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紫禁城宫殿
分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作者 于倬云
出版社 三联书店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紫禁城,今又称故宫,位于北京,原是明,清两代的皇宫,也是当时的政治中枢。凡四百九十一年,共二十四个皇帝,曾在这里发号施令,主宰中国。本书文字分导论、分论及图片说明三方面,共八万余字;全部图片共五百六十四帧,其中正图四百六十七帧(内彩图二百六十五帧,黑白图二百零二帧),插图六十七帧,建筑墨线图三十帧。结构编排,除导论和附录外,主要按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建筑类型、附属建筑及设施分成三大部分。内容所及,大自整体布局到单座宫殿,小自一梁一栋到一雕一刻,无不赅备。以有限的篇幅,容纳庞大的内容,全面而集中地展示了紫禁城宫殿及其艺术。

内容推荐

紫禁城,今又称故宫,位于北京,原是明,清两代的皇宫,也是当时的政治中枢。凡四百九十一年,共二十四个皇帝,曾在这里发号施令,主宰中国。

中国古典建筑的最大特色是以宫室为中心。20世纪以前,无论建筑技术和艺术,基本表现在帝皇所在的宫殿、园囿之上,所以宫殿建筑成为欣赏和研究中国传统建筑技术和艺术的典范。中国历史上虽曾有过不少著名的宫殿建筑,但迄今尚保存完整的,只有紫禁城宫殿。它不仅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也是世界上无与伦比的古代宫殿建筑群,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不朽杰作。

为了全面揭开紫禁城宫殿的面貌,使读者对其有广泛和深入的认识,并系统介绍紫禁城宫殿,以展示中国传统建筑的技术和艺术,北京故宫博物院和香港商务印书馆合作编辑出版了这部《紫禁城宫殿》。

本书由北京故宫博物院古建部副主任、高级工程师于倬云主编,协助编撰的都是故宫有关方面的专家。文字分导论、分论及图片说明三方面,共八万余字;全部图片共五百六十四帧,其中正图四百六十七帧(内彩图二百六十五帧,黑白图二百零二帧),插图六十七帧,建筑墨线图三十帧。结构编排,除导论和附录外,主要按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建筑类型、附属建筑及设施分成三大部分。内容所及,大自整体布局到单座宫殿,小自一梁一栋到一雕一刻,无不赅备。以有限的篇幅,容纳庞大的内容,全面而集中地展示了紫禁城宫殿及其艺术。

书内主要摄影图片,是由香港和北京故宫专业摄影师合作拍摄而成。为照片的拍摄,故宫博物院予以前所未有的方便,平日参观故宫无法看到,迄未开放的场所,都摄制了珍贵的图片,初次公之于世;并且动用了大量人力物力,为拍摄工作创造了条件,使照片的质量和构图,都能令人一新耳目。另外;绝大部分摄影照片不搀入近人近物,以保持画面粹美,突出了原有的气氛和风貌,这在参观者日以万计的紫禁城,是要克服很大困难才能做到的。

目录

前言

专论·紫禁城宫殿的营建及其艺术(于倬云)

建筑沿革

施工准备

施工过程与著名技师

建筑艺术

阴阳五行学说在紫禁城宫殿中的体现

紫禁城主要建筑

城池

外朝

内廷

园林

戏台

佛堂、道场及其他祭祀建筑

书房、藏书楼

衙署及其他

建筑结构与装饰

台基、栏杆

梁架

斗拱

屋面装饰

内外檐装修

藻井、天花

彩画

琉璃装饰

其他设施

桥梁、涵洞

给水、排水

御寒、防暑

照明

附录

紫禁城主要建筑墨线图

紫禁城宫殿建筑大事年表

主要参考文献

图片索引

试读章节

明万历年间重建三殿时,太和殿前所需的御路石“阔一丈,厚五尺,长三丈余”,估计这块石料重达一百八十吨。运输这样巨且重的材料,既不能用车也不能就地滚,于是选在冬季运输,沿途每隔一里打一口井,路上泼水成冰,拽石在冰上滑行,摩擦阻力较小,这在当时的条件下,不失为有效的办法。但用这种办法仍需民工二万多名,经二十八天才拽运到北京。不过这块石材的长度仅为原来御路石材的百分之六十。为符合原来的长度,用三块石材巧妙地拼接起来。拼接时,如果直缝对接,必露出接缝,非常丑陋。聪明智慧的石工在做这块御路时,是以云纹突起的曲线为拼合线,使石料之间的接触面成为高低起伏,凸凹交错的弯曲面,虽然用三块石料拼合,也能严丝合缝地咬合为一体。因此这雕石御路虽然位于太和殿前的显眼部位,但长期以来无人看清是拼接出来的,只是由于后来石块走闪,出现缝隙,才发现了三台前面正中的大石雕“御路”与保和殿的用材不同,它不是用十六点五七米长的石雕制的,而是用三块石料拼合而成的。

房山不仅出产青白石,还出产大量的白石,其中还有一种质地柔润坚实,形如玉石,洁白无疵的汉白玉。白石都用来做钩栏望柱,俗称玉石栏杆。一般的白石易于风化,只有养心殿前的御路石、御花园钦安殿的栏杆及盆景座的一些晶莹的白石才是珍贵的汉白玉石。

当时,采集石材的场地除了房山、门头沟以外,还有顺义县牛栏山和门头沟马鞍山的青砂石、白虎洞的豆渣石和曲阳县的花岗石。这些地方都较靠北京城,说明明代营建宫殿时是采用就近取材、因材制用的办法的,采发来的石料以白石做钩栏,青石做台基,豆渣石做沟基和路面,花岗石做磨石地面,青砂石做次要房屋的柱础台基用。至于现在紫禁城中尚存的少量的五色虎皮石(冰纹拼合的贴面墙石)为清代从蓟县盘山采发的,不属于明初的备料计划中。

四、其他建筑用料

白灰(也称石灰)在修建紫禁城中,用量很大。白灰系用石灰岩烧制,白灰窑大都设在山腰或山脚下,靠近石灰岩产地。如房山周口店和磁家务(现在磁家务附近有“石灰厂”的地名),顺义县的牛栏山,怀柔(县城西南有个地名叫石场)以及山西省的部分地区,设置很多石灰窑,现在马鞍山仍有灰质最佳的石灰窑。

宫殿的墙壁为红色墙身,黄琉璃瓦顶的夹陇灰中也掺合红土子抹灰刷浆。因此,红土子的用量也是很大的。其产地在山东鲁山,加工在博山,因此博山以出红土子著称。

大殿室内墙壁粉刷所用的近似杏黄色的材料称为包金土,产于河北省宣化市北面的烟筒山(文献记载为寅洞山)。此外殿堂内的金漆宝座与室内外的油画贴金,需用大量的金箔,是用真金打成的,菲薄的箔页多在江南加工。苏州加工的金箔既薄且匀,无砂眼。金箔由于配比成分不同,分为库金和大赤金两种。

紫禁城宫殿所需的建筑材料,还有很多,产地也很广,就不一一赘述了。

施工过程与著名技师

紫禁城宫殿的施工是经过长期准备,周密计划,充足备料,并做出大量预制构件之后,才在永乐十五年(1417年)二月破土开工的。经过三年的大规模施工,永乐十八年(1420年)九月竣工。其规模之大,计划之周,构造之精,进度之快,确是建筑史上罕见的奇迹。这既是全国人民的血汗结晶,又是参加营建的十万工匠与百万夫役的劳动成果。这十万工匠多是从各地甚至其他国家挑选来的能工巧匠。他们有的人参加设计,有的人参加管理和操作,都发挥了专业才能。如陆祥、杨青、蒯祥等就都是掌握祖传技术、应征服役的著名匠师。

陆祥是祖传的石工,从小随父兄学石工技术。朱元璋营建南京时,他曾应征到南京服役。陆祥石作技术高超,操作认真,他所掌管的北京宫殿坛庙石活都能雕琢精细,尺寸严格,工精料实,一丝不苟。从钦安殿的白石钩栏到三台螭首的“千龙喷水”,都可以看出他的精湛技术。石材加工费力费时,紫禁城中所用石材巨,数量多,加工尤难,陆祥却能有条不紊地事先在紫禁城外的大小石作进行打凿、雕刻,预制后运至现场快速安装,不差分厘,这就保证了紫禁城的工程质量与进度。

瓦工杨青,擅长估算,精于调配工料。他的工料估算对完成宫殿施工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因为工地人多,如果没有好的调度,就会造成现场混乱。在紧迫的施工当中,紫禁城营建工程没有停工待料,没有因工序衔接不上而误工,这与杨青善于安排工地上人数最多的瓦壮工是分不开的。

蒯祥是苏州吴县人,为家传的木工技术人员。他父亲蒯福是一位经验丰富、技术精湛的木工,曾主持过南京宫殿的木作工程。蒯祥在少年时代随父学艺,青年时代即到南京做木活。由于他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终于成为一位优秀的木工。当蒯福告老还乡时,蒯祥接班,接管南京宫殿的木作工作。永乐十五年(1417年)紫禁城宫殿开始进入大规模施工高潮时,蒯祥随永乐帝从南京到北京,主持宫殿的施工。

古代木构建筑的营建中,由于很多用料的尺寸都是以斗拱的模数计算出来的,因而木骨架的设计是各种专业设计的基准,蒯祥既能绘图、设计,又有操作技术,因此人们称他为蒯鲁班。

以上三人是营建北京宫殿的石、瓦、木作的匠师代表人物。至于总体规划设计方面的技术人才,由于他们作出的方案,要先经工部审查,再由太监送给皇帝批准,才能实施,因此在文献上多记载太宁侯陈硅、工部侍郎吴中和太监阮安的规划设计才能。实际上,对紫禁城的规划设计贡献最大的是蔡信。他有瓦木各作的丰富知识,有精湛的设计才能,能深入实际,深入各作,共同讨论,使设计和施工紧密结合,因此他的设计方案为各作所敬佩。紫禁城宫殿在营建中,能够顺利施工,与设计师蔡信的勤劳、智慧及工作方法是分不开的。

永乐十八年(1420年)九月九日,由于紫禁城宫殿即将落成,永乐帝颁布诏书,决定于翌年元旦御新殿受贺,定北京为京师。十二月北京郊庙宫殿全部落成,但是御新殿甫百日,三大殿于四月初八日被火全部烧光。由于朝中有人主张回都南京,因而推迟了修复工程的时间,只得以奉天门为听政之所。朱棣死后,其子洪熙皇帝有复都南京的打算,并命修理南京皇城。洪熙在位仅一年病死,其子正统皇帝继位,最初对还都南京否仍颇犹豫。到了正统四年(1439年)十二月,终于决定修缮两宫和重建三大殿,令工部尚书吴中督工修建,由蒯祥负责设计与施工。修建工程于正统五年(1440年)三月开工,经过两年全部告成。这时期,蒯祥的匠艺已达到炉火纯青、巧夺天工的地步,“凡殿阁楼榭,以至回廊曲宇,随手图之,无不称上意者。”他能以两手画龙,合之如一。他不仅精慧聪敏,巧思善画,而且能目量意营,准确无误,指挥操作,悉中规制。

这次重建竣工后一百二十年,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四月一天傍晚,雷雨大作,奉天、华盖、谨身殿,文、武楼,左顺、右顺门及午门内外朝房尽毁于雷火。当时由于没有留存这些建筑的图纸档案资料,掌握营缮的工官和工匠们不敢提出修复设计,只有工师徐呆和雷礼,凭着他们的精湛技艺和经验,根据灾后废墟情况,拟出修复方案。当年十月重修奉天门,经过一冬的时间修缮大木,翌年春季瓦与油画,七月即落成,并改称大朝门。三大殿工程也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竣工。嘉靖皇帝由于害怕再遭雷火,除命令建雷神庙外,并更名奉天殿日皇极殿,华盖殿日中极殿,谨身殿日建极殿,文楼日文昭阁,武楼日武成阁,左顺门日会极门,右顺门日归极门,东角门日弘政门,西角门曰宣治门。P22-23

序言

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很多著名的宫殿建筑,如秦阿房宫、汉未央宫、唐长安、宋汴京以及元大都等。但是我们今天只能从文献和遗址中略知这些宫殿的梗概。只有明、清两代的紫禁城宫殿至今尚保存完整,巍峨屹立在北京城的中轴线上。紫禁城宫殿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木结构建筑群,也是世界罕见的古代宫殿建筑群。

紫禁城宫殿虽然建成于15世纪20年代,但它却是集中国古代传统宫殿建筑的大成,布局和建筑技术都是继承了历代宫殿建筑的优秀成果而又有进一步的创造,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为了全面、系统地介绍紫禁城宫殿,并由此展示中国古代传统建筑的高超技术和艺术,故宫博物院与香港商务印书馆决定合作编辑出版这部《紫禁城宫殿》。本书由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副理事长、北京故宫博物院古建部副主任、高级工程师于倬云先生主编,并由他亲自撰写导论,综论紫禁城的营建沿革、规划设计思想以及有关方面的建筑艺术。

本书精选大量照片展示紫禁城内主要宫、殿、楼、阁、门等各类型建筑物的外景、内景、装修、装饰、陈设以及有关的设施,并分章撰写专文作深入浅出的概述。除此而外,另有图片说明作为辅助性的解说,以增加知识性和趣味性。除摄影图片外,也有不少故宫珍藏的历史画、建筑实测图等各类墨线图。

本书是在本院有关部门通力合作下完成的。本院古建部、研究室、陈列部、保管部和群工部等都承担了部分的工作任务。本院出版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故宫博物院院刊》总编辑刘北汜先生,出版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研究室主任吴空先生协助主编工作,设计成书。古建研究人员郑连章、刘策先生和茹竞华女士参与编写和制图。周苏琴女士具体组织拍摄和资料搜集工作。书内主要照片是由摄影师高志强、胡锤先生摄制的。

天津大学建筑系副教授童鹤龄先生为本书绘制紫禁城鸟瞰图,在此一并致谢。

故宫博物院 1982年3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8 18: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