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觏是我国北宋时期一位重要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改革家,他生当北宋中期“积贫积弱”之世,虽出身寒微,但能刻苦自励、奋发向学、勤于著述,以求康国济民。本书分析了李觏生活的社会时代,介绍了他的生平著作,以翔实的资料为基础,全面评价了他的哲学、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思想,阐发了这些思想的丰富内容、深刻蕴义、进步作用、历史贡献以及当代价值,因而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同时也是一部拓荒补白之作。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李觏评传(精)/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作者 | 姜国柱 |
出版社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李觏是我国北宋时期一位重要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改革家,他生当北宋中期“积贫积弱”之世,虽出身寒微,但能刻苦自励、奋发向学、勤于著述,以求康国济民。本书分析了李觏生活的社会时代,介绍了他的生平著作,以翔实的资料为基础,全面评价了他的哲学、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思想,阐发了这些思想的丰富内容、深刻蕴义、进步作用、历史贡献以及当代价值,因而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同时也是一部拓荒补白之作。 内容推荐 李觏是我国北宋中期一位具有朴素唯物主义倾向的哲学家和具有进步倾向的思想家。他既是范仲淹所领导的“庆历新政”的积极拥护者,又是王安石所推行的“熙宁新法”的思想先驱者。他的思想在当时和对以后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本书分析了李觏生活的社会时代,介绍了他的生平著作,以翔实的资料为基础,全面评价了他的哲学、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思想,阐发了这些思想的丰富内容、深刻蕴义、进步作用、历史贡献以及当代价值,因而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同时也是一部拓荒补白之作。 目录 《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序 匡亚明 第一章 历史背景 一、时代背景 二、思想渊源 三、学风之变 第二章 生平著作 一、生平传略 二、著作概论 第三章 哲学思想 一、气为万物之源 二、万物都在易中 三、习是见广之知 第四章 无神论 一、批判佛道之谬 二、揭露迷信之妄 三、删节易图之误 四、吉凶由人之论 第五章 礼论 一、礼的涵义和起源 二、礼的内容和范围 三、礼的实质和作用 第六章 性三品论 一、性三品论的诸家言 二、性之三品的人性论 三、教化成善的道德说 四、义利双行的义利观 第七章 经济思想 一、平土均田之论 二、理财富国之制 三、薄赋均役之策 四、为民申怨之争 第八章 政治思想 一、康国济民的医国之论 二、通变救弊的治国之术 三、一致于法的法制观点 四、效实用人的选材标准 第九章 军事思想 一、兵为大事的重兵思想 二、本末相权的用兵策略 三、兵农合一的强兵之策 四、精兵择将的建军思想 第十章 思想影响 一、李觏与王安石 二、李觏与陈亮 三、李觏与叶适 四、李觏与唐甄 五、后学论李觏 附录 人名索引 文献索引 词语索引 后记 试读章节 一、气为万物之源 世界的本原、本体是物质,还是精神?历来是哲学家们所极为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亦是他们在回答人和万物的起源这个宇宙观的根本问题时,所必须回答、解决的重大课题。中国历代的哲学家对这个重大问题,进行了长期、艰苦的探索,提出了种种的见解。其中一种唯物主义的观点,则把“气”(物质)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始基。 中国古代的唯物主义哲学家认为,“气”或“元气”是人和自然万物产生的最高本体和最初始基。这“一气”或“元气”中包含着阴阳二气的对立和斗争,因而产生、演化为人和万物,这就是气一元论的唯物主义宇宙观,或元气本体论的宇宙观。 李觏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代元气本体论的唯物主义思想,对人和万物的本原、起源、产生、演化作出了自己的解释。 李觏认为,宇宙中的人和万物,都是根源于气,都是由阴阳二气相互会合、相互作用而产生和形成的。其产生和形成的过程和模式是:原始之初,由一气而分为阴阳二气,阴阳二气会合产生五行,五行变化而形成万物。 P48 序言 伟大的中华民族在长达五千年连绵不断的曲折发展过程中,像滚滚东流的长江那样,以磅礴之势,冲破了重重险阻,奔腾向前,现在更以崭新面貌,雄姿英发,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奇迹。产生这一奇迹有诸多原因,其中十分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勤劳、勇敢、智慧的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活动、社会活动、思维活动和对外交往以及抗击外来侵略过程中,逐渐创造、积累、发展了具有以生生不息的内在思想活力为核心的优秀传统思想文化。这是一种伟大、坚强的精神支柱,是我们民族凝聚力和生命力之所在,是历史留给我们所有海内外炎黄子孙引以自豪的无价之宝。 当然,和各国各种不同传统思想文化一样,在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传统中,也是既有精华,又有糟粕,因而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不对;一知半解、信口开河或裹足不前、漠然置之,也不对。郑重而严肃的态度应该是对它进行实事求是的科学的研究和分析,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继承和弘扬这份瑰宝,振兴中华,造福人类。人类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就是在不断去粗取精、继往开来和改革创新过程中实现的。继往是为了开来,开来不能离开继往。民族虚无主义和复古主义,都是违背历史发展的辩证规律的。 现在我们国家正处在一个新的继往开来迈向四化的关键时刻。继往就是继民族优秀传统之往,开来就是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来。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从广度和深度上进行系统研究,实现去粗取精的要求,正是继往开来必须完成的紧迫任务。我认为这是中国各族人民,首先是文化界、学术界、理论界义不容辞的光荣职责。但面对这一时间上长达五千年,内容上涉及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等各个领域的传统思想文化,将从何着手呢?毛泽东同志早在1938年就说过:“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④这是很有远见而又切合实际的英明建议。从孔子到孙中山这两干余年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文化最丰富的时期,如果总结了这段历史,也就基本上总结了五千年传统思想文化的主要内容。当然,基本上不等于全部。孔子以前和孙中山以后的情况,可以另行研究。因此,我认为首先最好是在时间上从孑L子开始到孙中山为止,方法上采取《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的形式作为实现这一任务的开端。这就是从这段历史的各个时期、各个领域和各个学科(包括文、史、哲、经、教、农、工、医、政治等等)有杰出成就的人物中,遴选二百余人作为传主(一般为一人一传,少数为二人或二人以上合传),通过对每个传主的评述,从各个侧面展现那些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中有代表性人物的思想活力和业绩,从而以微见著、由具体到一般地勾勒出这段历史中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总体面貌,揭示其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的主要内涵,以利于开门见山、引人入胜地批判继承、古为今用,也为进一步全面系统地总结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打下基础。自从毛泽东同志提出上引建议后,半个世纪以来,不少专家学者已从各个方面作了许多工作,但对全面完成这个任务来说还远远不够,还要在深度和广度上继续努力。作为“抛砖引玉”,本《丛书》只是这个继续努力所应完成的工作的一部分。《丛书》凡二百部,约四千万言,自1990年开始陆续出版,争取十到十五年全部出齐。 《丛书》所以用“中国思想家评传”命名,主要是考虑到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核心是生生不息的内在思想活力,而历史事实也反复证明,凡是在各个不同时代不同领域和学科中取得成就者,大多是那些在当时历史条件下自觉或不自觉地认识和掌握了该领域事物发展规律的具有敏锐思想的人。他们取得成就的大小,取决于思想上认识和反映这些规律的程度如何。思想并非先验之物,它所以能反映和掌握这些规律,主要是通过社会实践和对前人思想成果的借鉴和继承。思想一旦形成,反过来在一定程度上又对实践起决定性指导作用。韩愈说的“行成于思,毁于随”,列宁说的“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这些话,虽所处时代和所持立场不同,所要解决的问题的性质也不同,但就认识论中思与行、理论(思想的高度概括)与实践的关系而言,确有相通之处,即都强调思想对实践的指导意义和作用。因此我们以“中国思想家评传”命名,就是力图抓住问题的核心,高屋建瓴地从思想角度去评述历史人物,以便对每个传主在他所处时代的具体情况下,如何在他所从事的领域中,克服困难,旋展才华,取得成功,做出贡献,从思想深处洞察其底蕴。历史上各个时代富有思想因而能在有关方面取得成就的人,直接阐述自己思想观点的论著虽亦不少,但大量的则是其思想既来自实践(包括对前人、他人实践经验的吸取)、又渗透在自己创造性实践之中,集中凝聚在他自己的业绩和事功上,而没有留下论著。另一些人却只留下著作而无其他功绩,对这些人来说,他那些有价值的著作就理所当然地是他的伟大业绩和事功。如果论述一个人的思想而不联系他的业绩(包括著作),必将流于空洞的抽象;同样,如果只讲一个人的具体业绩而不结合他的思想活动,又必将成为现象的罗列。评价思想和评价业绩,两者不应偏废。而不断在实践中丰富和深化的思想活力则是经常起主导作用的因素,强调这个因素,引起人们的正视和反思,正是我们的主旨和目的。当然,思想和思想家,思想家和实践家,都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不同概念,忽视这一点是不对的。《丛书》的重点则是放在两者的联系和结合上。至于如何使两者很好联系和结合而又着意于剖析其思想活力,各占多少篇幅或以何种方式表达,则自当由作者根据传主的具体情况创造性地作出妥善安排。 自从人类历史上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不仅全人类解放和发展有了划时代的明确方向,学术研究也有了更严密的科学方法,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根据这一科学方法,在研究和总结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特别是联系到《丛书》的撰著时,我认为下列几点应特别引起重视。 一、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实事求是是贯串在马克思实际活动和理论研究中的主线,离开了它也就离开了马克思主义。只有切实掌握了客观情况,才能得出正确的认识和判断。前者为“实事”,后者为“求是”,二者相结合,就叫实事求是。事不实则非夸即诬。为了弄清情况,就必须对情况的本质与现象、整体与局部、真与伪、精与粗,作出区别、梳理和取舍,这样才能掌握情况的实质,达到“实事”的要求;然后进一步加以分析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真相而非主观臆测的假象,并验证其是否符合人民利益和人类历史前进方向,是否反映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的发展规律,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的认识和判断,达到“求是”的要求。实事求是是治学的基本功夫,是对每个传主的功、过、是、非作出公正评价的必要前提。不论古今中外,对历史人物过高或过低的不公正评价,大都由于未能认真坚持实事求是原则的缘故。 二、坚持批判继承的原则。马克思主义学说就是批判的学说,而批判是为了继承、发展和创新。这就需要我们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既要继承发扬传主业绩和思想中的积极因素,又要批判清除其消极因素。凡传主业绩和思想中体现了诸如爱国主义、民主意识、科学见解、艺术创造和艰苦奋斗、克己奉公、追求真理的精神,即在符合历史前进要求的“立德”、“立功”、“立言”诸方面有显著成就等积极因素者,必须满腔热情地加以继承和弘扬,并紧密结合当前社会主义建设实际,使之深入人心,蔚然成风;凡反映有诸如封建迷信、专制独裁、愚昧落后、丧失民族尊严和违背科学进步等消极因素者,必须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加以批判,清除其一定程度上至今尚起作用的消极影响,而消极因素经过彻底批判后可转化为有益的教训;凡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相混者,更当加以认真清理和扬弃,既发扬其积极因素又摒弃其消极因素。我们力求一点一滴、切实认真地探索各个传主思想和业绩中珍贵的积极因素,使之成为全国各族人民正在从事的继往开来伟大历史工程的组成部分。 三、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原则。“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是发扬学术民主、促进学术繁荣的正确原则和巨大动力。前者强调一个“齐”字,后者强调一个“争”字,是表示学术上平等、民主和自由的两种不同状态;前者突出的是统一与和谐,后者突出的是区别与争论;两种状态又统一于不断地相互促进和相互补充、转化的持续发展提高过程之中。“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原则体现在撰著评传时,应从“齐放”和“争鸣”出发,综合中外各个时期对有关传主的不同评价,吸取符合客观存在的对的东西,摒弃其违反客观存在的不实的东西,然后创造性地提出经过自己独立思考的、赶前人或超前人的一家之言。同时,对整个《丛书》而言,也有个共性、个性又统一又区别的问题。这就是一方面作者应把“实事求是”、“批判遗产方面,在激励人心、提高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思想方面,在促进当前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继往开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历史性伟大事业中,能起到应有的作用。我以一颗耄耋童心,默默地祝愿这一由一批老中青优秀学者经长年累月紧张思维劳动而作出的集体性学术成果能发出无私的熠熠之光,紧紧伴照着全民族、全人类排除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障碍,走向和平、发展、繁荣、幸福的明天! 热诚欢迎国内外同仁和各界人士不吝赐教,以匡不逮。是为序。 1990年10月7日 后记 李觏是我国北宋时期一位重要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改革家,他生当北宋中期“积贫积弱”之世,虽出身寒微,但能刻苦自励、奋发向学、勤于著述,以求康国济民。 李觏青年时期两次考进士不中,晚年由范仲淹等人推荐为太学助教,后为直讲。他一生以教书为业,从学者甚众,创建盱江书院,故被学者称为“盱江先生。” 李觏从二七二岁开始写作,著作颇丰、笔触时政、蕴义深远,其中多为针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弊政、鄙风,有的放矢、有感而发,故被人誉为“皆从大处起论”的“真医国之书”。实质是对“庆历新政”的理论论证和革新呐喊,因而受到范仲淹的推重。 李觏在吸取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当时的思想实际和社会现实,经过精思创造而建立了自己的思想体系,因而他的思想,既看出其历史的继承性,又具有强烈的时代性,更独具思想的创新性。从李觏的哲学思想、礼论思想、经济思想、政治思想、人性观点等,都突显出这些特征,这正是李觏思想的可贵之处。如果我们仔细阅读、精心研究李觏的全部著作和有关的历史文献,就会自然得出这个看法和论断,并对这位先贤的求实精神、救国思想、济民意识,深表赞同、敬佩。 遗憾的是,九百年来,对于李觏这位在中国历史上作出过重要贡献、占有重要地位的杰出思想家,很少有人对其思想给予应有的重视,赋予适当的地位,直至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后,才引起学术界的注意,有人指出李觏是王安石之前一个未曾被任用的学者,一个“未曾得君行道的政治家”。 在1978年,本人有幸考取容肇祖教授的研究生,师事先生,从学期间专攻宋元明清哲学思想,容师常对我讲论李觏思想,受益甚深,并希望我毕业后能抽出时间,集中精力全面研究李觏的思想。1981年研究生毕业,我被留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从事教学研究工作,仍继续从容师学,经常请教各种问题,直到1994年容师仙逝。记得1981年10月1日去拜访容师,他又谈到研究李觏思想一事,我当即表示决心尽力去完成任务,不辜负老师厚望。同时,谈到了我个人的想法,容师十分赞同,并给予鼓励指教。经过一番苦心钻研、潜心思索,在1982年秋写就了《李觏思想研究》的小册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1984年9月出版。该书虽然出版了,但是由于本人水平和时间所限,而有不少缺点和不当之处,本人希望将来予以修订和补充。这是我涉足李觏思想研究的一段往事和经历。之所以要写出来,是因为恩师容肇祖先生已经作古,故书之以示纪念,表达尊师之情。 从《李觏思想研究》出版,至今已有十余年,由于本人忙于研究生的教学工作和其他专题的研究,其间对李觏的研究,很少涉及。1993年8月,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吴新雷教授来信,约我撰写《李觏评传》,经过反复考量、再三思索,我终于答应承担写作任务。此后,我一直在努力搜求有关资料、不断探求李觏思想、精心思考评传内容,最终撰成《李觏评传》,该书是否准确把握李觏思想要旨、正确揭示李觏思想蕴义、恰当评述李觏思想价值,本人不敢自下断语,故诚恳期望有关专家学者不吝赐教。 本书在编辑过程中,责任编辑朱剑同志对文字作了许多加工、修订,在此深表谢忱! 作者 1995年4月于北京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