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历代画论采英/书画论丛/国学书库
分类 文学艺术-艺术-绘画雕塑
作者 杨大年
出版社 江苏教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是“国学书库·书画论丛”系列图书之一,收录了我国自战国以来历代画论著作的三百则名篇精段,介绍了绘画的技巧、绘画对画家本人品格和内涵的要求、绘画的立意和构思以及绘画的鉴赏于收藏。

内容推荐

本书辑录我国自战国以来历代画论著作的名篇精段约三百则,其性质主要是画理和画法。其内容丰富全面,不仅介绍了绘画的技巧,还提出了绘画对画家本人品格和内涵的要求;不仅指出了绘画应该如何立意和构思,更在具体作画过程中点出其关键之处;最后,还对绘画的鉴藏作了详细的指导。在每章的最后,作者都有“本章说明”,帮助读者了解这一章理论问题的由来发展和学习继承的要点,书后附录历代画论作者小传,以资参考。

目录

前言

例言

第一章 论绘画的功能

一 [东汉]王延寿

二 [魏]曹植

三 [西晋]陆机

四 [南北朝齐]谢赫

五 [唐]朱景玄

六 [唐]张彦远

七 [宋]佚名

八 [明]董其昌

九 [清]王昱

十 [清]董棨

第二章 论绘画的修养

(一)敦品

一 [宋]郭若虚

二 [明]李日华

三 [清]沈宗骞

四 [清]盛大士

五 [清]松年

(二)读书

一 [明]莫是龙

二 [明]李日华

三 [清]王概等

四 [清]唐岱

五 [清]松年

(三)贯通

一 [宋]郭熙 郭思

二 [宋]邓椿

三 [元]黄溍

四 [明]王世贞

五 [明]顾凝远

六 [明]李日华

七 [清]王原祁

八 [清]郑燮

九 [清]方薰

十 [清]董棨

第三章 论绘画的体察

一 [战国]韩非

二 [唐]李嗣真

三 [唐]张璪

四 [唐]张彦远

五 [宋]郭若虚

六 [宋]苏轼

七 [宋]罗大经

八 [宋]李澄叟

九 [元]赵孟頫

十 [明]唐志契

第四章 论绘画的继承

一 [宋]郭若虚

二 [宋]郭熙、郭思

三 [元]赵孟頫

四 [明]范允临

五 [明]陈洪绶

六 (清]唐岱

七 [清]郑燮

八 [清]方薰

九 [清]沈宗骞

十 [清]董棨

第五章 论绘画的格法

(一)本论

一 [南北朝齐]谢赫

二 [五代梁]荆浩

三 [宋]黄休复

四 [宋]郭若虚

五 [宋]刘道醇

(二)支论

一 [明]袁宏道

二 [清]朱若极

三 [清]方薰

四 [清]董棨

五 [清]郑绩

第六章 论绘画的理意

(一)明理

一 [唐]张彦远

二 (宋]苏轼

三 [宋]韩拙

四 (宋]张怀

五 [元]黄公望

六 [明]李开先

七 [明]唐志契

八 [清]朱若极

九 [清]方薰

十 [清]郑绩

(二)立意

一 [唐]张彦远

二 [宋]郭熙、郭思

三 [宋]佚名

四 [元]汤■

五 [明]王履

六 [明]恽道生

七 [清]汤贻汾

八 [清]沈宗骞

九 [清]方薰

十 [清]郑绩

第七章 论绘画的构思

一 [东晋]顾恺之

二 [南北朝宋]王微

三 [唐]符载

四 [唐]张彦远

五 [宋]欧阳修

六 [宋]沈括

七 [宋]邓椿

八 [宋]陈善

九 [明]唐志契

十 [清]沈宗骞

第八章 论绘画的形神

一 [东晋]顾恺之

二 [唐]朱景玄

三 [唐]白居易

四 [宋]沈括

五 [宋]袁文

六 [宋]邓椿

七 [元]刘因

八 [明]莫是龙

九 [清]方薰

十 [清]李修易

第九章 论绘画的气韵

一 [唐]张彦远

二 [宋]郭若虚

三 [明]王世贞

四 [明]顾凝远

五 [明]唐志契

六 [明]恽道生

七 [清]龚贤

八 [清]唐岱

九 [清]张庚

十 [清]方薰

第十章 论绘画的境界

一 [宋]苏轼

二 [宋]郭熙、郭思

三 [明]董其昌

四 [明]唐志契

五 [明]李贽

六 [明]李日华

七 [清]朱若极

八 [清]恽格

九 [清]布颜图

十 [清]方士庶

第十一章 论人物画(附肖像)

(一)人物

一 [西汉]刘安

二 [东晋]顾恺之

三 [宋]郭若虚

四 [宋]佚名

五 [元]汤■

六 [明]谢肇■

七 [清]沈宗骞

八 [清]范玑

九 [清]郑绩

十 [清]松年

(二)肖像

一 [宋]苏轼

二 [宋]陈造

三 [宋]陈郁

四 [元]王绎

五 [清]沈宗骞

第十二章 论山水画(附界画)

(一)总论

一 [南北朝宋]宗炳

二 [南北朝宋]王微

三 [南北朝梁]萧绎(传)

四 [唐]王维(传)

五 [唐]张彦远

六 [五代梁]荆浩

七 [宋]郭熙、郭思

八 [宋]佚名

九 [清]朱若极

十 [清]汤贻汾

(二)画树木法

一 [五代梁]荆浩

二 [宋]郭若虚

三 [元]饶自然

四 [元]黄公望

五 [明]莫是龙

六 [清]朱若极

七 [清]蒋骥

八 [清]方薰

九 [清]钱杜

十 [清]郑绩

(三)画山石法

一 [宋]郭若虚

二 [宋]郭熙、郭思

三 [宋]韩拙

四 [元]饶自然

五 [元]黄公望

六 [明]唐志契

七 [清]沈宗骞

八 [清]方薰

九 [清]钱杜

十 (清]郑绩

(四)画水泉法

一 [宋]郭熙、郭思

二 [元]饶自然

三 [元]黄公望

四 [明]唐志契

五 [清]汤贻汾

六 [清]唐岱

七 [清]钱杜

八 [清]郑绩

九 [清]戴以恒

十 [清]松年

(五)点苔法

一 [明]唐志契

二 [明]沈颢

三 [清]朱若极

四 [清]笪重光

五 [清]唐岱

六 [清]方薰

七 [清]钱杜

八 [清]郑绩

九 [清]华琳

十 [清]松年

(六)画时景法

一 [唐]王维(传)

二 [宋]郭熙、郭思

三 [元]黄公望

四 [明]沈颢

五 (清]朱若极

六 [清]唐岱

七 [清]沈宗骞

八 [清]汤贻汾

九 [清]蒋和

十 [清]郑绩

(七)界画

一 [宋]李■

二 [元]汤■

三 [元]饶自然

四 [明]唐志契

五 [清]沈宗骞

第十三章 论花卉翎毛画

一 [宋]郭若虚

二 [宋]佚名

三 [元]李衙

四 [明]祝允明

五 [明]李日华

六 [清]邹一桂

七 (清]郑燮

八 [清]方薰

九 [清]郑绩

十 [清]松年

第十四章 论畜兽虫鱼画

(一)畜兽

一 [唐]朱景玄

二 [宋]郭若虚

三 (宋]刘道醇

四 [宋]佚名

五 [清]郑绩

(二)虫鱼

一 [宋]佚名

二 [元]汤壁

三 [清]王概等

四 [清]方薰

五 [清]郑绩

第十五章 论绘画的章法

(一)总论

一 [宋]沈括

二 [宋]郭熙、郭思

三 [清]王原祁

四 [清]王概等

五 [清]王昱

六 [清]邹一桂

七 [清]方薰

八 [清]蒋和

九 [清]华琳

十 (清]蒋骥

(二)分论

一 [明]董其昌

二 [明]李日华

三 [清]恽格

四 [清]沈宗骞

五 [清]方薰

六 [清]蒋和

七 [清]董綮

八 [清]王学浩

九 [清]钱杜

十 [清]华翼纶

第十六章 论绘画的笔法

一 [唐]张彦远

二 [五代梁]荆浩

三 [宋]郭熙、郭思

四 [明]唐寅

五 [清]笪重光

六 [清]邹一桂

七 [清]唐岱

八 [清]沈宗骞

九 [清]郑绩

十 [清]张式

第十七章 论绘画的墨法

一 [宋]郭熙、郭思

二 [明]唐寅

三 [明]莫是龙

四 [清]邹一桂

五 [清]唐岱

六 [清]沈宗骞

七 [清]方薰

八 [清]郑绩

九 [清]张式

十 [清]松年

第十八章 论绘画的设色

一 [清]笪重光

二 [清]王昱

三 [清]布颜图

四 [清]邹一桂

五 [清]沈宗骞

六 [清]方薰

七 [清]汤贻汾

八 [清]钱杜

九 [清]郑绩

十 [清]张式

第十九章 论绘画的款印

(一)题款

一 [明]沈颢

二 [清]邹一桂

三 [清]方薰

四 [清]程庭鹭

五 [清]钱杜

六 [清]盛大士

七 [清]郑绩

八 [清]孔衍拭

九 [清]张式

十 [清]戴以恒

(二)钤印

一 [唐]张彦远

二 [清]高秉

三 [清]盛大士

四 [清]钱杜

五 [清]郑绩

第二十章 论绘画的鉴藏

一 [唐]张彦远

二 [宋]米芾

三 [宋]韩拙

四 [宋]赵希鹄

五 [元]汤重

六 [明]屠隆

七 [明]张丑

八 [明]唐志契

九 [清]松年

十 [清]陆时化

历代画论作者小传

试读章节

学画者必须临摹旧迹,犹学文之必揣摩传作,能于精神意象之间,如我意之所欲出,方为学之有获,若但求其形似,何异抄袭前文以为己文也。其始也专以临摹一家为主,其继也则当遍仿各家,更须识得各家乃是一鼻孔出气者,而后我之笔气得与之相通,即我之所以成其为我者,亦可于此而见。初则依门傍户,后则自立门户。如一北苑也,巨然宗之,米氏父子宗之,黄、王、倪、吴皆宗之,宗一鼻祖而无分毫蹈袭之处者,正其自立门户而自成其所以为我也。今之摹仿古人者,匡廓皴擦无不求其绝似,而其身分光景,较之平日自运之作竞无能少过者,此其故当不在于匡廓皴擦之际,而在平日造诣之间也。若但株守一家而规摹之,久之必生一种习气,甚或至于不可向迩,苟能知其弊之不可长,于是自出精意自辟性灵,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不袭不蹈,而天然人彀。可以揆古人而同符,即可以传后世而无愧,而后成其为我而立门户矣。自此以后,凡有所作,偶有会于某家,则日仿之,实即自家面目也。余见名家仿古,往往如此,斯为大方家数也。若初学时,则必欲求其绝相似而几几可以乱真者为贵,盖古人见法处,用意处,及极用意而若不经意处,都于临摹时可一一得之于腕下,至纯熟后,自然显出自家本质。如米元章学书,四十以前,自己不作一笔,时人谓之集书。四十以后放而为之,却自有一段光景,细细按之,张、钟、二王、欧、虞、褚、薛无一不备于笔端。使其专肖一家,岂钟繇以后复有钟繇,羲之以后复有羲之哉?即或有之,正所谓奴书而已矣。书画一道,即此可以推矣。

P42-43

序言

中国绘画有着非常悠久而光辉的历史,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绘画活动随着人类认识规律的发展而不断进步,技法上从低到高,思想意识上由浅入深,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这种理性认识回过头来再到实践中去接受检验和证明,从而对新的实践起着启发、指导作用,这就促使了绘画理论的出现。现存最早的中国画论,散见于先秦诸子和汉魏各家的哲学、文学著作之中,片言只语,每有精义。两晋南北朝时期,知识分子参加到绘画活动的行列中去,不仅绘画实践突飞猛进,绘画理论也有了初创专篇和涉广探深的著述。其后唐宋二代,绘画艺术高度成熟发展,画论出现了许多名篇宏著。元明清三朝,绘画继往开来,画论也愈向深广细密探索,著述数量之多,更加超越前古。这贯串流衍两千多年的历代绘画理论,蓄丰涵美,探赜钩深,既给历代绘画实践以重大的影响,又包含着古代无数美术家和人民群众长期形成的审美观念的传统,是具有中华民族特色而自成体系的中国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艺术理论的宝库中也有其独特的光彩。

对中国古代画论的搜集、整理、研究和学习、继承,以资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无疑是一项重要的工作。由于古代画论都产生于封建社会之中,不可避免会夹杂若干代表封建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和唯心论的、形而上学的观点,我们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加以分析批判和正确理解。古代画论的作者,也如《文心雕龙体性》篇中所说:“才有庸俊,气有刚柔,学有浅深,习有雅郑(雅正、俚俗)。”我们对于名篇佳作,本有重点精读的需要。有些著述从全篇看来不足取处较多,但其中却有精彩片段;个别篇章文笔不佳,但其中却有独到见解;少数画论出自伪托,但其中却又颇多经验的概括、理法的传述;此外,也还有一些陈言偏见,无所发明的。凡此种种,我们必须从每篇画论的内容实际出发,区别对待,择善而取。整篇的画论原文当然仍要保留、流传、研究,然而如果为普及的需要来考虑,那么,摘录其中精彩段落,加以适当编注,或许是更便于发挥其积极作用的办法。

古代画论的书籍历经传抄翻刻,文字上难免有鲁鱼亥豕之误,唐朝张彦远对顾恺之的画论著作,就有“自古相传脱错,未得妙本勘校”的注语。即使文字尚无脱错,但是我们今天如何来句读、理解原文,也还是颇为重要的一个环节。例如《淮南子》的“谨毛失貌”说,后来许多人引用时都作“寻常之外,画者谨毛而失貌”。连北宋著名文学家晁补之的《无咎题跋》中也是如此(“寻常之外”被误引为“寻常之内”。又按:寻是八尺,常是一丈六尺),可谓由来久矣。如果我们翻翻原书,把整段文字仔细读一下,就不难发现这样的引用是读了“破句”。试看《淮南子说林训》原文:

明月之光,可以远望而不可以细书;甚雾之朝,可以细书

而不可以远望寻常之外。画者谨毛而失貌,射者仪小而遗大。如果说,原文本来未加标点,把“寻常之外”四字标点成以往引用的那样,似乎也未为不可。然而,只要我们细玩原文上下句语气,就会觉得只有像上面那样标点法,才能使含义通顺合理。而且也只有这样,对“画者谨毛而失貌”的理解才能更加正确。因为如果把“寻常之外”连在一起读,等于对“谨毛失貌”限定了一个范围,客观上犯了不恰当地缩小一个概念的外延的逻辑毛病,是不能确切地反映原文含义的。事实上,不论在“寻常之外”还是“寻常之内”,“谨毛”就必然会导致“失貌”的后果。加上“之外”或“之内”,只能成为“蛇足”。正因为如此,这“谨毛失貌”说才更具有普遍意义,更有真理性。“谨毛而失貌”是古代画论中极为重要的千古名言之一,这个“破句”读了将近一千年,现在该是结束的时候了吧!类似这样的问题和其他需要校勘、探讨的问题不在少数,有的发现了一些,有的还有待我们更加审慎地去发现、研究、整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先后出版了俞剑华先生的《中国画论类编》、于安澜先生的《画论丛刊》(重版)和沈子丞先生的《历代论画名著汇编》(重版)等总集,和若干画论原著的单行本、注译本,有利于古代画论的研究和流传,自是艺林快事。然而现在祖国在前进的光明大道上经历了史无前例的曲折之后,正如寒尽春来,百废将兴,大家学习、工作都很繁忙,要想博览画论群籍,仍有全文冗长、时间不够等等问题。因此,我不揣谫陋,试为编著了这本《中国历代画论采英》,选取历代画论具有代表性的精华,分类相从,辑录为二十章,又加以简要的注释和说明,希望能减青年读者搜检之劳,而增古代画论普及之功。如果能因此而对繁荣、提高中国绘画实践和继承民族美学遗产有一点极其微薄的贡献,那尤其是我引以为幸事的了。限于思想、学识水平,本书的错误缺点定所难免,竭诚期望读者同志们批评匡正。

杨大年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3:2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