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化洲这些文字优美的散记都和犯罪、人性有关,作为一个基层的公安民警,又担任着领导职务,不断地去办案现场,分析案情。场面血腥单调,梁化洲却能透过一个又一个似曾相识的场面,捕捉到一个又一个扭曲的人性。这些扭曲的人性,原本都和我们一样,健康而又普通,因为一次偶然或一时冲动,心理的扭曲使其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是偶然还是必然?梁化洲先生并没有一味地强调犯罪过程和现场,而是通过一个个案件,剖析罪犯的心理、动机和目的,梳理每一个罪犯的心理轨迹。透过犯罪现象,寻找社会的、人性的根源。梁化洲最大的贡献就在于他不是靠猎奇的犯罪过程描写去吸引读者,而是凭借对人的剖析、人性的挖掘,展示生命和人性。
在接下来的岁月里,我仍然不断地走进一个个案件,走进一个个犯罪现场,也走进形形色色的人生里。随着案件的起起落落,我的心也在沉沉浮浮,思索被暴力和血腥压缩成了沉重的叹息。后来,我忽然觉得,仅有叹息好像还是不够的,我要透过这些案件来解读犯罪,思索人生,思索生命,寻找一条复苏人性光芒的途径……
认识—个人,要了解对方的心;想了解对方的心,就要了解他的作品。通过梁化洲先生的文章,走近他,了解他。读了他的这些办案散记,或者是生活思考,了解了梁化洲。他在用—个警察的责任去制止犯罪,用一颗普通人的心体悟着人情、人性,在用一个作家的视角解读着人生。
人 性 问 答
山东南部这座县城实在太小,小得在全国的地图上几乎找不到它的位置,但却小得精致而典雅。因为京杭大运河经过的缘故,城内河流环绕,清流潺潺。小桥,流水,与岸边依依杨柳相映成趣,颇有几分江南水乡的景致。这小小的县城,在城市林立的中国,宛如小巧、婉约的南国女子。
那起曾经轰动小城的凶杀案件就发生在这里,发生在水乡静默的夜晚。惨遭杀戮的是一对年轻的夫妻,他们是属于最先富裕起来的那一部分人。
这是初冬时节,凉风吹来,这座小城显得安详而宁静。商业街道上游人如织,熙来攘往的行人谁也没有注意到一家店铺的卷帘门清晨以来始终处于半打开的状态,没有进行正常的营业,直至这家店主的女儿中午放学回家才发现她的父母已经死亡。因此,我接到报案的时候正是小城居民吃午饭的时刻。
给我通报这个血腥消息的是公安局指挥中心的值班民警,他们在通报中说,报案的是一个女孩,她家住在小城商业闹市区,中午放学回到家里的时候,发现爸爸妈妈在卧室里双双自杀。值班的民警觉得一次死亡两人的事件可不是小事情,在指令辖区派出所出警的同时随即向我报告。我也颇觉诧异,自杀是常有的,可夫妻两人同时自杀,在我们居住的小城还并不多见。现在的年轻人思想前卫,行为极端,可再怎么极端也不能因什么鸡毛蒜皮的小事就去寻死啊?我在赶往现场的时候还在暗自琢磨,这一次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走向死亡的呢?
这是一座临街的别墅式建筑,居住兼对外营业,富丽而典雅,足见死者财力之雄厚。等我赶到现场的时候,猎奇的人群已将那座小楼重重围住,向我投来惊恐、疑惑和希望的目光。显然,突如其来的死亡也撩起了他们好奇的欲望。日复一日的生活好像实在太平淡了,需要不断注入一些新鲜的东西来刺激一下,使人们麻木的神经紧张起来。
我来到位于二楼的死亡现场,试图尽快断定死亡的性质。虽然死者的女儿在报案的时候说她的爸爸妈妈死于自杀,但我在心里始终画着一个大大的问号。当这个案件侦破之后,我曾经就这个自杀的问题询问过那个女孩:面对血腥的杀戮,你为什么轻易判断说是双双自杀呢?她说,原因其实十分简单。她的爸爸妈妈都为情所惑,婚姻生活极不幸福,激烈的争吵是极为寻常的。他们曾经多次流露出自杀的念头,这在她的心灵深处留下了深刻的印痕,以致当死亡真正来临的时候,就有了自杀的判断。在孩子的心里,她的父母已经厌倦了这种平凡的生活,也厌倦了这种没有爱情的婚姻生活。
就是在这种背景下,真正的死亡降临了,降临在这个曾经幸福美满的家庭,使得他们还来不及反思点什么,就匆匆告别了繁华的世界。
死亡现场上的门窗关闭完好,在案件性质还没有确定之前,我不能盲目进入,以免破坏现场痕迹。透过窗户的玻璃环顾现场,我被这残忍的杀戮惊呆了。我隐约发现那具男尸赤裸着躺在席梦思床上,头部被钝器砸得血肉模糊,脑浆溢出之处还插了一根被折断的电视天线。那个女人身穿睡衣,死在地上,头上也是多处致命伤,双手仍然呈现出搏斗和挣扎的姿态,可见死前有过激烈的挣扎和抗争,但最终没有改变死亡的命运。
这样残忍的杀戮,是自杀者自己难以完成的。显然,这是一起典型的凶杀案件。
我在调集侦查员、刑事技术人员和法医快速赶到现场的空隙了解到,死者之一是一个女老板,小巧而娇美,极像轻盈的江南女子。这个女老板三十多岁,在这个小镇上小有名气。她有一个文静的名字,犹如她娇好的身材和容貌——我们姑且就称她为女老板吧,毕竟她已为情所惑,为情而殒命——这是我们在破案后才证实的。另一个死者则是她的丈夫。
一场大规模的侦查,一场正义与邪恶的较量,在小城拉开了序幕。
侦查这样的谋杀案件虽然也不是第一次了,但我的心里还是没底。这些案件侦破的过程,从表面来看似乎大体相同,其实,由于引发案件的因素千奇百怪,因此每起案件都有它不同的地方,都必须因案施策,精心谋划。好在经过多日的侦查,我们准确解读了从各种渠道反馈上来的几百条信息,并抓住了要害,一个有戏的角色终于纳入我们的侦查视野。这是一个谋杀案件,杀手在实施这个血腥杀戮的时候,曾经谋划了好长时间,比照手头上已经侦破的案例反复设计,自以为足以瞒天过海,但最终还是罪行暴露。这里我无意过多地叙述侦破过程的曲折和其间的种种戏剧性冲突,因为我急于走进这个角色的内心世界,走进他的灵魂深处。因为我想得最多的是,对于这个杀手来说,杀戮是否是他唯一的选择呢?如果放弃杀戮,是否还有其他的路可走?他匆匆走向毁灭之路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我甚至想走进他人生的、人性的乃至爱情的领域,探明缘由。
这个即将登场表演的角色就是宝成——女老板形影不离的帮工或日搭档。我们在侦查中听到他俩不少的绯闻,当然,也有女老板其他的风流韵事。但绯闻毕竟只是绯闻,宝成与这个风流的女老板之间到底有什么故事呢?
宝成是被传唤到刑警大队的,这个时候我们还没有充分的证据证明他实施了残忍的杀戮。宝成有些文弱,有些孤寂,甚至还有些恐惧。刚刚发生在他眼前的杀戮,在他心里留下了很重的阴影,他的脸上还有被惊吓过的痕迹。我当即安排两组侦查员轮流对他进行讯问,同时让外围侦查组对他进行全面侦查,包括他有无犯罪时间、犯罪动机等。因为不管是谁作案,他都是我们打开这个案件的一把钥匙,都是我们必须首先排除的对象。
P4-7
优美人生
(代序)
梁化洲先生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见过他,但透过他的文字,我觉得已经和他很熟了。我们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他是公安民警,我是武装警察部队的一员;他在工作之余写与自己生活有关的文章,我也在写和部队有关的作品。年龄也相仿。作为作家,面临着的共同课题就是人性。既然话题相同,我便斗胆说说关于梁化洲和他的文章。
我一直认为,作家写什么题材并不重要,也不赞成把作家细分到哪一类作家。题材对作家来说,只是一个作品中涉猎到的背景,也就是作品中的主人公生活的场景,场景都是为人服务的,生活的主角是人,而非物。
梁化洲这些文字优美的散记都和犯罪、人性有关,作为一个基层的公安民警,又担任着领导职务,不断地去办案现场,分析案情。场面血腥单调,梁化洲却能透过一个又一个似曾相识的场面,捕捉到一个又一个扭曲的人性。这些扭曲的人性,原本都和我们一样,健康而又普通,因为一次偶然或一时冲动,心理的扭曲使其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是偶然还是必然?梁化洲先生并没有一味地强调犯罪过程和现场,而是通过一个个案件,剖析罪犯的心理、动机和目的,梳理每一个罪犯的心理轨迹。透过犯罪现象,寻找社会的、人性的根源。梁化洲最大的贡献就在于他不是靠猎奇的犯罪过程描写去吸引读者,而是凭借对人的剖析、人性的挖掘,展示生命和人性。由此,他的作品和大多数同类公安题材的作品就有了本质的区别,是严肃文学和通俗文学的区别。
作为一个公安机关的基层领导,能从文化的、人性的角度去洞察犯罪,去看待犯罪人,这是那些困惑者的幸运。如果各行各业的基层,能够出现更多的梁化洲,用一种体恤的悲情,用责任和人性,用文化和良知,去对待自己的工作,我们的生活将会是怎样?
认识—个人,要了解对方的心;想了解对方的心,就要了解他的作品。我是通过梁化洲先生的文章,走近他,了解他。读了他的这些办案散记,或者是生活思考,我了解了梁化洲。他在用—个警察的责任去制止犯罪,用一颗普通人的心体悟着人情、人性,在用一个作家的视角解读着人生。
我为能有这么一个同道者而感到欣慰。他用心在书写着自己的优美人生。
石钟山
二00六年三月二十一日
石钟山:著名作家。现供职于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政治部,从事专业创作。根据其小说改编的电视剧有《激情燃烧的岁月》、《军歌嘹亮》、《母亲》、《幸福像花儿一样》、《遍地英雄》等。
在人性的废墟上沉思
如果说我走进公安机关实属偶然的话,那么,现在拿起笔来写这本书,则是一种必然。早年我一路跋涉进城读书的时候,还没有多么远大的理想,更没有想到过要当一名威风凛凛的人民警察———那年高考之后,班主任刘明经老先生代为填报了人民警察院校的志愿。在老师的心目中,警察的职业或许更适合我。也就是老师的这一闪念,从而决定了我一生的命运。为此,我真的应当感谢我的恩师!20多年的光阴,在血与火的考验中匆匆过去了。作为在基层公安机关从事刑事侦查工作的公安局长,当我一次次走进现场,一次次目睹血腥杀戮的时候,常常会不由自主地反思着人生,思索着人性的美与丑,并试图透过这些血色,追踪悲剧的源头。我想,是那些血腥的刑事犯罪,是那一幕幕残忍的杀戮,让我学会了站在另一个角度看社会,看人生,也让我不由自主地去思索生命,思索人生,思索爱情。
我经历过许多案件,特别是那些血腥杀戮的案子,在我心中留下了一些难以磨灭的印痕。透过这些迷离血色,我看到了人生的悲哀,看到了生命的脆弱,也看到了人性的残忍。虽然我也知道,这不是人生的主流,这只是极端的个例。但是,面对杀戮,面对血色,我还是陷入沉思之中,悲叹那一个个生命的陨落。这个时候,疑问经常像夏天的藤蔓,爬满我心灵的角角落落,我在想,这类悲剧,为什么会不断地重演呢?那么,他们除了血刃相向,就没有更好的方式去化解内心的矛盾了吗?
我也清醒地认识到,任何犯罪,都是各种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都是他们内心矛盾的综合反映。是一种长期蓄积的茫然和困惑,在诱导着他们一步一步踏上血腥之路。可是,谁又能为这些困惑的魂灵指点迷津,从而走出困惑呢?
其实,这许许多多的为什么,同时也在困扰着我。当这些困惑在不经意间成长起来,徘徊心中,挥之不去的时候,我陡然感觉到了人生的沉重。于是,我就想带着这些困惑,与广大的读者交流和对话。或许,这样就可以减轻我内心的压力了。
我想起了曾经震撼我心灵的一起案件。
记得那是一个麦收的时节,郊区的一个村庄发生了一起凶杀案件。破案之后证实,是这家的男人,杀死了自己年轻漂亮的妻子和三个聪明可爱的儿子。这就是我书中“悲情”一文里所写的那个案件。
我在现场里找到了死者生前的照片,他们的笑容却依然灿烂。我所能看到的,是洋溢在他们生前的幸福,是他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在这里,我怎么都找不到关于灾难和毁灭的踪迹。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灾难,我忽然想到了庞贝古城,想到了庞贝人的辉煌和悲哀。但是,那是一场意外的天灾,是不可抗拒的灾难毁灭了庞贝所有的美丽,以及庞贝灿烂的文明。可发生在我眼前的惨剧呢?这是人类自己的杰作,是一个曾经慈爱的父亲,曾经海誓山盟的丈夫,亲手毁灭了这美好的一切!
在这之后的日子里,我始终沉浸在这悲哀的氛围里难以自拔,带着厚重的思索走过了整个案件———对生命,对人生,对爱情……
接下来的岁月里,我依然不断地走进一个个案件,走进一个个人生。在不断重复的悲剧面前,我似乎已经麻木了。可是,思索却一直没有停息。不过,这些思索已经被压缩成了沉重的叹息。
有一天,我忽然觉得,好像仅有叹息还是不够的。于是我就想追问,这些悲剧的源头在哪里,包括那些暴力的来去踪迹,于是也就有了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个作品。
刚刚拿起笔来,许多往事奔涌而来。
因而我说,好的侦破谋略也是战斗力,也是生产力,它结出的是良好的社会效应这颗果实。我在本书中对这个思路有过仔细的描述———在一起杀死四人的案件中,先期到达的侦查人员,对群众反馈的线索没有精确地把握,曾被大众化的舆论所误导了。如果后来的侦查者,再继续沿着这个思路实施侦查,后果将难以预料。因此说,思路决定出路,侦查也是如此。
在这个作品中,我还对处于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犯罪问题给予了很多的关注。我在思索这么一个问题:那些生活中的弱者,是怎么由一名平凡、普通的自然人,变成一个社会罪人的呢?我想,这里面既有他们自己主观的因素,同时也还有社会的原因。
其实,按我原初的想法,这个散记是致力于揭示犯罪的走向,揭示犯罪脉络的。在这个系列里,我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无论是什么样的犯罪人员,首先他是作为一个自然的人,而存在于社会上的。犯罪是他们内心困惑和矛盾的产物,是一种病态的心理因素在起作用。一些刑事犯罪人员,在他们没有实施犯罪之前,并不都是天然的恶魔。
我常常站在人性的废墟上沉思。
于是,我就用了相当的篇幅来解读犯罪,思索暴力。同时也在思索着人性,思索着社会。思索和解读的目的就是为了找到破解的方略,找到复苏人性光芒的途径,而不是为了猎奇。当然,我们现在还没有能力杜绝犯罪的发生。但是,对于有效地遏止犯罪的多发态势,还是应当有所作为的吧?对于这个问题的关注和探索,其实就是为了减少犯罪,就是为了营造更加和谐的社会环境。
带着这个美好的愿望,我完成了这个系列,但愿我的这一美好的愿望能够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