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作家丁一鹤《死囚档案》之后最新力作!震撼人心的经典案例,法制纪实的扛鼎之作!由茅盾文学奖得主,《历史的天空》作者徐贵祥和解放军文艺得主,《激情燃烧的岁月》作者三石钟山联袂推荐!独家解密马德、毕玉玺、王小石官场沉浮;首次披露福尼特、银河证券金融大案;深刻剖析名校博士、著名作家的爱恨情仇。该书不仅是故事本身的精彩,而是精彩故事给人以心灵的提示。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解密北京大案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丁一鹤 |
出版社 | 中国城市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法制作家丁一鹤《死囚档案》之后最新力作!震撼人心的经典案例,法制纪实的扛鼎之作!由茅盾文学奖得主,《历史的天空》作者徐贵祥和解放军文艺得主,《激情燃烧的岁月》作者三石钟山联袂推荐!独家解密马德、毕玉玺、王小石官场沉浮;首次披露福尼特、银河证券金融大案;深刻剖析名校博士、著名作家的爱恨情仇。该书不仅是故事本身的精彩,而是精彩故事给人以心灵的提示。 内容推荐 本书解密的大案,在全国和北京都引起过一定程度的影响。收集到这本书的文章大多发表在《知音》、《家庭》、《民主与法制》以及《法庭内外》等国内有影响的媒体上,几乎所有的文章都被《法制文萃报》、《作家文摘报》等媒体和新浪、搜狐等各大门户网站转载。作者客观分析和讲述了这些大案犯罪的起因和犯罪人的心路历程。所有文章,很多内幕和详情都是第一次披露。所有法制纪实除了都经过案件主审法官或审判长等有关人员审阅之外,还有保证真实性的最重要一条,作者保留案件卷宗复印件,可以直接查阅案卷和采访当事人,而在写作的过程中,这些亲自采访的内容和卷宗所提供的材料,保证了文章的真实性。该书不仅是故事本身的精彩,而是精彩故事给人以心灵的提示。 目录 序 晴空一鹤 第一部分 官场劫 第一章 马德江湖 第二章 谁搞垮了毕玉玺 第三章 证券掮客王小石 第四章 铁齿铜牙杨彦明 第五章 百万博得情人笑 第六章 挪用党费追女友 第二部分 情色关 第一章 名校博士高楼抛女友 第二章 凄迷激情恨归何处 第三章 遗落在加拿大的血色浪漫 第四章 女经理和名作家谁玩谁 第五章 女老总连环诈骗 第六章 行贿吓出精神病 第三部分 黄金洞 第一章 资本运作玩掉十三亿 第二章 金融皇后 第三章 亿元球庄赌进法网 第四章 表兄妹逼死骗子 第五章 同根相煎杜康酒 第六章 谁能与狼共舞 第四部分 名利场 第一章 博士下跪 第二章 打工妹杀人之后 第三章 恶作剧开出网络诽谤案 第四章 弟弟伪造判决骗亲姐 第五章 首例通缉员工案 后记 我们都在欲望的河边行走 试读章节 在讲述马德和他所营造的官场江湖之前,应该首先考察一下马德所处的地理和文化环境,我们就会知道,马德之所以把官场当作他个人的江湖,实在跟当地的人文环境有关。 我们先说东北人。东北人讲义气,重感情,哥俩好了天大的事都可以拍胸脯。东北人好交往,坦坦荡荡,豪侠仗义,少数人甚至把这种豪爽任勇的性格发挥过头了,演变成“酒逢知己干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 在这种文化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东北官员,和其他地方的官员比,就有显著的东北特色。东北的官员非常勤奋,不怕困难,勇于进取,热情豪爽,不仅创造了物质财富,且创造了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北大荒精神。东北的官员对困难是非常藐视的,“蓝天当被地当床”、“头上青天一顶,脚下荒原一片”,那种豪迈的气魄和宽大的胸襟,那种连命都不要的创业精神是很感人的。 但是,东北的官员是粗线条的,往往把义气和感情看得比做官本身更重要,这跟白山黑水的豪迈与粗犷是分不开的。 在马德当过县长的海林县、当过副市长的牡丹江,都是当年“江湖好汉”啸聚山林的地方,比如座山雕、比如许大马棒等等。著名的“林海雪原”,以及著名的威虎山、奶头山、夹皮沟,就在牡丹江境内。马德在海林县当县长时,有一条很重要的政绩就是为了振兴当地的旅游经济,曾经斥巨资对赫赫有名的威虎山进行过改造。 马德当然知道座山雕,知道许大马棒,但是,马德的性格却不像我们熟悉的座山雕,而更像许大马棒许旅长,毕竟,许旅长更像正规军,有着严格的军规。马德是很讲“规矩”的人,况且我们的马德书记也确实没有座山雕那么奸诈狡猾,即使恨马德的人也认为马德“义字当先”。 义气,很多江湖好汉都是在这杆大旗的号召下,聚集到一起打家劫舍、杀富济贫的。我们津津乐道的梁山好汉、百看不厌的金庸武侠,包括打入座山雕身边当了九爷的杨子荣,所作所为无不是义字当先。这是马德的做人准则,也是马德的官场规则。 马德做官,更像是做江湖。对于他的上司,他会像对“大哥”一样敬重,逢年过节都会准时拜望,同时送上或轻或重的礼物。对于上司的耳提面命,马德都会唯命是从坚决执行。而对于自己的手下,马德需要他们一切行动听指挥。“你给我好好干,我给你升官”,这是马德驭下的基本格言。而节日期间谁来不来看他,也被他看得很重,这时候马德就觉得自己是“大哥”,如果谁不来看他,他会觉得很没面子。甚至一位得罪了马德而被长时间搁置的某市负责人说:“马德特别重义气,注重感情投资,他很看重别人买不买他的账。”一个马德的对立面说:“我在马德的下面,过年过节也去看他,但是想自己也没有多少钱送给他,也就不去了,马德就会觉得是我有意跟他对着干。” 马德把这种节日期间的“孝敬”,当作了一种对他权威的“孝忠”。马德需要这样的孝敬,就像他受贿是为了孝敬更大的官一样,他认为这是一种理所当然的事情,一种马德眼中的官场规则。 如果把马德当作一个绥化这块地盘上的江湖老大,我们也许就会理解马德,理解马德为什么如此大胆地卖官鬻爵,我们也就不会把马德看成一个被妖魔化的脸谱。毕竟,马德曾经是一个能力出众、口碑不错的领导干部,他的堕落固然有他自身的因素,但更与他的官场沉浮、所处的官场环境密切相关。P3-4 序言 丁一鹤的法制纪实作品名声越来越大。最近的一个例子是他关于某演艺圈名人案件的报导。引起湖北与广东两家大刊编辑的争抢,以致他不得不承诺为放弃的一家另写两篇稿子才算平息。 从《名人》杂志起,为一鹤同志做责编大概有十个年头了罢。这其间,文坛中太多起承转合,波诡云谲了。而一鹤一步一个脚印地走来,由一个青涩的山东汉子,成长为深具洞察力的法坛卫士、人类灵魂工程师,自有其独特的理想与追求。 “感恩”,是一鹤嘴上常说,并身体力行的一道座右铭,感谢尊长师友,感谢编辑媒体,这是常人都能做到的。而感谢自己报导、写作的特殊对象,却是一鹤的独家感悟,非产于真心,不易道出。 法制写作的重要对象是囚犯,或犯罪嫌疑人。他们或滥用公器贪赃枉法;或偷摸拐骗,损人利己;或杀人越货,戕害生命,可谓罪大恶极,万人唾弃。但,当他们向作家袒开心扉,表达忏悔,挖掘犯罪根源而人性闪光时,一鹤同志常常感到震憾。从写作专业说,案件与当事人给他以资料和灵感;从为人处事说,活生生的案例让自己警醒。“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对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作家来说,这“活水”当然包括他的报导对象,写作原型,而不管他是好人坏人。 与以虚构为主的纯文学创作相比,纪实文学同时存在“易”和“难”两个相互对立的特点。“易”是指有所依傍,不必向壁杜撰,案情本身天然带有故事性、可读性。“难”是指发挥空间少、有似“带着镣铐跳舞”,只能在叙述、修辞、文字上多动脑筋。从艺术效果上看,一鹤同志对二者处理是成功的。难能可贵的是,他把握了当代读者的阅读审美需求,把“老吏断狱”的文章写的华彩摇曳,富于情致。 一鹤同志没有停留在以资料写案情,以事实写故事的阶段,在某种程度上,是以心去写作,鞭挞丑恶现象的同时,关注当事人的命运,对法制建设发挥了特殊的宣传、监督的作用。 轰动一时的空姐杨旸杀人案给一鹤同志带来了一枚无形的勋章。杨旸的情人是有妇之夫,他不仅隐瞒真相,骗得了少女的爱情,而且在杨旸与其争执时,不顾杨有孕,板砖拍,刀子刺,虐待杨旸。在绝情失望的情绪下,她夺刀杀死了负心汉高晓兵。2002年9月9日,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处杨呖死刑。 2003年3月8日,一鹤第三次采访了待刑的杨旸,并写出了《空姐挥刀斩断情妇生涯》的长文发表在媒体上。他既写了那段畸形恋情,也写了杨呖由单纯到上当到变态复仇的心路历程,读来令人扼腕。文章发表后不久,审判机关对杨旸做出改判,由死刑改判死缓,给这枝带“罂粟”气质的花朵以重生的机会。据新近得到的消息,杨旸在黑龙江省女子监狱服刑期间表现较好,当过节目主持人,表演过笛子独奏,又得减刑,愿她早日回归正常人的社会生活。 当然,不能说杨呖的改判仅仅由于一鹤同志一篇文章的作用。但后来发生的一个小插曲却十足证明了作家的“阴功”。 由于我是责编,一日突然接到美国纽约的一个长途电话。我很纳闷,在纽约也没有什么可通长途的朋友啊?来电的人是个旅美华人小伙子。他替夫人来电。问如何能与杨旸的父母取得联系。原来,他的夫人是杨呖的中学同学,关系一直很好。日前,她去纽约公共图书馆排了二个月的号,借读了中国城市出版出版的《北京大案》,知道杨旸出了大祸。她担心杨旸的父母受刺激,想通过我联系他们,要给以安慰和帮助。我被他们的赤诚所感动,通过黑龙江省驻大连办事处,为他们牵了一条线。 我国历来重视法制文学的创作和传播。要求文字准确,足以记录历史。“褒在片言,贵瑜轩冕;贬在一字,诛深斧钺。拿这个标准要求一鹤同志的作品,似乎还不能完全达到。特别是一些文章,当初是为媒体写的单篇,现汇集成书,又没时间重新整合加工,难免有枝蔓重叠之处,这可能是编辑的责任。这个问题,在本书的《马德江湖》等章节中,有所改进。 一鹤同志是个富于诗人气质的人。既勤于笔耕,又长于思索。作为朋友、读者和编辑,我愿看到他堪称当代“三言二拍”的作品问世。 后记 我本来给这个后记的题目起名《深渊只有一小步》,或者叫《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但想想有点危言耸听,就改成这个温和一点的题目。不用解释,深渊也好,河边也罢,都是容易出事的地方,也是敏感的地方。 法院也是敏感的地方,而在法院从事法制纪实创作的这几年,我所有的感受就是8个字: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对我工作的环境和我的创作,都是这样。 先说—件跟我工作有关的事情吧。 前几天,我早年的一个朋友赵诗人突然找我,他几年前从山东来北京之后当上了一个书画院的领导,都在北京却很少见面。前几天赵诗人突然坚决要请我吃饭。我知道肯定有事,而且似乎跟案子有关。尽管我在法院只是一个小喽哆,法律知识也很有限,但是朋友们遇到一些法律问题还是愿意问问我,希望我帮帮忙。 果然,赵诗人的朋友的朋友碰到一个很小的书画纠纷。我说,我帮你问问,但最后结果如何我可不敢说。然后是觥筹交错称兄道弟,一番胡吃海塞,这酒饭也就没有吃出什么味道来。 曲终人散,出门的时候,赵诗人塞给我一个信封,我知道里面是钱,自然我是不会收的。这下赵诗人不干了,两人争了个脸红脖子粗,我宽慰赵诗人说:“如果我收了你的钱,我就不能理直气壮说话,如果不收,我心里坦然,也好帮你们说话。” 但是,赵诗人的观点却是这个忙不能白帮,该感谢的一定要感谢。眼看争执不下,最后我几乎哀求着赵诗人说:“咱们都是农村出来的孩子,为了这点小钱把饭碗砸了,不值得。咱是多年的朋友,你总不能砸我的饭碗吧?” 即便如此,赵诗人依然不依不饶,塞给我钱上车要走。我把钱扔进车窗,生气地说:“这样是对我人格的侮辱,也是在害我,这个忙我真的不帮了,你们走吧!” 赵诗人坐在车上无言以对,脸像茄子一样紫,最后只好怏怏地跟他的朋友走了。当然,事后我还是帮了赵诗人的朋友,却因为没收赵诗人的钱而使他丢了面子,而且差点影响了我们多年的友情。 赵诗人是一个豪侠仗义真诚善良的人,他有很多朋友说明他人缘不错,赵诗人受人之托也出于无奈。我也不是说我这个人有多么高尚多么清廉,这些美丽的词汇跟我这种小喽啰根本不沾边。但无论身处何处,都不能改变我做事的原则。10多年前,我在乡下的母亲听说我在部队当上军官时,就叮嘱我说:“孩子,咱千万不敢贪啊,当官只要不贪,咱腰杆就硬气。”母亲的话,我一直不敢忘。 在此后的人生岁月里,很多人帮助过我,我会用自己的方式感恩。我也帮助过很多人,也有很多人用不同的方式感谢过我,我抽过人家的烟,喝过人家的酒,但是从来不敢收人家的钱。不是不想,是不敢。 这种“不敢”,使我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更使我坦坦荡荡自然洒脱。 到法院工作以后,尽管我不是从事审判工作,但在这样的单位,难免碰到人家找来帮忙的事情,在不伤害他人也不违背法律的前提下,能帮的,我都尽量去帮,但从来不敢收受人家的财物。这样也许会让朋友误解,甚至得罪朋友,但是,我落得个心安理得,不至于听见警车心里发虚。 我想说的是人的欲望以及对金钱的态度,尤其是关于“拿人钱财替人消灾”这句话,很多把这句话当作真理或者普遍做人道理的人,都因为拿了人家钱财,自己也招了灾。但凡能够消灾的人、能够拿人钱财的人,都是有点道行的,比如有点权力、有点关系、有点别人少有的特殊能力,起码也要有把子力气才行,否则不足以消灾,也就没有资格拿人钱财。 凡是能够流传下来的古话,大多都是有那么一点道理的,说到这里,就引申出来另外一句话了,也是一句古话,叫作“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在河边溜达久了,难免马失前蹄,不管穿什么鞋子,总能溅上—点水花。古人的这话在理。但是,要是离水远点,不把脚往河里伸,河里的水一般不会跑到鞋子上的。陈毅元帅很早就说过,手莫伸,伸手必被捉。 我说过,不是我不爱钱,靠自己的劳动赚来的钱,多少我都敢要。而那些让我不能心安理得的钱,一分我都不敢拿。道理很简单,因为那点蝇头小利而身败名裂,大大不值得。这种赔本的买卖,明白人不做。 但是,那些站在法庭上的人,那些接受我采访的犯罪嫌疑人,甚至连命都赔上的人,全部都是大大的“明白人”,而且都有钱有势。刚开始贪占的时候,也大多数因为人之常情,帮了人家忙拿了一点“感谢费”,后来胃口越来越大,贪欲越来越强烈,才出了大事。比如马德、比如王小石。 放纵欲望是一切犯罪的根源。很多人不明白这个道理,或者是明白却根本没把这个道理当作道理。在我知道的一些官员犯罪中,基本都是放纵欲望把鞋子伸进水里的。跟他们一样有很多在河边行走的人,大多数的人没有湿鞋,这些湿鞋的甚至掉进河里淹死的人,没有人逼着他们往水里跳。但是他们跳了,而且前赴后继,像青蛙—样,拉都拉不住。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我们想要的东西,比如车子、房子、美女、官位、名利等等,对我们都是诱惑,我们都在欲望的河边行走,每一步都应该节制一点,这样,我们的脚步会稳健一点,我们的心灵也会轻松一点。 说完对待金钱上的战战兢兢,下一步该说说创作上的如履薄冰了。 我之所以在创作中会如此胆小如鼠,其实涉及到读者关注的一个问题,就是我这些纪实作品的真实性。我可以非常负责地说,我所有的纪实作品都是绝对真实的,包括一些看似虚构的离奇情节,都是现实生活中实实在在发生的。 解密刚刚判决或者正在审判的大案,对真实性的要求很高。写其他文章可以天马行空汪洋恣肆,写纪实却不可以。曾经有一个著名杂志的编辑让我在一篇法制纪实文章中加点“猛料”,被我毫不犹豫地拒绝了。这家杂志的稿酬是国内期刊最高的,但是,我宁愿一分不赚也不敢加那些所谓的“猛料”。因为鞋子湿了,只能用自己的脚焐干。 我写作的所有法制纪实除了都经过案件主审法官或审判长等有关人员审阅之外,还有保证真实性的最重要一条,就是这些年来我一直坚持保留案件卷宗复印件的好习惯。这也是我利用工作之便才能做到的,经过有关组织和领导的批准,我可以直接查阅案卷和采访当事人,而在写作的过程中,这些亲自采访的内容和卷宗所提供的材料,保证了文章的真实性。 我可能会用几千字讲述一个案件,但在这几千字背后,我却保存着几万字甚至几百万字的素材,每个案件的卷宗我都精心装订成册,保存在我的文件柜里,现在已经有100多卷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国内撰写法制纪实的作者中,像我这样保留了所有撰写过案件的所有卷宗的作者,是绝无仅有的。我保留这些卷宗除了保证文章的真实性之外,更担心的是怕有人找上门来砸了我的饭碗,伤了我的面子。 中国的文人是要面子的,尤其是像我这样的小文人,更是死要面子。写文章写到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份上,确实有点匪夷所思,但无论对我,还是对我笔下的那些真实人物,都是至关重要的。作为一个作家,客观公正讲述某个事件是我的良心。作为一名法院工作人员,我写作的时候不能不首先考虑好保护自己。你想,一旦文章发表了,有某个情节失实,人家一旦告了我,说你法院的人写的文章还失实,把自己的饭碗给敲掉是小事,咱这面子上也过不去啊,这样就得不偿失了。而保证真实必须有足够的证据证明,这是我一直保留案卷卷宗的原因。 这本《解密北京大案》是2005年下半年到2006年上半年我撰写的法制纪实作品的精选,本书解密的大案,在全国和北京都引起过一定程度的影响。收集到这本书的文章大多发表在《知音》、《家庭》、《民主与法制》以及我供职的《法庭内外》等国内有影响的媒体上,几乎所有的文章都被《法制文萃报》、《作家文摘报》等媒体和新浪、搜狐等各大门户网站转载。 我觉得这本书的可取之处,是客观分析和讲述了这些大案犯罪的起因和犯罪人的心路历程。这些案件,都在北京和全国的媒体上报道过相关消息。如果消息是一碗水,法制纪实应该是一口井。我所做的是在自己认为有水的地方使劲往下挖,这是个力气活,可一口井总比一碗水更解渴。所以,《解密北京大案》里的所有文章,很多内幕和详情都是第一次披露。 事实上,如果不是工作上的原因,我绝不愿意跟犯罪的那些人打交道。我无法单纯用一种平静的心情面对犯罪人。作为一个案件或者人物的记录者,我只能在采访时尽量保持—种平和的心态,与我所面对的犯罪人进行对话。从内心里,我对他们惋惜、同情、怒其不争,甚至愤怒,这些情绪都有。只是我在写作的时候,尽量平和一些,保持一种冷静的讲述。 正是那些身着赭衣的犯了罪的人们,让我看到了形形色色的人生。我记录下他们的犯罪轨迹,也记录下他们的心灵轨迹。任何一个案件或者任何一个人的犯罪都不是偶然的,把他们放到时代的大背景上参照,他们就是时代发展中的一个印点,是有时代特色的。一纸判决可以宣布案件的终结,有谁去关怀他们热望、苦闷、烦忧、迷茫的情绪,谁把它们拿到阳光下——晾晒? 我在采访和写作的时候,总是把自己当作铁栏里面的犯罪人。当我与他们面对面,甚至随着他们一起呼吸,一起讨论他们犯罪起因的时候,我真切地感受到他们的某种无奈、迷茫以及悲愤,甚至会发现自己深藏在内心深处却在现世生活中没有进发出来的原罪。我常常想,如果把我置于犯罪人生活的环境中,我也有可能去犯罪。犯罪是有前提的,就像一粒种子成为禾苗需要阳光、空气和水,一旦这些因素具备了,犯罪的种子能不发芽吗?所以,这本《解密北京大案》是从人性的角度探究犯罪起因,或者说是翻晒这粒犯罪种子所处的土壤,这是我写法制纪实文学的出发点、着墨点,也是落脚点。 应该说,收入到这本书中的故事都很精彩。其实,精彩的文章不仅是故事本身的精彩,而是精彩故事给人以心灵的提示。窥探别人秘密是很多人的嗜好,所以这类文章受关注程度更大。但不去关注主人公的心路历程,文章就没有思想。我愿意把犯罪人放到人性的背景下,感受他们的感情色彩和人文因素。 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我要感谢那些接受我采访的当事人和犯罪人。 要感谢的人还有很多。按照惯例,在一本书的后记中要感谢很多人。我是个俗人,不能免俗,所以我要感谢很多人。首先感谢我的领导们,没有他们的支持是不行的,比如主管我们的副院长贺荣,直接管我们的张悦、马强、薛峰,以及我的顶头上司,《法庭内外》的副主编毕东丽。其次要感谢我的法官朋友们,没有他们的帮助也是不行的,要列举的名字很多,比如北京高级法院的谭京生、卢小楠、王飞、杨克、杜莉红、符忠良、马宏玉、赵宇晖、郭宜;比如北京第一中级法院的郑卫阳、陆维敏、王东、赖琪,比如第二中级法院的白波、李永京。他们给我提供了很多精彩案例。我还要感谢为本书提供了部分图片的王文波、高志海、王鑫刚三位兄弟,以及远在黑龙江绥化的老哥陆有军,在本书的开篇之作《马德江湖》一文中,陆有军提供了很多他在绥化采访的第一手资料。还有我的同事胡浩立、我在天津高级法院工作的同学祖先海,中央民族学大学语言学博士生张莉萍,本书中的一些文章是我们共同合作的结晶。最后要感谢共同担任本书的责任编辑的中国城市出版社的姚凤林、欧阳东两位副总编。据我所知,两位老总同时为一本书作责编,在中国城市出版社是开了先例的。尤其是姚凤林先生,他是我尊重的长者和相交了多年的朋友,我几乎所有法制纪实图书都是姚凤林先生担任责编的,老前辈热情地为本书作序,更是对我的鞭策和鼓励。 丁一鹤 2006年7月1日 书评(媒体评论) 丁一鹤的《解密北京大案》,是在解剖法律与犯罪后面的人性,自然、真实,充满悲天悯人的人文关怀。 茅后文学奖得主、著名作家 徐责祥 冲破人性的最后一道底线,走入陌生的犯罪人的内心世界,从另外一个意义上呈现出当代中国人的一种极为真实的另类生存状态。 凤凰周刊主编 师永髓 全书所披露的案例,令人触目惊心,给人以强烈震憾,给人以血的警示。全书充满法治精神,充分表露出作者对社会的强烈责任感。 人民法院出版社社长 王运声 看完这本书,我们会认真思考,一纸判决书对于当事人意味着什么,公正执法对于法律和社会文明的进步意味着什么。 中国法官协会秘书长 姜联润 丁一鹤凭借理性的光芒,以历史或文化的视野去剥离或照亮沉淀在社会生活中许多不为人知的东西。从新的角度。透过形形色色的案件,洞悉现代社会生活的现实,表现出了以一贯之的社会责任感。 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发畜人、办公厅副主任 倪寿明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