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田野图文系列丛书”采用随笔的写法,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传达来自田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讲述的是在田野考察中发生的故事与感受,记录的是在田野考察中采访的人和事,图片和文字有机的结合,相得益彰,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统一。本书是系列之“八桂风谣书系”之一,对广西南丹白裤瑶族的风情习俗作了一番田野考察。读者听到的不仅是调查者个人的独白,还能听到来自访谈对象的声音;读者了解到的不仅是调查者考察的结果,还能看到调查者与被调查者在考察中的互动与交流,从而产生强烈的心灵共鸣,跟随作者一起行走在文化的田野上。
本书所记录的,是我作为“广西生态博物馆建设课题组”的成员,为撰写广西南丹白裤瑶生态博物馆可行性研究报告所进行的考察的过程,同时也结合了自己这些年来数次前往南丹白裤瑶地区进行民族文化考察的经历和思考。
广西南丹里湖既有奇特的自然风光,更有一个闻名遐迩的山地民族——白裤瑶,里湖被冠以“中国白裤瑶之乡”的称号。白裤瑶的瑶民朴实、勤劳、勇敢,民风淳朴,文化内涵丰厚,白裤瑶文化是整个瑶族乃至中国民族和全人类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她的神秘文化保存了2000多年,被现代人称之为“人类的活化石”,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倍受世人关注,是广西少数民族文化中的“精品”。
总序
一、引言/1
二、大山中的白裤瑶/3
(一)“先有瑶,后有朝”/3
(二)人文南丹/9
(三)前往白裤瑶山寨/12
(四)一个山谷三个屯/23
(五)夜访白裤瑶/32
三、五彩衣裳/36
(一)远古的传说/37
(二)奇特的服饰/40
(三)服饰上的“瑶王印”/45
(四)独特的蚕布和粘膏汁/47
四、瑶寨恋歌/54
(一)关于“玩婊”的说明/54
(二)奇特的婚恋/57
(三)丰富多彩的婚礼/62
五、精灵世界/83
(一)精灵:人与自然的文化中介/83
(二)“问鬼”与“解鬼”/85
(三)“封村扫寨”、“干旱鬼”与“大老爷鬼”/89
(四)神秘的鸡蛋卜与“架桥求花”/94
六、生死哀乐/102
(一)铜鼓逸事/102
(二)葬礼与“砍牛”仪式/105
(三)神秘的岩洞葬/126
后记/134
4月19日晚上,考虑到白裤瑶同胞从耕作区回到村子后时间一定不早,之后还要吃晚饭,因此,我们与他们约定的时间也就定在晚上9时左右。8时30分,我们离开里湖前往蛮降屯。9时左右,我们到达蛮降屯,并按约定直接赶往蛮降屯二队队长陆光锋的家。
我们进到他家的时候,他们一家正在吃晚饭。
陆光锋今年三十出头,人显得非常精明能干,小学三年级的文化程度,农闲时经常出外打工。看来陆光锋一家在蛮降屯经济条件还算是不错,因为他的家是一座砖混结构的建筑,虽然目前只建了一层,但却是整个蛮降屯唯一一个砖混建筑。
与陆光锋闲聊了一会儿,陆陆续续有一些白裤瑶同胞到来。到过农村的人都知道,那里的人对时间观念并没有太严格的要求,特别是开会的时候,能够有人陆续到来已经是很不错的了。因此,我们并不太着急(实际上着急也没有用),先与到来的人通过闲聊了解一些情况。
我们了解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首先,是关于蛮降屯一带白裤瑶的历史。因为这方面的情况,我们未能在文献上查到具体的记载,就只好请教当地的白裤瑶同胞。
然而,当天晚上赶来的白裤瑶同胞也没人讲得清楚。他们告诉我们,本村的鬼师常常在念词中这样说道:白裤瑶的老祖宗从江苏糯米街来到贵州独山,独山那里的人说,他们的祖宗先到独山,并在水塘中沉藏磨刀石做记号,白裤瑶人下水摸出磨刀石,只能认输,于是搬迁到荔波县的小七孔居住。小七孔跳蚤太多,咬人,睡不着,他们的老祖宗又搬到纪后村,但在纪后村粮食不够吃,最后搬到蛮降屯,据说到蛮降屯建村已有十余代人了。
这些传说已无法考证,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即居住在蛮降屯的白裤瑶是从外地迁来的,他们不是本地的原住民族。他们在蛮降屯定居之前曾在多处地方停留。
P32
行走在文化的田野上
想必每一个人都可以回答出“田野”的含义,但学术界常说的“田野研究”之“田野”却并非一般意义上的“田地、荒野”,而是充满独特的文化意蕴,此正如著名人类学家李亦园先生所指出的:“广义而言,所有的实地研究工作都可称为‘田野研究’,包括社会调查访问、各种问卷测验的施行、考古学实地发掘、民族学调查考察等都属之。”
文化乃人类之所以成为人类的重要标志之一。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世界虽然成为了一个“地球村”,但文化上的隔膜却依然存在,承载着人类文明和体现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危机。因此,对于文化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也就成为了当代社会最为重要的主题。不少学人多年来一直坚持进行以文化特别是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对象的田野考察研究,并希望能有机会把自己在田野考察过程中产生的文化思考和生命感悟表达出来,恰好广西人民出版社亦有同样的出版意向,于是,经过交流与讨论,一套“文化田野图文系列丛书”就得以问世了。
“文化田野图文系列丛书”采用随笔的写法,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传达来自田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讲述的是在田野考察中发生的故事与感受,记录的是在田野考察中采访的人和事,在注重细节真实和情节生动的同时讲求文字简洁流畅。对图片的处理力求用有形的设计来表现无形的语言,使图片和文字有机的结合,相得益彰,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统一。本丛书最大的特点在于让田野中的人与物活起来,让田野中的景和情动起来。读者听到的不仅是调查者个人的独白,还能听到来自访谈对象的声音;读者了解到的不仅是调查者考察的结果,还能看到调查者与被调查者在考察中的互动与交流,从而产生强烈的心灵共鸣,跟随作者一起行走在文化的田野上。
鉴于内容的丰富多彩,根据“文化田野图文系列丛书”的具体情况,我们将这套丛书分为国内及海外两大部分,其中,国内部分分为“西部田野书系”、“东部田野书系”、“八桂风谣书系”,海外部分分为“海外镜像书系”、“第三只眼书系”,各书系相对独立又相互呼应,把来自田野的文化信息传递给读者诸君。
用我的脚你的眼,用你的心我的心,走进田野,感触文化。
于是,在接待希望实地考察广西民族文化的国家文化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大的领导以及日本、中国台湾的学人的时候,南丹白裤瑶文化也就自然成为了首选。
本书所记录的,是我作为“广西生态博物馆建设课题组”的成员,为撰写广西南丹白裤瑶生态博物馆可行性研究报告所进行的考察的过程,同时也结合了自己这些年来数次前往南丹白裤瑶地区进行民族文化考察的经历和思考。
虽然白裤瑶居住的地区就在离我的故乡宜州不太远的南丹县,尽管第一次前往白裤瑶地区考察的计划最后因雨季的来临而搁浅,我却确实没有料到,到目前为止,在广西的民族村寨中,白裤瑶地区的里湖特别是怀里村竟然是留有自己脚印最多的一个:自从参加白裤瑶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始,我多次有机会陪同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大以及国家文化部的领导到怀里进行民族文化考察。此外,还指导了台湾清华大学人类学研究所的研究生吴芝娴同学就白裤瑶铜鼓文化到里湖进行田野考察,而作为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首批试点项目“广西红水河流域铜鼓艺术”的负责人之一,我更是有机会多次前往白裤瑶地区。当然,最为深入系统地了解白裤瑶文化,则要数作为广西首座生态博物馆的专家组成员,为了在白裤瑶地区建立生态博物馆而到里湖白裤瑶地区进行的长达一周的文化考察。正是由于多次到白裤瑶地区,我不但有机会了解白裤瑶丰富多彩且颇具特点的文化,还结交了不少白裤瑶同胞。可以说,白裤瑶文化是我除壮族文化外接触、了解最多的民族文化。
尽管如此,与白裤瑶丰富多彩的文化相比较,我所了解到的依然非常有限。因此,我不敢说对白裤瑶文化非常了解,更不敢奢望通过这一本小书来全面展示白裤瑶文化。写这本书的目的,除了用以记录自己在白裤瑶地区的所见所闻和所思所想,更是希望借助于这本书的出版,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使得更多的人关注白裤瑶,也使得更多更好的有关白裤瑶文化考察研究的成果得以面世。
每一次来到白裤瑶村寨,都得到许多白裤瑶同胞的大力帮助;本书得以完成,也非常受益于谢明学先生主编的《中国白裤瑶风情录》以及《广西南丹白裤瑶生态博物馆可行性研究报告》。感谢花明金、何明芳、王金成、陆朝金、黎德芳、黎光耀、黎国新、陆光锋以及不少来不及了解名字的白裤瑶同胞所提供的帮助,也非常感谢《中国白裤瑶风情录》诸书的作者以及“广西南丹白裤瑶生态博物馆可行性研究考察组”的诸位专家。同时李桐先生、徐金文先生提供了部分照片,为本书增色不少,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最后想要说的是,广西第一座生态博物馆的建设工作已在蛮降、化图、化桥三屯紧锣密鼓地进行。或许,当本书与读者见面的时候,也就是白裤瑶生态博物馆建成之时。届时,希望有更多的人前往参观白裤瑶生态博物馆,去白裤瑶同胞家里坐一坐,了解他们的生活,体味他们丰富多彩的文化。
2004年5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