画,号“尚左生”、“丁巳残人”。乾隆六年北返。乾隆十四年,于贫病交加中病故于家乡。终年67岁,葬胶州二咀河辛置岭。

《竹菊湖石图》是高凤翰晚年的代表作之一。是图首尾各有一一段题记,从题记可细是图作于乾隆十三年(1748)仲冬(冬月)六日。是年高凤翰66岁。高凤翰于乾隆十四年种春二月过世。是图距离凤翰去世仅三个月,是我们能看到的高凤翰遗作中的最后一幅,堪称绝笔。这就湿得格外珍贵了。高风翰在其题画中写道: “画成卧榻留三日,始向秦川寄边人。未及平生下欤曲,且从画里接精神。”至于“秦川边人”定是高凤翰的好友,其人是谁已无法考证。这并不重要,要探知是图的底蕴,关键在“未及平生下歙曲,且从画里接精神”。一个行将就木的老人他的“下欺”是什么, “画里精神”是什么都是值得我们思量的。诗中的“下欺”接《九章》“欺秋冬之绪风”,以此借屈原艰苦悲痛的处境及对楚国黑暗政治的愤懑,对信念理想的坚贞以自况。至于“且从画里接精神”的解读,即要联系到上句,又要看这幅画的内容。这幅画的中心是两块一大一小的石头,在石头的左方是傍石弯弯曲曲历经风霜的深秋菊花,在石头的右方是从两石之间穿插而出瘦劲的倔强的竹子,从竹叶的势态看是历经人世风雨、不甘不屈的冲天之竹。画中的不平之气,乃至怨气、恨气扑面而至,给人阵阵孤寒、阴冷之感。高凤翰直到临死前夕,还有如此大的怨、如此大的恨吗?是的。这要从他生平经历过的重大风波说起。话说回头,再从他那个“是祸不是福”的仕途经历说起。

雍正六年,高凤翰因举贤良方正,派任歙县县丞。其问他结识了其时任六安太守的同乡卢雅雨(山东德州人)。卢雅雨久闻高凤翰大名,见面后,高凤翰仪表堂堂,果真才华卓绝,非常钦慕,便和高凤翰结下牛死之交。不久,卢雅雨便上书两江总督程元章,举荐高风翰为歙县县令。在高凤翰为官期间,因不逢迎,又过于耿直,被人诬告贪污,又是卢雅雨出而为其澄清正名。雍正十一年,卢雅雨得知自己不久将调往扬州,任两淮盐运使。又是经他举荐,调高风翰至扬州,任泰州盐运分司坝监制,以备以后委以重任。至此,高凤翰与其时生活在扬州的金农、郑板桥等人合流,壮大了扬州八怪的阵容,并以其深厚的功力名噪江淮。就在这期间,高凤翰第二次受到诬陷,并和两淮盐运使卢雅雨连坐被告。其罪名是“结党营私”。卢雅雨是主犯,高凤翰是从犯。沈起元跋高风翰《送卢雅雨出塞图》(故宫博物院藏)道破了这个案子的真相:“(卢)至两淮运使,有殊绩。淮商习骄蹇,疾其整峻,利不能动,则中蜚语,致被诬去官。”高风翰对簿公堂之际表现了不向恶势力低头的大无畏气概。他抗质道:“不妨李固终成党,到底曾生未杀人。”在这场生死恶斗中,卢、高二人最终还是敌不过财大气粗的盐商。虽然是从轻发落,结果是高凤翰无罪释放,但被罢了官,而卢雅雨却被发往准噶尔守台。此案一直拖到乾隆四年方算完结。从此,高凤翰的仕途经历也就结束,他那年轻时代为之努力,追求的修、齐、治、平的宏图大志遭到毁灭性打击。在这个案子中,由于高风翰在狱中受到的摧残,致使他右臂痹废。高凤翰一生被人两次诬告,越被诬陷越是不服气,越被诬陷态度越硬,因而又自号“石之农”、“石头老子”。

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竹菊湖石图》,其题意便明白过来。图中的两块石头分明是代表卢雅雨和高风翰自己。石头两侧的菊花和竹子隐喻着卢、高二人高尚品质,两块石头紧紧相依,代表着卢、高二人生死与共的深情厚谊。既是绝笔,当然是一生中最令人怀念之事。亦可说,《竹菊湖石图》为高风翰用另一种方法为自己立的墓志铭。这样,我们便能更好地理解此图中“未及平生下欺曲,且从画里接精神”的精神了。

高风翰的花卉绘画成就,陈师曾在他的《中国绘画史》中作过评价:“乾隆号称扬州八怪者,多江湖野逸畸行之士。其画往往不守绳墨,或变其师法,自出机杼,是为清朝花鸟一变。高风翰诸人,皆磊落不羁,书卷之气溢于楮墨。自勾花点叶之体出,有石旧、白阳一派。至于高南阜,则更肆为奇逸,自清初至于道、成,未能出此范围,而勾勒一派,渐成绝响。”以上堪称佳评。近现代的花鸟画创作中,这种“绝响”在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的作品中我们还能看到高风翰的影子,可见影响深远。

P49-53

序言

昆仑堂主人朱福元(1919一 )是当代著名收藏家。他毕生致力于搜集散失于海外的中国古代书画,庋藏之富,甲于东瀛。2001年,朱老慨然将其珍藏的三百余件古代书画作品捐赠给家乡昆山。昆山市人民政府建昆仑堂美术馆,以作永久珍藏和展示。建馆以来,昆仑堂美术馆把藏品研究列为工作的重点,诚邀海内外专家、学者开展各类学术活动。或考证鉴定,疑义相析,,甄别真伪;或披览赏玩,探精抉微,溯源辨宗。馆内同仁也纷纷加盟,选择课题,查考史料,研究成果已见初效。爰选藏品赏读四十余篇,汇成一集,值建馆五周年之际,奉献给读者。原文囿于篇幅,或略有删节,谨请作者见谅。

在当代收藏界,朱福元先生是一位颇具神秘色彩的人物。他既不是腰缠万贯的阔佬,也不是职业书画家、鉴定家,更不是位尊望重的权贵。但经他三十余年殚精竭虑搜集而来的书画作品,居然自唐、朱、元、明、清乃至近代,洋洋大观达五百余件之多,昕谓“铢积寸累,锦匣玉躞,庋藏成山”(杨仁恺《昆仑堂藏书画集序》)。仅捐赠给昆山的藏品中,就不乏精品和绝品。例如,麻布本《迦理迦尊者像》,这是一幅以罗汉为题材的唐代绘画作品,“其线描功夫,挥洒自如,举重若轻,非等闲之辈”(杨新《昆仑堂鉴赏书画记》),据专家鉴定,此画已开北宋线描大师李公麟绘画风格之先河,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和艺术观赏价值,可称得上是“稀世之珍”。又如清初鉴藏家笪重光审定并题署的《徐钟陵春燕戏花图》用笔洒脱,勾勒劲健,淡彩粉色,气息淳古,颇类“徐熙野逸”画风之特征。据清初张远跋称,此图为笪氏家藏,用东坡竹易之,弥足珍贵。其他如明谢时臣《雪山行旅图》、明蓝瑛《仿梅道人山水》、明佚名《职贡图》、清龚贤《溪山隐居图》、清袁江《醉翁亭图》、清王犟《书堂秋色图》、清查士标《南徐山水图》、清高凤翰《竹菊湖石图》、清边寿民《平沙落雁图》等,分别代表了明、清各个时期、各个画派的典型之作,山水、花鸟、人物,备领风骚。书法作品名家名品,颇多力作。如闻名遐迩的唐人写经、明董其昌《行书杜甫诗卷》、清王铎《为芝老先生书献之帖轴》、清笪重光《小楷嘉州集册页》、清翁方纲《行书论洛神赋卷》以及梁同书、赵之谦等人的行书楹联等等。近代书画大家如翁同铄、任伯年、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张大千等人均有佳作荟萃一堂。真所谓“法书云烟,宝绘琳琅”(谢稚柳题《昆仑堂藏书画集》)。看了昆仑堂的藏品,我们不能不被朱福元先生作为一个收藏大家昕独具的慧眼和胆识所折服。

熟悉朱福元的人都知道,朱先生收藏书画的秘诀有三:一是凭自己眼力决断,从不请人事先鉴定。二是钱物两清,从不拖欠。有时卖家远道而来,交易未成,还会付给盘缠以慰其心。三是只买进不卖出。由于收藏目的是赏玩而不是做生意,故即使买进假画,也不会怨天尤人,心态十分平和。朱福元以诚信宽厚长者的身份,得天时、地利、人和之助,成为侨居海外收藏家的翘楚,当然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了。朱先生一生酷好书画,每自比项子京“天籁阁”。依鄙见,项子京固然不失为有明一代大收藏家,但此人以典当业起家,性格十分吝啬。每于收画出价稍高,便终日不乐,其收藏手段和历代藏家一样,不外乎“巧取豪夺”,其鉴赏眼力则得文彭昆仲之助,并非一己之能。这和朱福元先生以一人之力,尽匹夫之责,使珠还合浦、舟归桑梓的爱国之举是不能同日而语的。

昆仑堂藏有一幅近代海上画家王震仿八大山人笔意的小品。画的是一只小乌立在一个瓜果上,呜叫欲飞,款题为“不贪为宝”。这是王震为吉祥寺方丈石瓢和尚所作。王氏是吴昌硕弟子,也是一位慈善家。朱先生对此画情有独钟,不讨价便爽快买下,还印了不少照片赠送给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不贪为宝”是朱福元先生为人为事的准则,也是他收藏事业成功的真正“秘诀”。启功先生诗云:“昆仑名山富宝藏,金沙玉石供评量;披图何啻登其堂,高人胜迹同辉煌。”这是对朱福元和昆仑堂最中肯的评价。

后记

昆仑堂美术馆成立五年了,五年来它以精美的收藏、严谨的学术研究、科学的管理和热情周到的工作,为来自全国各地和国际上的参观者、艺术爱好者提供了比质的服务,同时也在广大的参观音和艺术工作者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在经济发展、物质日益丰富的生活中,如何继承发扬民族传统文化来充实我们现代社会文明已是当务之急。当前的收藏热和艺术品市场的兴起,显示了整个社会对于书画艺术品的追求和向往。为此,在昆仑堂美术馆成立五周年之际,我们深感昆山市政府的远见卓识,同时也更加敬佩著名收藏家朱福元先生。朱先生以他毕生的收藏向他的家乡和民族表达了他的深情厚谊!

我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在东京认识了朱先生。初次见面,他即将所藏书画精品一一展开,同时说明每一件作品的年代、作者及收藏经过。当时他博闻强记,精力充沛,看不出已是年过七句的老人。从那天起,每个星期六我都如约去朱先生那里,有时还遇到来自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及世界各地的中国书画同好,像闻名海外的佳士得拍卖行原中国书画部主任黄君实先生,专门复制中国古代书画的日本“二玄社”总编高岛毅彦先生等,都是朱先生的座上客。大家依次看罢朱先生的藏品,即兴而谈,最后朱先生必以他昕创立“赤坂饭店”的美味佳肴来招待我们。这种欣赏艺术品和品尝美味的“雅集”,自90年代始延续了近十年。这十年使我有机会展观中国历代名家的原作,有机会接触到海内外的书画专家、学者,加深了我对于中国传统书画的认识,更可贵的是使我了解了朱福元先生非凡的经历和他善良、正直、高尚的人品。

朱先生祖籍江苏昆山,为一方望族,自幼受到良好的传统教育。他的祖父富于收藏,每逢天朗气清之日,便将昕藏书画展示于厅堂,并亲为他的长房长孙朱福元讲解一番,这一幕深深地印在了朱先生的记忆里。在后来我和朱先生的谈话中,他不止一次向我深情地谈起这一段住事。正是这一段少年时期的生活,不但使他有了欣赏书画的爱好和修养,更为他日后的收藏,乃至于捐赠书画,建立美术馆等美好的愿望,埋下了“种子”。大学毕业后,朱先生以经商继承祖业,往来于昆山和上海之间。

解放初期,作为昆山地区地主资产阶级代表人物的朱先生迫于当时的形势,从香港转入日本。因行色匆匆,没有带去财产,为谋生计,朱先生和夫人可谓历尽艰辛。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他们创立的中国料理“赤坂饭店”发展到十几家,在日本国内得到上至皇族、下至平民的交口称赞,并在美国及东南亚的华人世界中声名日盛。

生意上的成功,反而加深了朱先生对民族文化和家乡的思念。朱先生和我讲,他在日本没什么朋友,因为当时华人凑到一起讲的都是生意话,他听得乏味,精神感到很寂寞。当时唯一的消遣就是逛东京的古玩店,看看书法、绘画。在欣赏书画的时候,他有了回到家乡的感觉,回到了少年时代和祖父一起生活在江南老宅的情景。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实行开放政策,与日本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很多书画大师都到过东京,如启功、谢稚柳、徐邦达、刘海粟、杨仁恺先生等都和朱先生有过来住,也给予朱先生的收藏准确的评价,并一致赞赏他这种收藏散失于海外中华艺术品的民族精神。这一切更坚定了朱先生先出藏品集,后建美术馆的愿望。为此朱先生委托我将藏品分类造册,于1993年去人民美术出版社商洽出版《昆仑堂藏书画集》一事。1994年薛永年先生主编的《昆仑堂藏书画集》在北京举办了新闻发布会,并向全国各大图书馆捐赠图书。

1997年我陪朱先生游览了杭州、苏州之后,驱车回到了朱先生的故乡——昆山市石牌镇(现属巴城镇)。在离开家乡近五十年后,朱先生在家乡亲人都不知晓的情况下,悄然回到了他日夜思念的故乡。我不可能完全理解朱先生当时的心情,我扶住他微微颤动的手臂,陪他缓步走上老桥头。他手抚桥栏,热泪盈眶,放眼望去老桥如旧,流水依然,河边的老屋早无踪影。物去人非,一切都是既熟悉又陌生,他深叹苍桑之变。当时桥边有几位晒太阳的老人,我问他们可知道朱孟豪这个名字,其中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给朱先生指出了朱家老屋的位置,及朱氏亲属在河边新罟的位置。在满是落日余晖的老桥头,朱先生伫立了很久。

回到上海后,经过一夜的深思,朱先生决定将所藏三百余件历代书画捐赠给他的家乡昆山。他强调并不满意他经商的成功,他认为他做的真正有意义的事是尽力收藏了散失在海外的中国书画。

把收藏捐赠给家乡,与家乡人民共同完成建立美术馆,是他对养育他的祖父、父母、家族和家乡父老最好的回报。为此,自1998年始,朱先生以八十岁高龄不辞辛劳多次往返于东京和昆山,多次和当时昆山市主政的季建业书记及有关领导谈议具体事项。从作品的挑选到美术馆的设计都倾入了极大的心血,最终在2001年底昆仑堂美术馆开馆,完成了他的心愿。

今年朱先生已八十八岁高龄,因患目疾,行动不便。在最近的通话中他表示了对中国教育事业和艺术品收藏、艺术市场中存在问题的种种忧虑。他一再表示搞收藏不应成为投机生意,他强调人们应当通过对艺术品的欣赏来提高自己的情趣,净化自己的身心,最后使自己高尚精神转化为有益的社会行动,并形成良好时代风气,这才是艺术的作用。他说自己虽然双目患疾,眼前一片昏暗,但是内心充满光明和快乐,如果视力有所恢复的话,还想为读不起书的青年人做一点事。因为中国的兴起在青年,而青年的成长在教育。我们的民族一定要兴盛,因为我们民族创造了世界上最灿烂的文化。他嘱托我一定要把他对青年人、对民族的希望写出来,以表示他对中华未来必将强大的坚信和祝愿!

这就是昆仑堂美术馆书画捐赠者、收藏家,一位充满对家乡之爱的八十八岁老人的胸怀。他以他的思想、言论和行动为中华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做出了切实的贡献!

一切热爱中华文化的朋友们,都会向朱福元先生表示真诚的祝福和深深的敬意!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7: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