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中国当代家教育家丛书》中的一本,这套丛书以宣传中国当代教育家的事迹为主,反映教育家的成长,促进教育的改革发展。上海中学唐盛昌校长撰写的《终身的准备与超越》从自己的学生时代谈起,追忆学习、成长、从教、治校的历程,回首励精图治,重铸上中辉煌的岁月。“每个人的一生都可以写成一本‘书’,而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教科书’,则是启蒙孩提人生的‘钥匙’。”,唐校长本书以“终生的准备与超越”命名,意味着上中校长为超越世界名校做着终生的准备。相信读者能够于书中有所获益。书中许多观点新颖,发人深思,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教师阅读。
当代中国有没有教育家?我们要不要为宣传自己的教育家做些认真严肃的工作?很长时间以来,我们一直为这些问题所困扰。讲起教育家不是古代的就是外国的,这既不符合实际情况,更不利于我国教育的发展。
《中国当代教育家》丛书,以宣传教育家的事迹,反映教育家的成长,促进教育的改革发展。
没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大爱,没有“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大义,没有“敢为人先,争创一流”的大志,岂有大教育家?孔夫子“颠沛流离,累累若丧家之犬”而不改其志,陶行知“脱下长衫”穿上草鞋,“与牛大哥做朋友”,皆几十年如一日,始成教育家。苏格拉底、裴斯泰洛齐、苏霍姆林斯基、马卡连柯、蔡元培、黄炎培、晏阳初……当我们提到这些名字的时候,联想到的往往是他们视学生如己出,视学校如家庭,视教育如生命的不朽形象。在我国当代教育的进程中,斯霞、霍懋征、于漪、孙维刚……都是我们熟悉的名字,他们有些已经离我们而去,有些还在关心着教育工作,他们是优秀教师的代表,他们都是当之无愧的教育家。
命运压不弯的腰——意志磨炼
人们常说苦难是人生的一笔财富。不错。但是,能这样说的人一定是一个已经超越了苦难的“过来人”,是一个强者。因为只有在超越了苦难之后,才能够淡然一笑,把它当作财富珍藏起来。而对于弱者来说,苦难就是苦难,它永远都是痛苦,不可能变成财富。美国心理学家罗洛·梅认为“爱”和“意志”是对人生困难的解答。一旦拥有了顽强的意志,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现在我想来,在我30岁时那持续了一年多的痛苦折磨,也许正是命运对我的考验。
这次刻骨铭心的意外发生在我的事业开始出现了蒸蒸日上的良好势头之时。
1962年的夏天,我大学毕业,被分配到晋元中学任教。那一年我刚满21岁。晋元中学是一所完全中学,刚毕业的大学生大都要先在初中部锻炼一下,有了一些经验之后,再从中择优安排进高中部任教。而我一来到这里,就被直接留在高中部任教。
人们常说,社会上有两个职业是靠经验吃饭的,一个是医生,一个就是教师。如果用这种思想来推想,那么青年教师缺少的正是取得经验这一最重要的环节。为了弥补在教学经验上的欠缺,我经常向老教师请教,把老教师的经验和我的新点子、新方法相融合。这样,不但做到了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还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优势。很快,我就在业务上成熟起来了,而且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成为了学校的教学骨干。
就在我扬帆破浪时,命运突然向我发难。1970年,身体一向没什么大问题的我患了腰椎间盘突出,拍出的X光片子显示,我的整个脊椎呈现出可怕的S形,我的腰完全直不起来了。
这是命运对我的又一次考验。古人云:“三十而立。”30岁,对于男人来说,应当是成家立业的大好时光;是告别了毛头小伙子的浮躁,走向成熟稳重的黄金时期。而我,却恰好在这个年龄得了这种病。当时对我的打击之大,是可想而知了。家人急得为我四处求医。我几乎跑遍了上海所有的大大小小的医院。得到的答复是一样的:治疗的方法就是手术,通过开刀来重新定位。在医学高度发达的今天,腰椎间盘突出当然已不是难以攻克的医学难题,手术的成功率已经达到了90%以上。但在那个无论是医疗设备还是医学水平都非常有限的年代,手术后残废的可能性是很大的。在听了医生为我分析利弊后,我决定还是采取保守疗法——做牵引、锻炼、推拿,尽管这样,医生认为我的腰能够直起来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但我就是不信邪:我不能残疾,我必须战胜它。我的生活才刚刚开始,难道我今后的大半辈子就要这样度过吗?我不甘心!我性格中的执拗、倔强一下子被激活了。我开始了坚持不懈的推拿和锻炼。所谓推拿。就是要凭借外力把突出的骨头推回原位,硬生生地把已经弯了的腰压直。每次推拿,我和按摩师两个人都会满头大汗。他是累的,而我则是疼的。但却收效甚微,总是刚推拿完的时候觉得好了一些,但过一会儿,腰就又弯下去了。但我依然没有放弃。为了不影响上班,每天清晨五点,我都会准时地来到公园进行锻炼,打拳、拉腿,每次都要进行一两个小时。无论怎么疼痛,我都强忍着,一声不响。豆大的汗珠很快就浸湿了我的衣服。就这样,我一直坚持着。心里仿佛总有一个声音在催我: “不要放弃!不要放弃!坚持住!”我知道,这个声音就是那个从不肯认输的我!今天看来,我的个性是很争强好胜的,太顺利了,没有对手,我反而会丧失战斗力。对我来说,困难越大,压力越大,就越能激发出我身上的潜能和战斗力。而现在,我最大的对手就是病魔。我身上所有的战斗细胞此时都活跃起来,信念和直觉告诉我:我一定能战胜病魔,我的病一定能痊愈!更令我力量倍增的是,就在别人都认为我的病没有任何希望时,一位好姑娘默默地来到我的身边,安慰我、支持我、鼓励我。我还有什么理由不振作呢? 就在我屡战屡败之时,一位好心人给我带来了新的机缘。这位好心人就是当时晋元中学食堂的陆师傅,他给我介绍了一位“奇人”。
P13-14
教育家向我们走来
当代中国有没有教育家?我们要不要为宣传自己的教育家做些认真严肃的工作?很长时间以来,我们一直为这些问题所困扰。讲起教育家不是古代的就是外国的,这既不符合实际情况,更不利于我国教育的发展。所以我们想做些开创性的工作,组织编写《中国当代教育家》丛书,以宣传教育家的事迹,反映教育家的成长,促进教育的改革发展。
2003年教师节,温家宝总理在人民大会堂接见教师代表时说:“教育工作要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要办一流的学校,就要有一流的教师队伍,有一批出色的教育家。要像宣传劳动模范、宣传科学家那样宣传教育家、宣传优秀教师。在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温总理的深情讲话如春风拂面,不仅进一步坚定了我们的信心,而且增强了我们组织编写好这套丛书的光荣感和使命感。
在着手组织编写这套丛书之前,我们向王湛副部长和袁贵仁副部长汇报了这一想法,得到了他们的高度肯定。他们说:中国有近世界五分之一的受教育人口,有一千多万中小学教师;中国教育有悠久的历史文明,有素质教育的当代实践,中国教育理应为人类教育的发展做出贡献,理应有自己的教育家。事实上我们的时代和素质教育的伟大实践也正孕育并产生着这样的教育家。宣传我们的教育家,也是宣传我国改革开放的成就,宣传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成就。领导的鼓励进一步坚定了我们做好这一工作的信心。
当今社会发展迅速,社会对教育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教育不断面对新问题、新情况、新任务,各种各样的教育思想流派纷繁复杂。在这样的背景下,怎样坚持我国教育的优良传统,又改革创新;怎样坚持本土国情,又面向世界;怎样培养英才,又面向大众:怎样体现我国各个不同地方的共性,又能体现不同层次、不同地域的特点,等等,需要去研究、去回答。产生教育家是时代的要求。
在中国历史上,教育事业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受到过如此高度的重视。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确立了科教兴国的伟大战略,提出了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重要思想,强调教育是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教育的改革实践为我国教育战线出思想、出经验、出人物,创造了非常好的条件。产生教育家也是时代机遇。
我国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实践中以他们的热情、智慧和责任感不断创造性地回答这些问题,不断丰富着世界教育范例的宝库。他们为祖国培养人才呕心沥血,为改革创新殚精竭虑,为教书育人谱写了一首首绮丽的教育诗篇。展现教育家风采,弘扬教育家精神,不仅是社会的责任,也是千百万教育工作者的长期夙愿。
怎样整理和呈现当代教育家的先进教育理念和卓越教育成就?我们在有关组织工作活动中通过研讨、交流和思考,逐渐明确了编写这套丛书的宗旨:
首先,要展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师的动人风采,反映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巨大成就。我国教育在数量上迅猛发展的同时,教育质量也不断提高。教育观念不断更新,教育视野不断拓宽,教育管理水平也不断提高。教育改革催生了一批批教育家,教育家们又推动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在他们身上既承载着春蚕红烛的传统噗德,又体现了改革创新、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他们是我国千百万中小学教师的优秀代表,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教育改革发展的象征。
其次,要提升教育家的办学思想,推广他们的改革经验。教育家在自己的工作舞台上进行了大胆的、丰富多彩的改革实践,积累了宝贵的办学经验。通过这套丛书的编写,可以促进大家集中进行反思和总结,探讨教育规律,把握教育真谛,把个体经验提升为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认识。
第三,要激发教育工作者的成就感和责任感,激发教育工作者追求卓越的信念。教育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崇高事业,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而且是思想与思想的交流,情感与情感的沟通,生命与生命的对话。教育是造福于他人同时也使自己获得幸福的伟大事业。我们希望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每一部作品都是一部教育改革的探索史,都是一部教育发展的奋斗史。使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能够从中感悟到从事教育事业的崇高和幸福,能够看到教育改革创新的新标杆,通过教育家的今天看到自己的明天。
第四,要促进教育家们的共同成长。我们希望把作者们凝结为一个团队,成为一个新型的学习型组织,使这项活动成为交流改革经验、提升教育理念、探索素质教育有效途径的专题活动。使我们非常感动的是,所有作者都是怀着对教育事业的崇敬心情和再做一份贡献的责任感,投入这一工作之中的,为此他们克服了时间、精力、工作、身体等多方面的重重困难,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绘就了一部部精彩绚丽的教育诗篇。正如有同志所说,这项工作绝不仅仅是写一本书,而是一个督促自己再学习、再反思、再提高的过程,如同经过一场“炼狱”,经验与认识进一步提升,理念与追求进一步坚定,精神与境界进一步升华。
什么样的人才称得上是教育家?这是我们的工作始终要面对的一个问题。在组织这套丛书撰写的过程中,我们进一步体会到,教育家并不神秘,他们也是平凡的教育工作者中的一员:他们也会有一些缺点和不足,甚至可能因为大力推进改革创新,某些缺点和不足更容易表现出来。但是,作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杰出代表,教育家又是不平凡的,他们为教育改革创新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首先,教育家要有自己的教育思想,有对教育的独立见解,有对教育理想的不懈追求。思想是否平庸应当就是教书匠和教育家的根本区别。自古以来,每个人对教育的期望、对教育的理解都会有所侧重、有所不同,然而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应当更深刻、更系统、更自觉、更富有创见,并且更能坚持和实践自己的教育信念。
其次,教育家不仅有深刻的思想更需要有丰富的教育实践,可以说教育家就是有思想的实践家。能否把抽象的理论、先进的理念融会到每一个具体的教育细节之中,这是教育思想家和教育家的明显区别。教育家应当善于在实践中不断深化教育思想,不断丰富教育智慧,不断提高教育艺术;应当善于把知识的传授与人的发展结合起来,将优化学生健康成长环境视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应当善于把学生的发展与教师的发展结合起来,能够在教师集体团队中发挥引领作用。
再次,教育家是改革的实践家、创新的实践家,他们能够与时俱进,使自己的教育思想在改革实践中不断创新。善于发现新情况、新问题、新趋势,善于捕捉新机遇,采取新措施,建立新机制,这是当代教育家的明显特征。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形势,面对富有时代特点和新鲜体验的生龙活虎的学生们,他们应当能够把握时代脉搏,顺应时代潮流,并且敢于领时代之先,在教育过程中体现和代表先进文化发展的方向:他们应当敢于超越自己,不断更新思想观念,不断确立个人和学校发展的新目标。
第四,教育家是一个先行者、示范者、发动者,是能够提出学校发展愿景目标的总设计师,是能够打造精英教师团队的精神领袖,是一个追求卓越办学成就的领跑人。教育家不是孤军奋战,教育家也是在方方面面的支持下成长起来的。教育家的成就与一个学科、一个学校、一个地区教育的发展实践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第五,教育家必须是人性丰富、人格完善、人品高尚的人。真正的教育家,留给人们的是思想,更是人格。教育是挚爱,这种爱,越是无私,越是深厚;教育是思想,这种思想越是现实,越有智慧;教育是信仰。这种信仰越是坚定,越有力量;教育是追求,这种追求越执著,越有成果。在追求理想教育的道路上,必然会有思想观念的冲突,会有人际关系的矛盾,会有行动后果的风险……
没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大爱,没有“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大义,没有“敢为人先,争创一流”的大志,岂有大教育家?孔夫子“颠沛流离,累累若丧家之犬”而不改其志,陶行知“脱下长衫”穿上草鞋, “与牛大哥做朋友”,皆几十年如一日,始成教育家。苏格拉底、裴斯泰洛齐、苏霍姆林斯基、马卡连柯、蔡元培、黄炎培、晏阳初……当我们提到这些名字的时候,联想到的往往是他们视学生如己出,视学校如家庭,视教育如生命的不朽形象。在我国当代教育的进程中,斯霞、霍懋征、于漪、孙维刚……都是我们熟悉的名字,他们有些已经离我们而去,有些还在关心着教育工作,他们是优秀教师的代表,他们都是当之无愧的教育家。
但任何一项工作都有自己的特定目标,为突现教育家的时代特征和现实感召力,集中反映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推进素质教育的最新成就,这套丛书的作者仅限定于目前仍然在基础教育第一线工作的同志。他们长期在基础教育第一线工作,所取得的教育成就和业绩,已经得到社会各方面以及教师们的广泛认可……这样的人选还有很多,现在呈现给大家的是第一批,以后还会有第二批、第三批。相信会有更多各具风采的教育家向我们走来。
这套丛书在计划和组织过程中得到了很多方面、很多同志的帮助和支持。对本项工作,顾明远、陶西平、吕型伟、郝克明、叶澜、裴娣娜、朱小蔓等一批专家学者给予了诚挚地关心和指导: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人事司、师范教育司、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等有关部门的同志们给予了有力地支持;北京、上海、浙江、重庆、湖南等省市教育厅暨师范教育处的负责同志,中国教育学会暨所属各有关专业学会以及《人民政协报——教育在线周刊》的同志,在推荐教育家代表人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人民教育》杂志社、《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中国教育电视台等媒体单位自始至终地关注支持着我们的工作;高等教育出版社的领导及编辑们为本套丛书的出版付出了辛苦的努力……
没有这些支持,这套丛书是无法如期问世的。如果要把这些同志的名字都写出来那将是很长的一列,即使这样也还会挂一漏万。所以就让我们努力出好这套丛书,回报所有参与支持这项工作的同志们,回报上千万在教育第一线辛勤工作的教师们,回报数以亿计对教育工作寄予厚望的学生和家长们,回报全社会所有关心和支持教育事业的人们,并以此庆祝我国教师节20周年。
袁振国
2004年8月
在我结束这本书的时候,我突然惊讶我曾经有过的激情:竟然用半年多的时间,将自己对学校发展的思考写下来,且五易其稿,真有些出乎自己的预料。意想不到我仍然充满挑战精神!这或许源于我不断挑战自我、勇于攀登的个性吧!
我曾想过用“我与上海中学的理想”作为本书的书名,但又觉得书名应该忠实于我的个性,忠实于上海中学的发展之路,让更多的人认识我、认识上海中学,所以我最后还是用了现在这个书名。在混沌的回首中,我喜欢儿时的那种不服输的性格,一件件事情磨砺了我,也滋养着我。陀思妥耶夫斯基说过:“我在把玩着我的痛苦,那是在拷问富有生命的绚丽多彩……”确实是这样。一个成绩特别优秀的孩子,却在“出身成分”的安排下去了意想不到的学府。但是坐在教室最后一排的孩子却渐渐领悟了学习的意义,欣赏着教师的平凡与美丽,他开始在杂乱无章的“涉猎百家”中构筑着学校环境或今日称之为课程论(广义)的样子了。
从踏入上海中学那一刻开始,我就在构筑与实践着我的课程蓝图,当然是融合了学校集体意志的。课程是什么,美国詹姆士·B·麦克唐纳曾引杜威一句话说过:“正像杜威所评述的,教育哲学是一切哲学的实质,因为它是‘研究如何去占有这个世界’。同样,我们也可以说,课程论是教育理论的实质,因为它是研究如何去占有学习环境的。”我想我在上海中学所做的就是在为孩子们构筑一种平实而具有世界对话意义的学习环境。
在这个环境中,首要的任务是影响学生的精神生长,给予学生爱祖国的、又具有广阔胸怀的世界交际与生态意识的责任感,给予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以及从中能够感悟到学习意义的各种机会。尤其是在今天的知识经济、信息网络时代,这种精神影响对人的动力或生存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我在书里有两章就是专门谈这个问题的。“构建数字校园”的那一章,讲的是今天学校面临的教或学的环境,应该具有数字化的特征,而数字化绝不仅仅是技术的特征,更重要的是可以与以往的、现在的甚至是潜在的或虚拟的知识相连接。这个知识对象的连续体,不但是呈现给我们的,而且还可以促使我们去创新。同时我从来没有忽视传统教育的意义,我认为在很大程度上,建筑在机械记忆或成人意志干预之下的一些人类共同知识与价值规则,恰恰是现代各种发展的基础。为促使学生的精神生长,我在本书中还向大家更多地介绍了选择性课程的实施,以及一些诸如“立意”“思辨” “互动”式的上海中学教学策略。
上海中学的一大特色是校园里有一个千余人的国际部。它是现代教育国际化在上海的必然产物,具有市场的、经营的、拓展的属性。但是我更愿意用“中国人能够办好外国人子女学校”这样的说法,来表示上海中学在这方面的积极性。这个积极性包含着这样的思想:我们克服困难,我们充满自信,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具有深刻的魅力,我们是用一种平等的、带有骄傲的心态展示着东方含蓄的、平衡的、不卑不亢而积极成长的人格。因此,它的课程意义是更为要紧的。
我把实践课程理想的学校管理归结为一种“激励的管理风格”,写在最后一章。学校能够利用的资源是有限的,学校管理的关键是激活教育的内在潜能,并且以经营、战略的眼光,引导学校不断地向新的高峰登攀。这种登攀,需要充分调动学校成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并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优化人力资源。这种登攀,需要创设合理的组织结构与管理机制,促进学校高效运作。这种登攀也是与我的教师生涯、校长生涯及内心体验密不可分的。
在构筑学校发展的蓝图中,我进发了超越世界名校的激情,也备尝了超越世界名校的艰辛。我所欣慰的是,通过上海中学师生的共同努力,上海中学已经形成了与世界对话的环境。
在书稿的撰写过程中,教育部师范司袁振国副司长与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叶之红老师参与了书稿框架的讨论,《上海教育》编辑部主任栾兆祥和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管理系教授葛大汇分别从编辑学与教育学的角度,对书稿的修改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栾兆祥、刘茂祥、王修娥、倪敏学、方有林同志分担了书稿的文字梳理工作;顾天立、刘菲、陆红芸、陆继红、章健华等同志参与了部分初稿的草拟工作,在此一并致谢!
唐盛昌
2004年7月1日写于上海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