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百年中日关系/百年中外关系系列丛书
分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国际关系
作者 张历历
出版社 世界知识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历史是不能忘记的。历史是一面镜子。历史给人以启迪。历史发人深思。历史能使人振奋。《百年中外关系系列丛书》是一套研究中国与世界主要大国和周边国家双边关系的大型学术专著,其内容的时间跨度涉及19、20、21三个世纪,囊括了清政府中后期、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个历史时代的100多年历史,充分展示了各个时期中国与相关国家的外交政策及当时的国际形势,记录了旧中国的屈辱外交,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展示了中国边界的历史演变,中国在冷战时期的历史事变与经历,反映了中国在“改革开放”后国际地位的提升,也忠实地记录了冷战后,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中国与有关各国双边关系的快速发展。

本丛书以忠实于历史事实为宗旨,准确评述了主要历史事件,反映了作者们的学术观点。该系列丛书是国际问题研究人员、从事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专业大中专院校学生必备的参考书,也是关心国际问题和中国外交读者的良师益友。

内容推荐

中日两国同处亚洲东部,是隔海相望、一衣带水的邻国。中日两国在历史上有长达近两千年的交往史,在大部分时间里一直是华夏文明影响哺育日本文化,两国关系友好和睦。但是在19世纪后期以来,日本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以对华侵略为基本国策,侵略中国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灾难,给中华民族带来严重威胁。可以说,一百多年来,中日关系在中国对外关系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并有着复杂深远的影响。

本书是“百年中外关系系列丛书”之一,为读者详细介绍了百年中日关系。

目录

《百年中外关系系列丛书》总序总结历史,面向未来/9

序言/13

绪论/1

第一编 清末和北京政府时期的中日关系

(1900—1927)/21

第一章 进入20世纪的中日两国

第一节 面临瓜分狂潮严重危机的中国

第二节 靠侵华起家的新兴帝国主义——日本

第二章 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签订前后日本

的外交活动

第一节 中国人民掀起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

第二节 日本是八国联军侵华主力

第三节 《辛丑条约》的签订和日本的外交活动

第三章 发生在中国东北的日俄战争及日本清末

侵华活动

第一节 日本决心为侵华占领东北发动战争

第二节 日、俄等加紧侵略中国东北

第三节 日俄战争爆发

第四节 清政府的“局外中立”政策

第五节 日俄战争的影响

第六节 清末日本的侵华活动

第四章 民国初年的中日交涉

第一节 辛亥革命和日本的两面政策

第二节 在承认中国新政府问题上日本的外交活动

第三节 日本趁火打劫

第五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中日关系

第一节 日本出兵山东

第二节 日本提出《二十一条》和复辟丑剧

第三节 中国警察、治安主权受损

第四节 在中国参战问题上的斗争

第五节 寺内正毅和西原龟三的对华外交

第六节 巴黎和会上的中日交锋

第六章 20世纪20年代中前期的中Ft交涉

第一节 华盛顿会议上中日交锋

第二节 中日间关于山东等问题的交涉

第三节 日本加紧向东北、内蒙渗透和背后操纵北洋政府

第二编 国民政府时期的中日关系

(1927—1949)/113

第一章 国民政府成立时期的中日交涉

第一节 国民政府成立和列强的态度

第二节 确定日本侵华战略的“东方会议”

第三节 “济南惨案”发生

第四节 蒋介石东渡日本

第五节 日本承认国民政府和币原外交

第二章 “九一八”事变及国民政府对日不抵抗政策

第一节 世界性经济危机对中日关系的冲击

第二节 “九一八”事变和日本占领东北

第三节 国民政府的对日不抵抗政策

第四节 “一·二八”事变和列强的干涉

第五节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抗日活动

第六节 伪满洲国成立和李顿调查团

第三章 日军进犯华北和对日妥协外交

第一节 日本步步进逼,蚕食华北

第二节 “二二六”事变后日本建立军国主义体制

第三节 日本确定灭亡中国的国策及准备全面侵华

第四章 中国抗日形势的高涨

第一节 红军主力到达陕北

第二节 “西安事变”及和平解决

第五章 “七七”事变和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第一节 日本发动“七七”事变全面侵华

第二节 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第三节 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野心的破灭和对中国人民的大屠杀

第六章 国民政府的对日外交

第一节 抗战初期正面战场的抵抗比较坚决

第二节 国民政府的外交媾和活动

第三节 汪精卫卖国政府成立

第四节 远东慕尼黑阴谋

第五节 日本灭亡中国政策的实施

第六节 国民政府积极加入反法西斯同盟

第七章 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政策及行动

第一节 坚决抗日,英勇作战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成为抗日战场的中流砥柱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抗日反战工作

第八章 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第一节 反法西斯同盟对中国抗战的援助及《雅尔塔协定》

第二节 抗日战争进入反攻阶段

第三节 抗日战争伟大胜利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第九章 抗日战争末期国民政府对日本的政策和行为

第一节 蒋介石利用日本侵华军队抢占胜利果实

第二节 对日战争处理上的以德报怨政策及恶劣影响

第三节 蒋、日被纳入美国的战后冷战体系

第三编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邦交不正常时期

(1949~1972)/271

第一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中日关系的状况

第一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影响和国际分野

第二节 美国控制下的日本

第三节 美国操纵下的日本对华政策

第四节 中国政府的对日外交政策

第二章 民间交往的艰难发展

第一节 最初的中日民间接触

第二节 中日贸易协议的签订和中日民间外交方针的提出

第三节 解决战后遗留问题

第四节 民间交往出现高潮

第三章 中日关系的严重挫折

第一节 第四次贸易协议第一阶段谈判无结果

第二节 冲破阻碍——第四次贸易协议终于签订

第三节 岸信介内阁的反华政策

第四节 “长崎国旗事件”导致中日关系中断

第五节 政治三原则和政治经济不可分原则的提出

第四章 重新启动的半官半民关系和发展

第一节 对日贸易三原则的提出

第二节 中日备忘录贸易的产生

第三节 日本右翼反华势力的干涉

第五章 佐藤内阁造成中日关系停滞

第一节 佐藤内阁的反华政策

第二节 中日关系受到破坏

第三节 中国同佐藤政府反华行为的斗争

第六章 国际形势大变和中日友好形成潮流

第一节 20世纪70年代初,国际形势大变

第二节 中美接近、联合国恢复中国合法席位造成的“越顶外交”

第三节 佐藤内阁进行政治投机的失败

第四节 中日友好形成历史潮流

第四编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邦交正常化时期

(1972—2000)/371

第一章 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实现

第一节 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前期准备

第二节 中日邦交正常化及其意义

第二章 中日各实务协定和《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的签订

第一节 中日各实务协定的签订

第二节 《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的签订

第三节 邓小平副总理访日

第四节 中日两国关系的全面发展

第五节 中日两国在这一时期出现的问题及其原因

第三章 20世纪80年代中日关系的迅速发展

第一节 国际形势和中日两国国内形势

第二节 政治关系的不断发展

第三节 双边交往的增加

第四节 经济科技贸易的发展

第五节 日本反华势力对中日关系的影响

第六节 1989年中国政治风波后日本政府的对华政策

第四章 20世纪90年代中日关系的变化和发展

第一节 围绕中日关系的国际环境及各自国内的变化

第二节 中日关系的发展

第三节 中日关系中的各种问题

第四节 世纪之交时的关系发展

第五章 21世纪初期的中日关系(2001~2005)

第一节 国际形势的复杂变化

第二节 中日两国的国力对比的变化

第三节 小泉政府的对华政策的调整和中日关系的变化

第四节 对21世纪初的中日关系的分析

附 录/535

百年中日关系大事记

主要参考书、目

后 记/585

试读章节

二、与清政府相勾结,企图扼杀中国革命

清政府得知爆发革命后,惊恐万状。10月13日,庄亲王内阁的陆军大臣阴昌请求驻北京的日本公使馆武官青木宣纳少将提供武器弹药。此时日本由对中国革命持冷漠态度的西园寺组阁,在解决东北即满蒙的问题上,西园寺的做法是力图支持清政府,而不希望此次革命产生一个共和政体的中国,故对清政府的请求,日本政府于16日以“清政府亦应改善对日态度,尊重日本在满洲的地位”作为交换条件,予以应允。

23日,日本政府授意太平组合在北京的代理店大仓组,与清政府陆军部签订购买近300万日元武器的合同(全部是日俄战争后更换的残次品)。与此同时,日本政府不理会其他帝国主义的“中立”,而摆开协助清政府对革命进行镇压的架势。10月11日,日舰“对岛”号驶赴汉口“保护”侨民,日本第三舰队司令川岛令次郎被推为指挥各国驻汉口舰队的总指挥。日本另派军舰驶进长江,监视革命军的行动,防止革命军占领大冶铁矿。

10月16日,日本外务大臣内田康哉对驻华公使伊集院彦吉发出训令,日本政府决定在辛亥革命初期对清政府镇压革命采取支持的态度,甚至不惜招至革命军的“恶感”。训令内容如下:“帝国政府鉴于清政府为了讨伐革命军,急切需要获得枪炮弹药,已决定让本邦商人对上述供应给予充分援助,并采取各种必要的措施……帝国政府之所以冒此重大危险,敢有此举,实为念及对清政府的特别好意……贵官应迅速采取适当的办法,使清政府及摄政王本人充分考虑上述意图……翻然丢弃以往的误解,两国相互信赖,共同努力维持东亚大局”,等等。

由上可见,日本自始至终是不愿意看到中国出现推翻清王朝腐朽统治的革命,不仅通过向清政府出售武器弹药来支持镇压革命,甚至向中国迅速增派军舰等军事部署以趁机直接干涉中国革命。而在通过支持清政府的同时,以获取在满洲权益为勒索条件,其险恶用心昭然若揭。

P62-63

序言

20世纪已经过去,成为了历史。历史是不可改变的,20世纪对世界各国都是不可磨灭的。正是在20世纪,人类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和一次冷战。历史是一面镜子,可予人启迪。总结历史经验,分析历史的演变,对任何国家都有重要意义。中国在20世纪的历史进程中处于洪流之中,经历了被欺侮、被侵略和不断地抗争,最终站立起来、发展起来的曲折道路。回顾过去的一个世纪的西方大国及周边国家与中国关系的历史,对于中国这个饱受欺凌、又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大国来说,尤其具有重大意义。

在100年的历史中,中国的命运经历了三次大的转折。

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掀开了20世纪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高潮。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年之久的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确立了资产阶级的共和政治体制,出现了中国20世纪历史第一次大转折。但辛亥革命后,中国并没有改变被西方列强欺凌的命运,相反由于失去传统的政治中心,中国陷入了军阀混战。西方国家对中国这种局面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中国作为协约国的盟国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但是作为战胜国的中国,不仅没有收回战败国德国在山东的特权,反而受到日本和更多的西方国家的控制。抗日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人民第二次全民族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高潮。抗日战争最终胜利,解除了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最大威胁。但是抗战胜利后,中国并没有出现一个联合政府,中国也没有出现中国百姓祈盼的国内和平、安居乐业的局面。在外部势力的干预下,中国的国共两党两大政治力量以内战的方式,回答了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开始了中国20世纪历史的第二次大转折。20世纪后50年,中国以崭新面貌出现在世界舞台。但是在冷战条件下的前20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总体上试图孤立中国,干涉中国的内政,干涉中国的国家统一大业。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国际舞台不仅站住脚,.而且影响不断扩大。50~60年代,中国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政治上对峙,也曾发生过抗美援朝和抗美援越两次较大的军事较量,但同时也同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经济往来,建立外交关系或半外交关系。随着60年代初新兴民族民主国家的独立,西方大国之间矛盾的发展,中国获得了愈来愈多国家的承认与支持。

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形成中美苏大三角关系。随着中国自身政治影响力的壮大、苏美争霸和美国力量收缩,美国不能无视中国的存在与影响。中国国内的“文化大革命”对中国的发展具有灾难性的影响。由于“四人帮”的干扰破坏,大批领导干部和知识分子受到迫害,国内的经济建设陷于停顿,国家的经济水平与西方国家的差距拉大。但在外交方面,由于毛主席和周总理亲自领导,尽管也受到干扰,但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总体得以贯彻。中国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调整了中美关系。1971年,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尼克松总统也于次年访华,推动中美关系改善和发展。这两件事带动了西方国家与中国的建交高潮。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是中国命运在20世纪的第三次大转折。西方国家看重中国的市场和中国在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地位,在一些重大国际问题上需要中国的合作,而中国的经济发展也需要西方国家的资金与技术,中国与西方国家关系中的合作因素增多了。中国调整了“一条线”的外交战略,实现了中苏关系的正常化,为改革开放争取了建国以来最好的外部环境。

在两极格局瓦解后,中国与西方国家关系出现倒退和波折,大国关系进行了新的组合。在国际关系处于“一超多强”、力量对比失衡的态势下,中国在邓小平外交思想的指导下,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坚持“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外交战略思想,从中国的国家安全与外部环境着眼,调整了与西方国家关系。这一调整影响到21世纪世界国际关系格局的走向。

以史为鉴,可见兴衰。本系列丛书站在历史的高度,从双边关系角度,研究、总结在过去的100年里,中国同西方主要大国和主要周边国家的历史,特别是政治与外交关系,在我国出版界尚属首次。国外目前尚未见此类专著问世。中国的国际关系史学者从历史发展变化的纵切面高度和国家与国家相互关系的横切面广度,研究一个世纪以来西方国家对华政策,分析其演变,总结强权外交与霸权主义对中外关系的破坏,总结中国与西方国家关系正常发展的经验和不正常的教训;探寻世界各国应该遵守的国际关系准则和各国的外交原则的关系,探寻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对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探寻国家关系正常发展和共处的规律。这既是国际关系学者应担负的历史责任,也是对国际关系学术界的贡献。

本丛书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历史资料翔实,材料新,作者用了大量历史档案资料;二是立论有突破,从双边角度探寻事态发展的原因;三是力求客观、公正,以历史事实说话。

由外交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专家、学者分别撰写的这套《百年中外关系系列丛书》,按中美、中俄、中英、中法、中日、中德、中印百年关系分卷著述,总计七卷。专家、学者们为此付出了巨大的辛劳。我相信,这套丛书会为我国外交政策的制订者提供很好的历史依据,为国际关系研究者提供一套有价值的参考书。

外交学院院长杨福昌

(全国政协委员、外交部前副部长)

2000年4月13日

后记

我于1978年考入厦门大学历史系历史专业,大学三年级选择“世界史中的日本史”为研究方向。我三年级的学年论文《日本的神道教》、四年级的学士论文《日本的国家神道》都由黄焕宗先生执导。黄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热情的鼓励至今令我时时难忘;厦门大学良好的学习氛围、刻苦钻研的学习气氛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厦门大学老师们的言传身教,特别是历史系老师精彩的讲课,如傅宗文老师的《中国史》、孙福生老师的《近代国际关系史》等课,令我受益匪浅。

正是由于厦门大学四年学习打下了较好的基础,才使在1982年应届考上了北京外交学院国际政治专业中国对外关系方向研究生,师从谢益显教授3年,并在谢先生的指导下,以“试论1958年中日关系中断的几个问题”为题,在1985年6月获得硕士学位。在此深深感谢谢老师的谆谆教导,是在他的教育下,我初步具备了独立进行科研工作的能力。

1985年研究生毕业后,我留在外交学院中国对外关系教研室任教师(该室是1958年在张闻天同志领导下建立的中国最早的研究新中国外交的教学单位),主要给本科生讲授《当代中国外交》。当时教研室分工我的研究方向是“当代中日关系”。教研室在1998年开设了《战后中日关系》专题课,我结合教学和研究成果,发表了一些论文。

1996年我任副教授后开始带研究生,主要带“战后中日关系”方向的研究生,并在院内开设《战后中日关系》选修课和研究生专业课。我带的硕士生已毕业12名,现有在校硕士生9名。

1998年6月,外交学院科研处杨闯处长组织编写大型系列丛书《百年中外关系》(一套8册),其中《百年中日关系》由我独著。在写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在讲稿的基础上补充完善和增删,于1999年9月写成了30万字的成稿。在这期间,另一位丛书主编周启朋教授做了大量工作。我补充了1999~2000年的内容,添加了这两年发现的新材料、形成的新观点。

本书由我确定提纲、要目和基本框架并撰写了绝大部分内容及最后通稿,资料截至2005年8月。为了给研究生科研的机会,我带的1998级硕士生写了以下章节的初稿:

王星宇 第一编第四章第三节和第四编第二章

欧阳安 第一编第四章第一节和第三编第五章

王 冬 第一编第四章第二节和第三编第二章

我带的2001级硕士生王朝辉为本书做了一些打字工作。

由于时间紧迫,水平有限,加上材料有限,书中错误、疏漏在所难免,敬请学界同仁指正,并对我们在写作时参考引用的论文、著作的作者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张历历

2005年8月19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9 0:3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