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自信成熟筑梦,以平和宽容收获。本书是中国台湾知名作家廖和敏以她自己和其周遍的人来讲述品尝中年的滋味,在这飞扬丰富的人生中站,黄金时段如何别样花开!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别样花开/赏心阅读书系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廖和敏 |
出版社 | 东方出版中心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以自信成熟筑梦,以平和宽容收获。本书是中国台湾知名作家廖和敏以她自己和其周遍的人来讲述品尝中年的滋味,在这飞扬丰富的人生中站,黄金时段如何别样花开! 目录 邀你同游:写在出版前夕/1 自序:好戏连台的黄金时段/1 前言:中年的四个大梦/1 第一篇 青春再见/1 第l变 中年症候群3/ 逃避自己VS.面对自己/3 第2变 人生路怎么走?/6 讨生活VS.过日子/6 第3变 谈恋爱像照镜子/9 找一个不同的他VS.找一个相似的他/9 第4变换张估价单/12 生活成本VS.生命成本/12 第5变 重返校园拾书本/16 一心只为学位vS.重拾学习乐趣/16 第6变 寸金难比寸光阴/19 钞票不够花VS.时间不够用/19 第7变人生要留白/22 结实饱满Vs.虚中找实/22 第二篇 溯本寻根/25 第8变 追溯最从头/27 扩张知识版图Vs.探索生命源头/27 第9变 执著人生路/31 背叛理想VS.回归理想/31 第lO变 忠于真感受/34 对不对VS.真不真/34 第11变 钻石选亮不选大/37 拥有haviTlg VS.享有being /37 第12变 内外大和解/40 他人认定VS.自己肯定/40 第13变 向自己宣战/43 外求的VS.内求的/43 第三篇价值角力/51 第14变 三八转捩点/53 别人铺的路VS.自己要的路/53 第15变 经营大时间/56 追求时间的速度VS.享受时间的韧度/56 第16变 找寻舒服的感觉/59 别人怎么要求 VS.自己怎么感受/59 第17变 做时间的主人/62 拿时间换金钱VS.用金钱买时间/62 第18变 筵席已过半/67 从生看人生VS.从死看人生/67 第19变 梦,小小的就好/69 大理想vS.小梦想/69 第四篇 惑与不惑/73 第20变 真惑的开始/75 理想我VS.真实我/75 第2l变 第二个叛逆期/80 为变而变 VS.为何要变/80 第22变 冲还是收/83 再搏一次VS.急流勇退/83 第23变 我走我的康庄道/87 跟随别人行为走VS.按照自己意愿走/87 第24变 转捩点上换跑道/90 做该做的VS.做想做的/90 第五篇 乍醒时刻/95 第25变 中年三不伺/97 来者不拒VS.精挑细选/97 第26变 生活得失排行榜/102 赚得世界VS.赚回自己/102 第27变 捕捉生命的神韵/106 追求具象VS.品尝抽象/106 第28变揭梦时分/109 滋养梦想Vs.让梦独立/109 第29变每一滴都香醇/112 二分法看人生 VS.阶段性看人生/112 第30变 生活即生命/115 生活生命同床异梦VS.生命生活水乳交融 /115 第六篇冷暖自知/119 第31变够了就好/121 我想要的VS.我需要的/121 第32变再燃烧一次/124 物质的欲望VS.精神的渴望 /124 第33交和自己做朋友/ 127 害怕孤单VS.享受独处 /127 第34变最轻的女人/130 崇拜重VS.向往轻/130 第35变 避重就轻边缘心/134 向心VS.离心/134 第36变换个舞台跳下去/138 被动退休VS.主动退休/138 第37变 成人取义/144 有意思VS.有意义/144 第七篇人我拉锯/147 第38变 寻找领航人/149 志业典范VS.人生导师/149 第39变 三种风朋友/152 飓风型朋友VS.春风型朋友/152 第40变 从外责到内省/156 埋怨他人VS.检讨自己/156 第41变发现新自己/159 从别人眼中看自己 Vs.从自己眼中看自己/159 第42变 放手才能放下/162 要别人和我一样VS.让别人做他自己/162 第43变 爱的路上自由行/166 为补偿而爱VS.为爱而爱/166 第44变 法官变庶民/169 做道德的朋友VS.做真正的朋友/169 第八篇 忆往追来/173 第45变 必修美容课/175 脸上的青春痘 VS.心上的青春痘/175 第46变 深耕细耘/178 有了就好Vs.要有品质/178 第47变 不能重复的高潮/181 挥霍匠气VS.保留元气/181 第48变 正是治本时/184 尽速解决问题VS.省视问题源头/184 第49变做爱的主人/187 至爱VS.大爱/187 第50变水到渠自成/190 少年得志VS.大器晚成/190 后记:另一个开始/193 试读章节 “Get a life!”听朋友说着近来工作上的诸多不顺心,忍不住大声对他说。是的,中年是get a life的时候,而不再像刚出校门的毕业生,汲汲营营地只想要get a job。 过年时,和朋友有深谈的机会,听了好多位中年朋友的近况,表面看起来问题好像都出在工作上,像是和老板的理念不合,和同事的沟通有问题,说来说去都是苦水和埋怨。但是听着听着,就会听出真正的烦扰不只是工作的问题,而是生命的问题。过日子才是重头戏 这些在公司里位居要津的“理”字辈朋友,多在诉说如何和人斗、和人争的细琐杂务,几乎没有听到他们谈和自己的关系是不是更亲密了(因为根本没有时间独处),也没有时间叙述专业心得上的检讨和自省(大概已经没有精力了),身为朋友的我,越听却是越着急。 年轻时是求生期,历练了二三十年,到中年求生已不是难事,而是重新评估:为了讨生活而付出的生命力是不是划得来?如果有所怀疑,那就是要调整生活和工作主副关系的时候了。 中年时,成本观越来越敏锐,进账多少不再是惟一的关心,更要精打细算,算算在得的同时付出、失去了哪些,最后才是真正净赚的。 我的一些中年朋友加班是家常便饭,周末定期在办公室度假,甚至年休也都乐捐给老板,没有工作以外的社交圈,二十年来少有机会结交专业圈子以外的朋友,以前的老朋友更是众叛亲离,过年时,打破头都想不出去哪里走走。娶了或嫁了工作的人比比皆是。 二三十岁时全力以赴地工作,是为了在社会上找定位;四五十岁时社会定位已经寻获,该是找回自己的时候了,过日子才是这个人生阶段的重头戏。如果中年为了工作而牺牲生活,那真是最划不来的,也不符中年的成本观。我好几位朋友刻意在中年时减时工作,或是改做特约工作者,再不然干脆不工作,所为何来?就是要多一些时间给自己和家人。什么才是有意义的人生 一位朋友就在四十岁时,辞去需要全神投入的高薪职位,为的是可以和两个正在成长的儿子有多些相处的时间。以前她只能和儿子在上午和睡前有短暂的共处时间,而今,她可以早起为孩子做早餐,放学回来再为他们准备点心;下午属于自己的空档,就约朋友打网球,或在家摸东摸西。从职业妇女变成全职主妇,她重拾生活乐趣,快乐得不得了。 中年的重心从工作转向生活,原动力即在需求自外转内,随之而变的是价值观。有人这时已到达职业生涯顶峰,想去追求另外一座人生高峰;也有人是因为工作上的挫折,引发深度思考“什么才是有意义的人生”,继而调整工作和生活之间的比重,不再把全副精神都投注在“讨”生活上,而是认真去“过”生活了。P 序言 l “不要停在问号上,要继续挖掘!”面对一位朋友一直问到为何最近有价值观大迁移的震动感,我大声对她如是说。 中年不只是一个年龄的标示,更是人生阶段的分水岭,请用考古的态度研究它,而不是用理则学的方法把问题转化。 2 写《别样花开》,一定要提一九九一年的一段奇遇。那时三十六岁的我因为工作烧焦症而出走外国一年,足迹从巴黎、伦敦移到纽约时,已是早秋的十月天。有一天,从纽约大学的短期班下课后换一条新路回家,不料因此迷路,而走到“荣格基金会”。听说过这位心理大师但是认识不多,好奇地推门进去一探究竟,来到附设书店前,在书架上搜索着,翻了几本书后,突然眼光在书架上停住:Understanding Mid—age Crises这本薄薄的中年危机书,一下子捉住我的目光,心想,这不正是我的困惑吗? 三十六岁离中年好像还有一小段距离,然而早熟的我已有些中年症候群的征兆,生命徘徊在欲振乏力和再冲刺一次的矛盾间,究竟是危机还是转机,那种人生阶段的阵痛已使我昏眩。 翻过这本书的目次,就像橡皮人一样,我坐在沙发里动弹不得。它好像显微镜似的偷窥到我内心深处,它提出的问题都是我正面对却苦无答案的,而今看过它的提示,我终于明白,自己为何像是患了莫名病-~4的焦虑不安,原来这些没有来由的感受,就是“中年症候群”啊! 像是拿到武林秘笈一样,我当场买下那本书,并且直奔附近的纽约文化中心图书室,一口气把它吞下。这时我才知道原来中年病是有传染性的,是每个人到这个年岁就会发病的。了解自己并不孤单,顿时就想跳起来。这本书打开了我对中年心情和心境的探讨,也种下日后写下自己中年心路历程的因子。写出自己的历程,是为了记录自己生命的重要时刻,也是因为相信这样的书写或许可以给日后要走过这一关的准中年人一个依靠,让他们知道,自己没有生怪病,不过是得了中年症候群罢了。 3 回到台湾后,鲜明的感受一波波地袭上心头,更触动我提笔开写。过去两年也正是我的两个四十岁(一年虚岁,一年实岁),对中年的感受和冲击更是达到最高点,文思泉涌,一发不可收拾,这本犹如我新生的中年书就此诞生。 这期间不只是我自己有诸多深刻感受,更重要的是周遭的朋友也一起进入中年,他们的心声和感受成了我中年观察的最佳基本资料,这些话语就像种子,一旦种在脑中迟早会发芽。就这样,这些我的、他的、也是你的中年感受经纬交错,织成这本《别样花开》。 写这本中年书的两年期间,每写一则都好像清理了一条内在绳索,不是此后都能免招尘埃,而是像告解过后有一种洗涤的轻松和清爽。长久以来,对我而言抒写是种治疗,写就要思索,梳理过的想法不是从此不再疑惑,而是因为面对过,下回再见就不会那么害怕。 4 我喜欢英文中的中年代称,不是mid-age这么赤裸裸的直称,而是用prime time,这个词可译为“主要时间”,也就是黄金时间;用在一般电视节目上就是八点档,因为收视率最高,广告收费也最贵。而今把中年归为“黄金时段”,可见这段人生是大家公认的“好戏”。 我想它的黄金之意有二:一是如果四十岁是人生的分水岭,那么这个年纪在人生经历的确是水到渠成的成熟,有判断力当然就果断,敏锐自然就敏感,这种岁月换来的成熟,也使一切的收获都有黄金的分量;二是这也是人生阶段最能做事的筑梦时刻,生活的经历和生命的圆熟,都使得这个年纪的人有种信手拈来的顺遂。 后记 另一个开始 之一:西方取经 这是一个结束,也是一个开始。 这个论调十分符合“人生转折”(1ife transition)的模式:结束,缓冲,开始。 《别样花开》进行了两年,就是因为心中有好多波动,想藉着写作的管道流泄出来,一面审度我的中年转折。写作是一种整理,写的动作的确有帮助,在每一个观察和悸动后,我都用文字做下纪录。 就在一九九六年四十一岁的一个悸动中,去学术交流基金会找美国大学资料,想找短期课程做为下一次游学的内容。就在寻寻觅觅中,偶然翻到旧金山大学教育学院的咨询心理系中一个“1ife transition”的课程,看到这个词的时候,真是有如一见钟情般的灵动。 这两年一直强烈地感受到,中年可是来势汹汹的一个新身分,外在的改变事小(因为早已发福,这方面的冲击就不算大),倒是内在世界的翻搅有些震得我招架不住。这几年,透过写作已帮助我逐渐去感受这个新身分,比起青少年时期的蜕变,这次中年蜕变好像更强烈,可能那时候有联考这个强大的议题吸去一些精力和注意力,而这回的中年可是这半辈子感受到最强的生命改变力量,而且是无法抗拒的,没有预警的。 在这之前,一直找不到恰当的字眼来形容这样的感受和改变,不喜欢“危机”二字(好像有什么天灾大祸要发生了),也不喜欢“转机”(好像要去转飞机)。直到看到life transition的英文,当头一棒,整个人都要跳起来。对了,就是这个字眼,太贴切了。 看到这个课程,就像看到兰姆冰淇淋,这就是我要的,毋庸置疑。次日就写了封信给这个系办公室,请他们寄详细的课程资料来。之后,知道主持这个领域的老师是琼安·艾维斯(JoanAvis),马上又去信。 信中我告诉她,我没有两年的时间修习硕士学位,希望她能够匀出两个星期给我做一对一的授课。不久,我就接到她的传真,琼安很惊讶我找到她,十分乐意匀出数次一对一的上课时间。 一对一上课对我不是新鲜事。一九九一年出走到纽约时,就向一位纽约大学教授“募款”的老师提出过这样的“邀”求:这回故技重施,可谓驾轻就熟。把一学年或一学期的课程浓缩在几次上完是不可能的,为此取其精华才是重点,而一对一的好处是,我可就我的问题就教,不必配合班上其他同学。 就这样的你写信我传真数次,敲定了十月见面。十月一日我们在琼安旧金山的办公室见面时,两人都觉得很熟悉。我没有浪费时间,劈头就告诉她自己在经历中年转折几年中的一些深切感受。然而只有感受是不够的,我是个追求理论的人,凡事一定要找出个理论来,而此番请她出马,就是想问:“这些感受从何而来?为何而来?在心理学的领域里又是如何看待这样的人生过程?” 一连串的问题,问得琼安频频点头,意思是:“你这样的问题是每个人在问的。”她更清楚我的来意后,就排出下几次见面的时间和大致内容。 当琼安知道我已经完成一本有关中年心路历程的书时,更是好奇地要我将来寄一本给她看一下,虽然她知道这是一本中文书。 和琼安一共见面四次,每次都就我的疑惑来谈,只有一回我并到她在旧金山大学的课堂和她的学生一起上课。此外,我们也在她送我回家的路上谈,和她的助理玛莎在共餐的泰国餐馆里谈。走的前一天,她并且带我去买一些相关的书,结果,我的现金不够,她还掏钱买书送我。 这是一次吃不完还带走的学习之旅。朋友问我到底学到啥,我不太说得上来,因为那已不是理论,而是一种态度和看事情的角度。人文的课程本就是如此: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为此,这次西方取经并不是用学了几个新名词来计算划算与否,而是在整个的过程中,我体会到“中年不过是人生众多转折中的一项”,青少年是转折,老年是转折,换工作、结婚、生小孩、失去亲人都是转折。人生一直都有变动,有变动就要应变,而改变和应变就是转折的两大元素。 琼安告诉我,这几年美国企业的体制改变,裁员不断,而战后婴儿潮又进入四五十岁的中年期,为此,像人生转折之类的课程就多了起来。我告诉她这种情形在我的国家亦然。 在旧金山上课之余,我也到书店找答案。透过出版还真可以感受到美国的中年现象果然是显象,原因无他,人多势就众嘛!战后婴儿潮在总人口中占不少比例,以此为题的书也不少。之二:中年情结没完没了 从三十六岁到现在四十有二,我的中年情结好像还没完全解开。 三十五岁那年,想变是一股燃烧的欲望,当时有如内火中烧,但有些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由是想出浇火的方法:从熟悉中出走。而三十六岁那一年就在世界各地省视我的中年情结。 其实那时并不清楚发生了什么,也不确定胸中那股无名火是什么玩意儿。如今回首,才知原来那就是所谓的中年情结引发的焦虑。 中年的感受越来越多,在第一篇《中年并发症》之后,有一发不可收的后劲,由是干脆就写起中年感觉来了,这么一写就是两年,自己的感受加上观察周遭的中年朋友的点滴,越写越好像有那么回事。 如今结集出书,不表示我已把中年感受写尽,只是告一阶段罢了。交书之后再去旧金山上“人生转折”的课程就是见证。可能要到老年情结来时,中年情结才能交棒吧!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