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值得中学生、学校语文老师以及学生家长一读的书。书中提出了学生作文素质的问题,详细阐述了构成作文素质的四大要素——感“知”、读“知”、认“知”、述“知”。并根据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教育学生学会自己去观察生活,感知生活,寻找和把握作文之“源”;同时作者以新闻人的视角,强调中学生应多读书,不仅要读文学,还要读哲学、历史、法律、科学等。
这也是一本通俗易懂的书。书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用自身新闻工作者的工作实践和一些优秀、典型的作文实例,深入浅出地加以评析,指出了中学生作文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让人在故事性、趣味性的叙述中获得知识。
直击作文核心要素:按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完全解读提升作文素质的四大要素——感“知”、读“知”、认“知”、述“知”。
提升作文最优方案:以新闻人的视角,启迪学生从阅读中、生活中学习作文的方法,掌握作文的素材,寻找和把握作文之“源”。
突破作文成功升级:根据中学生作文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出要着力构建学生认知的知识结构,阐述了学生应具备的认知能力、应掌握的认知方法和应遵循的认知原则,还介绍了中学生常用的写作文体和方法。
假如地球没有引力
今天的作文课上,老师给我们表演了粉笔的自由下落过程——只见他拿着一支粉笔,一折两段,而后一松手,粉笔便立即落到地上。
由此,我想:用物理知识解释,粉笔是由于地球的引力才自然下落的。
“假如地球没有引力?”我一下子觉得这个想法幼稚可笑,可又觉得这个问题也有探究的必要,于是便胡思乱想了起来。
首先,从人的活动说起,假如地球没有引力,人就整天在太空飞个不停,想停下来双脚着地更不容易,恐怕用铁丝拴住都很困难。再说,飞来飞去,到了高空,氧气紧缺,呼吸都成问题……用胶水去粘,可能吗?
再说,那时我们吃东西怎么办?能不能咽下去都是问题,含在口里总不是办法吧。
如果真的那样,老师用完的粉笔头也会满天飞舞,我们也就无法像现在这样坐在教室里安心学习了。
唉!真是越想越怕。
(k12教育论坛 作者:张曼)
这是一篇想象作文,是由观察_知识一想象_知识而产生的作文。作者通过观察老师的“奇异的动作”后,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通过假设产生想象,感“知”到了假如地球没有。引力的可怕世界;值得赞赏的是,即使是想象的可怕世界,作i者也是用知识来构成:如地球没有引力,人就会在高空飞来飞去,到了高空,氧气紧缺,呼吸都成问题,那样的话,吃东西怎么办?能不能咽下去……试想,如果不懂得物理学中关于地球引力的知识,不懂得高空中氧气稀缺的知识和人体生存需要的知识,这篇作文会存在吗?所以,观察与知识始终是一个共同体,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作用。它们的关系是:观察可以获取知识,并以知识为支撑;知识可以促进观察,使观察更加深刻和理性。通俗地说,没有观察,难以获取知识,而没有知识,观察也难于发挥。因此,同学们要作好文,就必须在深入观察与知识储备上下功夫。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观察老师,我们就可以感“知”现象,获取知识,进而把握事物的本质,丰富作文的素材。
二、观察同学,从同学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去感“知”。
先从同桌开始,再到同组的同学,再到全班甚至全校的同学。这是由点到面的观察。从同学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中我们可以感知学校的生活,从同学的每一点变化中,我们可以感知社会的变迁。因为同是学生,感同身受,这样的感“知”更为直观、真实、生动。
P6-7
手捧着这20万字书稿,我为之感动。这是一位年轻的、有责任感的新闻记者对广大中学生的关怀!
刘照丁是自学成才的,他高考落榜,历经坎坷,始终不忘学习,无论做农民还是机关干部,坚持工作学习两不误,用劳动和知识丰富自己的人生。在从事新闻工作的十多年里,他深入采访,辛勤笔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已在《人民日报》、《新华社》、《南方日报》、《羊城晚报》、《韶关日报》等报刊发表文章1000多篇累计达100多万字,其中有30多篇作品在全国和全省的评比中获奖,有10多篇论文在《新闻战线》、《中国记者》、《中华新闻报》、《岭南新闻探索》等国家和省级理论刊物发表或在全国研讨会上交流获奖,被评为广东省劳动模范,广东省优秀青年新闻工作者,广东省宣传思想战线“十、百、千工程”第二层次优秀人才,广东省自学考试优秀毕业生一等奖,韶关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事迹先后被《南方日报》、《光明日报》宣传介绍。更难能可贵的是,他没有因为取得了这些成绩而骄傲自满,他仍在为社会的发展进步不断地努力。他说:“提高国人文化素质,应从中小学生抓起。作为新闻工作者负有不容推卸的责任。”正是这种社会责任感,使他排除杂念,心无旁骛,用了两年多的业余时间,完成了这本与中学生谈作文的书。
这是一本值得中学生、学校语文老师以及学生家长一读的书。首先,书中按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提出了学生作文素质的问题,详细阐述了构成作文素质的四大要素——感“知”、读“知”、认“知”、述“知”。其次,书中根据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从作文从哪里来谈起,教育学生学会自己去观察生活,感知生活,寻找和把握作文之“源”;这就与一些语文老师在课堂上教学生作文之“术”的教学方法有了较大的区别。第三,书中以新闻人的视角,强调中学生应多读书,不仅要读文学,还要读哲学、历史、法律、科学等;尤其是提出让新闻进中学课堂的问题,认为读新闻可以让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增强辨别是非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并推荐出中学生必读新闻精品80篇,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同时让学生从中学习作文的方法,掌握作文的素材,更是本书的创新。第四,书中根据中学生作文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出要着力构建学生认知的知识结构,阐述了学生应具备的认知能力、应掌握的认知方法和应遵循的认知原则,这是作文素质的较高层次。最后,书中还介绍了中学生常用的写作文体和方法。
这是一本通俗易懂的书。书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用自身新闻工作者的工作实践和一些优秀、典型的作文实例,深入浅出地加以评析,指出了中学生作文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让人在故事性、趣味性的叙述中获得知识,体现了作者的作文功力。
愿这位年轻的、有责任感的新闻记者的思想能点燃你作文智慧的火花,帮助你走上作文成功之路。也祝愿这位年轻的、有责任感的新闻记者文笔更加成熟,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我没有为他人文章作序的水平,说点感想,仅供参考。
2005年7月18日
(一)
家有学子,教作文成了父亲义不容辞的责任。
儿子读小学时,每次老师布置作文,总是愁眉苦脸,回到家便问这问那,但启发他的思路时,又总是说:“老师不是这样说的呀!”为了说服了他,我费了许多脑筋。
那天,儿子又问了:“老爸,老师要我们记一件有意义的事,怎么记呢?”
“你先想一想你头脑中有多少件有意义的事吧!”
“什么是有意义的事呢?”
“就是你所见所闻的能给你启发、能引起你思考、能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事情。”
儿子陷入了沉思中。
一个多小时后,儿子写出了作文,题目是《记一件有意义的事》,写一个星期天他到姐夫承包的鱼塘里钓鱼的事。应该说这篇作文语言是通顺的,叙事是清楚的。更可贵的是作文写出了事情的意义:通过钓鱼掌握了鱼的习性,懂得了做任何一件事情都需要专心和耐心。我肯定了他的思想,但对作文的题目却提出了修改的建议,理由是没有特点,不能反映作文的主题。可儿子说,“这是老师出的题目,不能改变的!”我左说右说,仍无济于事。
作文交上去了,过了一天发回来了。这天,儿子一进家门就说:“老爸,你说得对呀,老师的意见同你一样!”
这时,我鼓励儿子把这篇作文的题目改成《钓鱼》,寄给了深圳《红树林》杂志,过了两个月竟然发表了,还寄来了20元稿费呢!
从此,儿子对作文热衷起来,作文也就成了我们父子间交流的桥梁。
(二)
儿子喜欢作文,做爸爸的当然高兴了,选一个星期天便带着儿子跑遍了市区的几个书店,买了许多作文书回来,主要如《作文妙法大全》、《获奖作文秘法大全》、《话题作文技法大全》、《新概念作文大全》等等。抱着对儿子负责的态度,我开始认真地研究这些作文书,但研究来研究去,发现这些作文书不对劲。一是这些作文书大部分是教学生作文之“术”,诸如怎样写记叙文,怎样顺序、倒叙和插叙;怎样写议论文,什么是论据、论证等等,但却忘了教学生怎样去把握作文之“本源”,忘了教学生怎样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认识生活的本质;二是这些作文书投机取巧,有的改头换面,有的杂乱无章,有的干脆就搜罗一些学生的所谓优秀作文汇编成册,鱼目混珠。这样的作文书只能是误人子弟啊!
有了这样的看法,我只好自己带儿子到书店去选书。真是不进书店不知天下事,只见这里学生的课外辅导读物琳琅满目,已成超市。我静下心来仔细寻找、翻阅,结果发现很多是介绍作文“术”的。于是,我对儿子说,这样的书还是别读为好。儿子问为什么。我一时也说不清楚,突然想起《杀龙妙技》的故事,便用这个故事作了回答。我说,古时有个叫朱评漫的人,为了学会一项特殊的本领,花了许多钱拜师学艺。3年后他学成归来,人家问他学了什么,他兴奋地告诉人家他学会了杀龙妙技,他手脚并用演示给人家看:怎样按住龙头,怎样踩住龙尾,怎样从龙颈上开刀。逗得大家都笑了。这时有人就问他:“什么地方有龙可杀呀?”朱评漫这才恍然大悟,原来世界上根本就没有龙。我告诉儿子,离开了生活本源的作文之“术”就等于杀龙妙技一样是毫无用处的!
(二)
怎样教作文?这是从书店回来后一直萦绕在我头脑中的问题。利用业余时间,我开始研究中学生作文问题。
研究中学生作文问题,首先要研究中学语文教学问题。经过长期探索,国语教学已取得许多好的方法,也造就了一批国学泰斗。但不可否认,存在问题也不少。最近就读到一位语文教学工作者的体会文章,她说:“作为一名语文教学工作者,我的心情十分沉重,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们的语文教学变成了这样一个训练的工厂。更令我不平的是,语文竞也有‘标准答案’,不要说在《诗刊》工作的父亲做不对女儿的两个词语题,就是王蒙在做几套标准语文试卷时,最好的一份也才60分,这似乎有些不正常了。”她讲了这样一件事,“有一道语文填空题,‘雪融化后是 ’,有个小女孩填了‘春天’,多么富有创意的答案呀!可老师却无情地给了她一个‘×’,因为标准答案是‘水’。”瞧瞧这样的语文教学,教出来的学生能是什么样子的呢?难怪有人说现在有些学生的作文像“八股”,这不是学生的错啊!
面对这些问题,家长埋怨,专家批评,教师则无可适从。其实,对这些问题教育部门心中是有数的,教育部《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学生写作时要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要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要“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同时又指出,要重视对学生写作材料准备过程的评价,强调“不同学段学生的写作都需要占有真实、丰富的材料,评价要重视写作材料的准备过程。不仅要具体考察学生占有什么材料,更要考察他们占有各种材料的方法。要用积极的评价,引导和促使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谈、阅读、思考等多种途径,运用各种方法搜集生活中的材料。”可见,作文素质教育已清晰地摆在了人们的面前。
通过以上研究,我感觉教中学生作文,远远不是一些作文书所强调的作文之“术”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帮助他们提高作文素质的问题。
基于这样的认识,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作为一个孩子的父亲,我觉得有了一种责任。我想用新闻人的眼光,用新闻生动、真实的语言和丰富的实践,深入浅出地与他们谈谈这些问题,增强他们对作文的兴趣,让他们真正懂得怎样感知生活、怎样获取知识、怎样认识问题、怎样表现生活。我希望通过谈问题,帮助广大中学生提高作文素质,也希望这样能对老师教育学生、家长辅导孩子有所帮助。
我把这些想法对已升至中学的儿子说,儿子果然觉得有趣。他传达给他的同学,同学也津津有味。他说:“同学们都想看你写的书呢!”
(四)
基于以上情况,历经两年多时间,终于有了这些文字。由于本人水平有限,加上成书时间仓促,书中错误在所难免,诚挚地欢迎各位批评指正。书中参考了部分资料,包括一些网络资料,已在书中注明,表示感谢。但也有一些资料因作者和地址不详,未能一一标注,深表歉意。
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了许多专家、老师和朋友的热心指导,著名作家、《欧阳海之歌》作者、德高望重的金敬迈老人为本书作序;21世纪出版社社长、总编辑张秋林,韶关军分区参谋长陈晓虹,共青团韶关市委书记、市青年联合会主席王晓梅、乐昌市市长陈波以及韶关市教育局、广东北江中学、韶关市田家炳中学有关领导和一些有教学经验的语文老师、还有韶关日报社的一些同仁对本书的写作给予鼓励和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最后欢迎各位老师、同学以及家长来函,共同就中学生作文的课题作进一步探讨,我的电子邮箱是:sglzd@163.com。谢谢大家!
刘照丁
2005年7月28日于韶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