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丽·斯图亚特有着传奇的一生。她出生才六天就已经成为了苏格兰女王,六岁成为欧洲最有权力的一位王子的未婚妻,十七岁成为了法国王后。但是,未满二十五岁,人生就已经结束了,被残忍地送上了断头台。这中间,她到底经历了什么?现在,就让我们亲自来看看本书是怎么叙说这个故事的。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玛丽·斯图亚特传(插图珍藏本苏格兰女王)/美丽与权欲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奥)斯蒂芬·茨威格 |
出版社 | 团结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玛丽·斯图亚特有着传奇的一生。她出生才六天就已经成为了苏格兰女王,六岁成为欧洲最有权力的一位王子的未婚妻,十七岁成为了法国王后。但是,未满二十五岁,人生就已经结束了,被残忍地送上了断头台。这中间,她到底经历了什么?现在,就让我们亲自来看看本书是怎么叙说这个故事的。 内容推荐 玛丽·斯图亚特出生后6天成为苏格兰女王,6岁成为欧洲最有权力的一位王子的未婚妻,17岁成了法国王后。她的精神生活还没有真正开始,而她的权力己达到顶峰。在未满25岁时,她的人生实际上就结束了。她参加过两个丈夫的婚礼,失去了两个王国,曾在犯罪的黑暗道路上徘徊,还蹲过监狱,但每一次她都能再次登上王位,登上婚礼的圣坛。她的生命就像是火焰,火焰的反光几个世纪后还在闪耀。 就在她被送上断头台时,她为自己准备了血红色的内衣裙和齐肘长的血红色手套,以免受刑时刀斧进起的鲜血溅洒在她的衣服上太刺眼。 玛丽·斯图亚特的降生使得苏格兰、英格兰、法国的历史都永远的被改变了,她以美丽和悲剧留名于世,永远活在作品与争论中。 目录 导 言 第一章 摇篮里的女王 第二章 少小在法国 第三章 王后、寡妇和在位的女王 第四章 返回苏格兰 第五章 巨石开始滚动 第六章 联姻闹剧 第七章 再嫁 第八章 霍利鲁德堡的灾难之夜 第九章 背叛的叛徒 第十章 进退维谷 第十一章 爱情的悲剧 第十二章 走向谋杀 第十三章 上帝要谁灭亡,必先叫他疯狂 第十四章 陷入绝境 第十五章 废黜 第十六章 失去自由 第十七章 落人圈套 第十八章 圈套收紧 第十九章 囚居 第二十章 最后一圈 第二十一章 结局在即 第二十二章 伊丽莎白的内心矛盾 第二十三章 “我的终结便是我的开始” 尾声 试读章节 法国宫廷熟悉高尚的风俗习惯,精通礼仪这门神秘的学问。瓦卢阿王朝的亨利二世知道,应给王太子的未婚妻什么样的礼节。在她尚未到达之前,亨利二世已经发布公告:沿途各地应像对待他亲生的女儿一样恭迎苏格兰小女王。因此,玛丽·斯图亚特一到南特就受到了热烈的欢迎。所有的街口都建起长廊,装饰着古典的徽章、女神、仙女和塞壬;给随从人员供应大量美酒,使他们兴致勃勃;烟花纷飞,礼炮轰鸣;一支由150名8岁以下的孩子组成的童子军,身着白色的服装,手持微型的戟斧,吹号打鼓,俨然一支荣誉仪仗队行进在小女王面前。玛丽·斯图亚特在不断的庆典中从一个地方来到另一个地方,最终到达了圣日耳曼宫。在这里,这个还不到6岁的姑娘第一次见到她的未婚夫。他才4岁半,身体虚弱,脸色苍白,患佝偻病,周身的血液都已败坏,注定要幼夭。他腼腆而胆怯地迎接他的“新婚”。王室其他成员更是热情地接待她,大家都喜欢她天真烂漫的模样。亨利二世在一封信中兴奋地称她是“我所见过的最可爱的孩子”。P11 序言 透明和公开的事情让人一目了然,但是谜却让人猜想。复杂的历史人物和事件不断地要求我们重新去解释,去想像。一个历史问题往往具有无穷的梦一般的魅力,玛丽·斯图亚特一生的悲剧正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子。世界历史上,几乎没有哪个女人像她那样让人创做出那么多的文学作品、戏剧、小说、传记和论文。300多年来,她不断地吸引着作家和学者,总是以永久的魅力让他们去再现她的形象。因为一切混乱的思想总是追求明晰,一切黑暗总是向往光明。 但是,人们所表现和解释的玛丽·斯图亚特生活中的谜常常是矛盾的:也许没有哪个女人在作家笔下有那么大的差别,有时说她是杀人犯,有时说她是殉难者,有时说她是愚蠢的阴谋家,有时说她是圣洁的人。值得注意的是,对她形象的种种说法,不是因为缺少流传下来的材料,而是因为这些材料浩繁且错综复杂。保存下来的文件、记录、公文、信件和报告成千上万——300多年来,审判官们年复一年地以新的热情反复判她有罪或无罪。但是,人们越是彻底地研究文件,就越是痛惜地感到所有历史证据都是有可疑的(艺术创作也是如此)。因为,虽然每份文件经考证都是存档材料,笔迹也是真实的、古老的,但是却无法保证它是可信的,无法保证叙事人是真诚的。在玛丽·斯图亚特案例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同一个事件在同时代的几个史家的记载中却有明显的差别。在这里,一方用文件证明“是”,另一方也用文件证明“不是”;一方提出控告,另一方进行申辩,谬误和真理,虚构和事实,两者混为一谈,错综复杂,以至于每个观点都是言之有理。谁想证明玛丽·斯图亚特参与谋杀亲夫,可以给你提供几十份证词;如果你想证明她没有参与,同样也有几十份证词供你使用。描绘她性格的颜色都是事先调配好的。存档的史料已经是如此复杂,如果再加上党派或者民族主义的政治偏见,那势必就成了严重的歪曲。人的本性就是这样:在两个阵营、两种思想和两种世界观之间的争论中,只要事关生存或者毁灭,就抗拒小了诱惑,就势必参加一个派别,确认谁是谁非,准无罪谁有罪。像这桩案件,要是著作家们大多属于交锋的各方、各派宗教信仰或者各种世界观,那么他们的片面性就不叮避免了。总的说来,新教的作者把全部罪过都推在玛丽·斯图亚特身上,而天主教的作者则归罪于伊丽莎白;英格兰的作者几乎都把玛丽·斯图亚特当成杀人犯,而苏格兰的作者则认为她是遭受无耻诽谤的无辜的受害者。从争论最多的首饰箱信件——有人发誓它是真,有人诅咒它是假——到鸡毛蒜皮的事情无小染上派别的色彩。因此,如果有个作家——他既不是英格兰人,也不是苏格兰人——能超然于血统关系和思想感情关系.他也许能客观地、无偏见地发表评说;一个对陔案件具有强烈兴趣而又不带派性偏见的作家,也许更能理解这出悲剧。 当然,如果这个作家断言他所知道的有关玛丽·斯图亚特所有的生平情况都是真实的,那他也太狂妄了。他所能达到的,只是最大限度的可能性,哪怕他以渊博的知识和良知认为是客观的观点,也总是带有一些主观的色彩。史料模糊不清,他就要把混浊变得清澈。当时的文件互相矛盾,对于这个案件的每个具体细节就得在控方证人和辩方证人之间进行选择。虽然他十分谨慎地选择,但是有时还得老老实实地在自己的判断后面加上一个问句,并且承认玛丽·斯图亚特生平中的某些真实事态至今仍然模糊,也许永无澄清之日。 所以,在这部试作中,严格遵守一个原则,就是绝不采用通过拷打、恐吓和强迫等手段得到的证词。一个真正寻求真理的人决不会认为逼供的材料是可信的。同样,间谍和使臣(这两个词在当时几乎是同义词)的报告都是经过极其认真的选择才采用的,并且对这些报告本书作者事先都采取存疑的态度。如果本书作者认为那些十四行诗和大部分的“首饰箱信件”是真实的,那也是他经过极其严格的审核和参照了个性上的令人信服的因素后才得出的结论。在存档文件中,凡是有矛盾的说法,本书作者都要从来源上和政治动机上进行准确复核;如果不可避免地要选择其中一个观点,那么本书作者的选录准则是,看看个别行为在心理上是否符合整体性格。 玛丽·斯图亚特的性格本身并不神秘。她性格的矛盾只是表现在外表的发展上,内在的本质自始至终都是完整的,鲜明的。玛丽·斯图亚特属于那种把真正的人生才智在短暂中进发出来的、令人激动的、罕见的女性,属于那种星光灿烂但又一闪而过的女性,她的一生不是像花那样慢慢凋谢,而是如同激情在炽热的熔炉中迅速燃尽。23岁前,她的情感是平静的。25岁起,她的生活同样没有波涛汹涌。但是在那短暂的两年问风云突变,使她平凡的命运突然变成一出像《奥瑞斯忒亚》那样的古典悲剧,一出伟大而壮观的悲剧。只有在那两年,玛丽·斯图亚特才真正成了悲剧人物。在这种压力卜迫使她超越了自我,急风暴雨破坏了她的生活,同时也使她名垂史册。她的激情毁灭了她的人情,而又使她的名字留传至今,活在作品和争论中。 内心生活异常凝聚,并且瞬间爆发出来,这一开始就决定了玛丽。斯图亚特各种传记的形式和节奏。艺术家要以全力去再现她那扶摇直上而又迅速回落的极其罕见的生命曲线。所以,在本书中描述她前23年和被囚禁将近20年的漫长岁月的篇章,并不多于描述她发生悲剧的那两年时间的篇章,这也并不矛盾。在人的命运中,外部时间和内心时间似乎是一致的,其实只有内心充实才能作为心灵计时的尺度,心灵计时是不同于冰冷的日历,它是从内心计算时间的流逝。一个人陶醉于感情,沉湎于自由,并且受到命运之厚爱,能够在短期中体验到人生之丰富,然后弃绝了激情,又感悟到岁月之漫长、空白、阴暗和虚无。因此,在生命的长河中,只有紧张的关键的时刻才能留下痕迹,因此,生命只有包含这种时刻,并且通过这种时刻才能真正地流传下来。一个人只有搏尽全部的精力,对于自己和别人才能算是真正活着;他的内心只有在燃烧,并且烧得通红,才能看得见。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