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丁·路德是一个无限虔诚却又无比失望的修道士、才华横溢的神学家、冲动而又焦虑不安的宗教改革家、深思熟虑而又小心谨慎的政治家。他以其丰功伟绩、多重性格展现了宗教改革的宏伟画卷。本书通过资料分析介绍了宗教改革运动的领袖及发起人马丁·路德,同时介绍了当时的教会与宗教的现状,德国的宗教改革等等。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马丁·路德时代/名人与时代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美)威尔·杜兰 |
出版社 | 东方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马丁·路德是一个无限虔诚却又无比失望的修道士、才华横溢的神学家、冲动而又焦虑不安的宗教改革家、深思熟虑而又小心谨慎的政治家。他以其丰功伟绩、多重性格展现了宗教改革的宏伟画卷。本书通过资料分析介绍了宗教改革运动的领袖及发起人马丁·路德,同时介绍了当时的教会与宗教的现状,德国的宗教改革等等。 内容推荐 本书源于美国作家杜兰夫妇的《世界文明史》第6卷《宗教改革》,以编年史的方式,介绍了宗教改革运动的领袖及发起人马丁·路德所引发宗教改革运动以及其宗教改革对后世的影响。本书体裁新颖,说理充分,见解独到,适合历史学家、哲学家及文史学爱好者阅读。 目录 第一章 教会之逐渐堕落(公元1300—1517年) 第一节 基督教的盛行 第二节 教权的横行 第三节 教皇的胜利 第四节 改变中的环境 第五节 教会之腐化 第二章 世俗皇权的增长(公元1300—1450年) 第一节 中欧经济的缓慢发展 第二节 皇权秩序的组成 第三节 皇权与教权的冲突 第四节 宗教改革的种子 第五节 文艺复兴的冲击 第六节 印刷术的改进 第三章 日耳曼的宗教改革(公元1517—1524年) 第一节 教会售卖赦罪状 第二节 步入教会 第三节 与教会分裂 第四节 向教会宣战 第五节 教会的迫害 第六节 流亡生活 第七节 新教义的传播 第八节 新神学观念 第九节 革命的号角 第四章 日耳曼的社会革命(公元1522—1536年) 第一节 崛起中的革命力量 第二节 农民战争 第三节 激进的新教派 第五章 路德宗教思想的发展(公元1517—1536年) 第一节 路德其人 第二节 坚定的新教徒 第三节 人文主义者与新教的决裂 第四节 伊拉斯谟的两难处境 第六章 宗教革命之全面发展(公元1525—1560年) 第一节 新教的迅速发展 第二节 新教的万流归一 第三节 最后的狮吼 第四节 新旧两教的武力冲突 第七章 日内瓦的加尔文神权统治(公元1509—1564年) 第一节 崭露头角 第二节 骇世之作——《基督教原础》 第三节 加尔文初到日内瓦 第四节 神权统治下的日内瓦 第五节 加尔文浪潮 第六节 突出的反叛者——塞尔维持 第七节 来自容忍者的怒吼 第八节 日落黄昏 第八章 法国宗教改革(公元1515—1559年) 第一节 弗兰西斯一世 第二节 弗兰西斯王朝 第三节 国王的姐姐玛格丽特 第四节 国王对新教态度的多变 第五节 龙争虎斗 第六节 战争与和平 第七节 忘年之爱 第九章 亨利八世与红衣主教沃尔西(公元1509—1529年) 第一节 伟大的英王亨利八世 第二节 托马斯·沃尔西权倾一世 第三节 沃尔西的宗教态度 第四节 亨利八世的离婚风波 第十章 亨利八世与莫尔(公元1529—1535年) 第一节 夺取教权的斗争 第二节 莫尔的乌托邦 第三节 莫尔的悲剧 第四节 三后小史 第十一章 恐怖的亨利时代(公元1535—1547年) 第一节 修道院的劫难 第二节 爱尔兰的民族斗争 第三节 亨利独裁统治 第四节 龙归大海 第十二章 爱德华六世与玛丽·都铎(公元1547—1558年) 第一节 萨默塞特的垮台 第二节 窝立克摄政 第三节 宽厚的玛丽女王 第四节 血腥玛丽 第十三章 苏格兰革命(公元1300—1561年) 第一节 苏格兰人的宗教信仰 第二节 历代统治者 第三节 改教运动 第四节 新教的胜利 第十四章 拓展中的宗教改革(公元1517—1560年) 第一节 斯堪的纳维亚的实况 第二节 瑞典之宗教改革 第三节 丹麦的宗教改革 第四节 新教在东欧 第五节 查理五世与尼德兰(荷兰) 第六节 西班牙人的新教势力 (一)公社分子之叛乱 (二)西班牙的新教 (三)皇帝驾崩 第十五章 教皇权威的衰落(公元1517—1565年) 第一节 教皇的困境 第二节 检查制度与宗教裁判 第三节 特伦托会议 马丁·路德时代大事年表 试读章节 宗教乃是知识界最后才开始了解的东西。年轻时,我们可能以一种自豪之优越感,痛斥受人珍视之宗教不可置信;但在疑惑之年,却眼见它在一个俗世科学化的时代里,竞能繁荣存在,且又历经伊壁鸠鲁(Epicurus)、卢克莱修(Lucretius)、琉善(Lucian)、马基雅弗利(Niccolo Machiavelli)、休谟(David Hume)与伏尔泰(Voltaire)等人的致命打击之后,还能悠悠复活,我们确实惊异。试问,此种恢复力之奥秘到底为何? 即使最睿智者想要妥适解答,恐怕也需百世阅历才能办到。他可能先认清:即使在科学发达之际,仍有无数现象无法以自然原因、数量及必然结果立即予以解释者。心灵之神秘仍非心理学之公式所能左右。在物理学方面,支持科学成立令人震惊的同一个自然秩序,仍可能合理地维系着对宇宙神灵的一种宗教信仰。我们的知识实如同在无知的大漠中一座渐渐消退的海市蜃楼。生命已非全不可知;任何无法解释的现象,都被假设有自然或超自然之起源,有时如此假设,有时那样假设:在相互矛盾的事证前,惟有少数人能坚持不予评断。人类大部分仍将神秘的实物或事件,归因于凌驾在“自然法则”(natural law)之上的超自然物。宗教一向即为超自然物的崇拜——包括慰藉、祈求或膜拜,芸芸众生,尽为生命所苦,倘自然力无济于事,他们乃转而求诸于超自然之掖助;于是他们由衷感激地去接受那能带给生存以尊严与希望。能带给世界以秩序及意义之诸般信仰;倘若他们不能相信自然之残酷无情,历史之奸诈、流血以及他们自己身受之苦难与剥夺,乃属于人所不可思议的神之设计的一部分,他们便很难耐心忍受凡此种种之痛苦。无人能知其原因或命运的宇宙,不啻是一所知识的监狱;我们总希望相信这一出伟大戏剧有一个公正的作家与高超的目的。 尤有进者,我们都渴望生存,我们觉得大自然生生不息地制造人类与心灵,而其目的却只是待他们发展成熟时一举而消灭之,诚难理解。科学给予人越来越大之权力,但反而使人越来越微不足道:它改进了人之工具,但疏忽了他的目的;它对人类终极之起源、价值与目的。不发一言:它并未赋予生命与历史以意义或价值,这些是不因死亡或悠长时间而取消的。因此,人们宁取具有确信之独断,而不取缺乏自信之理性。他们在厌倦恼人之思考与不确之判断之余,乃竭诚欢迎一个权威教会之引导,悔罪之洗净以及长久建立的坚定教条。由于不愿失败,不愿所爱者被剥夺以去,再由于罪的阴影,与死亡的恐惧,人们乃觉得自己为上天所救赎,因而洗除罪恶与恐怖,受到希望之慰藉与激发,并升到一种如神一样的永生境地。 同时,宗教也带给社会与国家错综而普遍之影响。传统的仪式抚慰了精神,并联系了世世代代的子孙。地方教会将个人组成社群,成为一个大家庭。英国大教堂则成为统一自治区的产物与夸耀物。生命得到神圣艺术之润饰。而宗教音乐也将舒缓之和谐注入心灵与群体之中。宗教对与我们本性相违、但对文明却不可缺之的道德典范,提供了超自然之制裁与支持——无所不见之神灵、永生受罚之威胁、万世至福之许诺以及不尚人间脆弱之权威而尚天上神力之圣训。我们的本能乃经过1000世纪之不安与追逐所陶铸而成:这些本能使我们适合成为凶悍之猎夫与贪婪之多妻者而非和平之市民:它们曾具有之活力胜过目前社会之需要;欲使社会文明,人们就必须每天百次自觉或不自觉地去节制这些本能。远在史前时期,家庭与国家早已乞援于宗教以缓和人类野蛮之冲动。父母发现宗教可驯服任性的孩子使趋于中庸与自制:教育家则珍视其为陶冶青年之无上法门:而政府亦久已寻求与宗教合作,以便从人类分裂之自我主义与自然之无政府状态中,陶铸出社会秩序来。倘若宗教不曾存在,则大立法家像汉谟拉比(Hammurabi)、摩西(Moses)、莱克格(Lycurgus)与庞毕留斯(Numa Pompilius)也必会发明出来。但事实上他们并不需要如此,因为宗教乃自动并不断地发自人类之需要与愿望。 从君士坦丁(Constantine)到但丁(Dante)经过了千年之草创,基督教会终将宗教这份礼物赠给了人类与国家。该教会将耶稣的形象铸成德性的神圣化身。借以使羞愧粗鲁的野蛮人归向文明。同时,它也造成了一种信条,使得每个不论多么卑微的生命。都成为一个崇高的宇宙剧的一部分;它将每一个人和创造他的上帝极紧密地连在一起;这位创造者,曾经在《圣经》中训诲大家,并订出一种道德典范;他曾经降自天堂。为救赎人类的罪恶而备受侮辱与死亡:曾经建立教会。作为他圣训的宝库与他威权的俗世代表。这个伟大的戏剧年复一年地滋长着:圣者与殉道者为其教义而死,并将楷模留赠给一般信徒。各种形式的艺术与成千成万的作品在解释这一戏剧,而使其永生在每个人甚至不识字者的心灵中。圣母玛丽亚因而成为“所有诗歌中最纯美的花朵”,成为女性温柔体贴与母爱的典型,成为最柔和的圣歌与祈祷的接受对象,也成为建筑、雕刻、绘画、诗歌与音乐的灵感之源。感人的仪式每天从百万所的圣坛以及弥撒那种神秘而崇高的庄严中升起。忏悔与苦行净化了悔悟的罪人,祈祷则安慰并使其坚强。圣餐使他懔然与耶稣基督同在,而临终圣礼之洗涤、涂油,乃使其期待天堂。在对人类的服务上。宗教绝少发展成如此之多彩多姿。 教会之鼎盛,乃是凭着其教义之安慰、仪式之魔力、信徒之高尚道德、主教之勇气、热诚与圣洁;主教法庭之超然公正,乃取代了由罗马帝国政府所空出的席位,而成为基督教世界中黑暗时代(约从公元524年到1079年间)秩序与和平的主要源泉。西方经过野蛮民族涌人意大利、法国、英国与西班牙之后,欧洲文明之复活实得力于教会而非其他任何机构。教会中之僧侣开垦荒地。其修道院赈济穷人,教育孩童,并安顿旅客:其医院则收容病患与无告者。其修女院则庇护孤寡妇女,将她们母性的冲动转移做社会服务之用:修女独力教养女孩子,达数世纪之久。古典文化之能不完全丧失在文盲之洪流里,乃因僧侣们在允许着手对许多异教抄本予以摧毁之余,还抄录并保留了其中成千之作品,因而乃延续了用以书写的希腊文与拉丁文:文艺复兴时代之人文主义者便在圣高(St.Gall)、富尔达(Fulda)、蒙特·卡西诺(Monte Cassino)等地之教会图书馆,曾发现了从未听过耶稣之名的灿烂文明的珍贵遗物。从安布罗西(Ambrose)到沃尔西(Wolsey),凡千年之久。其间从事于训练西欧之教师、学者、法官、外交家与阁部大臣者,即为教会;欧洲中古之政治可以说是建立在教会之上。——以阿贝拉尔(Abelard)之诞生算起——建立大学与哥特式之教堂,以供知识分子以及虔诚之人们安栖者,亦为教会。在教会之保护下,经院派之哲学家乃恢复古人试图以理性解释人生与命运之企图。几乎整整9个世纪,欧洲所有之艺术,几乎都受到教会之启发与资助;即使艺术染上异教色彩,文艺复兴时之教父们,仍然继续给予资助。音乐在达成较高之形式时。无异是教会之女儿。P3-6 书评(媒体评论) 亭利希·海涅以“最伟大”评路德:“路德不仅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同时也是一个最为德意志式的人物;在他的性格中德国人所有的一切优点和缺点完完全全地统一在一起,因而他这个人也就代表了不可思议的德国。” ——《论德国》 卡尔·马克思以“解放”与“锁链”评路德:“路德战胜了虔信造成的奴役制,足因为他用信念造成的奴役制代替了它。他破除了对权威的信仰,是因为他恢复了信仰的权威。他把僧侣便成了世俗人,是因为他把世俗人变成了僧侣。他把人从外在的宗数中解放出来,是因为他把宗教变成了人的内在世界。他把肉体从锁链中解放出来,但又给人的心灵上了锁链。”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 埃因里希·卡勒尔以“新的形式的服从”评路德:“路德的改革,使人们从罗马教会的统治下解放出来。但是,它同时也带来了两种新的形式的服从。……在精神上只服从上帝……在政治领域中服从世俗权威……路德教义将被证明对整个近代德意志史上的无数暴君是大有用处的。” ——《德意志人》 威廉·夏伊勒以“伟大而古怪”评路德:“这个伟大而古怪的天才人物,这个野蛮的反犹太主义班师和痛恨罗马的人,这个暴烈的性格中既有日耳曼人的最优秀品质,又有日耳曼人的许多恶劣品质的人……对德国人生活的影响,无沦从好的或坏的方面来说,都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 ——《第三帝国的兴亡——纳粹德国史》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