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九号房/吴尔芬犯罪心理小说系列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吴尔芬
出版社 朝华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2006最受关注的监狱不说,吴尔芬犯罪心理小说系列,一间看守所号房你死我活的殊死搏斗,一个无期徒刑犯精美绝伦的复仇计划。黑幕、变态、残酷、惊声尖叫的阅读,谋杀、逃亡、复仇,环环相扣的悬念,监狱小说的扛鼎之作,震撼文坛的经典巨著!作者在号房生活两百天,创作历时九年、十易其稿。真实第一,好看第一。

内容推荐

  在九号房,大学生梅小如受尽了屈辱和折磨,直到掌握父亲蒙冤真相的帮主关了进来,苦难才告一段落。九爷是凌驾于牢头之上的号房老大,他的精明和怪癖让人望而生畏,为了帮助梅小如在九号房站稳脚跟,九爷把牢头送进了地狱。九爷和梅小如通力合作,使用种种超乎想像的过人手段,撬开了帮主的嘴,一点一点掏出梅健民蒙冤的证据。九爷有一个完美的杀人计划,要靠梅小如越狱才能完成,那么,九爷的仇人是谁?又是谁陷害了梅健民?更为重要的是,一个文弱书生是如何越狱的?他能为九爷报仇雪耻吗?

目录

第一部分 牢狱之灾

 一 初入牢房

 二 磨难

 三 往事

 四 较量

 五 星期五

 六 帮主

 七 依靠

 八 遗失的剃头刀

第二部分 复仇计划

 九 汤圆

 十 小鸟和牢头的恩怨

 十一 我要当牢头

 十二 牢头的劫难

 十三 新娘与刀疤

 十四 新格局

 十五 王苟的婚姻

 十六 新人独眼

 十七 帮主的反抗

 十八 暗中较量

 十九 钱单风波

 二十 转折

第三部分 水落石出

 二十一 暗杀

 二十二 黑脸

 二十三 帮主的阴谋

 二十四 检讨

 二十五 排水系统改造

 二十六 皇上的冤情

 二十七 炸鱼

 二十八 交通的自由

 二十九 钟书记

 三十 突围计划

 三十一 神秘的九爷

 三十二 真相

后记 谁是罪犯

试读章节

没有应答。在沉默的一瞬间,小如的目光战战兢兢地巡视环绕他的陌生脸孔,不等他辨别清楚,哄堂大笑就不可抑制地爆发了。笑声像风浪那样袭击矮小单薄的梅小如,他一下就被打懵了,刚刚建立起来的一点点信心顷刻就土崩瓦解了。

趿一只拖鞋、两手空空的梅小如惊慌失措地背靠铁门站着,由于他的样子过于惊恐而滑稽,笑声因此延绵不断。有两个人没笑,小如注意到了:

一个人盘腿坐在角落的被褥上,他不但没有剃光头,而且头发梳理得井井有条;另一个像马一样被别人骑在胯下,由于四肢着地,因此费劲地仰起脸。小如看见,他满脸的老年斑,门牙缺了两颗,短发花白,嘴角挂着一串伸缩自如的口水,目光是呆滞而茫然的。

这时,骑在老人身上的年轻人用手势命令大家安静,“你们不准笑”,他严肃地说:

“这不是我的乖儿子进来了吗?”

年轻人的话又引起一片大哗,但所有的笑容立即就被一声问候僵持在脸上,角落打坐的那位突然说:

“副所长,你好!”

大家抬起僵硬的笑脸转向监窗,钢筋把狱警死寂阴郁的脸切割成了两半,小如知道了,送自己进号房的狱警原来是副所长。副所长就像大理石雕像那样瞪住他们,嘴唇和眼睛纹丝不动。

九号房的平静让人透不过气来,它被八号房的喧哗衬托得十分怪异,直到副所长的脸从监窗莫名地消失,号房里才渐渐恢复生机。

打坐的那位仍然双手摆在膝上,掌心朝上、自然张开,就是书刊上常见的气功大师的那种姿势。只是他并没有眼观鼻、鼻观心,而是面带笑容地注视着梅小如。打量一番后,他伸手捋一捋薄薄一层紧贴头皮的黑发,想了想,然后左手一撑墙壁,悠悠地立起身,悄无声息地走到小如面前。在撑墙起立的短暂时间里,小如发现他的左手只有四个指头,准确地说是左手的食指不见了。他的个子本来就高挑,又是站在通铺上,小如首先看到他的衬衣和裤子干净洁白,裤管上的褶痕刀锋般的清晰,还有雪白的袜子,一尘不染。

“晚上好。”

他的问候礼貌而含蓄,有教养的声音里含一点沙哑。小如抬起头,在目光相遇的一刹那,突然感到对方凝视自己的眼神发出坚硬的威慑力。他俯瞰着小如,咧嘴一笑说:

“我们有缘哪,也许在梦中,也许在前世。”

他那张红红的嘴轻微地扇动,露出又白又细的糯米牙。说话的时候,鲜红的嘴唇就像从周围的一片白中过滤出来,使整个脸部悬浮在衬衣的白领之上。

年轻人一挺上身,老人于是往前爬了几步,年轻人拍打拍打小如的脸说:

“你知道他是谁吗?那是我们的九爷。我都忌他七分,你竟敢不理他,好大的胆呀!”

“你们好。”

小如听不见自己的话,只听到全身的血液在奔涌流动。九爷背剪的双手这时松开,稍稍一扬,右手掌就盖住了小如的脑袋,小如的头皮立即感受到了手指的细长、柔软、冰凉。

“告诉我,”九爷温和的声音从头顶覆盖下来,“为什么要喊爸爸?”

“不知道。”小如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要说不知道,但事实上他就是这么说了。

“令尊也被关进了牢房?”

“没有。”

“他的牢狱之灾从何而起?”  “我喊错了。”

“不能错。”九爷一声长叹说,“做人什么都能错,就是不能喊错爸爸,不能,绝对不能。”

小如感到头上的手掌开始摩挲,九爷继续提问,“好了,告诉我,令尊是何时进宫的?”

“没有。”小如自己的声音空洞无物,“他真的没有进来。”

“不能撒谎,一个读书人怎能撒谎呢?”九爷弯下腰,小如的耳轮感受到一股温热的气息,灌进耳朵的声音却是轻悄的:

“我知道你是个大学生,一切我都感觉到了,凭着某种隐秘的节拍。”

小如意识到手心有点潮湿,估计是冒汗了,他嗫嚅着,想说什么却又不清楚自己应该说什么。

“要经历。”九爷抽开摩挲小如头顶的手掌,改为托住他的下巴,“你看着我的眼睛,我有重要的话跟你说。人生不是学习出来的,也不是想像出来的,更不是谈论出来的,而是经历出来的。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说实话,只有说实话的人才能活在真实中。你的如意算盘打错了,错在哪里?

P4-5

后记

            谁是罪犯

1996年从夏天到冬天,我都是在看守所的九号房度过的。人还没有出来,朋友们就知道我要写一部关于犯罪心理的小说了。号房的铁门为我打开一扇认识人性的窗,这扇窗宛若潘朵拉的魔盒,或者所罗门的魔瓶,一旦打开就难以关闭。这是一扇灾难之窗,所有的温情、浪漫、尊严,一夜之间就彻底破灭。

然而,一直到九年后,小说才得以成稿,跟那些高产作家相比,我感到羞愧。200天的号房生活,帮助我理解了悬念大师希区柯克的话,“罪犯通常都是相当平庸的人,而且非常乏味,他们比我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那些遵纪守法的老百姓更无特色,更引不起人们的兴趣。罪犯实际上是一些相当笨的人,他们的动机也常常很简单、很俗气。”

在我看来,再也没有比“罪犯”这个词更为笼统的称谓了。试想,把贼眉鼠眼的惯偷、稚气未脱的强奸犯、人格变态的杀人狂、道貌岸然的腐败官员、失手伤人的憨厚农民关在同一间号房,他们有任何共同之处吗?没有。

路人皆知,生死与爱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其实,罪与罚也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人类自从有文学以来,罪与罚的主题就成为文学的源头,几乎所有叙事和戏剧文学,只要描述社会环境中的异常,都会涉及某种形式的犯罪。在荷马笔下,那些古希腊的英雄们几乎个个都有违法乱纪的犯罪行为,或谋杀、或强奸、或偷盗,可以说,众神身上浓缩了人类犯罪的原始记忆。

我国历来有荀子的“人性恶”与孟子的“人性善”之争。孟子主张“人之初,性本善”,认为人的恶性是后天的环境造成的。这种观点被普遍接受,“孟母三迁”的故事也因此被广为流传。在西方,随着现代科学的兴起和工业化的推进,人们的物质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19世纪的西方呈现一派经济繁荣、国泰民安的祥和气氛,最能悦人眼目的莫过于物的丰富了,包括不少基督徒在内的知识分子,对世界的前途抱着十分乐观的态度。当时的人们普遍认为,只要不断提高生产水平、发展经济,就可以生活得更幸福;只要大力普及教育,使人人都能分辨善恶,人类社会就可以日臻完善,人的罪性也将随之根除。然而,20世纪先后爆发的两次世界大战使迷醉的人们目瞪口呆,屠杀中暴露无遗的人性的暴虐、凶残,把人们的关好憧憬击得粉碎。

于是,我们开始谴责罪犯的暴行,有了严格的法律,有了监狱和死刑。在将那些犯罪的人摒弃在公众视野之外的同时,人们将医治犯罪的希望寄托在了惩罚上,却忽略了对犯罪原因的探讨和追究。然而,这些犯罪的人不是怪物,更不是天外来客,他们是我们这个社会的一员。

《路迦福音》说,“除了上帝,没有人是良善的。”《罗马书》说,“世人都犯了罪,亏缺了神的荣耀。”其实,当我们的始祖亚当偷尝禁果的时候,罪就深深地植入人类的内心了。人里的罪,指的是罪性,有了罪性,才有罪行。该隐杀了他的兄弟亚伯,耶和华神命定该隐必流离飘荡在这地,人类的刑罚开始了。为什么律法使人知罪,却不能制止人犯罪?原因就在于,我们是先有罪然后才有律法的。比如先有杀人再有刑法、先有乱性再有婚姻法、先有砍划再有森林法、先有侵权再有保护法,只是律法没有颁布之前,我们不知道这是犯罪罢了。可见犯罪在前、律法在后,也就是说,有没有律法人都要犯罪。司法总是跟证据挂钩,没有证据就等于没有犯罪,法庭上控辩双方展开的无非是关于证据有无的争执。这就产生一个问题,你敢说你是个正人君子吗?你敢说你比那些留下证据的人更纯洁吗?

《约翰福音》记载,文士和法利赛人带着一个行淫时被拿的妇人来,叫她站在当中,就对耶稣说:“夫子,这妇人是正行淫之时被拿的。摩西在律法上吩咐我们,把这样的妇人用石头打死。你说该把她怎样呢?”他们说这话,乃试探耶稣,要得着告他的把柄。耶稣却弯着腰,用指头在地上画字。他们还是不住地问他,耶稣就直起腰来对他们说:“你们中间谁是没有罪的,谁就可以先拿石头打她。”他们听见这话,就从老到少,一个一个地都出去了,只剩下耶稣一人,还有那妇人仍然站在当中。耶稣就对她说:“我也不定你的罪。去吧!从此不要再犯罪了。”

是啊,我们要指证别人的罪千容万易,要承认自己的罪却千难万难。

所以,犯罪不是起源于环境不好,而是起源于人性的败坏。人们因为各种原因犯罪,对生命的迷恋、对金钱的贪婪、对情欲的渴望,或者是为了所谓的“正义”。“温饱思淫欲,贫寒起盗心”,可见犯罪跟贫富没关系,只是不同的人犯不同的罪。一个铁一样的事实是,现在,每个人的日子都比以前好过了,罪行却空前地泛滥开来。九号房里只有“皇上”是清白的,然而,正是这个清白的人却不明不白地在九号房关了几十年,并且沦为牲畜,成为罪大恶极的牢头的坐骑。可见,你是不是一个罪人,不是由你自己来论定的。

罪犯并非什么特别的人群,他就在我们中间,甚至就是我们自己。一个典型的经验就是,我们天天在电视上看到的高官,当他坐在主席台上的时候,左看右看都像个正人君子;奇怪的是,当他站在被告席上的时候,左看右看都像个罪犯。罪犯或出没于夜黑风高的大街小巷,或徜徉在和煦的春光里.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看上去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甚至比我们更年轻、更聪明、更英俊,更能轻易地赢得女人的同情和爱恋,事业上更加成功。换句话说,罪犯也许是社会的中坚、也许是成功的商人、也许是我们的朋友。人们也许聚集在他家里欢笑、围绕在他身边雀跃,却不知道在他的黑手之下,有死不瞑目的冤魂在叹息。

确实,犯罪一直伴随着人类,就像阴影伴随着阳光。虽然文明在成熟、社会在进步,然而人类却一直无法摆脱犯罪的阴影。人类在努力创造一个宽容的社会,却走过了头,不小心创造了一个纵容的时代。在这个充满色情诱惑的时代里,人的物欲和肉欲被极致放大,各种形式的情色产品充斥着大街小巷。将生命过程局限在现世的人类,总是极力摆脱各种不快和沉重的思索。当信仰、文化和经济上的矛盾,都要依靠武力冲突来解决的时候,“将犯罪进行到底”就并非危言耸听。

作为一个作家,我要忠于自己的眼睛和良心,把所看到的、所想到的写出来。虽然不敢自夸《九号房》的文学价值,但我敢担保,其中所描写的细节不是靠想象与猜测得来的,它们全是我的亲历。当然,细节真实不等于故事真实,因为故事里要出示精神指向、完成对人类境遇的洞察,这就不是靠完整地记录某个人的经历所能达到的。作家叙述的耐心,应该体现在细节的说服力,《九号房》中的器物、场景、细节我都尽量雕琢得真实可靠,使作品有一种让人相信奇迹的内在逻辑。更为艰难的是,中国文坛经历了十年探索“怎么写”之后,我想再次开始探索“写什么”的问题。

我对《九号房》的基本诉求是,通过表现人物的犯罪心理、人格变态以及内心冲突,揭示人类心灵深处最阴暗、最险恶的一面。为了实现这一诉求,我把《九号房》的兴奋点放在揭开藏而不露的过去时的罪行,既着眼于揭示人物过去的罪行,又聚焦于展现人物现在时的活动,直到过去与现在的故事并轨,充分展现罪行的后果与影响。《九号房》强化了两点:一、每个人都以为自己的丑恶行为是合理的;二、利益无所谓大小,在九号房,每一块猪肉都是你死我活的争夺目标。

在本书长达九年断断续续的写作过程中,我换了几个工作岗位,并在厦门几所高校兼职教心理学。九年来,九号房物是人非,连判无期的杀人犯都减刑回了家,这样,我就多了一层叫“难友”的社会关系,跟他们保持密切来往,为我的犯罪心理学研究提供了直接的案例。我不是一个精英作家,而只是一个草根作家,从现实的最底层观察人与社会。我的体验是,人人都要受世界的捆绑,人有不同的瘾,当官成瘾、赚钱成瘾、赌博成瘾、出名成瘾、泡妞成瘾、做好人成瘾、收藏雕版成瘾,瘾就是生命的捆绑,就是生命表层厚厚的茧.它可能完全遮蔽良心,使人沉浸于虚假的快乐。生活中面临突变的人很.多,成瘾的人更多,我关注的往往是主人翁如何被逼到生活的死角。九爷不会从心灵深处反省,他被自己的复仇计划深深迷住了,一个人的心思如果被某种意念所控制,他就被成瘾所捆绑了。

九爷的内心不得安宁,因为他没有忘记仇恨。九爷存在的价值得不到肯定,于是他就出现了海德格尔所说的“焦虑”,最后导致了一种典型的存在性疾病,就是弗洛伊德所说的“神经症人格”。人类与现实构成的冲突让人产生恐惧,按照海德格尔的理解,这种恐惧不指向一个具体目标,乃是无边无际的,只能是存在意义上的。所以,我认为人人都有病态,只是程度不同,就像人人都不是百分之百的健康人。我感兴趣的是一个健康人如何人格变态,从而导致犯罪。在常态人格与变态人格之间,并没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

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现代法医技术的不断完善,正义女神的复仇之剑将会越来越准确、越来越锋利,那些作恶者终将得到惩罚。然而,我们凭什么相信犯罪会减少呢?我们只能希望在这个世界上,那些陷于迷失的灵魂越来越少,真实反映时代生存面貌的作品越来越多。

人啊,如果要得着拯救,脱离犯罪的生活,除非他死了,别无选择。“因为已死的人,是脱离了罪。”旧人死了,活出新人;罪人死了,活出义人。

在当下的语境里,要结构一个号房的故事来涉指罪的普遍性并不容易。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人类文明的冲突、物质欲望的追求、伦理道德的丧失,导致艺术的生存极为艰难。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令人感动的,什么是令人唾弃的,这些都是作家面临的真实问题。我们之所以需要文学,就因为要面对这些迫切的问题;我之所以坚持写作,就因为我敢于面对这些迫切的问题。陀思妥耶夫斯基曾经质问那些思想虚无的作家:

“他们给我们提供了什么呢?不是伟大的真理之美,而是对它的亵渎,他们全部那样恶劣地贪图虚荣,不知羞耻地容易激动,轻率地傲慢不逊,简单难以理解:他们指望什么,谁会跟他们走?”

在这样一个追求肉体享乐的年代,作家人格的力量更不能削弱,更不能认同疯狂与残酷、颓废与绝望。因此,我试图在《九号房》写出人类的生存状况:即使在最需要相濡以沫、最需要彼此关爱的号房,人也充满了争斗与罪恶.这是人类生存的可悲境遇。这不是一个小背景,而是关系人类生存困境的大问题:究竟谁生活在号房?世界真的像号房一样,以无形的高墙把人类禁锢其中?

马克·吐温说过,“人从摇篮到坟墓的几十年中,一件有绝对意义的事就是寻求内心的安宁。”这是他对人生的深刻洞察,现代人的难处就在于内心不得安宁。无法把握明天,焦虑愁烦,是现代人的难处之一。我们常常说,除了自己什么也靠不住,主张个人奋斗。但我们不得不承认,许多事情却不是自己能把握得住的。一个铁一样的事实是,我们生活在自由的天空下,却从没数过星星;我们有健康的体魄,却感受不到快乐;我们忙得要命,却没有理想;我们被奔涌的信息淹没,却找不到真理。还有更可怕的,有的人有钱但没有幸福、有性但没有爱情、有权但没有责任。此情此景不正是号房生活的写照吗?真的,从当代人类面临的各种困境来看,与其说地球像一个村落,还不如说地球像一间号房。

帕斯捷尔纳克的经验证明,写作不能给作家带来财富和地位,甚至内心的平安,因为写作的过程就是“看见”并“指证”的过程,中国话叫“文章憎命达”。今天,作家是个尴尬的职业,想到作家何为,一种难言的苦衷就在我的内心翻滚。20世纪的文化形态中,囚禁文化是一朵苦涩的奇葩。引人注目的是.恰晗是为人类精神的困境做出独特贡献的德国思想者和俄罗斯思想者首先遭遇囚禁的厄运。中国作家的苦难之路,就是帕斯卡尔式的边呻吟边探索真理的人走的路;就是约伯一边坐在炉灰中刮毒疮,一边赞颂上帝所启明的路。

我所经受的恐惧与战栗不是一本薄薄的《九号房》所能表达和清算的。只是我愿意受苦,假如受苦可以接近真理的话。

我身软弱!我心悲呜!

书评(媒体评论)

吴尔芬总能将小说写得很好看,这不是一项罪过,如果本作仅仅局限于展示狱中的细节(虽然作品对号房生活的描述其真实性使我怀疑作者是否亲身经历),那么本作并无太大价值。但《九号房》出人意料地探讨了罪的问题,即罪不是一种“总体”的“类”的抽象范畴,它是一种人性,在号房生活的日常性之中,罪无时不刻地表现出各样面貌。吴尔芬似乎较之过去的作品,找到了一种更成熟的表达方式,即在极丰富的细节中推进主题的能力。

《九号房》是一部值得一读的好作品。

               ——北村(代表作《周渔的火车》)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3:2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