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哲学思想被认为是柏拉图的观念论康德的认识论、吠陀的泛神论及厌世观四者的融合。其中讨论的话题众多,内容朴素深刻,十九世纪末的很多大思想者,大都从中汲取了营养,尤其是尼采,对叔本华的理论一直情有独钟。更有好事者认为,尼采某种程度上是继承了叔本华的衣钵,虽然二者哲学的最终结果不一样,但都是唯意志论的大哲人,都认为意志才是世界的本质。同时,叔本华的生存空虚学说也奠定了其悲观主义哲学的基础。
收集于本书的这些代表性的论文只占叔本华全部哲学著作的一小部分,在这里对这些精选出来的文字再喋喋不休的谈论未免显得有些妄自菲薄,我们所能做的惟有用心来读它。
在这本书中他以“优雅的文体”,暂时撇开了唯意志论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从世俗的角度探讨了人生应遵循的原则。自此他的理论开始越来越受重视,1860年9月他病逝,像是一个超前的智者,叔本华的孤独到人生的最后才被瞩目,叔本华对自己说:“记住,你是一个天才,天才必然超越时代,不被人理解,你不属于这个时代。你的书是为后人写的。所以天才必将独守寂寞。你千万不能为了某些东西,而放弃这些你要坚持的东西!”
第四章 地 位
1.名 誉
人性当中一个很特别的弱点表现为,人们经常对别人如何评价自己考虑较多。但事实上只要略加思索我们就会明白其他他人的看法并不是那么重要,它与个人追求的幸福并没有多大联系。所以,人们对于别人的夸奖与恭维总是感觉到很得意的行为让我非常不解。例如,如果你殴打一只猫,它就会对你竖起毛发;如果你要称赞一个人,他便会觉得很惬意,而且如果你所赞美的东西正是他自己引以为荣的东西时,他更是甘之若饴。哪怕正逢厄运,没有任何幸福的兆头在他身边展现,只要是有人夸奖,他仍是可以心安理得从这种赞美中获得享受:与此相反,如果一个人的情感和自尊心受到打击时,不论这种打击是来自各处,自然、地位或者所处环境等,他都会觉得烦闷恼怒甚至于痛苦,这种情形还表现在它被冷漠、遭到鄙夷或者是被忽视时。
如果荣誉感就是基于人的这一本性的话——喜好别人认同或者是夸奖而讨厌别人贬低自己,那么,它就可以将道德评价取而代之。并依此来造福于广大人群了,然而遗憾的是荣誉感非但没有给人们的心绪宁静和独立自我等幸福感觉带来福音,反而是于之有害无益。因此,如果要想得到幸福,我们就应该避免这个弱点向外延伸,形成自己对各种利益相对价值的恰当正确的评价,以相对的抵抗他人的态度对自己做出决定的影响;他人的意见无论正确与否或者是否引起痛苦,总之,它们都是同情绪紧密相联,如果不这样考虑的话,那么人很可能就会成为为他人情绪所左右的不由自主的人——可以得到。对于一个总希望得到别人认可的人来讲,如果打击或者是安慰他都是很容易的。
因此,明白了自己对自己的正确评价后再与他人对自己的衡量做一比较,那样就有利于我们自己获得幸福。我们的自身存在以及这种存在相关联的各样事物是我们自我评价的依据。这样就可以简单地概括一下,即是我们拥有的价值是来自于上文中曾讲过的个人的性格与财富各种优势。除此之外,我们在别人眼中的价值高低还是要受到他们自身意识形态的影响,这其中有我们留给他们的印象以及他们对此的看法。这种价值对我们来讲并没有任何意义,但是别人对于我们的评价却根源于此,所以它还是会间接影响到我们的;可是如果我们自己为了他人的评价而特意去改变自己的言行和所思,那么,这种影响就变成直接的了。
P42-43
叔本华的意志论中谈到,英雄必须有超常的意志,即便是常人,如果他有了超常的意志,也可以做出不凡的事业来。这个意志论似乎给了草根阶层尽力拼搏的希望之光,但就叔本华本人来讲,他强调意志,可自己却又不具备意志。这于是成为他的矛盾之处——这也是我喜欢叔本华的地方,说一套做一套本是俗人的事情,叔本华说着哲人的言语做着凡尘的事情,于我也有了与亲近哲学家的契机。
叔本华,1788年生于但泽,1818年30岁时完成其哲学代表作《意志与表象世界》,其书被人认为是柏拉图的观念论康德的认识论、吠陀的泛神论及厌世观四者的融合。其中讨论的话题众多,内容朴素深刻,十九世纪末的很多大思想者,大都从中汲取了营养,尤其是尼采,对叔本华的理论一直情有独钟。更有好事者认为,尼采某种程度上是继承了叔本华的衣钵,虽然二者哲学的最终结果不一样,但都是唯意志论的大哲人,都认为意志才是世界的本质。
《意志与表象世界》成为叔本华哲学观的出发点,对于书籍出版的冷遇让叔本华感到失望。然而,毫无疑问的一点是叔本华的存在对于悲观主义的重要意义,叔本华又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悲观主义者,他从人本的角度来寻找生命的根本,进而阐释自己的认识论和生存观。正是由于叔本华,悲观主义才在哲学研究的地位上得以巩固。
悲观主义者的人生往往是严肃庄重的,他们往往把自己的人生当成一种典礼仪式,叔本华对及时行乐者鄙夷不屑:“吃吧,喝吧,迟点就来不及了”。由这种庄重,叔本华对于人生、伦理、心理、美学、宗教、智慧等等的思索就有着发自于庄严真实的源头,这些思考的结论也正是构成本书的主要内容,简单朴素的文笔将之展现出来。
叔本华从小性格怪僻,孤傲敏感且喜怒无常,《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的出版并没有立即给他带来浩大的声誉,这样的情形与他的自负格格不入,而他对于自己著作所下的乐观结论也整整晚了几十年才得以实现。思想者在前行,1850年,叔本华出版《人生的智慧》,在这本书中他以“优雅的文体”,暂时撇开了唯意志论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从世俗的角度探讨了人生应遵循的原则。自此他的理论开始越来越受重视,1860年9月他病逝,像是一个超前的智者,叔本华的孤独到人生的最后才被瞩目,叔本华对自己说:“记住,你是一个天才,天才必然超越时代,不被人理解,你不属于这个时代。你的书是为后人写的。所以天才必将独守寂寞。你千万不能为了某些东西,而放弃这些你要坚持的东西!”
“让我们谈真理吧。”这是叔本华的代表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一版的序言中的结束语,是叔本华思想的所往地,也是本书编译的初衷。收集于本书的这些代表性的论文只占叔本华全部哲学著作的一小部分,在这里对这些精选出来的文字再喋喋不休的谈论未免显得有些妄自菲薄,我们所能做的惟有用心来读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