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学术文库》将秉承光明日报“理论前沿型、学术探索型、知识密集型”的传统风格,精心组织、精心编校、精心出版,充分发挥《光明日报》等主流媒体的宣传优势,宣传推广这项国家重点图书出版工程,力争使之成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具有权威性的学术著作品牌。是“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
本册为《光明学术文库》之《契接中西哲学之主流——牟宗三哲学思想渊源探要》,本书系统地考察与综合论述了中国具有世界影响的哲学家、新儒学大师牟宗三哲学思想的来龙去脉及其哲学思想的中西渊源。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契接中西哲学之主流--牟宗三哲学思想渊源探要/深圳大学人文社科文丛/光明学术文库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作者 | 王兴国 |
出版社 | 光明日报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光明学术文库》将秉承光明日报“理论前沿型、学术探索型、知识密集型”的传统风格,精心组织、精心编校、精心出版,充分发挥《光明日报》等主流媒体的宣传优势,宣传推广这项国家重点图书出版工程,力争使之成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具有权威性的学术著作品牌。是“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 本册为《光明学术文库》之《契接中西哲学之主流——牟宗三哲学思想渊源探要》,本书系统地考察与综合论述了中国具有世界影响的哲学家、新儒学大师牟宗三哲学思想的来龙去脉及其哲学思想的中西渊源。 内容推荐 近20年来,牟宗三哲学是国内外研究的重点与热点之一。本书作者经历了10年研究,系统地考察与综合论述了中国具有世界影响的哲学家、新儒学大师牟宗三哲学思想的来龙去脉及其哲学思想的中西渊源。 目录 导论—牟宗三哲学思想综论 一、哲学关注着的时代与世界 (一)上帝归寂与爱因斯坦到来的时代 (二)无体、无力、无理的世界 (三)对传统哲学精神的执持与守护 (四)上帝归寂与爱因斯坦到来的真实隐义 (五)人或人性的呼唤 二、中国的去向与人类自救的出路 (一)返本开新 (二)重建世界的人文精神 三、哲学地建立中国哲学——担负起中国哲学的时代使命 (一)哲学地反省中国哲学 (二)对近代以来中国哲学界的反省 (三)必须哲学地重建中国哲学 四、哲学地重建中国哲学的思想进路 第一部 契接中西哲学之主流 ——牟宗三哲学思想渊源探要 引言 第一章 生命与智慧的根源 第一节 混沌企向的生命 第二节 父教 第三节 天地灵气与乡村文化的陶养 第二章 逻辑启蒙与熏习西方哲学 第一节 师从张申府、金岳霖、张东荪三先生学习数理逻辑与西方哲学 第二节 相契于怀特海 第三章 站在西方哲学巨人的肩上 第一节 本康德的批判精神消融现代逻辑、数学、科学的成就 一、兼收并蓄博采百家 二、消融与整合现当代逻辑、数学、科学 三、从《数学原理》取得对逻辑独立发言的资格 第二节 以康德思路消融古今哲学 一、从逻辑问题进入康德哲学 二、由康德直探西方哲学的大统或主流 三、非专家之学的“康德学” 四、旁摄诸子 第四章 复归中国哲学继承儒学衣钵 第一节 万化之源 第二节 一师一友 一、熊十力对牟宗三的熏炙 (一)承接熊十力的儒学衣钵 (二)熊十力对牟宗三哲学思想的开启 (三)以理性主义的批判精神继承熊十力的哲学思想 二、唐君毅对牟宗三的学思影响 (一)唐君毅的“带路”作用 (二)在辩证法与形上学两方面对牟宗三的启导 附录:牟宗三哲学的研究现状及其局限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后记 试读章节 一个大哲学家的出现是特殊的,但绝不是偶然的。牟宗三(1909一1995),作为20世纪的一代大哲学家、大思想家、当代新儒学硕果仅存和最后谢世的儒学大师,在他的存在境遇和他对时代与世界的深切感受、体验中酝酿出他的哲学思想,以他独特的个性、天才和风格,哲学地建构了“牟宗三哲学”。 一个哲学家的生命创造和生命表现,看起来似乎只是一个特殊的事件。然而,在哲学家的生命流动中存在着一种普遍性。如所周知,牟宗三哲学的主题在于哲学地重建中国哲学——重建以儒学为主的中国哲学。在他看来,哲学地重建中国哲学是20世纪中国哲学的主题。面对自近代以来的西方列强对中国的沉重打击,中国的社会危机与民族危机大大地加剧了,面对自近代以来的西方文化及其哲学的挑激,尤其是20世纪西方哲学新潮的冲击,面对人类精神的迷失与对重估价值的期求,中国哲学既获得了“一阳来复”的生机,但也可能沉没于死亡峡谷。因此,重建中国哲学是中国哲学复兴的必要选择。但是,重建不是古代典籍的“注疏”、“集注”、“集解”,也不是以西方哲学的标准与模式(——无论是欧美的还是俄式的标准与模式——)来生拉活扯或生搬硬套地强行解释中国哲学,任意涂抹、打扮、臆解或歪曲甚至是阉割中国哲学,而必须是哲学地建立中国哲学。换言之,中国哲学必须现代化和世界化。从中国哲学自身在20世纪的发展来说,这表现为“中国哲学向何处去”以及“如何去”的问题。这一问题与“中国向何处去”以及“如何去”的问题,即中国的现代化问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哲学生命的畅通象征文化生命的顺适,文化生命的顺适象征民族生命的健旺,民族生命的健旺象征民族的强大。因此,哲学地重建中国哲学这一主题,不是由哲学家主观地决定的,而是中国哲学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历史和时代赋予中国哲学和中国哲学家的一项迫切的历史使命,它既有民族性和文化性,也有时代性和学术性,还有世界性和人类性。因此,它是特殊的,也是普遍的。 哲学地重建中国哲学固然是中国哲学所面临的现状使然,同时也是人类的“意义的追求”的表现,是消除人类精神危机的要求。人类的精神危机或“意义危机”的由来与人类的历史一样悠久,忧患意识使中国人酝酿出古老的《易经》,狄俄尼索斯(Dionysus酒神)精神与阿波罗(Apolle.太阳神)精神的交织与冲突给古希腊人带来了庄严的悲剧,犹太远古先民的牺牲精神陶冶出希伯莱最伟大的《圣经》,……人类的精神危机常常同人类的深重灾难联系在一起,在不同的时代均有所表现,例如,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战后美俄两个超级大国持续近乎长达半个世纪的冷战及其中一系列的重大事件——1948年的柏林封锁,1949年苏联原子弹的爆炸(导致不断升级的军备竞赛,核武器实验所引起的对放射性尘埃威胁所有生命的巨大恐惧),1961年柏林墙的建立,1962年古巴的导弹危机,1950—1952年美国对朝鲜的战争和1964—1972年美国在越南的战争(差不多50余万部队和超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空军力量投入战争。美国在这两次战争中的伤亡大大超过了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伤亡数字)。——这些具有真正冲突的危险引起人类对大规模毁灭的普遍不安与恐惧,……中国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21世纪初期出现在美国的“9·11事件”,世纪末与跨世纪(1991年和2003年)的两次美伊战争,出现于中国而流行世界荼毒人类的“非典型肺炎”(SARS,2003年)的恐怖经历,接踵而来的“禽流感”(H5N1.2003—2004年)、令人惊恐的印度洋的大海啸等等,皆使人类陷入困境乃至悲观主义之中,无不构成人类精神危机的表象。 人类自一开始,就遭受到不断的不同灾难的毁灭之害,因之对深重灾难的巨大恐惧便直接构成了人类精神危机的表象。伴随着高度发达的现代科学与技术的到来和极大进步,出现了“知识”与“价值”,“传统”与“现代”(以后又有“现代”与“后现代”)等巨大而复杂的矛盾与冲突。此外,人类的经济斗争,政治斗争,科技竞争,军备竞赛,以及地区冲突与民族矛盾也日益扩大和加剧了。这些矛盾和冲突无不表现了人类文化理想自身的失调与冲突,理想与实践的分离或相背,人类困陷于“理想的冲突”或“精神迷失”之中,失去了价值目标,或精神支柱,或“终极关怀”,或“安身立命”之本。“道德的人”在“不道德的社会”中能否生存下去,成为当代人无法回避而不得不直面相对的最重大的问题之一。因此,“道德迷失”、“存在迷失”、“形上迷失”构成了人类的精神危机的特征。在牟宗三的笔下,人类的精神危机是由“上帝”与“爱因斯坦”之间的对立与冲突,“上帝”与“人间”的两极分离来揭示的。人类的精神危机也不可避免地影响到现代中国的思想层面。因此,哲学地重建中国哲学,也必然要同把人类从精神危机中解救出来的目标相联系。这也是中国哲学现代化与世界化的应有之义。中国哲学不独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人类的,中国哲学的重建必须面对人类的危机,世界的问题,为人类为世界作出她的贡献。就牟宗三来说,解救人类出精神危机,必须重建世界的人文精神。因此,哲学地重建中国哲学必然包含着对世界人文精神的重建,对世界人文精神的重建也必然表现在哲学地重建中国哲学之中。 宽泛地说,胡适、梁漱溟、熊十力、金岳霖、张东荪、冯友兰、贺麟等等一批哲学家都在不同程度上为哲学地重建中国哲学作了可贵的工作。牟宗三继其后,启夕秀于未振,同唐君毅等人一道,自觉地承担起这个艰巨而又光荣的重大使命,抱着对华族与人类负责的态度,力图从哲学上为中国的去向和人类的自救寻找一条坦途,为人类生命与世界的安顿、顺畅和健旺寻觅精神与价值上的原始生命动力及其大根大本。 对牟宗三来说,20世纪中国哲学的主题就是牟宗三哲学的主题,顺中国哲学的发展来看,牟宗三哲学的主题也就是20世纪中国哲学的主题。因此,牟宗三对中国哲学的重建不是发思古之幽情,也不是躲在象牙塔中闭门造车的哲学游戏,而是在通观古今之变,融会东西之长,学究天人之际,发皇光大人类的智慧与文化,以求成为指导社会实践的一家之言,而且它本身就是人类生命上遂调适,积极行健,黾力自救的行为实践。因此,牟宗三哲学是在“古今之变,中西之争”的时代大潮中激出的绚丽多姿的一朵浪花,它关连着时代与世界的脉动,它紧系着华族与人类的命运,它通向中国文化的过去与未来,它标示着中国哲学的现代化与世界化。从这个意义上说,哲学地重建中国哲学不能归结为只是中国哲学在形式上的重建,也就是说,中国哲学的现代化与世界化不仅仅是哲学形态的现代化与世界化,而是既有继承,又有创新,融合中外,富有中国个性,从形式到内容都符合现代哲学的规范的整合与重铸。这在中国哲学史上是一场伟大的变革。虽然不能说牟宗三哲学实现或完成了这一变革,但是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哲学在现代的一次重大的转型与巨变,为中国哲学的现代化与世界化提供了一个典型的范例,对于推进与加深中国哲学自身的变革将产生持久而深远的影响。 一个大哲学家的思想犹如一座奇妙的大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看不完,想不尽,任由你从不同的角度或维度进行审视或研究。但是山有脉,木有本。哲学家的思想自有其运演发展的内在逻辑和进路。“观水有术,必观其澜。”研究一个哲学家的思想,要在能人乎其内而又能出乎其外,把握其思想运演的进路和内在逻辑,这不仅可见“龙象”,而且可深得“龙脉”。因此。“从逻辑思辨到哲学架构——牟宗三哲学思想的渊源与进路”构成了这一个案研究和这篇论文的主题。(限于篇幅,本书发表的是“导论”与探讨“牟宗三哲学思想的渊源”部分,至于“牟宗三哲学思想进路”部分则另作一书出版。) 为了理解牟宗三哲学的这一主题,把握牟宗三哲学的基本特征,就必须同他那个时代的问题与哲学的主题紧密地联系起来,就必须弄清它的思想渊源及其发展的逻辑历程,就必须深入到他的存在境遇与时代感受和体验之中去,就必须深入到他的个性与风格之中去。在看到特殊性的同时,也要把握普遍性。 P3-6 后记 此书原为我的博士论文之一部分,答辩时因篇幅过巨而省略;而后仍然与正式答辩之部分合为一书,恢复其初相,照旧名日:“从逻辑思辨到哲学架构——牟宗三哲学思想的渊源与进路”,应征而得列入“深圳社会科学文库”第四辑;未料,却因字数之限,被迫剔出,另为今书。 在景海峰教授的鼎力推荐与吴俊忠教授的大力支持下,拙作得以纳入“深圳大学人文社科文丛”,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编辑田苗女士为此书的付梓出力不少。谨此向景海峰先生、吴俊忠先生与田苗女士深致谢忱。 有关拙作的其他情况,我已经在其姊妹著《牟宗三哲学思想研究——从逻辑思辨到哲学架构》的“补记”中作过交代,此不再赘言。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