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和《世界成长电影》是姊妹篇。主要介绍的是宽泛意义上的以年轻人的曲折人生经历为题材的影片,全书共收入电影一百四十四部(包括系列电影),欧洲、美洲、亚洲、大洋洲的电影均有收入,由于非洲电影在总体上比较少,所以没有收入。书中比较多地收录了如美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德国、中国、日本、韩国、伊朗等电影大国的青春电影,基本表现了一百年来世界经典青春电影的大致面貌。其中也收录了一些早期黑白片,但以上世纪70年代后的彩色影片为主,尤以最近十几年拍摄的电影为主,因为这类电影的影碟在市场上比较容易找到,对影片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对照影片观赏进行阅读,这也是本书的目的。
本书和《世界成长电影》互为姊妹篇,两本书选取的电影有一定区别。后者主要介绍那些以“成长”为题材的影片(包括儿童和少年的成长故事,也包括有明显时间跨度、反映一个人成长经历的影片),而本书主要介绍的是宽泛意义上的以年轻人的曲折人生经历为题材的影片,全书共收入电影一百四十四部(包括系列电影),欧洲、美洲、亚洲、大洋洲的电影均有收入,由于非洲电影在总体上比较少,所以没有收入。书中比较多地收录了如美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德国、中国、日本、韩国、伊朗等电影大国的青春电影,基本表现了一百年来世界经典青春电影的大致面貌。其中也收录了一些早期黑白片,但以上世纪70年代后的彩色影片为主,尤以最近十几年拍摄的电影为主,因为这类电影的影碟在市场上比较容易找到,对影片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对照影片观赏进行阅读,这也是本书的目的。
永远的莉莉娅
剧情:
故事发生在当代的俄罗斯。女孩莉莉娅非常兴奋,因为妈妈新认识了一个美国男朋友,他答应带着莉莉娅和母亲离开贫穷的俄罗斯。可是那天早晨,莉莉娅听到外面响起汽车声,母亲独自离开了。她追着汽车,哭着喊着不要母亲走。母亲对她说,她以后会来接她。
莉莉娅孤身一个人,交不起房租被赶出来,和一帮流浪儿住在废弃的公寓里。她认识了小男孩维罗亚,两人成为形影不离的好朋友。维罗亚的父母对他不好,缺少温暖的维罗亚终于找到了一位姐姐,他很爱她。生活无着的莉莉娅卖零散的东西度日。她搬到一个早就废弃的苏联时代留下的勃列日涅夫纪念馆里,和维罗亚生活在一起。
社会福利局传唤她,给她看了母亲写的信。母亲在信中说:“莉莉娅是个不受欢迎的孩子,我放弃我的监护权,把她交给社会。”莉莉娅最后的一线希望破灭了,晚上,她把母亲的照片烧掉。因生活所迫,莉莉娅沦为了街头的妓女,每天用自己辛苦赚来的钱为维罗亚买食物。但是维罗亚并不知道她的工作是什么。
后来,她认识了一个叫安雷的男子。因为他的善良和同情心,莉莉娅对他有些好感,两个人恋爱了。安雷说,他可以为她办护照,送她去瑞典工作。莉莉娅非常高兴,可是维罗亚对安雷却没有任何好感。当她办好护照,离开俄罗斯的时候,维罗亚吞下安眠药自杀了。
到了瑞典,莉莉娅发现自己上当了。安雷把她卖给了一个拉皮条的恶棍。这恶棍每天把她锁在屋子里,晚上带她出来,逼她做生意。每天给她的食物只是一杯可乐和一个汉堡。莉莉娅从此过着暗无天日的生活。晚上她和各色人等做爱,她的眼神一天比一天黯淡。
夜里做梦,她梦见维罗亚带着一对天使的翅膀来到她的身边,当她砸碎从俄罗斯带来的圣母像,对生活彻底绝望的时候,维罗亚为她带来生日礼物,鼓励她好好地活下去。她想从高楼上跳下去,维罗亚对她说,死是永远,活是瞬间,要好好活着。
梦醒了,莉莉娅想逃走,结果被老板抓住,毒打了一顿。终于,她登上高架桥,跳了下去。她发现自己多了一对翅膀,维罗亚也在她身边,两个孩子又相会了。
简评:
此片又名《永远的微笑》。曾获2003年荷兰电影节最佳女主角、最佳导演、最佳影片奖。获2002年欧洲电影奖最佳女主角奖并入围最佳影片,代表瑞典参加2003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角逐。导演莫迪森被公认为是瑞典目前最有才华的导演,有人甚至把他看做继大师伯格曼之后瑞典电影的新希望。他最著名的影片《同窗的爱》拍摄于1998年,为他带来了巨大的声誉。这部电影在美国引起巨大的轰动。是为数不多的进军美国的欧洲电影中的一部。这位天才导演可以随意操纵人们的感情,擅长描写痛苦,给人震撼的力量。
影片描写的是俄罗斯的故事,讲述了一个被遗弃的少女的悲惨遭遇,巨大的文化和民族差异没有给影片带来表述上的困难。莉莉娅被母亲遗弃,两个孩子相依为命的感人情节是最打动人的地方。她被骗到遍地黄金的瑞典,却没有得到自己的幸福,而是坠人了更加黑暗的深渊。现实主义的手法对人物命运的描写特别能打动人心,但是本片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它处处闪耀着希望的光芒,代表着善良和希望的天使总是不时出现,年轻的维罗亚带着天使的翅膀,为我们阐述生命的意义。
《滚石》杂志评论道:“莫迪森,一个年轻的瑞典导演,脱离我们熟悉的套路,创造了一个绝妙的东西。”《芝加哥论坛报》则说:“电影结束的时候,我们的心会为莉莉娅燃烧。”
P4-5
青春的冲动、青春的靓丽、青春的浪漫、青春的狂喜、青春的剧痛、青春的坎坷、青春的烦恼、青春的迷茫、青春的畸变……青春的故事总是那么富于戏剧性。一个人的青春是一条曲曲折折的河流,夹杂喜悦、欢畅、美好、哀伤、忧愁、困惑、苦闷乃至绝望和残酷。喜剧和悲剧不断地飞溅出来,苦和乐在每一滴水中相依相偎。
《世界青春电影》和《世界成长电影》互为姊妹篇,两本书选取的电影有一定区别。后者主要介绍那些以“成长”为题材的影片(包括儿童和少年的成长故事,也包括有明显时间跨度、反映一个人成长经历的影片),而本书主要介绍的是宽泛意义上的以年轻人的曲折人生经历为题材的影片,全书共收入电影一百四十四部(包括系列电影),欧洲、美洲、亚洲、大洋洲的电影均有收入,由于非洲电影在总体上比较少,所以没有收入。书中比较多地收录了如美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德国、中国、日本、韩国、伊朗等电影大国的青春电影,基本表现了一百年来世界经典青春电影的大致面貌。其中也收录了一些早期黑白片,但以上世纪70年代后的彩色影片为主,尤以最近十几年拍摄的电影为主,因为这类电影的影碟在市场上比较容易找到,对影片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对照影片观赏进行阅读,这也是本书的目的。
我们在选择时,优先选择在国际三大电影节(戛纳电影节、柏林电影节、威尼斯电影节)和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竞赛中得到大奖的青春片。比如获得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的《瑟堡的雨伞》、《罗塞塔》、《雁南飞》、《钢琴师》、《出租车司机》、《大象》,获得柏林电影节金熊奖的《新鲜的诱惑》、《木兰花》,获得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的《绿光》、《流浪者》、《芳名卡门》、《爱情万岁》,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悲惨的青春》、《大路》、《卡比里亚之夜》、《黑人俄菲尔》、《圆舞曲女郎》等,均已收入本书。另外,获得或入围国际三大电影节和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其他奖项的,也是选择的重点。东京电影节、圣塞巴斯蒂安电影节、桑丹斯电影节、欧洲电影奖、美国奥斯卡奖、美国金球奖、英国学院奖、法国恺撒奖、法国维果奖、德国金碗奖、西班牙戈雅奖、日本电影旬报奖、韩国青龙奖以及法国《电影手册》年度十佳等的评选也是我们考量的依据。一般情况下,我们尽量选择获过奖或获得好评的影片,并在文中加以说明。
本书的选择以文艺片、严肃电影为主,但也有一些通俗剧和喜剧片。涉及的导演既有像布列松、维果、费里尼、德·西卡、维斯康蒂、戈达尔、特吕弗、法斯宾德、侯麦、帕拉杰诺夫、波兰斯基、库布里克、科波拉、阿尔莫多瓦、基耶洛夫斯基、阿巴斯、大岛渚、杨德昌、侯孝贤那样的电影大师。也有擅长拍摄成长电影的一般导演,还包括一些新秀,比如中国导演贾樟柯,他把镜头对准小城镇上的小人物,直击被遮蔽的真实,广受世界电影界关注,本书收入了他的三本电影:《小武》、《站台》、《任逍遥》。
全书在体例上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剧情,第二部分是简评。本书是作者为浙江大学的本科生讲授“世界青春电影”课程而编写的,也可作为广大电影爱好者的参考书。每部电影配DVD封面,便于有兴趣的朋友去寻找相关的影碟。
本书由浙江大学国际文化学系的胡志军、刘翔编著。浙江大学人文学院的陈华、林晓、胡敌也参与了部分工作。由于世界青春电影数量极大,而本书选择有限,所以尽管我们在选择时力求客观,但要完全反映世界青春电影的实绩是不可能的。总体而言,不免有挂一漏万之感。在行文中也可能有不少问题,希广大读者指正。
本书列入2006年浙江省社联科学普及课题项目。
编 者
2006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