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我们总要承受来自日常生活中的压力。面对困难,面对逆境,该如何应付?怎样做到从容应对日常生活中的压力呢?本书列举了大量的案例,它们都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也许或多或少你能从中发现自己的影子,如何解决难题,构建积极的人生,让我们听听心理学家的建议。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培养韧性--从容应对人生压力 |
分类 |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
作者 | (美)罗伯特·布鲁克思//山姆·戈尔茨坦 |
出版社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生活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我们总要承受来自日常生活中的压力。面对困难,面对逆境,该如何应付?怎样做到从容应对日常生活中的压力呢?本书列举了大量的案例,它们都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也许或多或少你能从中发现自己的影子,如何解决难题,构建积极的人生,让我们听听心理学家的建议。 目录 前 言 第1章韧性、消极模式和自我控制/1 第2章改变生活的语言:改变你的消极模式/25 第3章坚定还是消沉/55 第4章善解人意/81 第5章有效交流/109 第6章接受自我和他人/139 第7章培育关系与给予同情/169 第8章有效处理错误/205 第9章培养成功的能力/233 第10章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263 第11章保持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289 附录A积极生活的信条/297 附录B积极生活的指导321 译者后记/327 试读章节 韧性、消极模式和自我控制 当亚历克斯·普罗科特还是孩子的时候,他就认为自己"智力迟钝"。他在学校里遇到了很多困难,特别是在阅读方面。上5年级时,他的阅读水平还只相当于2年级学生的水平。很多时候,他背了一晚上的单词到第2天早上就忘得一干二净了。他只好在5年级留了一级,这是一种智力跟不上同龄入的表现。那时他不但受到阅读障碍的困扰,而且还受到同班同学的嘲笑,他们笑他又"呆"又"笨"。他的老师不知道他的真正问题是什么,认为普罗科特还没有尽到百分之百的努力。上7年级时,普罗科特的父亲离开了人世.这令其家境更加窘迫。 普罗科特上高中时中途辍学做了一名清洁工人。他21岁时结婚,两年后和妻子有了一个儿子。孩子出生两年后,在妻子的支持下,他开始从事擦窗户的生意,并同时为公司和个人提供服务。他征求了从事广告业的儿时伙伴的建议进行了大量的市场推广。出乎普罗科特意料的是,他的生意进展得非常顺利,很快他又雇了两个帮手。当他第2个儿子出生时,普罗科特的生意已经初具规模,他和妻子买下了一栋新房子。 普罗科特先生32岁时,他的小儿子在学校遭遇了和他一样的智障问题。当医生解释这个诊断结果时,普罗科特先生脱口而出:"我儿子的问题和我一样。我后来终于知道我并不蠢。"在医生的推荐下,普罗科特先生接受了测试,被诊断出患有智障。了解到自己的问题之后,普罗科特决心实现自己一直追寻但从未实现过的梦想--获得自己的学位。在妻子和公司员工的支持下,他开始抽时间到P1当地一所社区大学上课。在一次考试中他得了A,为此他备受鼓舞。他在那所大学坚持学完了4年制的大学课程。普罗科特42岁时获得了本科学位。他感叹道:"我的工作并不需要这个学位,是我自己需要它。" 普罗科特的弟弟提姆在上学时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十几岁时,提姆就步哥哥后尘中途辍学。然而,他并没有像哥哥一样找到稳定的工作,而是染上了毒瘾。为了吸毒他参与了武装抢劫,后来被捕入狱。提姆刑满释放时,亚历克斯给他在自己的公司找了一份差事。提姆接受了这个工作。但没过多久,他重回到了吸毒和犯罪的道路并再次被捕入狱。亚历克斯怎么也想不明白,为什么他弟弟会走向 一个跟他完全不同的道路。韧性 是什么使亚历克斯在生活中战胜了自我,取得了成功,又是什么使他的弟弟 滑向了一发而不可收拾的深渊,走向了自暴自弃之路呢?是什么原因帮助一些成年人在挫折中找回了自我,而又是什么原因使得另一些人只能在绝望和无助中意志消沉呢?为什么有一些人能够取得意想不到的成功?究竟是什么样的内在力量促使这些人克服了他们人生旅途中种种难以预料的障碍呢? 36岁的罗斯妮史密斯出身贫寒,她成长的环境很恶劣,走私、杀人、贩毒 盛行。她的一个哥哥在群殴中死于非命,一个姐姐死于过量吸食海洛因。而罗斯妮史密斯是她的一个走进大学校门的人。上大学时,她每天都必须工作很 长时间以支付自己的各项费用,同时还要照顾幼小的弟弟和体弱多病的母亲。她租住的公寓在一个酒吧上面,噪声大得让入难以忍受,因此她只能尽一切可能找 时间到大学图书馆里学习。大学毕业后,她到了一家社会福利机构工作,后来继续上夜校取得了相关的硕士学位。 像亚历克斯。普罗科特和罗斯妮·史密斯这样成功的成年人可能被大家认为P2具有强大的精神力量。当然,"成功"一词不应该和收入相混淆或者等同。在随后的章节中,我们将更详细、更全面地讨论这个问题。生活中的"成功"包含了这样一些特征:与他人保持积极的关系,在工作中获得满足感,担任好生活中应有的角色(比如,作为一位母亲、父亲或者一位同事),还有就是一种乐观的情感。虽然"韧性"这个词在学术界仅仅是用来指称人们克服精神抑郁症和苦难的一种精神力量,但实际上这个概念应该扩展得更广,成为每个人生活的基本焦点,即使这个人经历过巨大的灾难。我们所有的人,在日常生活中都会遭遇一定的压力和挑战。而难以想像的灾难会发生在谁的身上,会在什么时候降临,谁也无法预料。 具有韧性的人,就是指那些具有自己独特的观点和信仰的人。正是他们独特的观点和信仰影响了他们的言行,影响了他们求生的技巧。相应的,这些言行和克服苦难的技巧又同样影响着他们的观点和思想,从而相得益彰,互为作用。我们把这套观点称为韧性。韧性包括了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感觉到自己正控制着自己的命运 ·知道如何去增强个人的抗压能力 ·富有同情心 ·表现出有效的沟通技巧和人际交往能力 ·拥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做出决定的能力 ·建立现实的目标和期望 ·既能从成功中积累经验.也能从失败中吸取教训 ·作一个对社会充满同情心和努力贡献的人 ·在一整套富有思想性的价值观基础上过一种有责任感的生活 ·感受自我(不是以自我为中心)同时帮助他人感受自我P3 序言 一个孩子在他5岁的时候绝望地目睹了弟弟溺死的全过程,同一年,无情的青光眼又夺去了他眼中的光明,他的家庭因为太穷而无法拯救他本可挽回的视力。更不幸的是,在他十几岁时,父母双双离世,最后他被送到了一家国家开办的盲残机构。因为他是非裔美国人,因此很多活动被禁止参加,其中就包括音乐。面对如此多的困难,谁也不会想到有朝一日他会变成举世闻名的音乐家。他就是雷·查尔斯(RayCharIes)。 在一次采访中,雷·查尔斯情绪激动地说:"我的妈妈对我来说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女人。当我今天想到她时,我不得不承认,她并不具备许多人期望的一位母亲应该拥有的东西。她没有受过大学教育,只上过小学5 年级。我们那时住在一个非常贫困的小镇上,根本就没有诸如心理学家这 样的人来教她怎样去抚育一个残疾孩子。我是那个小镇上惟一的盲童,与其他孩子相比,我显得那样奇怪。但是我妈妈却以她的方式理解我,她知道我的脑子没有问题,我不过是看不见而已。" 雷·查尔斯先生的话反映出父母在培养孩子韧性的行为中所显示出来的巨大力量。在《培养具有韧性的孩子:在你的孩子心中培植力量、希望和乐观精神》(Raising Resilient Children: Fostering Strength,Hope,and Optimism in Your Child and Nurturing)和《培养孩子的韧性:大多数父母 问题的答案》(Resilience in Our Children:Answer"s to the Most Important Parenting Questions)两书中,我们强调,要培养孩子们的韧性,需要正如现代精神学家朱利斯·塞加先生所说的那样的人,即"有魅力的成年人", 一个可以让孩子们汲取力量的成年人。 虽然这两本书都将焦点集中在成年人应该怎样在孩子心中培植希望和韧性,但许多成年人向我们提出了另一个重要的问题,应该如何在他们自己的生活中培育、保持韧性和积极的生活方式--不仅仅在为人父母的状态中,还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把"韧性"这一概念运用到成人领域的兴趣不是短时间里形成的,也并不出乎我们的意料。这些年来,我们已经回答过不少这样的问题。然而,为我们的理论找到更广阔的运用领域却是在2001年的"9·11"恐怖袭击以后。这场灾难激发了美国人的愤怒、悲伤和焦虑。"韧性的力量"一词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媒体报道和政府领导人的演讲中,被用来形容纽约人民乃至美国人民。 在研究文献中,"韧性"被定义为一种缓冲过程,它可能不足以根除风险或是消除负面影响,但它的确可以帮助人们有效地处理那些不利因素。然而,作为作家和研究人员的艾美·沃纳指出:"韧性"这一概念也可能指的是"养精蓄锐的能力"。也就是说,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可以帮助我们做好迎接未来逆境和挑战的准备,并为改变创造潜在的可能,从而使我们在生活中取得持续的进步。 沃纳博士的预言给了我们继续前行的动力,他鼓励我们用更广阔、更深入、更全面的视野去定位"韧性"。虽然,"韧性"这一术语一般是用来指代那些已经战胜过巨大灾难的人的精神状态,比如雷·查尔斯先生,然而我们认为它是一个可以适用于每个人的概念。我们从来都不能预测谁将 面临对巨大的喜悦或灾难。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就是,那些在2001年9月11 日早上失去至爱亲人的孩子、丈夫、妻子和父母们,他们不光要面对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还要进一步面对失去配偶、孩子或父母以后的生活中出现的一切不确定因素。 我们关注和培养韧性不应该只是注重把它作为一个防卫手段,而是应该相信,保持一种具有神奇活力的精神状态会使我们平凡的生活受益无穷。即使对于那些有幸成长在一个充满关爱的家庭、拥有优越条件的人来说,良好的精神状态会为他们的精神力量提供一种基本的根基和储备,而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强大的精神力量,可以用来应付日常生活中的种种挑战,以致化险为夷。 长期作为精神病学家同时又为人父母,这些经历让我们逐渐意识到有某些路标似的东西可以帮助人们培养出韧性。 在写这本书时,我们采取了类似于以前作品的模式,即一边阐述韧性的构成框架,一边用实例来印证我们的理论。我们描述了韧性的主要特征,并列举了具体的观点和策略去指导人们有意识地培养韧性,而且我们还检测了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种种障碍。另外,我们还给大家设计了一些问题和练习,让大家可以一边构筑我们所倡导的韧性和积极生活方式,一边思考其中的奥妙。 我们在书的末尾附加了两个附录。附录A设计了一套涵盖全书内容的练习题。在你阅读这本书时,我们恳切地希望你能完成这些练习。在空格处写下你的答案,根据需要添加纸张,这样会让你在不断深入阅读的过程 中逐渐追寻、接近你想要的答案。附录B分章列举出了一系列的障碍、提 示和解决策略,这些启示型的问题可以帮助你巩固和维持我们所培养起来的韧性和积极生活方式。 在这本书中,你将会读到很多人物,他们中有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帮助过的对象,还有同我们交谈过的人或是以书信方式分享过他们亲身经历的人。其中有一些故事还加入了我们自己的经历,所有的例子都印证着这些人真实的生活情形。 我们恳切地希望,我们所提供的指导和案例能够鼓励你们分析那些生活里的人际关系、希望、目标和梦想,更希望这一过程会引导你走向一种更满意、更积极的生活状态。请谨记,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不可能在短期之内成就,它是循序渐进的,并能不断地丰富你整个人生。 后记 翻译本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次与心理学专家推心置腹的长谈过程,同时也是对我自己的生活态度、精神面貌的一次深入、彻底的自检和梳理。我很庆幸自己能够深入地研读这部著作,并深深地为心理学专家在学术研究和临床实践中所运用的简单而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和技巧所折服,为他们那独特的启发式提问以及促膝交谈的治疗方式所折服。虽然我并没有亲耳聆听专家们的悉心指导,也没有面对面地和专家讨论我的心路历程,但对照本书中众多案例所提示的心理问题,相信广大读者与译者一样,都能够或多或少地从中发现自己的影子。因此,译者也就能够在宁静的心态下对自己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刻的反思。 在翻译本书的过程中,我联想到了现实生活中不少有关人们心理健康问题的报道,有些人的问题甚至还达到了危害社会的程度。这些都更增强了我翻译好本书的决心和耐心。虽然国内外社会的经济、文化发展存在很大差异,但国外心理学研究的先进水平和丰硕成果是不容置疑的。因此,引进和借鉴国外心理学研究的成熟理论与实践方法对于进一步促进我国心理学研究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意义。译者希望通过自己的劳动为这一事业贡献绵薄之力。在此,译者谨以此中译本献给各位亲爱的读者朋友们,特别是那些愿意积极梳理自己内心世界的朋友们。愿大家都能拥有坚韧的心态,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 在此,我要感谢所有为出版此书做出贡献的人士。参与本书翻译的人士有彭一勃、陈加丰、朱旭明、于洁、李转运、杨玉平、梁洪影、郭惠玲、叶峰、牛凤清、李彬、李长山、孙建国,杨玉荣、何素洁、温圣荣;要特别感谢叶凯、王新先生在审校文稿方面提供的帮助。 祝愿所有和我一样拜读本书的朋友们能够得到受益终生的收获,愿大家健康,快乐,幸福。 亓晓颖 2004年10月 书评(媒体评论) 我们每个人都必须承受日常生活中的压力和逆境。布鲁克思博士和戈尔 茨坦博士正是站在了这一领域的最前沿,他们致力于研究如何克服那些具有 潜在破坏力的困境。 --梅尔·莱文 北卡罗来纳大学医学博十 畅销书《闪人而异》的作者 那些渴望拥有充实而积极人生的人,他们不仅可以从韧性中找到沟通, 自律以及如何客观地接受自我等问题的有用工具,而且还会找到如何使用这 些工具的钥匙--做出勇于挑战压力的决定,而不是逃避。从这本书中汲取 力量吧! --朱迪丝·1怀:特 作家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