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本书为“中国各体文学理论史丛书”之一,原名为《中国诗学思想史》。本书侧重于在学术、文化思想流变的背景上考察诗学思想的流变。循此方针,在具体展开上,既严格依照诗学思想发展的历史顺序,也力图体现在其内在的逻辑进程。
总序(徐中玉)
导言:中国诗学思想的逻辑发展
一、小引
二、文化思想与诗学思想
三、汉学与宋学
四、情礼冲突与情理冲突
五、诗骚之辨与唐宋之争
六、中密与杜甫
上篇 情礼冲突(先秦-唐)
先秦第一章 诗以言志
一、题解
二、通论:以用说《诗》与诗学之发生
三、诗人的创作自诉
四、从“诗言志”到“诗言道”
五、从“断章取义”到“以意逆志”
六、“比兴”观念的萌芽
七、“天”:庄子的“潜诗学”
八:骚人的创作自诉
汉代第二章 主文谲谏
二、通论:以“经”解《诗》与诗学之演进
三、时世——情志——美刺
四、“比兴”说
五、《诗》“经”精神
六、宗经辨骚(一)
七、宗经辨赋
魏晋南北朝第三章 缘情绮靡
二、通论:庄老玄学的流行与诗学之突破
三、生命悲感与感物兴情
四、“缘情绮靡”说的提出与发展
五、“兴”义的演化与缠夹
六、“神与物游”:创作构思论
七、“穷情写物”:艺术传达论
八、声律、对偶、用典
九、古今之争与情礼冲突
十、刘勰等人的调和折中
十一、宗经辨骚(二)
十二、从“清虚”到“清靡”
隋唐第四章 复变之道
二、通论:三教并行与诗学之分化
三、“复”:政教意义的再强调
1.“人文化成”与“六义比兴”
2.宗经辨骚(三)
3.“兴寄”与“风骨”
4.乐府体貌,《诗》“经”精神
四、“变”:诗美的新探讨
1.“绮靡之功”与“文外之旨”
2.“兴象”与“象外之象”
3.“境”与“境生象外”
4.“味”与“味外之旨”
五、中唐诗学思想的异变
1.从“尚情”到“尚意”
2.杜甫的诗论及其诗作的示范意义
3.“以文为诗”与韩愈的诗学思想
4.“咏性不咏情”:白居易诗学思想的另一侧面
下篇 情理冲突(宋-清)
宋元第五章 技进于道
二、通论:理学流行与诗学之转折
三、江西诗学的准备期
1.朱初非难“九僧”、“西昆”的角度
2.“古淡”:宋代诗学基调的奠立
3.崇陶尊杜:宋代诗学的两个支柱
4.李杜优劣论
四、江西诗学的流衍期
1.苏轼:一个参照系统
2.江西诗法的底蕴
3.“活法”与“参悟”
五、江西诗学的蜕变期
1.江西诗学的自赎
2.“工夫在诗外”:陆游、杨万里走出江西
诗学的道路
六、江西诗学的逆反期
1.不绝如缕的非难者
2.叶道与唐音的复倡
3.严羽的意义
七、江西诗学的余流期
1.方回与江西诗学的余波
2.元代诗学的宗唐趋向
明代第六章 拟议变化
二、通论:心学流行与诗学之深化
三、一代诗学的逻辑起点
1.从师古到盛唐高标的确立
2.从以声论诗到“格调”说的奠定
3.“拟议变化”说的初露端倪
四、“拟议”下的“变化”
1.“拟议变化”说的提出
2.“筏喻”之争
3.“四务”与“三会”
4.“广其资”与“参其变”
5.“悟”与“兴”
6.“有物有则”与“无声无臭”
五、“变化”而不离“拟议”
1.穷态极变
2.穷神知化
3.“拟议变化”说的总结
六、由“真性灵”求“真变态”
1.异端思潮
2. 时与变
3.“但抒性灵,不拘格套”
4.趣
七、“拟议变化”的新倾向
1.“灵”与“厚”
2.“兴”与“韵”
清代第七章 祧唐祢宋
一、题解————
二、通论:清代“实学”与古代诗学思想之终结
三、“祢宋”诗学的滥觞
1.对前代诗学思想的反拨
2.主“变”:“祢宋”诗学的理论基础
3.“万古之性情”
4.理与识
5.情意与比兴
四、“神韵”与“格调”:康乾之际的“盛世雅音”
1.“一代正宗”王士稹
2.“神韵”说
3.“格调”说
4.“祢宋”诗学的发展
五、潜移暗转:“性灵”与“肌理”
1.从考据学说起
2.“性灵”说
3.“肌理”说
六、今文经学的兴起与“祢宋”诗学的鼎盛
1.今文经学与经世致用的诗学思想
2.“祢宋”诗学的泛滥
3.“宋诗派”的诗学思想
4.刘熙载
晚清第八章 接木移花
二、通论:“西学东渐”与中国传统诗学之近代转化
三、“更搜欧亚造新声”的“诗界革命”
四、“诗界革命”与“祢宋”诗学的联系
五、“同光体”的诗学思想
六、早年鲁迅对“摩罗”诗魂的呼唤
七、王国维的诗美学
八、余论
主要参考书目
再版后记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