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观吸收了纯文学观学科知识的严密性和科学性,同时又兼顾了我们杂文学观所主张的那种博学深知和融会贯通,把文学生命和文化情态沟通起来,分合相参,内外互证。因为世界上不存在着纯文学,过度强调文学,就是对文学与文化,对文学与整个人类的生存状态的一种阉割。本书内容包括八辑,即:重绘中国文学地图、文学史与学术史、文学的精神维度、文学的时间维度等,为读者展示了一个丰富深邃的文学大观园。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通向大文学观 |
分类 | |
作者 | 杨义 |
出版社 | 安徽教育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大文学观吸收了纯文学观学科知识的严密性和科学性,同时又兼顾了我们杂文学观所主张的那种博学深知和融会贯通,把文学生命和文化情态沟通起来,分合相参,内外互证。因为世界上不存在着纯文学,过度强调文学,就是对文学与文化,对文学与整个人类的生存状态的一种阉割。本书内容包括八辑,即:重绘中国文学地图、文学史与学术史、文学的精神维度、文学的时间维度等,为读者展示了一个丰富深邃的文学大观园。 内容推荐 中华五千年和多民族的文化,是具有充分的魄力和元气涵养自己的文学之大家风范和大国气象的。在我们以大文学观体认文学与文化生命整体性的时候,也应该注意到,文学是一个格外聪明而调皮的孩子,往往童心未泯,很难预测它下一步要走到哪里,采用何种步态去走。但既然它是一个完整的生命历程,它必然会在大文学观念下返回自己的本性、本位、本体,并开拓自己广阔自由的运思空间,使文学成为千古文明和真实生命的现代倾诉,从而以一批里程碑式的创作,实现新世纪的辉煌。从这种意义上说,大文学观不仅是一种知识构成或知识重组,它更重要的是一种世纪性的文化胸襟。 目录 认识“大文学观”(代序) 第一辑 重绘中国文学地图 “重绘中国文学地图”与中国文学的民族学、地理学问题 “重绘中国文学地图”学术访谈录 “重绘中国文学地图”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第二辑 文学史与学术史 现代中国学术方法综论 钱钟书与中国现代学术 词学神采与文明关怀 岁月的故事 以激情的理性再创学术辉煌 在中外对话中与经典碰头 中国文学研究现状与展望 第三辑 文学的精神维度 诗魂与民族魂 李白诗的生命体验和文化分析 漫谈李杜:深人情境以解读生命 从不带地图的旅行到分享中国的命运 孙犁的文化哲学 建立中国的原创诗学 中国古典小说的叙事原则 倡导“名篇学” 发现原创 建造“中国心灵” 新世纪文化工程的总纲目 第四辑 文学的时间维度 新文学开创史的自我证明 “五四”运动与现代中国人文建设 “五四”文学革命者群体的文化气质 关于现代文学研究的学术立足点 关于中国文学现代性的世纪反省 面向新世纪的中国文学学术 综合国力不能忽视文化竞争力 小康社会与大国文化气象 参与现代中国思想创新过程 文学理论创造应立足文明发展过程 责任感存在于思想收获之中 第五辑 文学的空间维度 江河源文明的代表——《格萨尔》 世界大文化背景下的《格萨尔》 文学皖南与诗学生命 客家文化精神与林李诗画双璧 沈从文的“凤凰情结”及其小说的文化特质 第六辑 文学史与文献学 史料的新发现与文学史的再审视 文献还原与学理原创的互动 五十年代对四十年代的修改 现代文学史中的文字与图画 虚拟文学博物馆导言 第七辑 考量文学史研究模式 展示当代中国文学地图新的一页 阐释学体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在美学研究和文化研究中达成文学史的复线叙事 诗性感悟与理性精神的融合 文体谱系和现代知识者言说方式 成语是文化承传的极佳载体 第八辑 附录:学术鸿爪 浮生回想录 文学要向全人类的思潮与智慧开放 后记 试读章节 杨:中国的诗学是一种生命的诗学、文化的诗学、感悟的诗学,如果我用这种观念去写中国的诗史的话,就可能会发现很多值得重视的文化智慧,就可能写出知识、智慧和文心互涵互渗的诗史。“重绘中国文学地图”这个问题的提出,这即是其中的一个本意。在强调知识的坚实性、可靠性、渊博性的同时,再向前走两步,一步是文学史融入智慧,一步是文学史进入过程,在广阔的文化时空中融会贯通。这就涉及一系列新的问题,这些新的问题里头,就包括我对过去文学史的理解(包括文学史观念)的更新。可能觉得过去的一些文学史观念和方法,不仅带有相对的陈旧性,也带有相对的残缺性,还有相对的表达形式的单调性。这里头涉及到了很多问题,首先一个是民族的问题。中华民族发展到今天的文明,从原始文明到现代文明,绝对不是汉族一个民族自己封闭起来发展成这个样子,几千年来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就是游牧文明和农业文明之间的碰撞和融合。这个问题,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解释。一个方面——不同文明是不同质的,不同质的文明互相碰撞,在政治上、军事上、甚至经济上都带有灾难性。家破人亡,流离失所。但在文化上,越碰,越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越是打断骨头连着筋,彼此离不开。比如说匈奴跟汉王朝之间,既互相争战,又互通关市,在长城一带互通关市,互相卖马匹呀、卖粮食、卖各种生活用品啊。还有昭君出塞和亲那种带历史象征性的被历代传唱的行为。汉族的很多官员逃亡到匈奴去,比如韩王信、李陵这些人到那里去,封了王,或者当了将军,就把汉族的一些管理制度,包括军队的管理制度,带到了那里。匈奴进来之后,掠走了大约有十万口以上的奴隶,同时也就把汉族的农耕制度,还有冶金技术,青铜器呀、铁器呀,还有盖房子、筑城的技术,都带了过去。文化就变得越来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到以后这个问题就更加突出了。像鲜卑,从东汉后期直到隋代,其中二百年间称雄于北方。但后来逐渐汉化了,鲜卑拓跋氏的北魏从大同迁都到洛阳之后,都改穿汉人的服饰,改了汉姓,一百多个汉姓,比如拓跋氏叫元,包括元好问啊、元稹啊这些人,其实都是拓跋。 P41 序言 认识“大文学观” 敏感的文学也和我们一样,跨进了既属于我们,也属于它自己的新世纪。有所谓“文学三世”:古代文史混杂、文笔并举,奉行的是“杂文学”观念;二十世纪接受西方“纯文学”观念,把文学祛杂提纯,采用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四分法;到了世纪之交,文学开始怀着强烈的欲望,要求在文化深度与人类意识中获得对自己存在的身份和价值的证明,从而逐渐地形成了一种“大文学”的观念。在二十一世纪,也许可以说,不通晓“大文学观”,是难以走近和认识文学的内在特质的。 在刚刚过去的那个世纪的人们,为文学由古典阶段到现代阶段的转型,做了许多实质性的脱胎换骨的工作。他们从晚清,尤其是“五四”以来,借用西方所谓literature的“他者眼光”,对传统文学的家底进行盘点、清理、重组和发现,开创了新文学的局面。新的眼光,产生了新的知识组合和意义评价的类型。他们在发现,在文言文学之外发现白话文学,在正统文学之外发现平民文学,在文献文学之外发现口头文学,在中国文学之外发现世界文学。这四大发现把文学事业做新了、做活了、做大了,做得流派纷争、激情进发、大起大落、悲喜交集。就文学论文学,二十世纪的文学已经称得上大视野的文学,论著以千计,创作以万计,可以分出许多学科,可以列出许多体裁。若以字数论总量,二十世纪文学的总字数可能超过以往的三千年。 然而,任何“大”都包含着或意味着“小”。那种只见大不见小的思维方式,有可能把“小”误认为“大”。纯文学观念起码隐藏着三个缺陷:一在本体论。当人们引进“他者眼光”对文学提纯处理时,它很可能把一些历史学、文化学的知识排除在文学体验的边缘或圈外。二十世纪在文学以外的人文学科的发现是空前巨大的,远古石、陶、青铜器物和甲骨文字的出土,古蜀三星堆祭祀坑和古楚墓葬文物的揭秘,古城古墓和战国汉晋竹简的发现,敦煌抄卷壁画和明清建筑书画的探讨,这些本与文学的文化价值生成存在千丝万缕联系的文化国宝,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处在纯文学体验的视野的外缘。二在功能论。西方观念源于西方文学经验,往往与中国经验存在错位。小说、诗词、戏曲,更不用说骈文、辞赋,中西方都存在着叙事学、诗学原理原则和智慧方式的偏离与歧义,在发生学、形态学和源流学上都有各具千秋的历史发展系统。不经辨析、校正和融合,就轻易地套用西方观念,也就很难回到中国文化的原点,很难从本源上发挥中国文学思维和理论概括的优势。三在动力学。从西方引进的五花八门的文学思潮,包括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思潮,是具有提供世界视境的巨大启迪作用的,但它们与中国社会发展、人生方式和文化现实之间存在着许多距离与脱节。单纯追慕新潮而忽略中国经验和生命神韵,比如作诗为文光看译本而冷落了中国语言文化的感觉,是很容易产生类似于邯郸学步的负面影响的,这也许是一些不乏才华的创作缺失大家风范和传世素质的一个原因。 文学在中国,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一个向其他人文学科开放的系统。《论语·先进》列举孔门四科:德行,言语,政事,文学。这里的“文学”在古人的注疏中,已释为文章博学了。汉代选举制的文学,则指文献经典。这种文学称谓未经近代纯文学观念的洗礼,自然流于驳杂。但提纯的洗礼带有某种人为的阉割性,使文学与整个文化浑融共处的自然生成形态被割裂了,因此在进化中隐藏着某种退化。当然新世纪的文学观不是要退回到孔门四科的文学观,而是要把传统的博识与二十世纪的精纯,在新的时代高度上实行大文学观的创造性整合,催生出一种具有精审的现代理性的文学——文化的生命整体性。唯有这种大文学观才能在吸收纯文学观的现代理性的同时,超越片面的提纯给中国文学的自我认知所造成的本体论的割裂、功能论的错位和动力学的脱节。尤其是当今世界,科技和经济的全球化浪潮来势迅猛,知识信息在瞬息间就可以在全球超国界传播,文学与高科技缔缘而在愈来愈深的本质层面改变着文学存在形态,包括它的书写方式、传播方式和接受方式。本是以深邃的人文精神为依托的文学,面临着普泛化、快餐化、通俗化和个人化的大狂欢和大尴尬。文学家很难再把自己封闭起来,很难再做荒江野老,他们有必要用自己的原创力和生命体验,与科技的非个性和流行性相竞赛。在这种情形下,大文学观融合古今、雅俗、中外以及多学科智慧的功能,使之在一种兼融性和超越性中,向生命体验的浓度获取自身本性的证明,向文化认知的深度获取自己身份的证明。文化成了文学参与全球流通和竞争的身份证。 中华五千年和多民族的文化,是具有充分的魄力和元气涵养自己的文学之大家风范和大国气象的。在我们以大文学观体认文学与文化生命整体性的时候,也应该注意到,文学是一个格外聪明而调皮的孩子,往往童心未泯,很难预测它下一步要走到哪里,采用何种步态去走。但既然它是一个完整的生命历程,它必然会在大文学观念下返回自己的本性、本位、本体,并开拓自己广阔自由的运思空间,使文学成为千古文明和真实生命的现代倾诉,从而以一批里程碑式的创作,实现新世纪的辉煌。从这种意义上说,大文学观不仅是一种知识构成或知识重组,它更重要的是一种世纪性的文化胸襟。 2000年12月20日 后记 本书的前言名分曰“代”,用的是旧稿,因此编完书后心理痒痒,有些话还要接着说。 为什么起了一个“走向大文学观”的生涩的书名?生涩有时包含着新鲜,作为新鲜的表达方式。大文学观的理念在代前言中已作过表述,它的要点是文学把文化作为深厚的存在情境,又把文化作为深刻的意义内核。货真价实地做到这一点而不是虚应故事,就可以在文学的精彩和文化的博大之间建立起一种互为表里、丝丝入扣、深度互释的学理体系和知识体系。如此建构起来的互蕴互动的体系,与“杂文学观”或“纯文学观”均有不同。首先它与杂文学观不同,它以严格的科学思维破解了杂文学的混沌和笼统,在凸显形象、情感、境界、滋味和语言形式中使文学成为人的审美精神方式的独立的本体,从而以拥有自身特质的自主性与其他文化方式发生千姿百态或千丝万缕的联系。有没有这个独立本体关系重大,有了它的研究才称得上现代意义上的研究,才能建立自己作为一个独立学科的价值体系、学理体系、话语体系和知识体系,才不需要在附经批评和拟史批评这类比附性的错位思维中获得自身存在的价值。其次,它与纯文学观不同,它不是阉割文学与社会、历史、文化、人群之间本来就存在的盘根错节的性命关联,不是为了纯粹而把它当作象牙塔或玻璃罩下的试验品来对待,而是把它当作人类精神生活最有魅力的一种,在不肢解人的整体性的同时不肢解文学的本原形态的历史语境和生命过程。有没有这种本原形态也关系重大,有了对它的多视角的研究,才有可能揭示它的文化生态系统、合力发展机制和综合价值结构,才有可能从整体性上把握什么是真实存在过的文学。 如此说来,杂文学观——纯文学观——大文学观的历史逻辑递变,就意味着文学观念的重大革新了,但我应该补充说,这种革新中具有明显的包容,或者说,是一种包容性的革新。革新并不一定都要全面断裂,革新者并非都要当翻烙饼的能手。综合创新需要有博大的胸襟、高明的眼光、睿智的选择和新锐的意识。什么叫“大”?有容乃大,这是大文学观必备的学思品格。它既可以吸收纯文学观的文类性思维,从而确认文学不同于其他文化类型的本质和本性;又可以吸收杂文学观的本原性思维,从而调动丰富的文化资源,还原文学生机蓬勃的生命过程。文学研究若能如此,它对涵容民族文化的元气将大有裨益。 由此可知,大文学观崇尚综合创新、兼美与进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本身就是一种器量,它使我们对文学本质的理解发生深刻的变化。文学研究为此在时间维度上增加了空间维度,并使之发生深度的干涉和共振,重构了一种新的文学时空形态及对之进行审视的规则。所谓古今融贯,就远不是古今知识的简单相加和拼凑,而是深入地把古今文学现象当作众多文化生命因子的传递、转借、离散和组构的复杂过程来处理。某种文学元件似乎都表现为“此是一此在”(now&here)的偶发性,对它的深层意义若不经心,可能稍纵即逝,但如果自觉地强化时空交叉扫描的力度,就可能在偶发性中发现其内含的不得不然的历史脉络和合力机制。这种时空交叉扫描起码可以列举出六法:(一)在“此时一此在”的文学情景中体察其后史记忆的痕迹和周遭预感的颤动;(二)把这种文学情景分解成若干片段,典型的片断当成有意义的文化质点,揣摩和追问它与异时异地异种人群可能发生过的文化牵连;(三)对反复出现的某种文化模式保持敏感,在其不同形态的重复(即重复中蕴含着反重复)中,揭示其结构性的深层文化意义;(四)对特定的文学意象进行文化结构的定位,看它处在结构的中心或边缘,文化空间的雅层面或俗层面,这种结构位置如何制约着它的文化功能的发挥,它又如何在其他因素的作用下发生位置的偏离和漂移;(五)把文学热点分解成若干成分,哪些似曾相识,哪些素未谋面,此前就出现过的某些成分是如何放大和缩小、上升和下沉、中断和连续,被热点遮蔽的有哪些非热点和反热点成分,它们有无改写热点的可能;(六)针对各种文学问题的不同特质,引入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方法进行比照性处理,比如使用文史互证的方法,在增加文学存在的质感的同时,需要警惕文学存在和历史存在之间的距离,即便发现某些掌故是无中生有也不要急于鄙弃,而要思量无中生有是否折射着某种被压抑或已失落的人性渴望,从而进入精神史的学理层面。当然还可以举出其他方法,这些方法的使用也往往不是孤立的,而是交叉的,在交叉中调动了研究者的知识储备和学思悟性。知识储备和学思悟性的程度,直接影响着方法有效性的限度。 在时空交叉扫描中,大文学观启动了十种两两相对的知识源:物质的和精神的;文献的和文物的;传记的和制度的;家族的和种族的;地理的和风俗的。这些知识源的不同程度的开发,成为本书体例上分类成辑的根据。十个知识源的启动和开发,旨在增加对文学本性的厚度和深度的把握,而不是淹没文学本性或冲淡其浓度。这些知识源或有侧重,但并非孤立,互动互补,发挥着多重参证的功能。这里用了“两两相对”一语,不应理解为简单生硬的配对,而应注重“对”字的多义性和多元组词的可能,即可以是对应、对待、对流、对话、对证,也可以是对立、对峙、对抗、对消,而且这种排列的两两相对也可以错动为另一种排列的两两相对,总之是一种有条件的复数存在关系。因而文物可以校正文献,风俗可以异化制度,传记可以滋育精神,物质可以支撑、也可以瓦解家族,种族可以依存、也可以开发地理,如此等等,在多重多向的相生相克之中以现代理论穿透文学文体,使意义的阐释处在多维的动态之中。多维动态是一种合力机制,在主次、正偏、顺逆的合力推移中,出现了种种悲欢离合,种种如意和悖谬,种种平衡态和不平衡态。比如中国古代有“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说法,为民俗学者常引用,也为分析文学作品的风俗描写提供了话题。不过,十里百里之说也反映了物质交通工具的欠缺和原始状态,导致人的世界视野的狭窄和风俗传播的滞缓。物质交通工具的进步,拓展了人的存在空间,也深刻地影响了人的精神空间。但是精神空间的变化,与其说是多种因素的齐头并进,不如说是不同因素的互为消长。神话想象的自由空间在物理认识和人伦秩序的强化中,可能逐渐被务实的和理性的思维所冲刷而变得漫漶迷茫。所幸的是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和中原民族在精神空间构成和文学思维形式上,存在着明显的不平衡态,南北少数民族之间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从而使得中华文化共同体在共时段的不同地域、民族之间,存在着近乎历时段的从神话、史诗、格律体诗词直到现代文学的多语言写作这种独特的文化生态景观。中国文学“有容乃大”在这里被体现得淋漓尽致了。与这种旷世难再的文学景观相适应的文学观,只能是大文学观;而且还应该通过大文学观,牵动文学研究的民族学、地理学、考古学、文化学、语言学和图志学的神经。 这些神经是牵系着本书的文章的。这些文章多成于最近三五年;但有如一颗轨迹飘忽的彗星,在搜罗以往结集遗漏的文章时,伸出一条长长的稀薄的尾巴,掠过十几年。十几年的上下求索,左顾右盼,穷追不舍,大概已经表明“大文学观”是一个望不到头的存在吧,与其说它是一个严密的体系,不如说它是一个无尽的过程。过程是不完满的,完满了就中止了过程。高明诸君若感觉到本书有些文字不完满,那是正当的感觉,尚祈鉴谅和赐正就是了。我还在过程当中。 2006年元月4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