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渊源流长,绵长的历史铸就了其辉煌灿烂的文明,古建文化便是其一。本书即以介绍璀璨的中国古建文化为出发点,定位于不同的时空”地标”,选取了大量中国古代优秀建筑作品,从建筑本身和人文背景两方面加以介绍,将中国绚丽多彩的建筑文化及其背后生动有趣的故事展现在读者面前。它在结构上包括正文、手绘图,照片,专栏等几部分,文字简洁优美,版式清晰明快。精巧、周全的设计使晦涩的建筑专业知识不再枯燥,将给予您全新的阅读体验。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旷世奇观(中国地标)/行走中国 |
分类 |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
作者 | 王其钧 |
出版社 | 上海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中国历史渊源流长,绵长的历史铸就了其辉煌灿烂的文明,古建文化便是其一。本书即以介绍璀璨的中国古建文化为出发点,定位于不同的时空”地标”,选取了大量中国古代优秀建筑作品,从建筑本身和人文背景两方面加以介绍,将中国绚丽多彩的建筑文化及其背后生动有趣的故事展现在读者面前。它在结构上包括正文、手绘图,照片,专栏等几部分,文字简洁优美,版式清晰明快。精巧、周全的设计使晦涩的建筑专业知识不再枯燥,将给予您全新的阅读体验。 内容推荐 一部适合大众尤其是青年学生轻松阅读的人文地理百科全书。它生动活泼的文本与知识专栏的理性概括相结合,全面展示了祖国大地的起伏沧桑与人文风情;汇集众多摄影名家的珍贵摄影作品,带给您强烈的视觉冲击; 并用图书、杂志、网络等各种全新的编辑手法融汇贯通。 目录 总序 江山多娇魂脉永系 本书导读示意图 自序 宫殿荟萃的古都 故宫完整对称的建筑布局 故宫的防御建筑与设施 故宫皇城正门——天安门 庄严神圣的故宫外朝三大殿 故宫太和殿前的各色设置 皇帝寝宫——故宫后三殿 富有生活情趣的故宫东西六宫 颐和养性的故宫宁寿宫区 象征天穹的建筑——天坛祈年殿 龙凤环绕的天坛祈谷坛 祭天之所——天坛圜丘坛 供奉“吴天上帝”牌位的天坛皇穹宇 造型别致多样的天坛附属建筑 清代时的最高学府——国子监 明清北京内城的正门——北京正阳门 北京为数不多的箭楼之一——正阳门箭楼 “硕果仅存”的北京城东南角楼 十三陵的特色设置与优美的陵区环境 十三陵神道上的帝王仪卫——石像生 十三陵中的第一个皇陵——长陵 十三陵中的最后一座帝陵——德陵 北京境内最著名的长城 现今保存完好的长城地段之一——慕田峪 陡直险峻的一段长城——司马台 卢沟河上古老的联拱石桥——卢沟桥 拱卫北京的古老门户重镇——宛平城 避暑灵寝两陪都 建筑齐整的避暑山庄宫殿区 清关内第一陵——清东陵 孝庄文皇后陵寝——昭西陵(清东陵之二) 清东陵内规模最大的陵寝——孝陵(清东陵之三) 康熙大帝的陵寝——景陵(清东陵之四) 相依而立的双妃园寝(清东陵之五) 气势壮观、地宫精美的裕陵(清东陵之六) 地下佛堂——裕陵地宫(清东陵之七) 裕陵妃园寝(清东陵之八) 一目尽览的定陵(清东陵之九) 建筑奢华的定东陵(清东陵之十) 清朝关内第二大陵——清西陵 清陵内的皇家寺庙——永福寺(清西陵之二) 清西陵中的首陵——泰陵(清西陵之三) 泰陵中古朴的石雕作品(清西陵之四) 西陵中第二座帝凌——昌陵(清西陵之五) 孝和睿皇后陵寝——昌西陵(清西陵之六) 朴实凝重的道光陵寝——慕陵(清西陵之七) 清代最后一座帝陵——崇陵(清西陵之八) 万里长城东部第一关——山海关 地上古建活化石 历经千年的神祠妙境——晋祠 晋祠内的一绝二宝圣母庙 保存完好的古城建筑——平遥古城 平遥县衙的主体建筑群 第二大祭孔庙宇——平遥文庙 风格各具的平遥城隍庙 充满传奇色彩的介休后土庙 武圣故里的关公庙——解州关帝庙 大清王朝发祥地 中国现存四大古城之一的辽宁兴城 孔子故里 历史悠久、建筑辉煌的曲阜孔庙 渲染气氛的曲阜孔庙门坊建筑 曲阜孔庙内特殊的祭孔设置 孔子嫡系长孙府第——孔府 三秦大地 建在八卦中“乾”位的唐代陵墓 种类繁多、造型新颖的乾陵石雕 永泰公主墓及其壁画 大漠边城 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重关——嘉峪关 宝岛乡情 台湾最古老的妈祖庙——澎湖天后宫 澎湖天后宫内富有地方特色的细致装饰 “龙穴”之中的寺庙——鹿港龙山寺 雕塑与彩绘并重的鹿港龙山寺装饰 台湾最早的孔庙——台南孔庙 其他 辉煌、绚丽、华贵的琉璃牌坊 古朴素雅的石、木牌坊 后记 索引 助读书目 试读章节 辉煌、绚丽、华贵的琉璃牌坊 牌坊起源于中国早期的里坊制度。在中国古代,各个居民区都有墙围绕,只在墙壁上设几个门以供出八,就形成了街道的两边都是高墙的形式,这样的居民区被称为“里坊”,里坊的坊门就有表彰的作用。宋代时,里坊制度废除,坊门也就被牌坊代替了。 牌坊是在单排立柱上加额枋等物件的一种标志性或纪念性建筑,一般立在建筑之蓟。如果在牌坊上再加屋顶,则称为牌楼,不过一般统称为牌坊。牌坊中等级最高的要数琉璃牌坊。 琉璃牌坊(楼)主要是以琉璃瓦覆盖顶部,显得金碧辉煌、绚丽华贵。琉璃牌坊无疑是牌坊艺术品中的精品。因为其尊贵、华丽无比,所以在明清时期,除了特赐的建筑外,任何人不准用琉璃瓦造牌坊,也就是说琉璃牌坊只能是皇家禁苑内的建筑。 “秩祀岱宗”琉璃牌楼 东岳庙这座大型琉璃牌坊在北京乃至全国都是少有的,它位于北京朝阳门外。东岳庙琉璃牌坊是坊上加屋顶的牌楼形式,所以也称琉璃牌楼。这座牌坊为三间七楼,每间下面各有一个拱券门,门洞周围是清水砖墙,上部则全是琉璃饰件。牌楼中间的坊面书有“秩祀岱宗”匾,表明这里是东岳庙,因为东岳也被称作“岱宗”。绿琉璃瓦顶的正脊中间,还有太阳图案。风格简古、淡雅。 雕刻精致、色泽晶莹的缠枝花 东岳庙牌坊上有琉璃雕的浮雕缠枝花图案,在拱券门洞上方的上下横坊之间,是一个长条形装饰带,里面有不同形象的牡丹花,这是其中的三朵。当然,不论是大叶、小叶,还是直立、卷枝,或是黄色、绿色,都是以一大朵牡丹花为中心,既变化又有统一性。花朵、叶子均色彩晶莹润泽。 明亮艳丽的香山琉璃牌楼 香山卧怫寺内有一座琉璃牌楼,也与众香界牌楼一样是三间七楼形式,同时,它也是北京的琉璃牌楼中较著名的一座。牌楼的整体色彩较为明亮艳丽,七楼全为黄色琉璃瓦,檐下有青色斗拱,斗拱下面的枋面满布黄绿琉璃件,中楼枋心嵌汉白玉匾,两侧楼枋心为金色浮雕二龙戏珠,枋下为红色墙体。而牌楼的须弥座、券门和坊匾都是汉白玉的,洁净素雅。 珍贵而有纪念意义的牌楼 国子监内的琉璃牌楼是三间七楼式,位于太学门内,辟雍之南。牌楼辟有三个洞门,门上高耸七座门楼。楼檐下是精美的黄绿相间的琉璃彩画,下为白色浮雕底座,上面的雕刻异常生动,牌楼墙面为红色。牌楼上有“学海节观”和“圜桥教泽”八个字,乃乾隆皇帝御笔。从这简单的八个字中,可以看出这位励精图治的帝王对读书治学与教育事业的重视。这是目前北京唯一保存下来的专为教育事业而建的牌楼,非常珍贵而有纪念意义。 象征神佛居地的“众香界” 颐和园内佛香阁后面有一座五彩琉璃牌楼,为三间七楼形式,是砖石仿木结构,外面贴饰五彩琉璃件,色泽晶莹,色彩绚丽。这座精美的牌坊就是众香界,它的正面额题“众香界”,背面额题“祗树林”,它与后面的琉璃小殿“智慧海”相依相映,共同象征着这里是佛所居住的圣地。 P166-167 序言 江山多娇魂脉永系 历史文化图书《话说中国》的工作暂告一段落后,我随即开始了它的延伸产品——中国地理文化系列的图书出版工程《行走中国》的策划和编辑。与《话说中罔》的策划思路一脉相承,《行走中国》系列丛书是要秉持“普及人文地理知识,弘扬祖国民族文化”的编辑方针,结合更多的文化资源,向广大读者倾力推出又一批大众文化精品力作。 《行走中国》,顾名思义,显然要讲祖国的地理知识,讲我们脚下的这块大地的故事。但如果光讲自然地理,不讲生活在这块美丽的大地上的人,不讲我们民族的先人在历史长河中创造的绚丽的文明,也许难以激发我们对中华民族生存的这块大地的激情,更难以激发对曾经为她付出辛勤劳动乃至献出自己生命的先驱们的崇敬,我们面对的这块大地会因此失去光彩,这套丛书也会因此失去灵魂。 显然,《行走中国》要做到人与大地的结合,也就是地理与文化的结合。这就是编辑出版这套地理文化系列丛书的宗旨。 面对祖国神秘的高原、险峻的峡谷、辽阔的草原、巍峨的群山、万年的冰川、奔腾的大问、澄净的湖泊、浩瀚的森林以及这自然界的万物,我们可以无比自豪地说,在中华民族生存的这块大地上,我们拥有着其他国家难以比拟的地质地貌和自然风光。 《行走中国》将带你走进被喻为“世界屋脊”和“地球第三极”的青藏高原,探寻世界上最幽深、最奇险、最壮阔的地质地貌:峻美的雪山、圣洁的湖泊,就像高原神灵的化身,神秘而美丽。而每逢盛夏,广袤的草原之上,杜鹃花盛开、点地梅争妍、黄羊奔突、野驴悠闲、云雀恬唱、雪鸡盘旋,又完全是一派动植物天堂的景象。 《行走中国》将带你走进中国乃至世界地理环境最复杂的地区之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自然遗产的“三江并流”地区。发源于青藏高原冰山雪峰中的怒江、澜沧江、金沙江这三条大江并肩南行,飞流直下、一泻千里。“三江并流”的名字由此而来。在这里,山河险阻,雪峰林立,高大的雪山和滚滚长问构成了滇西北地区大山大水大气派的地形地貌,也成就了一块神奇雄壮的土地。身临其境,人们的精神就会飞越万水千山,眼前展现的是一个圣洁的世界,那样洁净、明亮,没有一丝杂质。 《行走中国》的力量,不仅使我们为祖国的壮丽河山所惊叹、所感动,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神奇造化所折服,更使我们的灵魂为一种人类文明的力量所震撼,那就是中华民族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披荆斩棘、生生不息,在历史长河里所创造的灿烂文明。 今天在中国的大地上,到处都留下了我们民族世代相承的文明遗迹。这些文明遗迹,有的是无形的、有的是具实的;有的深处崎岖险地、有的遗落于风景绝胜,它们长存于天地之间、和谐于自然之中,依附于大地也照亮了大地。而如果要说最具代表性、最密切地关联着中国自然地理的古代文明遗迹,则无疑要属绵延万里连接中西商贸及文化交往的古代“丝绸之路”、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观”的万里长城,以及遍布祖国大江南北的旷世奇观——古代建筑地标。 这些也正是《行走中国》要带你穿过的必经之路。 在这几条路上,我们将充分了解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前如何打通连接欧亚大陆之路,为世界文明发展所做出的贡献;我们将充分认知,中国古代建筑,如伺独树一帜,并影响了许多亚洲国家,成为和伊斯兰建筑、欧洲建筑并列的世界三大主要建筑体系之一;我们会更加坚信:长城,不仅是为了抵御外来入侵而建造的,她绵延万里的雄伟身姿,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形象符号,深深镌刻在人们的脑海里,挥之不去,每个中华儿女,都为祖国拥有万里长城而感到骄傲。 《行走中国》,让我们循着大自然的瑰丽,沿着古文明的踪迹,期待着一次次震撼和感动。与此同时,一路走去,我们将接触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不同习俗、不同语言、不同信仰的不同民族,他们多姿多彩的生活,让华夏大地异彩纷呈、魅力无限。正是这些绽放在中国大地上绚烂的民族之花,给沉寂的大地带来了无限生机和魅力。一路走去,我们还将沿着历代英雄的足迹,遥想他们为民族的生存发展所创建的丰功伟绩,以激励自己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壮丽的自然风光,灿烂的中华文化遗产,是我们祖国的瑰宝。在大地之上建设着家园、创造着文化、守护着文明、延续着民族精神的华夏儿女,更是这片神奇土地永恒的灵魂。《行走中国》,固然是对中国自然地理、历史文明的一次深刻的记录,更是一场关于中华民族精神的激情呈现。 我深深地相信,读完《行走中国》,你会更加热爱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这块大地和生活在这块美丽大地上的人民。 后记 中国古代建筑的文化内涵与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都有联系。我在清华大学读书时,徐伯安先生就曾写了一篇论文,专门讲述中国的文字与中国建筑之间的关系,这篇论文是徐老于1995年在香港中文大学举办的中国古建筑国际研讨会上宣读和发表的。由于平时徐老总是很忙,会议期间,晚上他的房间便成为一个小的聚会中心。我也利用这种可以闲聊的机会多问他~些感兴趣的问题。徐先生告诉我,由于中国字的象形特征是其起源的主导因素,因此中国早期文字中许多关于建筑的单字,已经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当时建筑的平面、立面、剖面图。还有的文字甚至告诉了我们当日寸建筑的屋顶形式,是单檐还是重檐,是主体建筑还是附属建筑等等。 那年一起去香港开会的还有清华大学的郭黛妲教授,她的论文主题是中国传统建筑与文化。在郭老师的这篇文章中,她重点谈到了中国古代建筑与伦理的关系。她认为,世界文化可以分为伦理型、宗教型、科学型。而中国传统文化是伦理型文化的代表。中国古代建筑的模式形象地展现了中国的传统伦理,是把伦理这一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和具体化的最佳展示模式。 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国文化的代表形式之一,由于中国古代建筑从形式到材料都迥异于西方建筑,因而也成为中华形象的一种代表。中国古代建筑的内涵远远不限于建筑形式本身,这正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魅力所在。 王其钧 2005年11月于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