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红学泰斗周汝昌与一代鸿儒胡适之的交往回忆。文中倾情回顾陶心如、顾随、张伯驹、文怀沙、周策纵、潘重规等先生的才情逸致和学者风范,悉数展示周汝昌与胡适的往来鸿笺,以大量图片、论文、书影等珍贵资料反映历史真貌。周汝昌先生恬然话说风云际会中的文人过从,淡然的叙述中蕴涵着历史和人生的诸多兄味,体现了一代学人人格上的感召和精神上的传承。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我与胡适先生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周汝昌 |
出版社 | 漓江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是红学泰斗周汝昌与一代鸿儒胡适之的交往回忆。文中倾情回顾陶心如、顾随、张伯驹、文怀沙、周策纵、潘重规等先生的才情逸致和学者风范,悉数展示周汝昌与胡适的往来鸿笺,以大量图片、论文、书影等珍贵资料反映历史真貌。周汝昌先生恬然话说风云际会中的文人过从,淡然的叙述中蕴涵着历史和人生的诸多兄味,体现了一代学人人格上的感召和精神上的传承。 内容推荐 本书是红学泰斗周汝昌与一代鸿儒胡适之的交往回忆。 1947年12月,寒微学子周汝昌的二篇《红楼梦》考证短文在《天津民国自报》发表,时任北大校长的胡适之,主动致函索昧平生的周汝昌——从此展开红学史上一段传奇故事,引发日后风起云涌的新红学,周汝昌亦因此走上了他致力一生的红学之路。其间,胡适先生奖。掖后生、殷殷垂询之情状令人感念,而周汝昌则勤勉致知,“爱吾师更爱真理”……1953年周汝昌的《红楼梦新证》出版,在海外的胡先生四处索求此书,说:“周汝昌是我的红学方面的一个最后起、最有成就的徒弟。对于50年代的“批胡”,周汝昌心怀愧疚,当年的胡先生毫无芥蒂,一再为周汝昌开脱……文中倾情回顾陶心如、顾随、张伯驹、文怀沙、周策纵、潘重规等先生的才情逸致和学者风范,悉数展示周汝昌与胡适的往来鸿笺,以大量图片、论文、书影等珍贵资料反映历史真貌。 米寿高龄的周汝昌恬然话说风云际会中的文人过从,淡然的叙述中蕴涵着历史和人生的诸多兄味,体现了一代学人人格上的感召和精神上的传承。 目录 自题/1 站在胡适之先生墓前(代序) (季羡林)/3 自序/16 目录/18 纪念胡适之先生/20 【上编】 楔子/29 [壹] 两进燕园/33 [贰] 偶然发现/36 [叁] 相濡以沫/38 副篇:世间曾有这么一个人——悼亡兄祜昌 [肆] 收获与问世/44 副篇.曹雪芹生卒年之新推定——《懋斋诗钞》中之曹雪芹 [伍] 为何如此标题/50 [陆] 君子之风/53 [柒] 天真幼稚也有好处/60 [捌] 年表功高/63 [玖] 历史车轮拉不退/65 [拾] 冷水当头/69 [拾壹] 态度和方法/71 [拾贰] 平生一面旧城东/77 [拾叁] 初识脂砚面/81 [拾肆] 红夏喜双收/85 [拾伍] 口耳校红文/91 [拾陆] “先斩后奏” /95 [拾柒] 仁人大度/99 [拾捌] 何必全同/104 [拾玖] 三个“11日” /106 [贰拾] 层楼更上/114 [贰拾壹] 完璧依依/119 上编结语/122 【下编】 [壹] 意外的客人/125 副篇:陶心如先生见访 [贰] 两幅芹照/130 [叁] 两出意外/132 [肆] 从STUDIA SERICA VOL IX说起/135 [伍] 一段公案/137 [陆] 机缘有待/140 [柒] 其命维新/143 [捌] 锦城见书/145 副篇:周策纵论周汝昌的红学 [玖] 当头一棒/150 [拾] 意外听音/152 [拾壹] “红”“黑”之中/157 副篇:自批深,批胡才更透 [拾贰] “无立足境” /163 [拾叁] 不绝如缕/165 [拾肆] 忽庆更生/167 [拾伍] 《红楼梦新证))增订版与大字本的内幕/170 [拾陆] 国际红缘/174 [拾柒] 使命圆功/178 [拾捌] “绣衣”出使/180 [拾玖] 百折不回/185 [贰拾] 客窗诗祭/187 [贰拾壹] 杂言遗兴/180 [贰拾贰] 《四松堂集》的意外曲折/194 [贰拾叁] 意外因缘/197 [贰拾肆] 师友情谊与学识见解/199 下编结语/201 附 文 什刹海边忆故交——怀念张伯驹先生/206 苦水词人——顾随先生 /211 翰墨缘215 后记/218 编后语 (周丽苓、周伦苓)/221 附 录 周汝昌著作一览/224 试读章节 胡适先生的信寄与我时,我已年长三十岁,还是燕京大学在校学生,也仍然自知是一名村童,诸般世事,知识学力,都幼稚得很。 为什么三十岁的人,还在读“大三”①?说起来就感叹。我两次出入燕园,第一次选定这座学府,因为它是当时沦陷中的一处宝岛,敌伪恶势力难入。我进京报考已是1939年之夏——小学因军阀混战耽误的年华不再提了,单是中学毕业,本应是天津南开高中1937级,却遭遇九一八事变,历经曲折,故插校毕业已是1939年。谁知当年又未能入学,1940年之秋,这才跨入燕园的大门。1941年之冬,又遭日寇封校。盼到抗战胜利重见天日,考上了津海关的一个小职务,不想竞因争欠薪得罪了上司。一气之下,决意重返燕园。从津海关出来就与母校联系返校,而答复说:你超过返校时限已太久了,若欲复学,须按插班生重考。 我这个不幸的学子,什么都“怕”,只不怕考,我的考卷,阅卷者竟是我的老同学——他们早已成了教师。 记得1940年之秋初入这座名校,其景色如同仙境,绿柳朱栏,湖波塔影,一座座殿阁,一处处池台,真是名副其实的“园”——是好几个明清旧园遗迹组成的,而又加上新建的楼宇,金碧璀璨。满校一片清新、自由、活泼、高尚的气息,真像朝暾与晓霞那般美好。这是我平生从未有过的感受。 但到1947年旧地重游,我已身世沧桑,年华老大,朝气难回,伤情易触。我心绪总带着凄凉的滋味——有时甚至是一种“消沉”或悲怀。 沦陷的岁月,不在此处细述了,只单说我是个苦慕学术、文化的书呆子,家贫无书,自己摸索作学问,苦无门路。一旦重返燕园,那座图书馆真是“琅■、二酉”①,我这饥渴者,好似“盆鱼纵壑”一般,就开始走上了治学之路——那时是把时间精力放在英译陆机的《文赋》上,暇时做些散碎的考证和翻译。 可是,有一日忽然接到家兄祜昌的来信——这封信不打紧,使我进入了一个新的学术领域。 诗日: 沦陷偷生苦百端,中华学术慕薪传。 名园再返浑然梦,惭愧书生魂未安。P33-34 序言 1927年,胡适先生在上海买得一部古钞本《石头记》,即海内外人人艳称乐道的甲戌本①。此本虽然只有残存的十六回书文,而它出现于人世却为“红学”开辟了一片崭新的境界;说是“石破天惊”,乃至是“开天辟地”,也不为太过。这是因为:它第一次让普天下读者晓悟曹雪芹所著之《红楼梦》的原貌,是与坊间久已流行的一百二十回“程高本”大大地不同,原书所附有的脂砚斋批语有极其重要的研读价值。 但在1927至1947这二十年的岁月之间,世人是不曾,也无法得见此庐山的真面目,至1948年夏天,我从胡先生处借得了这部珍本,并与亡兄祜昌抄录出一部副本,方得仔细研索,赢得了前所未知(也难以臆想)的重要成果一从此方才正式建立了作者、版本、脂批、探佚“四大分支”这一完整体系的“新红学”。 此本在我身边经历了四五个月之久,然后完璧归赵——不想胡先生即将它携往境外去了,从此辗转,后寄存于美国的康奈尔大学,世间只有影印本可供研览。 我将此书的副标题定为“几番红史波澜,一段传奇故事”,自谓颇能表明我与这部甲戌本的异样因缘。将所有经过叙述一下,足供文史领域中的年轻一代学人参考借鉴——只是种种阻滞,迟至乙酉新正之际方才决意落笔,断断续续地写出这一册回忆录。 天下真有奇巧之事:就在拙稿写至《下编》之时,忽蒙友人见告:上海已以重金从海外购得了甲戌本!随后,来自各方面的讯息证实了这件事情——我开始还有点儿“半信半疑”。 至此,我不禁欣慨交加,我写这本小书,也不为“多事”了,这就叫机缘运会,各有安排,非个人所预测,也绝不是哪个人的喜幸和感叹的小事一段。这是中华文化的一件大喜事,是属于全民族的! 记得我在甲戌本卷末有一简短的跋记:“卅七年六月,自适之先生借得,与祜昌兄同看两月并为录副。周汝昌谨识。卅七、十、廿四。”而前些时候出的影印本上不见其影像;本书附有若干原始文献图片,或可补其不足,为读者所愿见,亦未可知。从几位仁人学者得到的帮助,心铭感谢,不再一一披露芳名了。出版社诸位的鼎力相支,在此表我谢忱。 乙酉上巳良辰 周汝昌 后记 这册小书,因陋就简,原不敢向季羡林先生求序,他年事已高,岂忍加以劳力;但念目今曾与胡适先生同世共事的前辈学者已无第二家,因而冒昧请以其旧文作为代序,同样光宠无比。经蒙季老不弃,慨然惠允,感激之至!盖此一事,非止我个人之荣幸,亦且关系当代 研习中华文化的重要史迹之一端,足以启沃后来,所谓朝花夕秀,辉映长春者,亦藉此可窥踪影也。
至于胡适先生早年曾对人提到关于我的两件事,今顺便略作澄清: 一是我与四兄祜昌为甲戌本录副不是影钞(因所用纸张所限,并非全 依原本款式之字迹)。再者,副本是“先斩后奏”,承胡先生海涵,并 允干我自用,并非他特意命钞的。其二,我于1947年发现的《(懋斋诗钞》是个清缮本,后已由燕京哈佛学社调往哈佛大学图书馆内藏,承 蒙叶嘉莹教授惠赠的复印本年久迷失,目前只得以今藏国家图书馆的原钞本拍摄书影。若有机缘,将来更换哈佛本书影,以存史实。 再有一点在此说明本书涉及《石头记》诗文原句时,以拙校之 《石头记会真》为准,故与流传本时有不同,并非误字未校。将这一段“传奇故事”大略叙过,从我的年龄、记忆力来说,也只能是这样了。从萌念到结稿,实历近四十天。不详不备,失忆疏漏之处,定然难免。旧资料尽量搜集了一些,也不能齐全,就算聊胜于无吧。历史留给人们的“遗产”本甚丰富,只是当时不认识、不理解、不知珍贵,遂致弃如“垃圾”,叹气是悔愧的声息罢了。 文哲史资的来源,除自存者外,要感谢上海古籍出版社的《胡适红楼梦研究论述全编》、宋广波的《胡适红学年谱》、唐德刚的《胡适口述自传》、徐中远的《毛泽东读评五部古典小说》、刘国华的《古镇稗史》,还有北京的“胡适资料档案馆”惠允拍摄我早年的信札。谨向他们致我谢忱。错误不当之处,企盼读者纠正。拙稿所叙,悉本事实;如有人出于某种用意而歪曲历史实况真相,或编造假话假证,那也徒然。欺诓蒙蔽的事物,终究是为后人揭穿而增添几则“掌故”而已。 本书主题是“红学”的一段经过,不涉其他,读者鉴之。 本书于即将付印之际,意外发现文怀沙先生旧札一件①,内容有三要点:一、《燕京学报》第37期刊发拙文《真本石头记之脂砚斋评》后,他很快读到了。二、随即请孙楷第(子书)先生为介,欲请一晤。三、晤谈目的,实为有意将《证石头记》(即《红楼梦新证》之初拟名)出版问世。 故此旧札在近现代红学史上具有极珍贵的文献价值。汝昌先生: 十月八日示拜悉,欣慰无已。今春在燕京学报读到你的宏文,深为佩服,很想能见到你,乃转托子书先生为介,并特为此事冒着溽暑去燕京一次,竞未得一晤,只得怅然而返。你这次来信,却令我非常感愧,大作《证石头记》切盼先读为快,先生入蜀前苟荷辱驾下顾,使得一倾积惊,诚不胜翘切之至。弟寓所在“交道口南大街板厂胡同七号”,电话:四·o八五o。请先赐电话约定。敬候著安! 弟文怀沙拜十月十日 本书之成编以至付梓,两个女儿丽苓与伦苓,两位编辑刘文莉、文龙玉女士都付出了巨大的热情与精力,必须表出她们的劳绩。至于我自己,因年迈目坏,写作时即定下准则:此书的核心精神是一个真实的“实”字,文以简明朴实为基调,不务粉饰文句,或渲染气氛。诗日: 小生髑所能,大贤每不弃。 中华焕文明,先后义相继。 芜词备阕遗,筒陋亦当记。 红史富波澜,冉冉阅世纪。 吉今与天人,通究待高士。 乙酉立夏前夕写讫 书评(媒体评论) 我平生所遇仁厚长者也不少,但是能如此宽厚而又体恤一名青年的事例,实在想不出还有它例了。 …… 今在此衷心谢罪、自悔为人行文,万不可轻薄儇佻,那是不道德不文明的。 ——周汝昌 他(胡适)虽已长眠地下,但是他那典型的“我的朋友”式的笑容,仍宛然在目。 ——季羡林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