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三十七孔窑洞与红色中国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姜安
出版社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一部对卑微苍生内在旺盛生命状态的吟述。全书以时空交错的方式,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同陕北高原上窑洞主人们几十年的生活变迁及跌宕起伏的命运有机地结合起来,从一个独特的视角表现了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们同广大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鱼水情深。

内容推荐

这是有关三十七孔窑洞与中国革命的故事……窑洞原本是普通的窑洞,是陕北高原上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们安身立命的家,只是因为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在转战陕北时期驻足过那里,这些普通的窑洞也便具有了非同寻常的意义,窑洞主人们的命运也便和中国革命有了或多或少的联系,甚至出现了戏剧性的转折与变化。作者以时空交错的方式,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同窑洞主人们几十年的生活变迁及跌宕起伏的命运有机地结合起来,从一个独特的视角表现了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们同广大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鱼水情深。

本书视野独特,语言平实自然而富思辨性,对于黄土高原地域文化的展示也极富韵味。开卷阅读,你便仿佛和作者一起走进正在远去的那段历史之中,走进一望无际的亘古的黄土高原,或许,你会由衷地吼一声“信天游”呢……

目录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六章

第二十七章

第二十八章

第二十九章

第三十章

第三十一章

第三十二章

第三十三章

第三十四章

第三十五章

第三十六章

第三十七章

后记

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又一个春日。我追随领袖的足迹……向毛泽东转战陕北时期住的第一孔窑洞——延川县刘家渠刘月洁家奔去。

脚下这条路储存着毛泽东的足迹。这条路在《中国地图》上被称作“延(安)榆(林)公路”。今日陕北的交通状况虽远比不上中国东部、南部,但这条幅度不宽、路面凸凹、够不上“等级”的公路也足以把人们带向陕北的各个角落。

“延榆公路”的起点是当年陕甘宁边区政府使用过、新中国成立后又使用了长达半个世纪的“飞机场”的跑道扩建而成。延安机场最早由张学良修建,中共中央进驻延安后由毛泽东同意改建、中共领袖大都参加了修建机场的劳动。半个多世纪后延安市人民政府为拓宽从北部进出延安的通道,多次与兰州军区空军协商重修了一座新飞机场,原有旧机场的跑道就扩建为公路,军方同意限定原机场跑道改建公路的幅宽必须达到100米,以备平时战时充当军用机场的跑道,于是今日延安就有了一条引起延安人自豪的军、地两用的“百米大道”。延安城也因这条大道而使城市面貌大为改观,市内的主要建筑几乎都排列在“百米大道”两侧,大道上也=有了内地、沿海都市式的绿地、草坪、照明设施……入夜,“百米大道”上华灯齐放,成为延安市民可炫耀的一大景观。

离开“百米大道”后,公路的蜿蜒程度就逐渐增大,汽车忽而绕到山脚,忽而贴临深涧……初春的深涧中,还残留着积雪。而向阳的南坡却被春阳射得泛白刺目。唔,也是这个季节——半个多世纪前,当路旁野梨、狼牙刺、野山桃的枝头顶出发亮的叶片时,一辆深蓝色美国中吉普车顶着暮色中的剧烈爆炸沿这条公路奔驰而过……那时,留在身后的延安城已被国民党整编第九十师团团围住,经过一周激战才占了上风的国军士兵们在“去延安搭灶造饭”口号下,纷纷想夺下“抢占延安”的头功。而刚从延安城驶出的美式中吉普车上的乘客却被滚滚黄尘呛得喘不过气来。出发前,保卫部门为防止胡宗南派特务在公路上埋设地雷,特意安排两名骑兵带路,其余骑兵尾随其后。可是按这个顺序行走,中吉普车根本辨不清方向,于是负责保卫工作的汪东兴决定让汽车走在前,骑兵走在后,这样行军速度才明显加快。据毛泽东的卫士李银桥在《在毛泽东身边十五年》中记述:“汽车驰上延(安)榆(林)公路,速度加快。延安渐渐远了。毛泽东和周恩来在:车上谈笑风生,话题上到天文,下到地理,无所不有。远处的枪炮声对这两位叱咤风云的历史巨人不过像一阵蚊虫叫。……”

这描述如果准确的话,那么我相信促成两位“历史巨人”平静心态的原因除了对战局的透彻分析、准确把握,必定还包含着对身后浴血奋战的将士以及陕北人民的绝对信赖。当美式吉普车在一个状似胳膊肘处拐一个弯时,王震将军在此与毛泽东、周恩来分手,握手道别后王震朝公路东南方向奔去……在拐峁,毛泽东看见从延安转移出来的群众背着行李,担着锅碗瓢勺,赶着猪羊,牵着毛驴,一些妇女还背着纺车,几位老大娘一手抱着老母鸡一手拄着拐棍慢慢走……山梁上,大路旁,民兵持枪警戒。队伍漫长而井然有序。毛泽东沉默了,不时向车外张望,紧锁眉头,凝望撤退的群众队伍。

没多久,我乘坐的吉普车又一头钻进一道南北走向、两面被高山夹峙的河谷。“青化砭!”我大喊一声,脑海里冒出中共党史中无数次出现的地名。实地观看地形,不由你不佩服中共军事家在撤离延安时为胡宗南集团布下的一场伏击战。具有军事天赋的毛泽东,一眼就看出此地的妙处,他望望长达30里的大川,诡秘地冲周恩来点点头。

“嗯?”毛泽东神态得意。

“嗯!”周恩来懂得其意,会意地一笑。

这个“神秘一笑”之后的第七天,中国军事史上出现了“青化砭战役”。半个多世纪后,中国国防大学校长张震将军亲率该校800名将、校学员赴青化砭战役遗址实地教学,在此重温与研究了载人中国革命军事史的这一优秀伏击战之范例。

P5-6

后记

无疑,一个轰轰烈烈的时代是由一群强者、伟人开创的。

濡养过、庇护过强者和伟人的土地与人民是时代的奠基者。

面对陕北高原——这片诚实的、缄默地向人类历史奉献过文明、苦难、光明的土地,我敢肯定每一位新中国公民的心都不会漠然与平静。

陕北人的精神领域永远值得关注。

尽管今日那片高原不再是新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可是稍一靠近它,仍能发现新中国创始之初的“精神”与“道德”之髓,还翱翔在它的上空。

于是就有了我历时5年6次奔赴陕北的行动。就有了我拖着手术后的病体追随领袖们当年的足迹的艰辛行走。就有了我翻山越岭贴近遍布于陕北12个县37个村镇的窑洞时的粗壮喘息。就有了我在凸凹不平的陡坡上走得脚指甲脱落的经历。就有了我住窑洞、睡土炕、与窑洞主人促膝交谈的怦然心跳……

我看见了,这片土地上漩流的“元气”。

我听见了,37孔窑洞主人及其后代发自肺腑的自豪、欢笑、叹息、啜泣、欲言又止的话语……这些,像一把锉刀锉磨着我自认为还算坚强的心。

在陕北,我的心脏无数次经受对生命所能承受重量极限的考验。窑洞主人对苦难的忍耐力使我震惊。为了能真实地与我交流,他们甚至甘愿把记忆中结疤的痛楚一口咬破,给我看。我第一次触摸到了在“生活底线”求生、并寻求与命运和解的人们的思路与感情。有几次,我觉得心脏差点就承受不住隐痛与压力就躲到僻静处放声痛哭一场……即使这样,灵与肉也难达到和解。

我所能做的只有忠实记录下37孔窑洞主人的真实生活。记录下我从这37孔窑洞中看到的民族精神。记录下37孔窑洞主人站在历史转折点时所表现的兴奋与困惑。

陕北高原永远吸引我。

自1998年4月到2002年6月我频频贴近37孔窑……是一次次遵从“生命暗示”的行动。在陕北高原的窑洞里,我看到了人与土地彼此塑造的过程。37孔窑洞的主人所吐露的语言,已超越了具体的、固定的确指,它是一声声带有超越个体经验的人类生命意志的呼喊,是一声声对复归土地和生命本原的唤起。

我走遍了触动我心灵的37孔窑洞。从此,心灵的土地将飘扬一面新的认知与艺术之旗。从此,我的生命经验中将平添一些崭新的(实则是被“现代”经验所忽视、否弃的)经验。我不再是从前的自己。

尽管当今世界经济已趋向“一体化”,当今人类文化的沟通已达到相当的快捷、便利,当今世界的写作“热点”迭出、精神产品以“卖点”论价,还有……案头堆积起可以让我少费心血而获大回报的约稿信,但我仍把尚存的激情、尚未泯灭的感动投向陕北高原。我当然明白,决非掘一层黄土就能廓清37孔窑洞的内核,若要认识“窑洞”需有知识、情感的准备,需有洞察力、感悟力的磨砺。况且,时下写这类题材须有接受被指为“观念陈旧”的心理承受力。21世纪之初的中国人似乎很认同“传统”与“土”、“旧”的联系,偶然出现在我们头脑中的一点对于金色的麦田、桃花盛开的村庄、祖父的老宅、故乡的母语所产生的眷恋之情也被“土”与“旧”的指认剥夺了。这就让人纳闷,所谓的“新潮”、“先锋”竟有如此强大之力?它可以代替我们思考?代替我们感动?让我们轻易放弃对土地的思恋?轻易离弃民族的过去与现在?轻易遗忘了故乡?遗忘了生命本源?

我还知道,若写一部简单的“地缘风情画”和“家族记忆诗篇”也许会收获好些的“效益”,但那远不足以表达陕北窑洞带给我的冲击。我希望自己写的不是一部“地缘风情画”而是一部对卑微苍生内在旺盛生命状态的吟述。

于是,我又经历了两年的心灵搏斗——关闭斗室,沉浸在对37孔窑洞的追思之中,行走在堆积案头的采访素材、历史资料、典籍、文献中,头脑里无数次“复印”数年来我所接近的37孔窑洞。在一台电脑前度过了酷暑、寒秋、严冬、初春的600多个无节假13、无应酬的日子,情感经历了被苦难与尊严的浸渍,被血液浸泡的文字敲进了键盘中……终于,有了偿还感情债务后的轻松。

推开斗室的窗子。嚯!我居住的这座城市正是万家灯火。一条穿城而过的黄河披着兰州市民打造出的璀璨霓虹流向东方……此刻,数以百万计的窗内飘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幕的播音声。入夜时,这座干燥的城市下了一场雨,多年来一直为改变城市面貌而不懈栽花、种树的青年男女相拥着走出居室,步入久已企盼的沥沥湿润之中……

这个夜晚,心中隐隐不安。我不知自己所热爱的土地与人民能否能理解我这一次灵魂颤动的写作?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0:1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