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国内第一部表现抗战时期上海救助犹太难民的小说作品,为纪念世界反法西斯胜利60周年而出版。
本书取材于二战期间三万犹太难民避居上海虹口区的史实,围绕霍山路一带梦上海酒吧女老板欧阳如华及其周围的热血青年义无反顾地救助一对犹太兄妹的曲折经历,反映了上海民众在救助犹太难民方面所创造的世界奇迹。小说展现了上海民众丹心彤彤、铁骨铮铮的精神风貌,塑造了世界反西法斯战争中“上海方舟”的神圣形象。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梦上海酒吧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徐勇谦 |
出版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是国内第一部表现抗战时期上海救助犹太难民的小说作品,为纪念世界反法西斯胜利60周年而出版。 本书取材于二战期间三万犹太难民避居上海虹口区的史实,围绕霍山路一带梦上海酒吧女老板欧阳如华及其周围的热血青年义无反顾地救助一对犹太兄妹的曲折经历,反映了上海民众在救助犹太难民方面所创造的世界奇迹。小说展现了上海民众丹心彤彤、铁骨铮铮的精神风貌,塑造了世界反西法斯战争中“上海方舟”的神圣形象。 内容推荐 这是一个亘古未有的故事。这是一个侠骨柔肠、义薄云天的感人故事。这是一个人性战胜兽性、正义战胜邪恶、民主博爱战胜法西斯的壮烈故事。这个故事就发生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上海虹口。 目录 一 血色黄昏/1 二 紧急抢救/6 三 白色城市/12 四 磨难重重/17 五 酒吧开张/25 六 斗酒比武/30 七 公使签证/38 八 “水晶之夜”/44 九 生命赞歌/49 十 救难无界/53 十一 玉清受辱/58 十二 码头罢工/63 十三 舍身救人/67 十四 涅槃重生/72 十五 “远东密令”/76 十六 巧调军火/79 十七 “蜜桃婚典”/84 十八 “河豚计划”/88 十九 神秘来客/93 二十 酒吧失火/101 二十一 老少情深/113 二十二 重新崛起/129 二十三 国母慰问/139 二十四 魂断漓江/147 二十五 智引虎斗/158 二十六 醉酒探戈/166 二十七 倾诉衷肠/177 二十八 零点爆炸/184 二十九 迎接曙光/196 三十 告别浦江/208 后记/218 试读章节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被夕阳映照得一片血红色的黄浦江在流淌着,呜咽着。一艘来自欧洲的远洋客货船“伊丽莎白”号,带着旅途的疲惫缓缓驶入黄浦江,远洋轮冒着黑烟,喘着白气,在一艘挂着日本膏药旗的拖轮指引下,慢慢吞吞地靠向上海虹口的外虹桥码头。 在轮船靠二层后甲板的一间三等舱内,一位二十来岁清秀的中国姑娘,正忙着下船的准备,她叫杜玉清,是位留德大学生,身着米色羊毛衫和棕色长裙,外罩浅蓝色的风衣,一对丹凤眼闪闪发亮,她兴奋地朝一对外国青年男女说:“保罗,婕娜,我们已到上海了!” “噢,好!”男青年压抑的脸上露出了些许喜悦。女青年轻轻地拍起手来,显得很是兴奋。他们是一对德国犹太人兄妹,男青年名叫赫夫曼·保罗,是德国柏林大学的学生,是杜玉清的同班同学,他身材魁梧,十分英俊,一头金发,蓝眼睛,高高的鼻子,微微上翘的嘴唇,显得年轻而有生气。他的妹妹跟母亲姓,叫冯斯特·婕娜,刚满二十岁,清纯而美丽,是柏林医科大学二年级学生,她金色长发披肩,一身紫色连衣裙,把她曲线优美的身材,衬托得更是婀娜多姿。他们自从德国逃出来后,已在海上漂泊了两个多月,现在总算到了目的地——上海,自然是高兴的,然而等待他们的又是什么呢,他们心里没有底,脸上不时也露出一些恍惚和无奈,他们一起开始了下船的准备。 一九三三年,希特勒纳粹上台,统治了德国,掀起了一股又一股的反犹恶浪,狂热地鼓吹优秀种族论和大国沙文主义,向犹太民族开刀,赫夫曼·保罗痛恨希特勒的法西斯主义,在大学里参加了“青年反纳粹”组织,不久被党卫军盯上了,处境十分危险,随时将可能被捕、拘禁甚至被杀害。深爱着保罗的中国留学生杜玉清的心,像压着块大石头,担心,忧虑,深怕保罗遇到不测。她和一些亲朋好友联系,发现去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的路都已堵死,只能回中国了。 柏林的大街上,党卫军的警车尖叫着从杜玉清和保罗的身旁驶过,他俩神色紧张地向住所走去。保罗牵着杜玉清的手,手心里沁出了汗。“保罗,这里越来越不安全了,我们一块儿回中国上海吧!”杜玉清以坚定的口气说。 “好,我们只能这样做了,我想把妹妹也带上,好吗?”保罗征询杜玉清的意见。 “行,我们三人一块儿走!” 回到保罗的住所,他们发现房间已被纳粹分子搜查过了,乱七八糟,一片狼藉。于是,他们很快买了两张黑市旅游护照,告别了在柏林郊区开小酒厂的保罗的父母亲,带上妹妹,三人登上了开往中国上海的“伊丽莎白”号。 当轮船漂洋过海,驶进了长江吴淞口,上海黄浦江两岸绚丽的景色,使保罗和婕娜激动不已。“啊,那不是莱茵河吗?不,她比莱茵河还要美丽,还要气势浩荡。”他俩异口同声。特别是上海外滩一带鳞次栉比的欧式建筑群出现在眼前,更让兄妹俩感到异常的亲切。 “呜一一”,汽笛一声长鸣,轮船终于靠上了码头,早已挤在甲板上的旅客开始骚动起来,迎接亲人的人群高举着手,叫着,喊着。荷枪实弹的日本军警和中国伪警察,端着上了刺刀的枪,虎视眈眈地查看着,气势汹汹地吆喝着。 一声铃响,两架舷梯架上了岸,船上的旅客,手提肩扛着行李,像潮水似的涌向码头,边境关卡查得十分严,日本军警更是凶神恶煞,稍有不顺眼,就用刺刀捅行李,旅客们都等得不耐烦了,大人叫,小孩哭……“哇哇”一个南亚妇女带着的藤行李箱里传出了孩子的哭声,原来这位妇女因只有自己的护照,没有孩子的护照,就把孩子放在藤编的行李箱里以便过关,想不到凶狠的日本军警用刺刀捅行李箱,直捅到了孩子,一幕惨剧发生了。打开箱子,孩子血流满面,已经奄奄一息,孩子母亲哭得死去活来…… 杜玉清、保罗、婕娜走出舱门,——看到这幕惨剧,似乎预感到一种不祥的征兆。保罗开始担心起来,他担心自己和妹妹是犹太人,同时护照与签证都是花钱买来的,生怕过关检查时,万一通不过,那就惨了。于是他就和杜玉清商量:“玉清,岸上有日本军警,检查很严,你和婕娜先下去,我在后面,看看情况,再行动好吗?”杜玉清感到这样过关可能稳妥一些,便同意了,她深情地望了保罗一眼,说:“我和婕娜先下去,你慢慢跟在后面,如走散了,别忘了我同学的地址:霍山路200号,梦上海酒吧!”保罗点点头。于是,杜玉清和婕娜手提了行李,向下面的舷梯走去。保罗倚着船舷,抽着烟,机警地观察着。码头上依然混乱,杜玉清和婕娜已下到岸上,开始接受检查,于是保罗也就提起行李,走向舷梯。突然他发现码头人群中有一个眼熟的身影,再定神一看,不好!那不是德国党卫军中尉威廉·彼得吗!他长着一头卷发,有一对猫头鹰般的眼睛,是一个狂热的党卫军小头目,原负责柏林地区大学的纳粹事务,他到处耀武扬威,横冲直撞,对犹太人更是凶狠粗暴,动则打骂,甚至抓捕关进集中营,柏林大学的犹太学生都怕他,背地里骂他“恶狼”,“小希特勒”。一次保罗在教室里自习功课,彼得突然冲进教室,保罗没有及时站起来,彼得冲过来,“啪啪”打了他两记耳光,问他为什么对党卫军不敬,保罗无法,只能低头认打,无话可说。彼得更是处心积虑地搜查“青年反纳粹”组织,逮捕组织人员,保罗也已进入了彼得的黑名单之中。然而三个月前,彼得突然神秘地消失了,换了一个新的党卫军中尉。原来彼得被希特勒盖世太保派往了远东的中国上海,跟踪、追捕逃往上海的犹太难民,魔鬼希特勒非要置犹太民族于死地不可! 真是冤家路窄,保罗与彼得虽然不是很熟识,但一见面,互相都会认出对方。刚刚脱离了虎口,又进入了狼窝。怎么办?保罗边走边紧张地考虑逃生之计,头上冒出了一颗颗汗珠,他看看血色的黄浦江,又看看日本军警和威廉·彼得,想要躲开,绕开彼得,希望太小了,回到船舱,也不行,船上的保安正在清舱,真是插翅难飞,他突然想到跳黄浦江,可江水这么深这么湍急,自己不会游泳怎么跳?急急急,急死人;难难难,难于上青天。噢,对了,能不能以跳江为幌子,从而逃出关卡,他想到了特洛伊的木马计,对,伪装,蒙混……他急中生智,迅速而镇定地把装有一批书籍杂物的行李重新系结实,从另一件行李里取出了一顶鸭舌帽子,系在书籍行李上,他环顾四周,乘人不注意时,把行李扔向了船尾的黄浦江中,“砰”一声水响,只见江面上有顶帽子在一上一下浮动,正在下船的旅客看到此情,就大叫:“不好啦,不好啦,有人跳江了,有人跳江了。”一声水响,一阵叫喊,犹如一颗炸弹,在码头炸开,旅客人群顿时乱起来,日本军警,中国伪警察以及彼得都赶到江边船尾,果然有人跳水,帽子还浮在水面上,于是他们举枪对着帽子一阵齐射,“啪啪啪”枪声骤起,在枪声的惊吓下旅客疯狂地向码头外涌去,时机到了,保罗乘着混乱的人潮,在暮色中向边卡外冲去…… 等日本军警和党卫军彼得缓过神来,大批旅客都已逃到上海北外滩的马路以及弄堂里,追也无济于事,他们便向着最后一批正在奔逃的旅客开了枪,一位年老的印度妇女应枪声倒下,跑在边上的保罗弯下身想去救她,一看头部中弹,已不省人事,于是他就提上自己的行李,向上海的马路和弄堂奔去,突然一个踉跄,保罗差一点跌倒,一看左腿中弹了,血咕咕地往外流,他感到像刀割似的疼痛,他想停下来,但一回头,那批日本军警正端着枪,“叽里咕噜”地向他们追来。此时,他也顾不得疼痛,紧紧咬着牙关,扔掉了行李,猫着腰,向街道的纵深处奔去,奔着奔着,他眼前一黑,终于支持不住了,就在一条街道的垃圾箱边角上倒了下去,昏死了过去…… 此时,淅淅沥沥,天下起了夜雨。 P1-P5 后记 1938年,德国法西斯对犹太民族进行了疯狂的迫害,几十万犹太人背井离乡。正当不少国家和地区拒绝接纳挣扎在死亡线上的犹太难民时,上海对他们敞开了胸怀。 上海的公共租界不需要签证,不需要有人担保,不需要警方证明,上海民众的救济组织庄严宣告:“欢迎前来上海。从今以后,你们不再是德国人、奥地利人、捷克人、罗马尼亚人,从今以后,你们只是犹太人。” 大批逃出欧洲的犹太难民,从陆路和海路相继来到上海,他们大多聚居在虹口提篮桥地区,其范围为东起杨树浦港,西至高阳路,北起周家嘴路,南抵大名路和平凉路。在上海民众支持下,犹太难民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生活区,舟山路一带被人称为“小维也纳”。 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数以万计的犹太难民在这里得以幸存,中国也因此成为二战期间救助犹太人最多的国家之一。今天的北外滩,当年成为犹太难民的“上海方舟”。 本人有幸在虹口地区生活、工作多年,逐渐接触这一难忘的历史,经过多年的走访、了解、收集、整理,心灵受到了巨大的震撼。这是古今中外一件罕有的悲壮事件,一件值得人们永远铭记的事件,一件值得上海人民骄傲的事件。为此,拿起了拙笔,三易其稿,写成了本小说,希望虹口人,上海人能够阅读它,喜欢它,并企盼世界世世代代和平、安宁。 在此,感谢上海人民出版社,感谢本书的责任编辑陈莉莉女士为小说的润笔和出版所付出的辛勤劳动。 衷心感谢良师益友葛文达先生的关爱和支持,感谢季振邦先生、吴信忠先生、朱慧君女士的帮助,感谢虹口父老乡亲的帮助。感谢太大和儿子的爱、理解和支持。 2005年7月6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