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中国当代家教育家丛书》中的一本,这套丛书以宣传中国当代教育家的事迹为主,反映教育家的成长,促进教育的改革发展。《生命因教育而精彩》根据康岫岩个人教育思想、教育故事和教育实践以及南开教师们的教学实践撰写,结合南开历史和精神,反映南开中学在科教兴国目标指引下日新月异的发展和变化,极具时代特点,反映了本市当代教育家的风范。其“整体高素养教育”的办学思想,是把南开中学多年的文化积淀和办学理念与我国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要求和培养目标有机融合的教育创新。本书还重点反映了近十余年来天津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给教育带来的巨大变化,天津教育迎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走出了像康岫岩这样的中国当代教育家。
当代中国有没有教育家?我们要不要为宣传自己的教育家做些认真严肃的工作?很长时间以来,我们一直为这些问题所困扰。讲起教育家不是古代的就是外国的,这既不符合实际情况,更不利于我国教育的发展。
《中国当代教育家》丛书,以宣传教育家的事迹,反映教育家的成长,促进教育的改革发展。
没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大爱,没有“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大义,没有“敢为人先,争创一流”的大志,岂有大教育家?孔夫子“颠沛流离,累累若丧家之犬”而不改其志,陶行知“脱下长衫”穿上草鞋,“与牛大哥做朋友”,皆几十年如一日,始成教育家。苏格拉底、裴斯泰洛齐、苏霍姆林斯基、马卡连柯、蔡元培、黄炎培、晏阳初……当我们提到这些名字的时候,联想到的往往是他们视学生如己出,视学校如家庭,视教育如生命的不朽形象。在我国当代教育的进程中,斯霞、霍懋征、于漪、孙维刚……都是我们熟悉的名字,他们有些已经离我们而去,有些还在关心着教育工作,他们是优秀教师的代表,他们都是当之无愧的教育家。
海一般的胸怀
在河北区的几年中,我从普通教师、年级组长到教务处主任。
1983年做副校长,肩上的责任越来越重。任管理干部和任教师比,有一点重要的区别,即是否能凝聚队伍,使自己的所想所做成为队伍的共识与合力。
善于合作、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是能凝聚队伍的必要条件。刘校长又以他宽广的胸怀,给我以心灵的震撼。
在我做主任时,因为批评了一位老师引起了被批评同志的反感,他存人前人后说了我不少不堪入耳的话。我心里想,做干部就是倒霉, 一肚子的委屈,想找刘校长诉苦。
走进校长室,正碰上刘校长接待两位客人。刘校长示意让我坐一旁稍等。来人说:“某某是不是您的学生?听说‘文革’的时候他打过您,是吧?这件事我们已经找到了旁证,今天来就是与您核实一下这个情况。”刘校长稳稳地问道:“哦。这个孩子是我的学生不错。你们核实这个情况干什么用呢?”
“如果情况属实,他就是属于‘三种人’范围之内,处理呗!”
“怎么处理法儿?他本人在你们单位还有什么其他问题吗?”
“处理就不归我们管了。这个人在我们单位还行。工作也还不错。不过就是有人写信揭发他在‘文革’中参与打、砸、抢……”
刘校长听到这儿,点了点头。“他确实是我的学生。当时批斗我们‘走资派’,打我的人很多,有没有他我就记不清了,记不清的事我不能作证。不过,那时,这些孩子都小,不懂事,斗走资派不是革命表现嘛?所以,他们打人是有历史背景的,反正我记不清了,即使有人作了旁证,也要看历史。如果他现在工作表现不错,是不是就不要让他再背上历史的包袱了?这会促使他走向反面。”
“写证实材料?不可能。我当年确实被打,看,我到今天腰也直不起来。但我不记得他打了我。如果有人坚持证明,我也认为要历史地看这个问题,要给年轻人再发展的出路。”……
那两个来调查的人走了,我还被凝固在他们刚才对话的气氛中。
“岫岩,”刘校长示意我关严办公室的门。轻轻地说:“这个学生打我的事我记得太清楚了,他打我的皮带上嵌着一块厚厚的铜板。” “‘文革’已经结束了,社会也需要稳定,多一个拥护社会的人比多一个反社会的人要好。”
佝偻着腰的刘校长在我眼前高大起来,他的仁爱、宽容和对历史的坦然面对震动了我。老校长全然放下自身曾遭受过的屈辱和非人的待遇,以博大的宽容和仁爱救赎了一个年轻的灵魂,并不在意自己满身的旧伤。在这个平凡却近于神圣的人面前,我个人的委屈渺小犹如茫茫林海中一粒草芥。我的整个身心好比受了一次洗礼,突然产生了一种从未有过的释然。
回首过去,从出生到终生从事教育事业,在命运与历史的磨砺中,我一次次地想追求科学家的梦。然而似乎有一双手,温柔而有力地引领着我走向教育事业。
我现在明白了,是那些以教育为生命的老教育家们的身影,和他们那高尚的人格、宽广的胸怀。在引领着我走向教育。多年后,我才更明白:学校才是我生命的乐园,才是我梦中的圣地。
俗话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在1983年任副校长到1993年调南开中学任校长期间,我又先后被调到两所学校——天津二中、新华中学任副校长。天津二中是天津市重点中学,我去时,原校长姜福成同志任书记。姜书记是一位有多年教育工作经验的老校长;他对学校的管理,对教育的理解,使我受益匪浅。而新华中学则是天津市教委直属的重点中学之一。
P16-17
教育家向我们走来
当代中国有没有教育家?我们要不要为宣传自己的教育家做些认真严肃的工作?很长时间以来,我们一直为这些问题所困扰。讲起教育家不是古代的就是外国的,这既不符合实际情况,更不利于我国教育的发展。所以我们想做些开创性的工作,组织编写《中国当代教育家》丛书,以宣传教育家的事迹,反映教育家的成长,促进教育的改革发展。
2003年教师节,温家宝总理在人民大会堂接见教师代表时说:“教育工作要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要办一流的学校,就要有一流的教师队伍,有一批出色的教育家。要像宣传劳动模范、宣传科学家那样宣传教育家、宣传优秀教师。在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温总理的深情讲话如春风拂面,不仅进一步坚定了我们的信心,而且增强了我们组织编写好这套丛书的光荣感和使命感。
在着手组织编写这套丛书之前,我们向王湛副部长和袁贵仁副部长汇报了这一想法,得到了他们的高度肯定。他们说:中国有近世界五分之一的受教育人口,有一千多万中小学教师;中国教育有悠久的历史文明,有素质教育的当代实践,中国教育理应为人类教育的发展做出贡献,理应有自己的教育家。事实上我们的时代和素质教育的伟大实践也正孕育并产生着这样的教育家。宣传我们的教育家,也是宣传我国改革开放的成就,宣传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成就。领导的鼓励进一步坚定了我们做好这一工作的信心。
当今社会发展迅速,社会对教育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教育不断面对新问题、新情况、新任务,各种各样的教育思想流派纷繁复杂。在这样的背景下,怎样坚持我国教育的优良传统,又改革创新;怎样坚持本土国情,又面向世界;怎样培养英才,又面向大众:怎样体现我国各个不同地方的共性,又能体现不同层次、不同地域的特点,等等,需要去研究、去回答。产生教育家是时代的要求。
在中国历史上,教育事业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受到过如此高度的重视。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确立了科教兴国的伟大战略,提出了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重要思想,强调教育是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教育的改革实践为我国教育战线出思想、出经验、出人物,创造了非常好的条件。产生教育家也是时代机遇。
我国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实践中以他们的热情、智慧和责任感不断创造性地回答这些问题,不断丰富着世界教育范例的宝库。他们为祖国培养人才呕心沥血,为改革创新殚精竭虑,为教书育人谱写了一首首绮丽的教育诗篇。展现教育家风采,弘扬教育家精神,不仅是社会的责任,也是千百万教育工作者的长期夙愿。
怎样整理和呈现当代教育家的先进教育理念和卓越教育成就?我们在有关组织工作活动中通过研讨、交流和思考,逐渐明确了编写这套丛书的宗旨:
首先,要展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师的动人风采,反映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巨大成就。我国教育在数量上迅猛发展的同时,教育质量也不断提高。教育观念不断更新,教育视野不断拓宽,教育管理水平也不断提高。教育改革催生了一批批教育家,教育家们又推动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在他们身上既承载着春蚕红烛的传统噗德,又体现了改革创新、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他们是我国千百万中小学教师的优秀代表,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教育改革发展的象征。
其次,要提升教育家的办学思想,推广他们的改革经验。教育家在自己的工作舞台上进行了大胆的、丰富多彩的改革实践,积累了宝贵的办学经验。通过这套丛书的编写,可以促进大家集中进行反思和总结,探讨教育规律,把握教育真谛,把个体经验提升为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认识。
第三,要激发教育工作者的成就感和责任感,激发教育工作者追求卓越的信念。教育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崇高事业,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而且是思想与思想的交流,情感与情感的沟通,生命与生命的对话。教育是造福于他人同时也使自己获得幸福的伟大事业。我们希望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每一部作品都是一部教育改革的探索史,都是一部教育发展的奋斗史。使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能够从中感悟到从事教育事业的崇高和幸福,能够看到教育改革创新的新标杆,通过教育家的今天看到自己的明天。
第四,要促进教育家们的共同成长。我们希望把作者们凝结为一个团队,成为一个新型的学习型组织,使这项活动成为交流改革经验、提升教育理念、探索素质教育有效途径的专题活动。使我们非常感动的是,所有作者都是怀着对教育事业的崇敬心情和再做一份贡献的责任感,投入这一工作之中的,为此他们克服了时间、精力、工作、身体等多方面的重重困难,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绘就了一部部精彩绚丽的教育诗篇。正如有同志所说,这项工作绝不仅仅是写一本书,而是一个督促自己再学习、再反思、再提高的过程,如同经过一场“炼狱”,经验与认识进一步提升,理念与追求进一步坚定,精神与境界进一步升华。
什么样的人才称得上是教育家?这是我们的工作始终要面对的一个问题。在组织这套丛书撰写的过程中,我们进一步体会到,教育家并不神秘,他们也是平凡的教育工作者中的一员:他们也会有一些缺点和不足,甚至可能因为大力推进改革创新,某些缺点和不足更容易表现出来。但是,作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杰出代表,教育家又是不平凡的,他们为教育改革创新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首先,教育家要有自己的教育思想,有对教育的独立见解,有对教育理想的不懈追求。思想是否平庸应当就是教书匠和教育家的根本区别。自古以来,每个人对教育的期望、对教育的理解都会有所侧重、有所不同,然而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应当更深刻、更系统、更自觉、更富有创见,并且更能坚持和实践自己的教育信念。
其次,教育家不仅有深刻的思想更需要有丰富的教育实践,可以说教育家就是有思想的实践家。能否把抽象的理论、先进的理念融会到每一个具体的教育细节之中,这是教育思想家和教育家的明显区别。教育家应当善于在实践中不断深化教育思想,不断丰富教育智慧,不断提高教育艺术;应当善于把知识的传授与人的发展结合起来,将优化学生健康成长环境视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应当善于把学生的发展与教师的发展结合起来,能够在教师集体团队中发挥引领作用。
再次,教育家是改革的实践家、创新的实践家,他们能够与时俱进,使自己的教育思想在改革实践中不断创新。善于发现新情况、新问题、新趋势,善于捕捉新机遇,采取新措施,建立新机制,这是当代教育家的明显特征。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形势,面对富有时代特点和新鲜体验的生龙活虎的学生们,他们应当能够把握时代脉搏,顺应时代潮流,并且敢于领时代之先,在教育过程中体现和代表先进文化发展的方向:他们应当敢于超越自己,不断更新思想观念,不断确立个人和学校发展的新目标。
第四,教育家是一个先行者、示范者、发动者,是能够提出学校发展愿景目标的总设计师,是能够打造精英教师团队的精神领袖,是一个追求卓越办学成就的领跑人。教育家不是孤军奋战,教育家也是在方方面面的支持下成长起来的。教育家的成就与一个学科、一个学校、一个地区教育的发展实践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第五,教育家必须是人性丰富、人格完善、人品高尚的人。真正的教育家,留给人们的是思想,更是人格。教育是挚爱,这种爱,越是无私,越是深厚;教育是思想,这种思想越是现实,越有智慧;教育是信仰。这种信仰越是坚定,越有力量;教育是追求,这种追求越执著,越有成果。在追求理想教育的道路上,必然会有思想观念的冲突,会有人际关系的矛盾,会有行动后果的风险……
没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大爱,没有“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大义,没有“敢为人先,争创一流”的大志,岂有大教育家?孔夫子“颠沛流离,累累若丧家之犬”而不改其志,陶行知“脱下长衫”穿上草鞋,“与牛大哥做朋友”,皆几十年如一日,始成教育家。苏格拉底、裴斯泰洛齐、苏霍姆林斯基、马卡连柯、蔡元培、黄炎培、晏阳初……当我们提到这些名字的时候,联想到的往往是他们视学生如己出,视学校如家庭,视教育如生命的不朽形象。在我国当代教育的进程中,斯霞、霍懋征、于漪、孙维刚……都是我们熟悉的名字,他们有些已经离我们而去,有些还在关心着教育工作,他们是优秀教师的代表,他们都是当之无愧的教育家。
但任何一项工作都有自己的特定目标,为突现教育家的时代特征和现实感召力,集中反映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推进素质教育的最新成就,这套丛书的作者仅限定于目前仍然在基础教育第一线工作的同志。他们长期在基础教育第一线工作,所取得的教育成就和业绩,已经得到社会各方面以及教师们的广泛认可……这样的人选还有很多,现在呈现给大家的是第一批,以后还会有第二批、第三批。相信会有更多各具风采的教育家向我们走来。
这套丛书在计划和组织过程中得到了很多方面、很多同志的帮助和支持。对本项工作,顾明远、陶西平、吕型伟、郝克明、叶澜、裴娣娜、朱小蔓等一批专家学者给予了诚挚地关心和指导: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人事司、师范教育司、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等有关部门的同志们给予了有力地支持;北京、上海、浙江、重庆、湖南等省市教育厅暨师范教育处的负责同志,中国教育学会暨所属各有关专业学会以及《人民政协报——教育在线周刊》的同志,在推荐教育家代表人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人民教育》杂志社、《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中国教育电视台等媒体单位自始至终地关注支持着我们的工作;高等教育出版社的领导及编辑们为本套丛书的出版付出了辛苦的努力……
没有这些支持,这套丛书是无法如期问世的。如果要把这些同志的名字都写出来那将是很长的一列,即使这样也还会挂一漏万。所以就让我们努力出好这套丛书,回报所有参与支持这项工作的同志们,回报上千万在教育第一线辛勤工作的教师们,回报数以亿计对教育工作寄予厚望的学生和家长们,回报全社会所有关心和支持教育事业的人们,并以此庆祝我国教师节20周年。
袁振国
2004年8月
古人著书,往往数易其稿,甚至到了最后,初稿一字不剩。我虽不敢比于古代文章之士,但这本《生命因教育而精彩》却也经历了三易其稿,四易其名的过程。
我曾在一首诗中写道:“风雨杏坛卅七年,南开使我俯层巅。”天津南开中学使我教育思想得以升华,使我教育理想得以施展。在我的教育生涯中,我先后在5所学校从事过教学与管理工作,也走访过中外许多名校,而唯有南开中学大声唱出了“巍巍我南开精神”。一个人需要精神,一个民族需要精神,一所学校同样需要自己的精神。我被巍巍我南开精神深深感动着。自写书之始,我就试图把自己对南开精神的理解阐发出来。因此,我最初把书名定为《巍巍我南开精神》。
随着天津南开中学庆百年华诞,谈“南开精神”的人也越来越多。朋友向我建议,应该改一下书名。很多人都说,我的心全在南开中学上,再加上我与南开有着不结的情缘,不如就把书名定作《我心在南开》。
这套丛书的主编袁振国司长,见到书稿后提出了他的见解。他认为我心是在南开的,但心更是在教育上的。袁司长的话引起了我的思考;确实,有思想的校长和某一所学校密不可分,但思想又不限于任何一所学校。丛书的副主编叶之红主任,看到我原书稿中有一章,章名叫《生命因学生而精彩》,建议以此为书名。她说:“《生命因学生而精彩》说出了教育工作者的根本价值。当一个教师这样理解教育时,他的境界也随之升华了,他会笑对工作中的一切困难。”
在本书最后定稿时,我再一次翻阅全稿,看到了其中记述的一个个学生和我的“故事”。当我再一次体味这些“故事”,对生命对教育有了更深层的理解,我选择了以《生命因教育而精彩》做书名。该书名得到编委会的一致赞同。
该书虽三易其稿,然而我认为,这本书仍是遗憾的创作。岂止遗憾,还有歉疚。我想写出在五所学校与我共事过的那些可亲可敬的同仁们,写出南开人这个敬业的团队,可是没有表达出来。我想写出那些可爱的如朝阳般的学生们,可是没有尽意。我想写出各级领导,天津的父老乡亲对我的信任,对南开中学发展的支持,可是没有如愿……
在我写书的过程中,天津市教卫工委、市教委的领导给予了我支持。南开同仁们,特别是我校封毓中、程滨、贺海龙、何士龙等同志及好友给予我热情的帮助。在此,对所有的关心支持该书的朋友一并表示衷心地感谢。
我推崇“终身学习”,并将其奉为圭臬。回忆我已走过的多半生,可用“学习”两字概括。我想我的后半生也会生命不止、学习不停。写这本书的过程是我终身学习的又一经历。对我书中阐发的教育理念,诚望得到读者的帮助。
康岫岩
2004年10月17日
※本书中所涉及的部分学生姓名系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