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在网路上狂奔--一个少年的死和对一个产业的诉讼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张春良
出版社 群言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一本以“一个少年的死和对一个产业的诉讼”为主要内容的《在网路上狂奔》新书出版。该书展现了一个网瘾少年张潇艺的死,以及作者将为此开始一场前所未有的公益诉讼——起诉整个网络游戏产业。这位少年为世人留下了8万字的网游笔记《守望者传》。《在网路上狂奔》一书全文收入了这部网游笔记,以此警示世人:网络游戏对未成年人的侵害已经非常具体。

内容推荐

2004年12月27日清晨,13岁的天津男孩张潇艺,在网吧连续上网36小时后,选择了一种“特别造型”告别了现实世界:

在天津市海河外滩一栋24层高楼顶上,双臂平伸,双脚交叉成飞天姿势,纵身跃起朝着东南方向的大海“飞”去,去追寻网络游戏中的那些英雄朋友……一个曾经品学兼优的学生,就这样夭折了。

从少年的遗体上,警方发现了4份绝笔,上面写着:“我有3个知心朋友———尤第安、泰兰德、复仇天神……我相信,会有转世,会有天堂、地狱的,来世如果我还是人,我一定会是最好的孩子的……”

同时,这位少年还留下了8万字的网络游戏笔记《守望者传》。张春良在他刚出版的新书《在网路上狂奔》里,全文收入了这部网游笔记。作者以此警示世人:网络游戏不再只是游戏,它还可能“吃人”。

目录

PROLOGUE 谁为网游产业遗失的社会责任买单? 1

PART 1 少年之殇 1

一 生与死的衔接 3

二 一个花季少年 9

三 母亲的梦魇——王景秀女士的口述 14

四 最后三天 19

五 面对悲伤 2l

PART 2 我的诉讼 25

一 比专职更专职的业余研究 27

二 走进一个破碎的家庭 29

三 “索赔2800亿” 32

四 开始一场公益诉讼 34

PART 3 为何与网游产业过不去? 39

——面对一个弱肉强食的世界

一 产业之责 41

二 怎样制定“游戏规则”? 59

PART 4 为谁而争? 79

——面对一个袖手旁观的世界

一 争议 81

二 一个技术问题 85

三 网站被黑 88

四 看客们 91

PART 5 我们的当务之急 93

——面对一个心灵迷失的世界

一 人性的弱点 95

二 这个时代的病 97

PART 6 解决之道 99

一 借鉴 101

二 我们的主张 107

APPENDIXⅠ 守望者传 113

——张潇艺网游笔记

APPENDIXⅡ 少年的自白 195

——另一位网游成瘾者的公开信

POSTSCRIPT 后记 201

试读章节

生与死的衔接

2004年12月27日清晨。星期一,一个上学的日子。

天津塘沽区悦海花园小区,一名少年从24层高楼坠落。据楼下一位清洁工回忆,空中有人双臂伸开,两腿并拢,像鸟似地飞丁下来。

大楼电梯监视器拍摄到的录像,记录了少年生前最后的活动:早上6时56分,他独自步人电梯,径上顶楼。

从少年的遗体上发现了四份遗书,上面是四个不同的名字。其中,只有一个名字是他属于这个世界的标记一一张潇艺。

警方判定,张潇艺系自杀。

*

坠楼少年张潇艺,13岁,天津博文中学初中二年级学生。出事前异常消瘦,1米75的个子,仅有95斤重。他的父母后来得知,潇艺为了支付到网吧玩电子游戏的费用,将每月交给学校的100元餐费扣下来了。

对于儿子的骤然离世,张建华夫妇除了感到身心俱碎的哀痛,就是难以想像的震惊与错愕。他们对儿子的自杀实在是毫无预感。

在他们面前,潇艺没有流露出任何轻生的迹象。尽管前两天,家里气氛有些紧张,那是因为潇艺谎称补课,偷偷去网吧大玩电子游戏36个小时,仅此而已。张建华看见儿子惊恐万状憔悴不堪的样子,寻思改天再和儿子聊一聊,所以只监督他做完功课,便各自就寝了。而这天早上,潇艺很自觉地背上书包说上学去。张建华没想到儿子竟不告而别。

的确,张潇艺隐瞒了轻生的打算,而选择突然离去。他是个有心事的孩子,写日记的习惯,从小学二年级开始,已经保持了8年。或许这样,他的死因伊始有几分模糊。P3-4

序言

谁为网游产业遗失的社会责任买单?(自序)

生平第一次编书作序,为这名因沉溺网络游戏而死去的少年。

他的死曾经引起不小的轰动。2004年12月27曰,一个晴朗而血色的清晨,发生了一幕荒诞而真实的惨剧。沉溺网络游戏虚拟世界的13岁男孩张潇艺,连续在网吧上网36小时后,站在24层高楼顶上,双臂平伸,双脚交叉成飞天姿势,纵身跃起,朝东南方向的大海“飞”去,去追寻网络游戏中的那些英雄朋友:尤第安、泰兰德、复仇天神以及守望者……一个含苞待放的花季少年,一个曾经品学兼优的学生,夭折在网络游戏这个纸醉金迷、光怪陆离的世界里,

当时目睹惨剧的一名清洁工,事后向《半月谈》记者感叹:“我从未见过这种奇怪的自杀,设计好那么标准的飞天姿势,而且带着笑脸,毫无痛苦!”

张潇艺给世人留下了八万字的网游笔记。我们收集、整理他的网游笔记,并非想耸人听闻、哗众取宠,也并非要把网络游戏妖魔化,而是为了说出一个事实网络游戏对未成年人的侵害已经非常切实和具体。即使是最大胆、最“手眼通天”的网络游戏生产运营商们,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作出“所有网络游戏都有益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公示;即使是得到网络游戏利益群体最隐秘支持的、倾向性最为鲜明的研究机构,也无力驳斥暴力网络游戏和网络游戏沉溺给未成年人健康带来的危害。张潇艺的自杀可能被产业利益集团定性为“个别现象”,但这个案例所显示的,至少是网游沉溺对未成年人施加侵害的边界。搜集整理这些笔记,原因是我们不愿看到遭受网络游戏侵害的活生生的个体被淡化处理成换取网络游戏产业繁荣发展的代价;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我们希望通过它们引起人们关注,所有遭受重击的未成年人和他们的家庭都未能也无法获得权益的补偿。  

众所周知,当下一些不健康的网络游戏不再是童话,而是成人世界,遵循丛林规则。它违背了游戏“寓教于乐”的原则,让现实生活中默默无闻的少男少女,完成了虚幻场景中的“英雄梦”——你可以从一名黑帮小卒做起,运用各种手段荣升帮主;你可以扮演神通广大的美女,征服全世界。这种引诱人不断追求快感的虚拟场景和角色,对自制力不强的青少年具有强烈吸引力。因此,许多青少年认为网游世界才是有意义的世界,甚至视自己在网络游戏中扮演的角色为第二生命,以致对游戏产生深深的依赖,不能自拔,成为网游产业的被动消费者,张潇艺并非偶然的牺牲者,翻开网络游戏在我国为期并不长的发展历史,我们看到的是一条血泪铺就的前进道路,用“血泪史”来形容毫不为过。而血泪流得最多的,又是青少年以及他们的亲人:将网络游戏中的打斗、厮杀移植到现实生活中,杀害无辜流浪儿的有之;挥霍父母辛苦挣来的金钱,为了得到更多的钱继续玩网络游戏而偷盗、抢劫甚至杀害双亲的有之,过早在网络游戏中步人成人世界,寻求“一夜情”,模拟游戏情节强奸女性的有之;因为沉迷网络游戏而荒废学业,让家长痛心疾首、以泪洗面的,更是不计其数。一些不健康的网络游戏成为制造未成年人网络沉溺的罪魁祸首,真可谓“网游致富几人笑,孩童迷途万众伤”!网游产业负载的社会责任实在太重了。

从古至今,在中国没有几个产业像网络游戏产业这样,遭遇来自全社会如此猛烈的批评,又创造着更为猛烈的发展。生命的凋零、家长的眼泪、舆论的批评,都无法阻止这个产业短短几年间把数千万青少年变为自己最忠实的消费者,用一个小软件从众多消费者手中转移出数十亿元,成就了一批富豪,塑造了一批“产业精英”和‘‘文化英雄”。是千千万万个深陷网络游戏泥潭不能自拔的青少年,丰富了网游公司资本的盛宴。当一些网游公司为不断积累的财富频频举杯,分享这个新兴的数字娱乐产业快速膨胀的资本大餐时,越来越多的家长和老师却在为孩子们的未来担忧和叹息,越来越多的学者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谁来为网络游戏遗失的社会责任买单,成了摆在网络游戏产业发展道路上亟待面对的课题。

买单,是现代人使用率很高的词语。人们用婚姻来为爱情买单,用成功为自己的辛劳买单。当产品出现质量问题时,消费者可以找厂家赔偿,比如汽车因生产质量问题,刹车失灵造成事故,一些生产商主动对事故负责,并召回该款车辆进行免费整改;有人饮用了变质饮料,造成食物中毒,消费者协会会帮助他们找生产企业去维权;有儿童服用了劣质奶粉,吃成了“大头娃娃”,几家部门联合执法,将造假者绳之以法……

但是,网络游戏造成的问题单子,却成了无头公案。正如张潇艺,13岁的他是网络游戏的忠实消费者,也是受害者。他在消费网游这个精神消费品时,被不健康的内容吸引,愈陷愈深,最后走火人魔,引发悲剧。当有人提出谁为这位遭遇悲剧的消费者承担责任的时候,有关的生产商、运营商却像鸵鸟一样对血与泪的悲剧视若无睹,丝毫没有承担责任的意识。难道我们不应当为此认真反思?

据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最新统计数据,我国网民达1.03亿,10%的中学生有“网络成瘾综合症”的倾向。另一份调查报告显示:中国的网络游戏网民达3500万,占所有网民的34%,其中80%是青少年。短短几年间,网络游戏产业赢得了巨大的市场。一些网游公司创造了一夜暴富的神话,越来越多人盯上了这块有利可图的奶酪。不健康网络游戏被称为“精神毒品”,它和鸦片的相似之处就在于它能使人们像吸毒一样染上网瘾,像陷入泥潭一般难以自拔。它们通过色彩斑斓的虚拟世界、不断升级的武器装备、呼风唤雨的江湖成就,争夺着青少年单纯而充满好奇的青春。当他们得意地清点网络游戏为其带来的财富之时,可否看到每张钞票上都浸染着血色的童心和家长们的泪水?当他们激情澎湃地宣称要“做大网络游戏的蛋糕”之际,是否看到他们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正在渐渐远离?作为网络游戏的内容提供者,网游生产者决定了给青少年提供怎样的精神食粮。网络游戏除了血腥的格斗,还可以有创造的快乐;除了淡漠的人情,还可以有品格的培养;除了沉溺的迷失,还可以有轻松的娱乐。如果网游公司认清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加强自律的话,网络游戏完全可以从“精神毒品”变为“精神食粮”。

“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鲁迅先生在旧时代对麻木的中国人写出了以上的句子,但在今天似乎还是有现实意义的。我们习惯遗忘,好的或者不好的,我们遗忘英雄和光荣的同时,也遗忘国耻和家丑。作为个体的人,在这个浩瀚的宇宙中,只能算是沧海一粟,微小到可以忽略不计。然而每个人作为一个完整的有生命的个体,又有机组成了我们生活在其中的大社会。让我们尊敬和重视每个人的权利和尊严,包括我们自己。

所以,鲁迅先生又有“不能忘却的纪念”。对于潇艺,此番出版他的网游笔记,希望也是一种“不能忘却的纪念”。是的,我们不能忘记。

我们把潇艺的笔记奉献给读者,是想提醒一些部门和个人:按照最乐观的、关联性最广的估计,网络游戏在中国带动了几近10亿美元的产业增长。大力扶持了10亿美元的产业增长,也就增大了2000多万家庭的不稳定因素,增大了数百万的未成年人暴露在网游沉溺和网游暴力中的几率,更增大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隐性成本。这个公式所彰显的是一次对未来的重大冒险。

我们把潇艺的笔记奉献给读者,是希望更多的家长和教育工作者能够走进网游少年的内心世界,更多地关心青少年心理和人格塑造,增强孩子对不良网络游戏的抵御能力。

我们把潇艺的笔记奉献给读者,是希望更多的部门通过规范和引导的方式促进网游产业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加强行业自律;希望他们以社会效益为重,为沉溺其中的消费者承担责任,实现可持续发展。

我们把潇艺的笔记奉献给读者,是希望更多的有识之士能够积极向政府和产业指出当今社会的隐患、问题,提出理性、建设性的见解和意见。

若真如此,潇艺的笔记就有了存在的价值;若真如此,我们的工作就得到了安慰;若真如此,潇艺的亲友也会感到一丝欣慰;若真如此,更多的网游成瘾少年会迷途知返,回归正常生活……

总之,网络游戏问题背后潜藏的是更深的社会问题,现代社会日益沉重的压力、素质教育的缺失、家长和孩子交流的缺乏,等等,都是网络游戏沉迷现象的社会根源。除了拷问网游公司和政府的社会责任,社会、学校、家庭都应该来关心这个问题,在此公共领域尽一份公民之责。这是个长久而艰辛的过程。正如近代的中国最终冲破黑暗的长夜,迎来曙光,今天我们针对不良网络游戏的争夺战,也终将会有一个光明的前途。

期待这一天早日到来。

后记

《在网路上狂奔》与读者见面了。至此,我尘封已久的欲望之门被打开了:我要打一场官司,一场为维护不健康网络游戏消费者利益,使其不再受不健康网络游戏侵害的公益官司,让商家为受害者失去的青春买单。

曾几何时,天津塘沽区的自杀少年张潇艺,成了我梦中挥之不去的阴影。我常想,究竟是什么成就了那飞天一样的凄美自杀姿势?从张潇艺留下来的网游笔记里,我们能看到他对网络游戏的痴迷程度,从他的四份遗书里,我们能看到他的释然心怀。然而,他的家庭却为此承担着巨大的精神伤痛。

我为张潇艺的死亡姿势所深深震撼,也为其母亲祥林嫂般的呼唤所深深震憾。我先后十余次探访张潇艺的残缺家庭,而每去一次,几乎都无法也不敢伸手去敲他家的门。我怕自己哪怕一个极细微的敲门声都会刺激他父母那滴血的伤口。看到父亲张建华悲痛欲绝的样子,我甚至找不出洽切的话来安慰他。儿子已经死了,还要让他再接受我们的追问,这无疑是在揭他的伤口,而那个伤口需要一生来愈合。

我更怕见到张潇艺的母亲。她那呆滞的表情使人目不忍视。她站在窗前,痴痴望着远方,等待儿子回来。时至今日,王女士仍然坚信,儿子只是出了一次远门,他还会回来的。每次面对她,我感到心在流血。在张建华夫妇面前,我深感无能为力。

张潇艺的死曾被媒体连篇累牍地炒作,普通读者也许一笑了之,但它却是那样强烈地影响着我,使我夜不成寐。我常想,某些不负责任的媒体和学者为什么把张潇艺的死归结为孩子的“先天抑郁”,而与沉溺网络游戏毫无瓜葛?如果这样,我倒要问一问,那些吸食鸦片海洛因,并因之倾家荡产、妻离子散、自甘沉沦的人,难道社会只能责怪他们自己没有自制力,而与制毒贩毒者毫无关系吗?当然不是。按照这个逻辑推理,张潇艺的死也有网络游戏产业界的责任,而且他们应该承担主要责任。

但问题是,自从张潇艺死后,接二连三的此类悲剧不断地在我们周遭发生:山东省德州市一名19岁少年张亮亮,为了凑齐上网费,人室杀死外来打工女,然后到网吧里玩通宵;四川平武县17岁少年马强酷爱上网打《传奇》游戏,长期在网上扮演武士和法师角色,因为生活中的一点小事,竟然对无冤无仇的女青年痛下杀手,连捅其20余刀;内蒙达拉特旗的学生小亮在一家网吧门口将其游戏中所谓的“对手”当场打死;武汉一位母亲为了劝说长期沉迷于网吧的儿子,以跳江寻死相谏……

这些事件触目惊心,它们不断用血的教训续写着网游沉溺的血腥罪恶。就在本书即将出版之际,西安书法界一位朋友打电话来诉说自己的苦恼:妻子沉迷于网络不能自拔,大有红杏出墙之势,家庭关系出现严重危机。由是观之,在某种程度上,网络沉溺已成为公害。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网络沉溺早已不是偶然现象,它已经变成了当今社会普遍现象,这种现象是不正常的。它如波涛汹涌的大海一样,不断地吞噬着一批又一批青少年。

我不能再袖手旁观,我必须为社会的正义和公理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果说,《网络游戏深思录》中对网络游戏沉溺案例的剖析,只是为了惊醒世人,从而引以为戒的话,那么,这本书的出版则表明了我的态度和决心,那就是,坚决地打一场史无前例的网络游戏公益诉讼官司。官司的目的简单明了,就是对这种社会沉溺现象提出警告,为因此受害的青少年讨个说法,并希望藉此给这些受害者争取精神层面的赔偿。同时,也是希望取得社会的共识和认可,从而在法制建设方面给社会的进步尽微薄之力。

当然,我并未预料到这其中的艰难。直到运作过程中,我才意识到打这样一场官司并非易事。因为我受到了来自各方的阻拦和威胁,公共救助网站频频被黑就是明证,但这并不能阻止我的脚步。我会义无反顾地走下去。没有什么能阻挡我,除了我自己。

本书的出版也正好配合了这个进程。它的出版,无疑给那些仍然在制造网络游戏神话的产业界一个警告,也给产业政策的制订者们一个忠告:不良网络游戏的消费者是一群不容忽视的生命,他们理应受到尊重与善待。

同时我也清醒地看到,新的产业政策是向游戏产业界倾斜的,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现状是何等不易!仅靠媒体和研究部门的鼓与呼显然不够,只有拿起维权武器,通过立法,才有可能终结不断上演的悲剧。这就是这场公益诉讼的初衷,也是终极目的。

愿本书能为那些受难的心灵以慰藉,给死者以悼念,给生者以希望。惟此足矣。

本书的出版费了极大周折。为了精益求精,我们不断增删,研究每一个字句,直到付梓前一刻钟。在此,我们向为这本书的结集出版作出努力的同志表示感谢。

谨以此书向那些遭受过网游侵害的孩子表示慰问。

谨以此书向那些无助的家长表示问候。

谨以此书向那些支持我的志愿者表示感谢。

谨以此书向所有关注网络成瘾问题的各界人士表示感谢。

感谢认真读完此书的人们。

书评(媒体评论)

网络伴生的网络游戏的负面影响是非常严重的,张春良先生称之为“网络沉溺”,其实,说”网络游戏吃人”一点都不夸张。

——《我向总理说实话》作者 李昌平

马克思是从商品出发认知一个社会的秘密,张春良则选取了网络游戏这样一个角度来揭示我国市场的品质、公共政策的不足、教育的危机,他得出的结论是平实的,但他立足的事实是惊心动魄的。

——《非常道》作者 余世存

只要网络游戏存在,我们就无法回避“救救孩子”的问题,因为我们在数字化生存中看到了数字化死亡的危机。这本书的出版本身,就是应对这种危机的出色努力。

——《第一财经日报》总编辑 秦 朔

张春良先生的作品,对所有沉溺于研究和写作的人都是一种提醒:学术最要紧的是问题而不是主义,写作最重要的是讨论真问题,而非技法的炫耀。

——《经济观察报》首席记者 章敬平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7:1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