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鲁迅先生的一篇文章,梁实秋落了个“丧家狗”的恶名。他写的《雅含小品》风行全世界,先后印行有300多版,创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发行的最高纪录。他把毕生精力投入到翻译《莎上比亚戏剧全集》上,皇皇41卷。一个翻译家以他的“一支笔”用40年的时间译完莎士比亚的41本书,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梁实秋一生拥有两次不同质的爱,与大家闺秀程季淑的爱足传统的、古典的;与台湾歌星韩菁清的爱是浪漫的、奔放的,这两份爱使他的生命像花一样始终处于绽放的状态。本书展现了在文学、生活上都非常潇洒的才子染实秋。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潇洒才子梁实秋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刘炎生 |
出版社 | 湖北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由于鲁迅先生的一篇文章,梁实秋落了个“丧家狗”的恶名。他写的《雅含小品》风行全世界,先后印行有300多版,创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发行的最高纪录。他把毕生精力投入到翻译《莎上比亚戏剧全集》上,皇皇41卷。一个翻译家以他的“一支笔”用40年的时间译完莎士比亚的41本书,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梁实秋一生拥有两次不同质的爱,与大家闺秀程季淑的爱足传统的、古典的;与台湾歌星韩菁清的爱是浪漫的、奔放的,这两份爱使他的生命像花一样始终处于绽放的状态。本书展现了在文学、生活上都非常潇洒的才子染实秋。 内容推荐 梁实秋(1903—1987),著名文学评论家、散文家、翻译家。曾与徐志摩、闻一多创办新月书店,主编《新月》月刊。后迁至台,历任台北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英语教研所主任、文学院院长、国立编译馆馆长。代表作有《雅舍小品》、《雅舍谈吃》、《看云集》、《偏见集》、《秋室杂文》、长篇散文集《槐园梦忆》等。译有《莎士比亚全集》等。主编有《远东英汉大辞典》。 目录 第一章 在古老的家庭中长大 1家世 2童年生活 3小学教育 第二章 清华八年(一) 1考取清华学校 2中等科的严格生活 3不满意轻视中文教学 4作文受益于“徐老虎” 5参加五四运动 第三章 清华八年(二) 1听梁启超讲演 2组织清华文学社 3邀请周作人、徐志摩讲演 4与俞平伯、周作人论辩诗艺 5与闻一多结成挚友 6《清华周刊》编辑 7与创造社作家交往 8介入徐志摩与创造社作家的论辩 9批评郑振铎的译诗和冰心的小诗 10与吴稚晖论辩 11与程季淑热恋 12清华毕业 第四章 赴美留学 1不放弃放洋机会 2舟中力《海啸》 3在科罗拉多大学 4参与组织“大江会” 5受白璧德人文主义思想影响 6演出《琵琶记》 7批评中国新文学的浪漫趋势 8返国 第五章 返国初年 1任教于东南大学 2结婚 3携眷到南京和出走上海 4编《青光》幂口写小品文 5新月书店总编辑 6受到鲁迅的注目和批评 第六章 “新月”理论家 1《新月》月刊编辑和主编 2举起“新月”的理论旗帜 3批评文人无行 4对革命文学的误解 5要求思想自由和文艺自由发展 6抵制左翼作家的批评 7否认文学的阶级性 8责难鲁迅的翻译 9与鲁迅论辩白热化 10编辑出版《白璧德与人文主义》及其反响 11小家庭的艰辛和温馨 第七章 在青岛 1青岛大学外文系主任兼图书馆馆长 2惬意生活 3开始翻译莎士比亚戏剧 4继续致力于文艺评论 5评介白璧德及其人文主义 6编撰《文艺批评论》 7接受李云鹤(江青)为图书馆职员 8同事情谊 9离开青岛 第八章 回到北平 1重返内务部街 2北京大学研究教授和外文系主任 3创办《自由评论》 4论文学的美 5参加蒋介石庐山谈话会 第九章 在抗战的日子里 1逃离北平 2膺选为国民参政会参政员 3主编中小学教科书 4“与抗战无关”论争 5“雅舍” 6赴华北慰劳视察 7在编译馆任职 8坚持文艺自由发展的观点 9为编译馆人员谋福利 10与程季淑和子女团聚 11惊闻闻一多被杀害 第十章 脱离政治漩涡 1明智的选择 2南下中山大学 3又一次选择 第十一章 移居台湾 1辞退编译馆代理馆长职 2独辟蹊径:《雅舍小品》 3在台湾师大执教 4撰写忆旧散文 5参加“中美学术合作会议” 6受“政治”困扰和独行盗袭击 7《文学因缘》 8退休 第十二章 坚持著译及家庭变故 1译完《莎士比亚全集》 2主持编印《徐志摩全集》 3继续撰写忆旧散文 4补度“蜜月” 5程季淑因故辞世与《槐园梦忆》 筵士三童 忘年之恋 1与韩菁清一见如故 2经受世俗偏见的考验 3如愿以偿 4用真情写情书 第十四章 笔耕高峰及与大陆子女重逢 1新的活力 2博学的窗口:《梁实秋札记》 3与梁文骐、梁文茜重逢 4“吃”中有乡情:《雅舍谈吃》 5学术巨著:《英国文学史》 6散文精品:《雅舍小品》续集、三集、四集 7《雅舍散文》一集、二集 第十五章 怀着遗憾离世 1思念故乡和旧友 2平反 3病逝 试读章节 在论述“情感的推崇”中,梁实秋指出由于千百年来的礼教统治,使中国人的生活在情感方面“有偏枯的趋势”,因而新文化运动发生后,“处处要求扩张,要求解放,要求自由”,情感就如同铁笼里冲出的猛虎一般,“把礼教的桎梏重重的打破’’,造成现代中国文学弥漫着抒情主义,而‘‘手予情主义”的自身并无什么坏处。这显然肯定了中国新文学具有反封建意义。同时,他也认为新文化运动对于情感推崇过分,结果出现了颓废主义和假理想主义文学。所谓颓废主义的文学,“即耽于声色肉欲的文学,把文学拘锁到色相的区域以内,以激发自己和别人的冲动为能事。……有时是不道德的(我的意思是说,不伦理的)……有时实是卑下的。”所谓假理想主义文学,“即是在浓烈的情感紧张之下,精神错乱,一方面顾不得现世的事实,一方面又体会不到超物质的实在界,发为文学乃如疯人的狂语,乃如梦呓,如空中楼阁。”这些批评,对于某些新文学作家的创作而言是多少有些切合的。可是,他在针砭“情感横溢”的同时也极力反对“人道主义”和“普遍的同情心”,却显然是偏见。他说:“人道主义的出发点是‘同情心’,更确切些应是‘普遍的同情心’。这无限制的同情在一切的浪漫作品中都常表现出来,在我们的新文学里亦极为显著。近年来新诗中产出了一个‘人力车夫派’。这一派是专门为人力车夫抱不平,以为神圣的人力车夫被经济制度压迫过甚,同时又以为劳动是神圣的,觉得人力车夫值得赞美。其实人力车夫凭他的血汗赚钱餬口,也可以算得是诚实的生活,既没有什么可怜恤的,更没有什么可赞美的。但是悲天悯人的浪漫主义者觉得人力车夫的生活可敬可泣,于是写起诗来张口人力车夫,闭口人力车夫。普遍的同情心由人力车夫复推施及于农夫、石匠、打铁的、抬轿的,以至于倚门卖笑的娼妓。……普遍的同情心并不因此而止,由社会而推及于全世界,于是有所谓‘弱小民族的文学’,‘被损害民族的文学’,‘非战文学’,应运而来。……吾人试细按普遍的同情,其起源固由于‘自爱一自怜’之扩大,但其根本思想乃是建筑于一个极端的假设,这个假设就是‘人是平等的。平等观念的由来,不是理性的,是情感的。……吾人反对人道主义的惟一理由,即是因为人道主义不是经过理性的选择。同情是要的,但普遍的同情是要不得的。平等的观念,在事实上是不可能的,在理论上也是不应该的。”在这里,梁实秋以毫不掩饰的态度,表示不赞同新文学作家以同情和赞美的感情去描写人力车夫等下层劳动人民的生活,乃至被压迫民族的生活。其理由是,人道主义的同情是建立在平等的观念上的,而“平等”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应该的。这样的看法和主张,涉及到新文学描写什么人,表现什么内容的问题。要是按照梁实秋的意见去做的话,势必影响新文学的进步性。因而,它是一种对新文学有害的偏见,是梁实秋文艺观局限性的根本所在。 在论述“印象主义”中,梁实秋认为现在中国文学被印象主义所支配。所谓印象主义,“像柏格森所说,全宇宙无时无处不在变动,文学家所能观察到的自然与人生,亦不过是一些片段的稍纵即逝的影子。印象主义者就在这影子里生活着,随着他的性情心境的转移改换他对自然人生的态度。他喜欢的时候,看着花也在笑,叶也在舞;他悲哀的时候,看着太阳也是灰色的,云彩也是暗淡的。他绝不睁开了双眼沉静的观察人生,他要半闭着眼睛观察人生,觉得模糊的影子反倒幽美动人。文学不是客观的模仿,而是主观的印象了。”于是,中国曾盛行“零乱浮泛”的小诗,而小说则“什九就没有故事可说,里面没有布局,也没有人物描写,只是一些零星的感想和印象”,“只是表现自我的表面”,“肯在章法上用功的很少很少”。这样的看法虽然有嫌对新文学的成就缺乏充分的肯定,但他所作的尖锐指摘却是多少符合实际情形的。因为初期的新文学确实较少成熟之作,大多数作品还是相当粗疏的。基于这样的认识,他进一步指出,“真实的自我,不在感觉的境界里面,而在理性的生活里。所以要表现自我,必须经过理性活动的步骤,不能专靠感觉境界内的一些印象。其实伟大的文学亦不在表现自我,而在表现一个普遍的人性。”这一看法,显然是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观点的运用。 P72-73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