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运用政治学的分析方法,从政治概念的界定入手,从“政治教育”、“政治参与”、“政治整合”等九个方面,把握和分析毛泽东政治思想的理论体系,向人们展示了从另一种角度考察毛泽东政治理论的可能性。例如,把毛泽东的“群众路线”放在政治学框架下进行分析,将其看做一个“启动-效果-反馈”的政治过程,就体现了不少独到的见解。该书使用西方政治理论框架分析毛泽东政治理论的方法,在西方学者中也受到了批评,但它对于中国学者开拓知识视野,建构问题意识,仍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本书据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1979年版译出,并插入了大量珍贵精美的图片。
湖南人常说:“草鞋无样,边打边像。”
毛泽东漫长而又富有争议的政治生涯结束了。时过境迁,现在,用一种新的观点来认识他的一生,认识从其生涯中产生并指导他的政治思想已成为可能。就像他自己在上面引用的那句话中提及的,或许只有通过回顾才能更好地理解他的一生及其思想的形态或模式。本书试图以我们现有的对毛泽东全部著作的研究为基础,历史地理解他的政治哲学中一个重要的模式——“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
冲突的客观性
尽管毛泽东的有关冲突的思想与近代西方社会和政治思想以之为基础的某些根本原则是相背离的,但是,作为社会和自然界正常状态的对立力量相互作用的观点,却依然是十分古老和普遍的。这种观点不仅在现代中国思想的历史渊源中可以找到,在欧洲和美国的现代思想的历史渊源中同样存在。其影响的深度和广度,我们可以用这样的事实证明:对那些细心观察自然界的人来说,对那些存有人类是这个世界的组成部分并受其变化规律支配的观点的人来说,这是一种自然而然就会产生的见解。这种有关自然以及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的观点——我们称之为“前普罗米修斯式”的观点——在欧洲理性传统中的前古希腊思想,在中国传统中的前儒家思想中都是普遍存在的。
为了探讨这种关于对立力量相互作用的早期观点,以及这种观点与毛泽东所使用的冲突概念的关系,我们必须首先作一些基础的语言学的区别。在最一般的意义上,我们可以把对立看成是两项若干种可能的关系中的一种;推而言之,也可把冲突看作是对立面之间两种可能的关系类型中的一种,另一种关系类型则是互补的。不管是将冲突还是将互补看成是对立面间关系的适当方式,无论哪种看法都会对人们有关变化的观念和态度产生影响;反之,对待变化的态度和观念如何,也会影响他们对对立面关系的认识。当然,有关对立和变化的思想在概念上是可区分的.但无论在早期古希腊思想中还是在古代中国思想中,它们的出现都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在这两大思想体系中,只要涉及互补性要素内在联系的对立观念,自然都与把变化理解为重复、预定和循环的观念相适应;相反,只要涉及相互冲突要素的关系的对立观念,都导致了把变化理解为直线的、进步的观念。
P2
毛泽东是举世公认的20世纪最为重要的政治家、革命家和思想家之一,同时也是一位天才诗人。由于他对现代中国之思想、制度和社会产生的深刻影响,也由于他对建构20世纪国际政治格局做出的重要贡献,几十年来,对毛泽东本人及其思想体系的研究已经成为一个具有长久意义的学术领域。毛泽东不仅是属于中国的,也是属于世界的。尽管国外的毛泽东研究在理论目标、分析方式、社会功能和学术立场等方面与国内存在差异,但在全球化的宏观视角下,其研究成果,应当被看作整体毛泽东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与国内毛泽东研究一起,对这一学术领域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基于这样的一种视阈和理解,我们在众多国外毛泽东研究的学术著作中,精选翻译了部分佳作,编成“国外毛泽东研究译丛”,以纪念这位旷世伟人,并进一步推进毛泽东及其思想研究的深入扩展。我们选译的基本原则是,站在21世纪全球化的历史视野上,严格遵奉学术理据和研究逻辑,精选经过历史检验,具有较强理论价值和持久性影响,持论较为公允客观,论说严谨缜密的名著。对于那些具有严肃治学精神和审慎推理论证的作品,即使与我们的学术观点不尽一致,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观念冲突,也在选择范围之内。“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希望把这一睿智古训真正转变为学术行动。
“国外毛泽东研究译丛”是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政治学系“中国政治研究”课题的一个子项目,是这个教学科研共同体集体努力的成果之一。我们期望这次翻译的几部著作不是译介编研工作的结束,而是一项系统科研工程的开始。我们愿意把这项工作继续下去。
在“国外毛泽东研究译丛”出版之际,我们首先感谢以下诸教授:
本杰明·I·史华慈(Bernjamln I·Schwartz);
斯图尔特·R·施拉姆(Stuart R·Sctlram);
魏斐德(Frederic Wakeman·Ln);
莫里斯·迈斯纳(Maurice Melsner);
约翰·布莱恩·斯塔尔(John Bryan Starr);
布兰特利·沃马克(Brantly Womack);
罗斯·特里尔(Ross Terrill);
杨炳章(Berljamin Yang)。
这些教授不仅慷慨允诺让我们翻译其各具特色的学术名著,而且其中不少人专此为“国外毛泽东研究译丛”撰写了“中文版序言”,这无疑是对我们的信任和支持。
国内毛泽东研究的著名学者龚育之、金冲及、朱佳木、李君如和李忠杰等教授,不仅慨然允诺担任本译丛的学术顾问,而且多次对翻译工作给予指导,这对我们是极大的鼓舞。李君如教授还就统一国外著者的译名作了专门指导,使翻译工作避免了不少差错。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一编研部的专家们,在学术方向上的直接指导以及在史料的校译、勘误方面所提出的大量关键性意见,使本译丛的质量有了进一步提高。来自国家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和著名高校的编委们,从不同学科的多元视角,为选编工作提出了许多中肯的意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原“国外研究毛泽东思想资料选辑”编辑组工作人员前此的开拓性研究和贡献,不仅给予编选以诸多经验和启发,而且直接为具体的译介工作提供了宝贵的便利条件。在此,我们向上述所有关心、支持本译丛的学者和单位以及图片的提供者,一并表示由衷的谢意。
对书中出现的引文,编译者采取如下的文献处理原则:凡国内有对应的公开发表的毛泽东著作者,均已按中文版本原文进行了核校;凡确属毛泽东文稿,但未公开发表者,按相关文献进行了核校,如凡引用日本学者竹内实主编《毛泽东集》和《毛泽东集》补卷者,按该书进行核校;凡属不能确定是否为毛泽东著作的引文,则尊重原作者的引文,未加处理,如凡引用《毛泽东思想万岁》和国外报刊报道的文献,一律按外文原文译出。 译介工作本是一件永远达不到尽善尽美境界的苦差,语际书写过程中的误读、遗漏和错置等都在所难免。我们恳切期望和真诚欢迎来自国内外专家学者以及广大读者的指教和批评。
石仲泉 萧延中
构成毛泽东政治思想的核心观念是冲突或矛盾,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变化。在其政治著作中。毛泽东所论及的每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都是以冲突和变化概念为基础的。在他看来,政治领域里各个方面合乎规律的,恒常的冲害也变化,与自然界的冲突和变化的情形是相同的。由于他的认识理论是建立在这一核心观念基础上的,所以,他不仅把他的著作理论看成是这种冲突和变化观念的阐发,而且看成是这一观念的例证:从而服从于支配着自然界和政治现象的同一发展规律。
——约翰·布莱恩·斯塔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