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选取了20世纪20至90年代的一些都市文学文本,探讨了不同时期的意识形态如何影响、制约、规范着欲望的表达,以及人的感性欲望又是如何语境化,成为不同意识形态的投影与承载体。此外,在触及上个世纪都市文本中呈现的激进主义与保守主义不同意识形态的冲突中,作者旨在展示人们欲望和精神世界的多面性、复杂性、暖昧性,以及种种吊诡之处。将都市叙述发展过程中的种种断裂呈现出来,从中引出发人深省的问题,以备进一步的探索。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都市叙事与欲望书写 |
分类 | |
作者 | 王宏图 |
出版社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选取了20世纪20至90年代的一些都市文学文本,探讨了不同时期的意识形态如何影响、制约、规范着欲望的表达,以及人的感性欲望又是如何语境化,成为不同意识形态的投影与承载体。此外,在触及上个世纪都市文本中呈现的激进主义与保守主义不同意识形态的冲突中,作者旨在展示人们欲望和精神世界的多面性、复杂性、暖昧性,以及种种吊诡之处。将都市叙述发展过程中的种种断裂呈现出来,从中引出发人深省的问题,以备进一步的探索。 内容推荐 本书选取了20世纪20至90年代的一些都市文学文本,探讨了不同时期的意识形态如何影响、制约、规范着欲望的表达,以及人的感性欲望又是如何语境化,成为不同意识形态的投影与承载体。此外,在触及上个世纪都市文本中呈现的激进主义与保守主义不同意识形态的冲突中,作者旨在展示人们欲望和精神世界的多面性、复杂性、暖昧性,以及种种吊诡之处。 目录 导论都市叙事、欲望表达与意识形态 第一章 感性欲望的盛宴:新感觉派的都市叙事 一、话语的转换:从社会/个人情性到感官欲望/潜意识 二、都市风景线上的狐步舞 三、世俗欲望的凯旋 第二章 浮世的悲哀:张爱玲的日常生活哲学 一、“单是活着就是桩大事”:俗世中的欲望运作方式 二、“世上有用的人往往是俗人”:对理想主义和超验价值的拒斥 三、“整个的上海打了个盹”:异乎寻常的震惊体验 第三章 红色启示录:茅盾和左翼都市叙事 一、叙述重心的迁移 二、欲望主体的置换 三、红色启示录与乌托邦 第四章 美丽的新世界:新时代的都市叙事 一、泛政治意识形态化的都市生活 二、胜利者的欲望逻辑 三、下层民众的狂欢节 第五章 当我们的死人醒来时:后“文革”年代的欲望复苏 一、乍暖还寒时候:左顾右盼的欲望叙事 二、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被打开了的潘多拉盒子 三、追忆逝水年华:怀旧与欲望叙事 第六章 今宵酒醒何处:世纪之交都市叙事中的欲望表达 一、快乐的牲口与零余者 二、蝴蝶的尖叫:虚无中的狂欢之舞 三、有多少爱可以重来 第七章 都市日常生活、身体神化中的欲望书写 一、作为欲望展示舞台的日常生活 二、怀旧、异国情调与媚俗的日常生活的“史诗” 三、身体的无辜及其神化 四、爱欲的恣肆与虚无的深渊 第八章 阴影里的风景:城乡对峙与精神乌托邦 一、凶险的命运不期而至 二、源远流长的对峙 三、精神乌托邦与救赎之路 附录 身体与性别:消费中的快感与权力 异国情调:文化象征与消费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在某种意义上,这堪称一个不小的奇迹:长久荒芜贫脊的土地上,丰茂肥美的青草刹那间蹦窜出来,快速地扩展,疯狂地蔓延。人们一下被引入了一个光鲜、妩媚、撩人的天地:这里有温煦的暖风,灿烂的阳光,潺潺的溪流,五彩斑斓的果实,火热迷醉的触摸与亲吻。与先前被冰冷严苛的教条机械地涂抹成黑白两色、清教气息十足的世界相比,它简直可被视为极乐的福地。 我这儿谈论的是有关近年来在文坛上蔚为壮观的都市叙事作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中国日益卷入全球化的经济循环系统,都市在整个中国社会中的枢纽辐射功能愈益凸现。都市以物质财富为鹄的的生活方式已在最大范围内地成了人们争相仿效的范本,人生奋斗的目标,价值意义的源泉。在这种背景下,都市叙事文本的膨胀与激增实在是情理之中的事。 接下去要问的是,读者在这些林林总总的都市叙事文本中汲取到了什么呢? 首先,它们是那些颇具刺激性的人工景观/场所。与较多地保留了自然景观的乡村相比,仿佛是从天而降的巍峨的楼厦,纵横交错的快速干道,以琳琅满目的商品吸引人们注意力的购物中心,目迷五色的各式娱乐场所,加上从早到晚喧嚣不已的人流车流,这一切都构成了一个高度人工化的区域,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感知框架。 然而,这仅仅是表层,读者也不会在表层长时间地裹足不前。那对人的感官形成震惊晕眩效果的都市景观绝对不是一个纯然的物理空间,它更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生活场所——这为各种文化想像和欲望投射创造了条件。还是以这些年风靡一时的陈丹燕的《上海的风花雪月》为例。①这本书在某种程度上可视为20世纪90年代弥漫于上海大街小巷的怀旧梦的一次集中大展示,它用浓彩重墨加以渲染的是洋味十足的咖啡馆、酒店,租界年代的西式公寓楼、洋房、街巷,历史与现实在书中交叠在一起,梦幻与现实难分彼此。潜藏在文本娓娓动人的叙述文字背后的并不是中性化、中立、无动于衷的目光,它充溢了太多的力比多,投射到文本的每一个缝隙间、关节点上。它是对20世纪20至30年代短暂的繁华岁月的倾心思慕,对往昔遗迹的深情寻访,对进行中的都市复兴的讴歌赞美,同时还有对都市一度因革命而陷于衰败没落境地的惆怅与伤感。这一切编织成了崭新的都市叙事,重新书写了革命前后都市的历史。财富、性、权力、荣耀一洗昔日背负着的道德上的污点,重新成为人们激情的聚焦点。正是在这一点上,当今的都市叙事和将革命、社会主义改造、解放等字眼作为中心语汇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划出了鲜明的界线。 就这样,以缺失为基础的欲望昂首阔步地走到了舞台的中央,成为都市叙事的真正主角和动力。尽管不少附庸风雅的人试图以各种精致的装饰物来掩饰、转移内在真实的欲念,但欲望每时每刻的在场却是现代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用英国文化理论家特里·伊格尔顿的话来说,“以普遍的个体占有为形式的贪欲正在变成时代的秩序、统治的意识形态和主导的社会实践……在这个社会制度里,积累的目的是为了进行新的积累,让人感到欲望的无限性”;因此,欲望“成了一个晦暗不明、深不见底的物自体,开始恶魔般地横冲直撞,毫无目的和理性地自我推进,像一个狰狞的神灵”。①它成了人们在新的年代中的偶像,成了为众多人们集体膜拜的新式图腾。这一特性前些年在红极一时的70年代写作者的诸多文本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正如伊格尔顿着力标示的那样,欲望具有着狰狞的面目。在禁欲主义枷锁中被折磨得奄奄一息的人们很难想像到,欲望的登场带来的并不是他们想像中的怡情悦性的田园牧歌,不是丰润肥美的伊甸园;相反,它在人的内心触发了一场永不停息的残酷战争。在将世界视为表象和意志的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眼里,“欲求和挣扎是人的全部本质,完全可以和不能解除的口渴相比拟”②。人有了欲望就想得到满足,但满足并不是一劳永逸的,它是一个无底洞,循环往复,以至于无穷,“原来一切追求挣扎都是由于缺陷,由于对自己的状况不满而产生的;所以一天不得满足就要痛苦一天。况且没有一次满足是持久的,每一次满足反而只是又一新的追求的起点。我们看到的追求挣扎都是到处受到多重阻碍的,到处在斗争中;因此,这种情况存在一天,追求挣扎也永远就要被看成痛苦”⑧。人们在都市叙事的文本中遇见那么多受挫的愿望也就不足为奇了。 P1-3 后记 在暮春的凄风苦雨中,我悄然写完了这部博士论文的最后一行字。面对着荧光闪烁的电脑屏幕,我的头脑在疲惫之余跳出了八百多年前辛弃疾的伤春惜时的词句:“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在这个与时俱进口号喊得震天动地的年代,这种文人酸楚的伤春情绪显得是多么不合时宜,但它却如此执拗在我耳畔萦回徜徉,挥之不去。此刻,SARS病毒正在北国和南国横行肆虐:自然的灾变在历史上并不是什么稀罕的新鲜事,它与人类的历史结伴而行,但此时它却异常鲜明地标示出了生命内在的脆弱与深藏的危机,而一度甚嚣尘上的乐观主义的云霓只不过使许多人遗忘了这一事实。在生存斗争残酷的节律中,启蒙理性熠熠闪亮的大纛被刺戳出了一个个乌黑的大窟窿。 这部论文从构思、搜集资料到完成,总共花去了约摸一年半的时间。我自幼生长在都市,都市可以说是我最为重要的生活空间,而平日里对都市的感性经验自有一番体验,因此在论文选题时便自然钟情于此。但它又不是对20世纪30至90年代间文学作品中所呈现的都市经验的单纯描述,我还想更为深入地探讨这些叙述文本潜藏的内在张力。十年来社会生活(尤其是都市生活)的巨大变迁,一方面使人们异乎寻常地充满活力,另一方面又使一些难以摆脱的矛盾与困境裸露无遗。而欲望的表达以及相应的意识形态倾向是支撑都市叙述的重要因素。在论文中,我想探讨不同时期的意识形态如何影响、制约、规范着欲望的表达,人的感性欲望又是如何语境化,成为不同意识形态的投影与承载体。此外,在触及上个世纪都市文本中呈现的激进主义与保守主义不同意识形态的冲突中,我想展示人们欲望和精神世界的多面性、复杂性、暖昧性,以及种种吊诡之处。而这最终涉及人的本性,人性的限度,人的伦理选择,以及人们能否可能建设一个美好的世界等问题。 限于学力、才力和时间,上述设想在论文中并没有完美地实现出来,尤其在最后一部分对于90年代的都市叙事本可以展开得更为充分。此外,我采用的文本细读的方法也使它无法对都市文本提供一种宏大的叙述,套用陈思和先生对他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自我评价的话,它显得不全面、不客观、不深刻。在选取的那些富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中,我想呈现在欲望错综的表达中作家或隐或显的意识形态立场,以及欲望与意识形态间的复杂纠葛。整部论文就是由多篇这样的文本细读连缀而成。这样做不可避免地导致中间存在着许多空白、断裂、缝隙,难以抽绎出有头有尾的宏大叙事线索。但我觉得,与其搭建一个貌似有头有尾、实则充满了形形色色的虚构的宏大叙事,还不如将都市叙述发展过程中的种种断裂呈现出来,从中引出发人深省的问题,以备进一步的探索。 在此论文付梓打印之际,我要深深地感谢我的指导教师陈思和教授。自1982年进入复旦中文系就学,我与他相识已逾二十年。在这漫长的岁月中,他一直不间接地热忱关怀我的学习与成长。在论文写作过程中,他给予我最大的自由空间,尽管在一些具体问题上他并不赞同我的看法,但他向我提供了许多极富启发性的建议,鼓励我对学术问题进行大胆深入的探索,这使我在写作论文的过程中信心倍增。我也要对谢天振先生,及郜元宝、张新颖、严锋、宋炳辉、王光东各位师兄表示感谢,他们对我的论文写作以不同方式给予关心,我从中获益匪浅。 2003年4月28日附记 上面这篇后记写于两年前,在论文答辩通过后,我又补写了后面六章,七、八三章,并将前几年收在包亚明和我及他人合著的《上海酒吧——空间、消费与想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一书中的两篇文章抽出,作为附录并人此书,这也算是对自己这几年对中国城市文学研究的一个小结。 本来想新写一篇后记,后发现在SARS肆虐期间写的那篇后记,已将要说的话都说了,而且当时那种独特的氛围不可复制,再写一篇,显得有些狗尾续貂了,因而便打住,仍沿用原来的后记。 2005年5月13日于上海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