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缜是南朝时期著名的无神论思想家、哲学家。他对形神关系的论述,突破了旧有的理论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在中国无神论史乃至世界无神论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何承天是南朝时期著名的无神论思想家、科学家。本书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充分吸取现有的研究成果,对他的生平、事功、对佛教有神论的批判以及科学思想和社会政治思想作了较为全面的评述。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范缜评传(精)/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作者 | 潘富恩//马涛 |
出版社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范缜是南朝时期著名的无神论思想家、哲学家。他对形神关系的论述,突破了旧有的理论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在中国无神论史乃至世界无神论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何承天是南朝时期著名的无神论思想家、科学家。本书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充分吸取现有的研究成果,对他的生平、事功、对佛教有神论的批判以及科学思想和社会政治思想作了较为全面的评述。 内容推荐 范缜是南朝时期著名的无神论思想家、哲学家。他对形神关系的论述,突破了旧有的理论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在中国无神论史乃至世界无神论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本书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范缜的家世、生平、社会政治思想,尤其是他的无神论思想作了全面的介绍和评述,分析了他在中国无神论史上的贡献与局限。本书既吸收了已有的研究成果,又在《神灭论》发表的时代、范缜与道家的关系、古代中医学对范缜神灭论的影响等方面有独到的见解与探索。 何承天是南朝时期著名的无神论思想家、科学家。本书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充分吸取现有的研究成果,对他的生平、事功、对佛教有神论的批判以及科学思想和社会政治思想作了较为全面的评述。 目录 《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序 匡亚明 范缜评传 第一章 家世、生平与论著 一、家世 二、关于生卒年的辨证 三、生平与论著 第二章 南朝时期的社会与佛教 一、门阀士族政治 二、统治者佞佛 三、南朝时期的僧官制度 四、南朝的寺院经济 五、佛教的盛行与反佛斗争 第三章 《神灭论》发表年代的考辨 一、问题的提出 二、对问题的考辨 三、结论 第四章 范缜前唯物主义形神观的形成与发暴 一、“形神”问题的起源与神灭论思想的初步形成 二、神灭论思想的发展与理论体系的形成 三、神灭与神不灭论斗争的激化 第五章 《神灭论》产生的理论背景 一、慧远的因果报应说与形尽神不灭论 二、梁武帝萧衍的“真神佛性论” 第六章 《神灭论》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第七章 两次神灭与神不灭论战的历史过程 第八章 《神灭论》理论辨析 一、“形神相即” 二、“形质神用” 三、“人之质,质有知”与“知虑各有其本” 四、“教之所设,实在黔首” 五、“浮屠害政,桑门蠹俗” 第九章 围绕《神灭论》展开的理论论争 一、沈约的《难范缜神灭论》 二、曹思文的《难神灭论》与《重难范缜神灭论》 三、萧琛的《难神灭论》 第十章 《神灭论》的历史意义及其理论局限 第十一章 古代中医学与范缜《神灭论》 一、古代中医理论中的无神论思想 二、《黄帝内经》的形神观 三、古代中医学发展水平对范缜神灭论的局限 第十二章 道家与范缜的《神灭论》 第十三章 范缜后神灭论思想的缓慢发展及其原因 一、隋唐宋元明时期:形神之辨的相对沉寂和继续 二、明末至鸦片战争时期:古代形神之辨发展的高峰与终结 三、范缜后神灭论思想发展缓慢的原因 第十四章 社会政治思想 何承天评传 第一章 生平与论著 第二章 何承天反佛的理论背景 第三章 何承天对佛教的批判 一、对“灵魂不灭”论的批判 二、对“因果报应”说的批判 三、对佛教“众生”观的批判 四、对佛教“空无”观的批判 五、对佛教崇佛抑儒观的批判 第四章 社会政治思想、科学思想及历史地位 一、社会政治思想 二、科学成就与科学思想 三、历史地位 附录 人名索引 词语索引 主要参考文献及有关论著目录 试读章节 齐东昏侯萧宝卷永元六年(499年),范缜的母亲去世。范缜辞官为民,回到他母亲居住的南州(今芜湖附近),过着看庐墓的生活。此时齐朝的政治腐败到了极点。萧宝卷不仅是个声色犬马之徒,只知寻欢作乐,还暴虐无道,不仅大肆迫害人民,在统治阶级内部也为了争权夺利而进行自相残杀。朝中大臣也贪污腐化,结党营私。永元二年(500年),雍州刺史萧衍乘机兴起,从襄阳起兵,次年便打到建业,推翻了南齐的统治,改国号日梁,是为南梁的梁武帝,时间为公元502年。 范缜也卷入了这场改朝换代的斗争中。当萧衍起兵向建业进军路过南州的时候,范缜为了表明他对齐朝政治腐败的不满以及对萧衍起兵的欢迎,他不顾当时礼俗的约束,穿着孝服去迎接投奔萧衍潇衍当时正处于夺取政权的时期,对于像范缜这样的人才是竭力笼络的,何况他们还曾是西邸的旧相识。据史书记载,二人此次“见之甚悦”。第二年,待新的统治逐步稳定下来后,范缜便被起用派往晋安(今福州)作太守。 在晋安太守任内的四年里,据史家说,他“在郡清约,资公禄而已”,可见他为官清廉,除领取俸禄外,分文不取,过着十分俭朴的生活。 P12-13 序言 伟大的中华民族在长达五千年连绵不断的曲折发展过程中,像滚滚东流的长江那样,以磅礴之势,冲破了重重险阻,奔腾向前,现在更以崭新面貌,雄姿英发,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奇迹。产生这一奇迹有诸多原因,其中十分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勤劳、勇敢、智慧的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活动、社会活动、思维活动和对外交往以及抗击外来侵略过程中,逐渐创造、积累、发展了具有以生生不息的内在思想活力为核心的优秀传统思想文化。这是一种伟大、坚强的精神支柱,是我们民族凝聚力和生命力之所在,是历史留给我们所有海内外炎黄子孙引以自豪的无价之宝。 当然,和各国各种不同传统思想文化一样,在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传统中,也是既有精华,又有糟粕,因而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不对;一知半解、信口开河或裹足不前、漠然置之,也不对。郑重而严肃的态度应该是对它进行实事求是的科学的研究和分析,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继承和弘扬这份瑰宝,振兴中华,造福人类。人类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就是在不断去粗取精、继往开来和改革创新过程中实现的。继往是为了开来,开来不能离开继往。民族虚无主义和复古主义,都是违背历史发展的辩证规律的。 现在我们国家正处在一个新的继往开来迈向四化的关键时刻。继往就是继民族优秀传统之往,开来就是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来。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从广度和深度上进行系统研究,实现去粗取精的要求,正是继往开来必须完成的紧迫任务。我认为这是中国各族人民,首先是文化界、学术界、理论界义不容辞的光荣职责。但面对这一时间上长达五千年,内容上涉及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等各个领域的传统思想文化,将从何着手呢?毛泽东同志早在1938年就说过:“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④这是很有远见而又切合实际的英明建议。从孔子到孙中山这两干余年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文化最丰富的时期,如果总结了这段历史,也就基本上总结了五千年传统思想文化的主要内容。当然,基本上不等于全部。孔子以前和孙中山以后的情况,可以另行研究。因此,我认为首先最好是在时间上从孑L子开始到孙中山为止,方法上采取《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的形式作为实现这一任务的开端。这就是从这段历史的各个时期、各个领域和各个学科(包括文、史、哲、经、教、农、工、医、政治等等)有杰出成就的人物中,遴选二百余人作为传主(一般为一人一传,少数为二人或二人以上合传),通过对每个传主的评述,从各个侧面展现那些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中有代表性人物的思想活力和业绩,从而以微见著、由具体到一般地勾勒出这段历史中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总体面貌,揭示其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的主要内涵,以利于开门见山、引人入胜地批判继承、古为今用,也为进一步全面系统地总结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打下基础。自从毛泽东同志提出上引建议后,半个世纪以来,不少专家学者已从各个方面作了许多工作,但对全面完成这个任务来说还远远不够,还要在深度和广度上继续努力。作为“抛砖引玉”,本《丛书》只是这个继续努力所应完成的工作的一部分。《丛书》凡二百部,约四千万言,自1990年开始陆续出版,争取十到十五年全部出齐。 《丛书》所以用“中国思想家评传”命名,主要是考虑到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核心是生生不息的内在思想活力,而历史事实也反复证明,凡是在各个不同时代不同领域和学科中取得成就者,大多是那些在当时历史条件下自觉或不自觉地认识和掌握了该领域事物发展规律的具有敏锐思想的人。他们取得成就的大小,取决于思想上认识和反映这些规律的程度如何。思想并非先验之物,它所以能反映和掌握这些规律,主要是通过社会实践和对前人思想成果的借鉴和继承。思想一旦形成,反过来在一定程度上又对实践起决定性指导作用。韩愈说的“行成于思,毁于随”,列宁说的“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这些话,虽所处时代和所持立场不同,所要解决的问题的性质也不同,但就认识论中思与行、理论(思想的高度概括)与实践的关系而言,确有相通之处,即都强调思想对实践的指导意义和作用。因此我们以“中国思想家评传”命名,就是力图抓住问题的核心,高屋建瓴地从思想角度去评述历史人物,以便对每个传主在他所处时代的具体情况下,如何在他所从事的领域中,克服困难,旋展才华,取得成功,做出贡献,从思想深处洞察其底蕴。历史上各个时代富有思想因而能在有关方面取得成就的人,直接阐述自己思想观点的论著虽亦不少,但大量的则是其思想既来自实践(包括对前人、他人实践经验的吸取)、又渗透在自己创造性实践之中,集中凝聚在他自己的业绩和事功上,而没有留下论著。另一些人却只留下著作而无其他功绩,对这些人来说,他那些有价值的著作就理所当然地是他的伟大业绩和事功。如果论述一个人的思想而不联系他的业绩(包括著作),必将流于空洞的抽象;同样,如果只讲一个人的具体业绩而不结合他的思想活动,又必将成为现象的罗列。评价思想和评价业绩,两者不应偏废。而不断在实践中丰富和深化的思想活力则是经常起主导作用的因素,强调这个因素,引起人们的正视和反思,正是我们的主旨和目的。当然,思想和思想家,思想家和实践家,都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不同概念,忽视这一点是不对的。《丛书》的重点则是放在两者的联系和结合上。至于如何使两者很好联系和结合而又着意于剖析其思想活力,各占多少篇幅或以何种方式表达,则自当由作者根据传主的具体情况创造性地作出妥善安排。 自从人类历史上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不仅全人类解放和发展有了划时代的明确方向,学术研究也有了更严密的科学方法,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根据这一科学方法,在研究和总结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特别是联系到《丛书》的撰著时,我认为下列几点应特别引起重视。 一、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实事求是是贯串在马克思实际活动和理论研究中的主线,离开了它也就离开了马克思主义。只有切实掌握了客观情况,才能得出正确的认识和判断。前者为“实事”,后者为“求是”,二者相结合,就叫实事求是。事不实则非夸即诬。为了弄清情况,就必须对情况的本质与现象、整体与局部、真与伪、精与粗,作出区别、梳理和取舍,这样才能掌握情况的实质,达到“实事”的要求;然后进一步加以分析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真相而非主观臆测的假象,并验证其是否符合人民利益和人类历史前进方向,是否反映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的发展规律,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的认识和判断,达到“求是”的要求。实事求是是治学的基本功夫,是对每个传主的功、过、是、非作出公正评价的必要前提。不论古今中外,对历史人物过高或过低的不公正评价,大都由于未能认真坚持实事求是原则的缘故。 二、坚持批判继承的原则。马克思主义学说就是批判的学说,而批判是为了继承、发展和创新。这就需要我们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既要继承发扬传主业绩和思想中的积极因素,又要批判清除其消极因素。凡传主业绩和思想中体现了诸如爱国主义、民主意识、科学见解、艺术创造和艰苦奋斗、克己奉公、追求真理的精神,即在符合历史前进要求的“立德”、“立功”、“立言”诸方面有显著成就等积极因素者,必须满腔热情地加以继承和弘扬,并紧密结合当前社会主义建设实际,使之深入人心,蔚然成风;凡反映有诸如封建迷信、专制独裁、愚昧落后、丧失民族尊严和违背科学进步等消极因素者,必须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加以批判,清除其一定程度上至今尚起作用的消极影响,而消极因素经过彻底批判后可转化为有益的教训;凡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相混者,更当加以认真清理和扬弃,既发扬其积极因素又摒弃其消极因素。我们力求一点一滴、切实认真地探索各个传主思想和业绩中珍贵的积极因素,使之成为全国各族人民正在从事的继往开来伟大历史工程的组成部分。 三、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原则。“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是发扬学术民主、促进学术繁荣的正确原则和巨大动力。前者强调一个“齐”字,后者强调一个“争”字,是表示学术上平等、民主和自由的两种不同状态;前者突出的是统一与和谐,后者突出的是区别与争论;两种状态又统一于不断地相互促进和相互补充、转化的持续发展提高过程之中。“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原则体现在撰著评传时,应从“齐放”和“争鸣”出发,综合中外各个时期对有关传主的不同评价,吸取符合客观存在的对的东西,摒弃其违反客观存在的不实的东西,然后创造性地提出经过自己独立思考的、赶前人或超前人的一家之言。同时,对整个《丛书》而言,也有个共性、个性又统一又区别的问题。这就是一方面作者应把“实事求是”、“批判遗产方面,在激励人心、提高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思想方面,在促进当前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继往开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历史性伟大事业中,能起到应有的作用。我以一颗耄耋童心,默默地祝愿这一由一批老中青优秀学者经长年累月紧张思维劳动而作出的集体性学术成果能发出无私的熠熠之光,紧紧伴照着全民族、全人类排除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障碍,走向和平、发展、繁荣、幸福的明天! 热诚欢迎国内外同仁和各界人士不吝赐教,以匡不逮。是为序。 1990年10月7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