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又是一个颇为复杂的人,他热中权势,长期掌控着清政府的内政外交军事大权,聚集一批军政人才为其所用;有同僚称其可杀,康有为拒绝他加入强学会,孙中山向他上书变法。如此等等,使得李鸿章的一生极富传奇性。此书由梁启超撰写、何卓恩评注,全仿西人传记之体,载述李鸿章一生行事,而加以诊断,使后之读者,知其为人。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李鸿章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梁启超 |
出版社 | 湖北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李鸿章又是一个颇为复杂的人,他热中权势,长期掌控着清政府的内政外交军事大权,聚集一批军政人才为其所用;有同僚称其可杀,康有为拒绝他加入强学会,孙中山向他上书变法。如此等等,使得李鸿章的一生极富传奇性。此书由梁启超撰写、何卓恩评注,全仿西人传记之体,载述李鸿章一生行事,而加以诊断,使后之读者,知其为人。 内容推荐 李鸿章是晚清权倾一时的人物,他的一生几乎与晚清相始终,晚清中国的命运与李鸿章密切相关。李鸿章以镇压农民起义起家,太平军和捻军将士的鲜血染红了他的顶子;他出洋访问、创办中国近代企业,是洋务运动的先驱,在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中留下了难以抹除的影响;《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都是由他谈判而最后缔结,他的言行一定程度上关涉到晚清政府的命运。诚如梁启超《李鸿章传》中所说:“四十年来,中国大事,几无一不与李鸿章有关系。” 目录 序例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李鸿章之位置 第三章 李鸿章未达以前及其时中国之形势 第四章 兵家之李鸿章(上) 第五章 兵家之李鸿章(下) 第七章 中日战争时代之李鸿章 第八章 外交家之李鸿章(上) 第九章 外家家之李鸿章(下) 第十章 投闲时代之李鸿章 第十一章 李鸿章之末路 第十二章 结论 附录 李鸿章年谱 评注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当中日战事之际,李鸿以一身为万矢之的,几于无完肤,人皆欲杀。平心之,李鸿章诚有不能辞其者,其始误劝朝鲜与外国约昧于公法,咎一;既许约,默认其自主,而复以干涉其内乱,授人口实,二;日本既调兵,势固有无退,而不察先机,辄欲赖他国调停,致误时日,三;聂士成请乘日军未集对,以兵直捣韩城以制敌不能用,咎四;高升事未起之前,丁汝昌请以北洋海军先鏖敌舰,而能用,遂令反客为主,敌坐大而我愈危,综其原因,皆由不欲衅自我,以为外交之道应尔,而不知当甲午五六月间,中日早成敌国,而非邦矣,误以交邻之道施诸兵机,咎五;鸿章将自解日:量我兵力不足敌日本,故惮于发难也。虽然,身任北洋整军经武二十年,何以不能战?咎六;彼又将自解曰:政府掣肘,经费不足也。虽然,此不过不扩充已耳,何以其所现有者,如叶志超、卫汝贵诸军,素以久练著名,瞻弱乃尔,且克减口粮、盗掠民妇之事,时有所闻,乃并纪律而无之,咎七;枪或苦窳,弹或赝物,弹不对枪,药不随械,谓从前管军械局人皆廉明,谁能信之,咎八;平壤之役,军无统帅,此兵家所忌,李乃之,咎九;始终坐待敌攻,致于人而不能致人,畏敌如虎,咎十;海军知用快船快炮,咎十一;旅顺天险,西人谓以数百兵守之,粮食苟足,年不能破,乃委之于所亲昵冗怯。之人,闻风先遁,咎十二。此可以为李鸿章罪者。若夫甲午九、十月以后,则群盲狂吠,筑室道谋,令不出自一人,则责备自不得归于一点。若尽以为李鸿章咎,李固任受也。 又岂惟不任受而已,吾见彼责李罪李者,其可责可罪,更倍蓰于而未有已也。是役将帅无一人不辱国,不待言矣。然比较于百步、十步之间,则海军优于陆军,李鸿章部下之陆军,又较优于他军也。海军大东沟一役,彼此鏖战五点余钟,西人观战者咸啧啧称赞焉。虽其中有如方伯谦之败类(或谓伯谦实为救火保船,海军兵机当尔云),然余船之力斗者固可以相偿,即敌军亦起敬也。故日本是役,惟海军有敌手,而陆军无敌手。及刘公岛一役,食尽援绝,降敌以全生灵,殉身以全大节。盖前后死难者,邓世昌、林泰增、丁汝昌、刘步蟾、张文宣,虽其死所不同,而咸有男儿之概,君子愍之。诸人者,皆北洋海军最要之人物也,以视陆军之全无心肝者何如也?陆军不忍道矣。然平壤之役,犹有左宝贵、马玉岜等一、二日之剧战,是李鸿章部下之人也,敌军死伤相当云。其后欲恢复金州、海城、凤凰城等处,及防御盖平,前后几度,皆曾有与日本苦战之事。虽不能就,然固已尽力矣,主之者实宋庆,亦李鸿章旧部也。是固不足以偿叶志超、卫汝贵、黄仕林、赵怀业、龚照均等之罪乎!虽然,以比诸吴大潋之出劝降告示,未交锋而全军崩溃者何如?以视刘坤一之奉命专征,逗留数月不发者何如?是故,谓中国全国军旅皆腐败可也,徒归罪于李鸿章之淮军不可也。而当时盈廷虚骄之气,若以为一杀李鸿章,则万事皆了,而彼峨冠博带、指天画地者,遂可以气吞东海,舌撼三山。盖湘人之气焰尤咻咻焉,此用湘军之议所由起也。乃观其结局,岂惟无以过淮军而已,又更甚焉。嘻!可以愧矣。吾之为此言,非欲为淮军与李鸿章作冤词也。吾于中日之役,固一毫不能为李、淮恕也,然特患夫虚骄嚣张之徒,毫无责任,而立于他人之背后,摭其短长以为快谈,而迄未尝思所以易彼之道。盖此辈实亡国之利器也。李固可责,而彼辈又岂能责李之人哉? P113-114 序言 一、此书全仿西人传记之体,载述李鸿章一生行事,而加以论断,使后之读者,知其为人。 一、中国旧文体,凡记载一人事迹者,或以传,或以年谱,或以行状,类皆记事,不下论赞,其有之则附于篇末耳。然夹叙夹论,其例实创自太史公。《史记》、《伯夷列传》、《屈原列传》、《货殖列传》等篇皆是也。后人短于史识,不敢学之耳。著者不敏,窃附斯义。 一、四十年来,中国大事,几无一不与李鸿章有关系。故为李鸿章作传,不可不以作近世史之笔力行之。著者于时局稍有所见,不敢隐讳,意不在古人,在来者也。恨时日太促,行箧中无一书可供考证,其中记述谬误之处,知所不免。补而正之,愿以异日。 一、平吴之役,载湘军事迹颇多,似涉支蔓。但淮军与湘军,其关系极繁杂,不如此不足以见当时之形势。读者谅之。 一、中东和约,中俄密约,义和团和约,皆载其全文。因李鸿章事迹之原因结果,与此等公文关系者甚多,故不辞拖沓,尽录入之。 一、合肥之负谤于中国甚矣!著者与彼,于政治上为公敌,其私交亦泛泛不深,必非有心为之作冤词也。顾书中多为解免之言,颇有与俗论异同者,盖作史必当以公平之心行之;不然,何取乎祸梨枣也。英名相格林威尔尝呵某画工日:“Paint me as I am!”言勿失吾真相也。吾著此书,自信不至为格林威尔所呵。合肥有知,必当微笑于地下,日:孺子知我! 光绪二十七年十一月既望 著者自记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