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天上人间--广西龙胜龙脊壮族文化考察札记/八桂风谣书系/文化田野图文系列丛书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郭立新
出版社 广西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文化田野图文系列丛书”采用随笔的写法,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传达来自田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讲述的是在田野考察中发生的故事与感受,记录的是在田野考察中采访的人和事,图片和文字有机的结合,相得益彰,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统一。本书是系列之“八桂风谣书系”之一,对广西龙胜龙脊壮族的风情习俗作了一番田野考察。读者听到的不仅是调查者个人的独白,还能听到来自访谈对象的声音;读者了解到的不仅是调查者考察的结果,还能看到调查者与被调查者在考察中的互动与交流,从而产生强烈的心灵共鸣,跟随作者一起行走在文化的田野上。

内容推荐

  在距平安村约半个小时的路程,沿着千回百转的青石板路就可以来到这古朴、原始的世外桃源,这里有清朝同治年年间修建的用于防火的太平清缸,有日夜清泉喷涌的龙泉井,有象征着壮、瑶、汉三个民族团结一心共同抗敌的三鱼共首石桥,有见证历史沧桑的百年老屋,有至今还保留着的清朝潘天红的廉政碑和康熙兵营旧址等文物古迹。龙脊古壮寨将壮族人民千百年的民族传统和民族文化奉贤给每一位寻幽、探奇的游客。

金竹壮寨因金色的竹林而得名,是龙脊十三寨的“第一寨”,有80户人家,450多人口,是我国典型的壮族村寨,号称“北壮第一寨”,在这里可以让你真实的感受到原汁原味的壮族风情。

目录

总序

一、缘起/1

二、初上龙脊/4

三、龙脊十三寨/41

四、血与土的变奏/56

五、生死之间/91

六、有生命的干栏/114

后记/134

试读章节

人是历史的创造物,也是历史的创造者。今日龙脊壮族社区生活面貌及其文化特色,是其全部历史时空内各种因素积淀的结果。对于社区历史的理解,不但有助于人类学者更好地了解现时的社会文化,还能更好地理解这种文化形成的深层原因与过程。在我的调查方案中,任务之一便是尽可能地了解社区的历史。我们尽一切可能寻找所有见到的文字资料,如碑文、石刻、契约等,以及至今仍留存于人们记忆中的历史片断。这类东西大多在“四清”和“文革”时期被毁掉,现在找起来比较麻烦。幸好20世纪50年代调查时人们将其中不少碑文抄录了下来并已发表①。

龙脊群众的文化记忆主要包括祖源记忆、龙脊十三寨以及潘天洪上书等情景。透过这些记忆片断,我们基本上能勾勒出整个龙脊社区开发与发展的历程。

广义的龙脊除了龙脊四个寨子外,周围还有二十余个寨子,其中包括相对海拔高度比龙脊寨还要高的平安寨,比龙脊寨稍低(海拔从340米到500米)靠近金江河边的新寨、枫水、龙堡、八滩、黄落、金竹、江边等寨,以及稍远一点的马海寨。这些寨子除黄落为红瑶外,其余均为壮寨。大多数寨子为同姓寨。如廖家寨、平安寨、金竹寨村民均姓廖,平寨、平段寨、八滩寨、龙堡寨村民均姓潘,侯家寨村民均姓侯。也有个别村寨有两个以上的姓,如新寨、江边寨有廖、潘二姓,枫木寨有陈姓和韦姓,马海寨有潘、韦、蒙、侯等姓。

龙脊的主要族姓廖、侯、陈都认为其祖先来自庆远府(驻今宜山市)南丹州。其中廖姓还具体说明是从庆远府思恩县迁来的。各姓东迁的具体原因尚不很清楚,但很可能与明代从桂西调俍兵东征有关。有明一代,桂中、桂东地区壮瑶人民起义不断,较大的几次有弘治五年至隆庆五年(1492~1571)的古田起义,贯穿整个明朝此起彼伏的府江起义、八寨起义等。为了镇压这些起义,明朝统治者曾大量征调桂西东兰、南丹、那地等地的俍兵东征驻守。义宁县鹅桥堡(在今临桂县境内)、透江堡、塘头堡均有俍兵屯守。当时很多东征屯守的俍兵均随带家属,他们东迁后,大多就在当地或附近地区安家落户,是今桂东地区壮族的主要来源。今龙胜境内的壮族主要分布在龙胜东部的和平河流域、南部的三门河流域以及中部桑江中下游地区。这表明,这里的壮族可能是从龙胜西南、南部和东南部迁入的。

P41

序言

行走在文化的田野上

想必每一个人都可以回答出“田野”的含义,但学术界常说的“田野研究”之“田野”却并非一般意义上的“田地、荒野”,而是充满独特的文化意蕴,此正如著名人类学家李亦园先生所指出的:“广义而言,所有的实地研究工作都可称为‘田野研究’,包括社会调查访问、各种问卷测验的施行、考古学实地发掘、民族学调查考察等都属之。”

文化乃人类之所以成为人类的重要标志之一。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世界虽然成为了一个“地球村”,但文化上的隔膜却依然存在,承载着人类文明和体现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危机。因此,对于文化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也就成为了当代社会最为重要的主题。不少学人多年来一直坚持进行以文化特别是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对象的田野考察研究,并希望能有机会把自己在田野考察过程中产生的文化思考和生命感悟表达出来,恰好广西人民出版社亦有同样的出版意向,于是,经过交流与讨论,一套“文化田野图文系列丛书”就得以问世了。

“文化田野图文系列丛书”采用随笔的写法,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传达来自田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讲述的是在田野考察中发生的故事与感受,记录的是在田野考察中采访的人和事,在注重细节真实和情节生动的同时讲求文字简洁流畅。对图片的处理力求用有形的设计来表现无形的语言,使图片和文字有机的结合,相得益彰,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统一。本丛书最大的特点在于让田野中的人与物活起来,让田野中的景和情动起来。读者听到的不仅是调查者个人的独白,还能听到来自访谈对象的声音;读者了解到的不仅是调查者考察的结果,还能看到调查者与被调查者在考察中的互动与交流,从而产生强烈的心灵共鸣,跟随作者一起行走在文化的田野上。

鉴于内容的丰富多彩,根据“文化田野图文系列丛书”的具体情况,我们将这套丛书分为国内及海外两大部分,其中,国内部分分为“西部田野书系”、“东部田野书系”、“八桂风谣书系”,海外部分分为“海外镜像书系”、“第三只眼书系”,各书系相对独立又相互呼应,把来自田野的文化信息传递给读者诸君。

用我的脚你的眼,用你的心我的心,走进田野,感触文化。

后记

傍晚,广州,中山大学紫荆园,我正等待从贵州三都来的客人,手机响起,明君兄从南宁打来电话,嘱余再补一个后记,一下子又把我的思绪带回到龙脊。脑海里突然冒出泰戈尔的一句诗:

天空没有飞鸟的痕迹,但我已飞过。

是的,龙脊,这个美丽的地方,我无数次飞过。那山,那人,那云,那屋,那亭,那寨,在梦境,在思索中,也在脚步声里,一次次地出现,一次次飞过眼帘,飞过心头。每次都匆匆地,去了,又走了,七度寒暑。与她的一次次邂逅,让我快乐,让我得到友情,让我自以为寻找到了一个换位想象的立足之地,一个补全并理解考古残迹的参照系。

龙脊,我一度自以为了解了她,她却又总让我感到陌生。也许,我无法穷尽她所有的秘密,但我愿意一直看着她,跟她经历岁月风雨,理解她的智慧,分享她的快乐和忧愁。7年来,跟中国所有的地方一样,她在变,变化之快让我吃惊。我为她的生活水平越来越好感到高兴,却又总莫名地为她担心,但愿全球化的滚滚车轮不要把她那美丽的山野小花压进泥淖,但愿她走出家门看世界时不要失却自信,就像她的祖先曾有过的那样,一如既往地自信、平和、坚强。

呈现在眼前的这本书,记述了我在龙脊期间进行调查的大致过程,重点撷取了我对于龙脊所做观察和思考的几个片断。受篇幅、题材,以及本人水平所限,本书叙不足以全面,议未能够深入,这些问题只能期待在以后的与龙脊有关的专项研究或全面记录中尽量克服了。

我要真心感谢龙脊村、金江村和平安村的诸多乡亲和朋友,特别是廖仕龙先生、廖志国先生、潘瑞龙先生、廖国先生等。我的调查能够顺利进行,与他们真诚热心的帮助是分不开的。

虽然早在求学时我就对人类学抱有浓厚兴趣,但终究是以一种学科外的欣赏态度处之,之所以最终与人类学结下这份缘,除了曾在广西民族学院民族学人类学研究所工作过数年这一段经历外,最直接的原因还是由于台湾清华大学人类学研究所魏捷兹博士、台湾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何翠萍博士、上海大学文学院张江华教授等人的影响所致。回想当时,每到寒暑假,魏老师都会带着他的学生(高雅宁,陈玫妓等)从台湾来到广西。我们先是一起做田野,后来分头下乡,然后碰头讨论,检讨分析,受益良多。在广西民族学院工作期间,姚舜安教授、万辅彬教授、范宏贵教授、张有隽教授,广西博物馆蒋廷瑜先生、郑超雄先生、蓝日勇先生等同事与同行的鼓励和支持,亦让我铭记在心。谨在此对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还要特别感谢香港中文大学王苏琦博士和广西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廖明君研究员。书中部分照片是2003年夏在龙脊考察时由苏琦拍摄的。明君兄热心学术,积极组织学术沙龙,进行学术交流,使我辈受益匪浅。对于本书的编辑出版,明君兄出力不少。此外,我也需要感谢广西人民出版社为本书出版所做的工作。

郭立新

于中山大学马丁堂

2005.9.6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29 17:0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