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差一点当上皇帝,那样晚清史也许要重写,他在权力的巅峰三落又三起,将中兴的誉与辱国的毁全都留在身后……
电视剧《一生为奴》热播,在传奇般艺术形象的背后,真实历史中的奕訢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本书为你仔细述说……
恭亲王奕訢是道光皇帝的第六个儿子。在晚清皇室中,恭亲王奕訢的学识和才干是首屈一指的。他经历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个朝代的风云变幻、而每次他都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历史漩涡的焦点人物。本书以史实为依据,不溢美,不隐恶,以生动的文笔,再现了恭亲王奕訢在国势垂危的晚清,在凶残莫测的权力争斗中,荣辱沧桑的一生……
晚清历史风云变幻,爆发于19世纪中叶前后的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从内外冲击着清王朝的统治基础,有忧患意识的统治阶层开始思索如何自强以抵御外侮,于是自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他们发起并领导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自强”、“求富”运动——洋务运动。中法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的相继爆发使洋务官员寄予办洋务以自强御侮的梦破灭,在封建社会内部孕育出的新生资产阶级力量则开始思索一条新的社会发展的道路——鼓动光绪帝进行改良变法。
天下大势,兴亡谁定?这是人们对历史的永恒的追问。中国历史的长流,浩浩荡荡,奔突而进,似乎瞬息之问,流走了上下几千年,淘尽了无数风流人物。时至清代,经历了康熙、雍正、乾隆这样一个中国古代历史的最后一个繁荣昌盛的时期,天下大势,急转而下,走向衰落,清王朝开始呈现出“日之将夕,悲风骤至”的衰败气象。尤其是到了道光帝时期,秋叶飘零的暮色笼罩了颓败的大清王朝,于是龚自珍——这个时代最杰出的诗人,愤怒了,他以极具穿透力和震撼力的声音向天疾呼: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道光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1833年1月11日)深夜,整座紫禁城沉浸在梦境之中。子夜时分,静妃博尔济吉特氏的寝宫乐道堂里,一男婴呱呱坠地,啼声划破了沉寂的夜空,给死气沉沉的紫禁城增添了一些生机。爱新觉罗家族又一个皇子降生了,这就是道光皇帝的第六个皇子,在其以后几十年波澜起伏的政治生涯中,曾对大清王朝的内政外交、兴衰荣辱,甚至对整个中国近代的历史进程都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奕訢。
在此之前,道光皇帝已有五个皇子,但长子奕纬,已在去年因病而殁,卒年恰值风华正茂的24岁,这对道光帝是个沉重的打击。次子奕纲、第三子奕继都是静妃所生,可惜相继在一二岁时早夭。长子奕纬死时,皇二子、皇三子已夭折有年,皇四子奕訢等诸子尚未出生,帝业一度出现了后继无人的危险局面。待全贵妃生下皇四子奕■,才缓解了道光帝的无后之忧,奕■也颇得道光皇帝喜爱。至于第五子奕■,系贵人钮祜禄氏所生,生而状貌拙陋,不为道光所喜,后来过嗣给亡弟绵恺为后。
皇六子降生的喜报飞快奏到天廷.道光帝得知,龙心大悦。经历了连殇三子之痛和帝业继承的无后之忧,年过半百而喜得皇子,叫他怎能不感到喜悦呢?他也很久没有像今天这样高兴了。自从接过祖宗基业,为力挽颓势,他夙兴夜寐、殚精竭虑,然而,无论他怎样勤勤恳恳,形势却总让他心中充满了无可奈何。今日喜得皇六子,大清帝业后继有人,道光帝感到非常欣慰,于是当即赐名为“奕新”,新的意思,就是高兴。P1-2
晚清历史风云变幻,爆发于19世纪中叶前后的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从内外冲击着清王朝的统治基础,有忧患意识的统治阶层开始思索如何自强以抵御外侮,于是自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他们发起并领导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自强”、“求富”运动——洋务运动。中法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的相继爆发使洋务官员寄予办洋务以自强御侮的梦破灭,在封建社会内部孕育出的新生资产阶级力量则开始思索一条新的社会发展的道路——鼓动光绪帝进行改良变法。
作为道光帝的第六子、咸丰帝的六弟、同治和光绪帝的六叔,奕新历经四朝,是晚清皇朝中颇有作为的一位皇室成员。他亲身经历了王朝的一系列变幻,在晚清的政治史、外交史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他的活动是晚清宫廷权力斗争、社会发展和对外交往的一个缩影。鉴于此,本书力图从奕新这个人物的活动来看当时社会的大背景,同时又将人物放在具体的历史背景中去作客观的评判。奕新天资聪颖,加之受到良好的皇室教育,能力优于其他皇室成员,因而自小道光帝就对他寄予厚望。然而在争夺宫廷最高权力斗争中,他却是个失败者,一生几起几落,这是时代、制度本身的局限。他毕生都在尽全力维护王朝的稳定和发展,然而终究挽救不了大清的命运,这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所有这一切都决定了他一生的坎坷和悲剧性。
从个性上讲,他既先进又保守,既高傲又谦卑,既平易也孤独:他聪敏多智,勤于思考,在尊重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积极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善于与洋人打交道,人称“鬼子六”。如何立体地展现这样一位个性丰富、政治思想复杂的人物,是我在写作过程中一直在仔细思索的一个问题,我尽力做到客观、真实,将人物描写丰满。但限于个人能力,难免有粗疏之处,敬希读者批评指正。
最后,感谢罗福惠教授对此书撰写的组织以及湖北人民出版社李尔钢先生的辛勤工作和所提出的许多宝贵建议。
著者
2005年9月29日于武昌桂子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