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曾用“非常感激”和“非常幸福”来总结自己的一生。感激的是自己很幸运,想当演员就能很轻松地当上演员,想演好角色就能很顺利地得到好角色。幸福的是自己能得到温饱,没有受冻挨饿,没有“其他奢望”。
为自己所欲为,不为自己所不欲为,这就是尘世的“幸福”。在这人满为患的地球上,能得享此等“幸福”的人,是不多的。褒曼却是这样的幸运儿。
她是二十世纪中叶近四十年间美国最受欢迎的女演员之一。她在那时代观众的心目中,就是最理想、最幸福的一个女性……
本书通过上百幅精美的褒曼图片和优美的文字细腻地述说了褒曼美丽 与哀愁并存的传奇人生。阅读本书,你将看到一个最为真实的英格丽·褒曼。该书的阅读对象为:好莱坞电影之研究家或爱好者,美国文化之研究家或爱好者,女权主义之倡导者或反对者,时尚青年或中年老年人……
本书献给英格丽·褒曼诞辰90周年暨逝世23周年纪念!
她引领风骚一代人:她剪短发,短发就成为当年的流行发型。她演修女,大家都跟着进修女院;她不化妆,商场上化妆品的销量便直线下降。……几乎所有的女性,都惟她马首是瞻。她没有嘉宝那样惊羡炫目的魅力,没有费雯·丽那样精美绝伦的演技,没有赫本那样无与伦比的天赋……但她却代表了电影的永恒魅力,代表了“银幕上的纯洁女神”。她与众不同,光彩照人的明星路,演绎着一个不朽的影坛神话,彻底改变了世人心目中的女性定位……
——她有说不尽的美丽
她三岁丧母,十二岁丧父,落得忧郁而孤独的童年。她曾被指责为“抛夫弃子的风骚女人”,她曾为这一段遭世界唾骂的感情,付出七年宝贵的光阴。她希望有一位白马王子“痴恋我一生”,等到的却只有“认为自己永远也不会犯错误”的人,把自己当“私有财产”而占有的人以及不愿意停下事业“做幕后”的人。三次失败的婚姻,曾让她伤痕累累,不仅要承受心理上的巨痛,还要孑然一身忍受病魔摧残于晚年。最后孤独地死在伦敦寓所自己生日的晚上……
——她有说不尽的哀愁
三、良师萧伯纳
在英格丽·褒曼毕生的演艺生涯中,她演得最多的一个角色,就是法兰西圣女贞德,先是舞台剧,最后拍成电影。为了演好贞德,英格丽翻阅了几乎所有文献资料,遍读了有关贞德的著作和剧本。她先后用5种语言,在欧洲五六个国家和美国各地巡回演出《圣女贞德》。
由于“圣女贞德”的牵引,英格丽·褒曼、乔治·萧伯纳,这两位年龄相隔半个世纪的艺术家之间,还有这么一段脍炙人口的艺坛轶事。
在美国演出时,萧伯纳曾把自己的《圣女贞德》剧本寄给英格丽,但她没有采纳。她认为萧伯纳把贞德写成了一个机警的、好斗的女子,而她要表现的是历史文献中记载的真实的贞德,那个初涉社会不久,会因目睹战争惨象而哭泣的小姑娘。
一天,英格丽·褒曼接到匈牙利制片人加布里埃尔·帕斯卡尔打来的电话,他说:“萧伯纳先生希望你同他在阿约特·圣劳伦斯的住宅一起吃茶点。”
“那好,我很愿意会见萧伯纳先生。”英格丽欣然答应。但她感到有些惊讶,尽管她久仰这位英国剧坛巨匠的英名,却不曾有过来往。
“他愿意见你,”加布里埃尔告诫英格丽说,“因为他知道你在美国演了一个圣女贞德,可那不是他的作品。而且,他把他自己的剧本给你寄去了。”
当英格丽和加布里埃尔驱车来到萧伯纳在哈福德郡的住宅时,发现萧伯纳居然站在大门口翘首迎客,很高兴地笑着。要知道,他已经92岁了。
英格丽的到来令他十分快慰,可是他还没给他们打开大门,就问英格丽说:“你为什么不演我的剧本?”
英格丽俏皮地说:“哦,你好,萧先生,我可以先进来吗?”
“你当然可以进来,我们还要一起吃茶点。为什么你不演我的剧本呢?”萧伯纳边打开大门边固执地问。
英格丽回答说:“我没演你的剧本是因为我不喜欢它。”
萧伯纳戛然停住了,这个世界上还没有人对他说过他不喜欢《圣女贞德》,尽管他们也许会说不喜欢他的其他剧本。英格丽暗暗担心——他会不会把她从大门里推出去?
萧伯纳盯住英格丽说:“你说什么?难道那不是一部杰作吗?”
她直言道:“我肯定它是一部杰作,但她不是那个真正的法国女孩——圣女贞德。你把她写得太聪明了。你把她的讲话按你的意思写了。你让她说了很多话,而这些话是真正的圣女贞德做梦也想不到的。”面对大师的质问,英格丽既没有语塞,也没有一点自卑。
对话依然在屋子外面,仍然朝着房门走去,英格丽暗暗担心萧伯纳会不会马上下逐客令,而她永远也进不到屋里,更不要说吃茶点了。
不料,萧伯纳却突然哈哈大笑地把他们让进屋里。吃茶点时,萧伯纳一边大笑着一边说:“没有一个人敢对我说这样的话,你一个好莱坞的女孩子,你叫什么来着?哦,人们告诉我你是著名的电影明星,却不想演我的贞德。你演过我别的戏剧吗?”
“没演过。”英格丽实言相告。
“我亲爱的姑娘,你甚至还没开始演我的剧呢。”萧伯纳流露出些许惋惜。
就这样,他们坐在那里,不停地谈论着,谈论着不同的戏剧和女演员……谈着谈着,话题又回到了贞德身上。
英格丽还是坚持自己的看法,她认真地说:
“我认为,贞德是一个单纯的农村姑娘。你的文字尽管意蕴深远,但那是乔治·萧伯纳先生您的,而不是贞德的。圣女贞德所说的话我可以背诵出来。因为她受审判时的记录已经被传抄出来。她没有受过教育,只是她那本性的自尊和常识给她以勇气。她蔑视那些曾经指教过她而后来又把她置于法庭上接受审判的那些男人。”
“是的,贞德没有受过教育,没学过看书和写作,但她在那些自以为是的男人面前勇敢地站了起来,并接受他们的挑战。你让她说,‘我爱和男人们在一起。我憎恨穿着裙子坐在家里纺线。’而事实上,她真正要求的就是这个:呆在家里,照顾她的羊群,纺纱织布。她根本不想要在战场上身先士卒……”
临告别时,萧伯纳对英格丽说:“你还愿意再来看我吗?”
“是的。我很愿意。下星期我丈夫就来了,我倒想让你见见我丈夫.我们周末再到这里来看你。”英格丽回答说。
“我对于见你的丈夫毫不感兴趣,我想见的是你。”萧伯纳闪烁着他那小眼睛调皮地看着英格丽说。
萧伯纳之所以再次邀请英格丽,是因为英格丽以率真和正直的品格吸引了他,他们对艺术的无私和忠诚令他们两人惺惺相惜。令人遗憾的是英格丽再也没能去拜访他。
1945年,英格丽主演了影片《圣女贞德》,尽管这部耗资巨大的影片在奧斯卡奖的评选中甚至没有得到最佳影片的提名,但英格丽在影片中的表现依然得到很高评价。后来,该片在电影史上受到了很高的评价,被誉为世界十大不朽名片之一。
英格丽·褒曼到贞德的故乡多列姆访问并沿着贞德的足迹旅行时,人们不是来看明星,而是把她当做复生的圣女贞德来欢迎,那炽热的民族情感是她从来没有享受过的荣誉。
P254-P259
她美丽却不妖艳,不惊世却旷日持久。她比一般的女子更为高挑的身材,又为她增添了一份高贵的气质。
在那个时代里,她引领了整整一代人的风骚:她剪短发。短发就成为当年流行的发式;她不化妆出现在银幕上,化妆品销量便直线下降;她演修女,进修女院的人便增加;有人买下纽约飞洛杉矶的全部机票,只是为了使她要接受乘坐他私人飞机的邀请;曾有影迷把一只羊从瑞典赶到罗马去送给她;还有些信件的地址只写伦敦和她的名字,便能送到她手里;为了纪念她的美丽,更有一种玫瑰以她的名字命名……
她,就是英格丽·褒曼,好莱坞20世纪40—60年代耀眼的明星之一,扮演过修女、圣女、妓女……在好莱坞,她给我们留下了太多脍炙人口的影片。
她的美丽、她的善良、她在演艺事业上所达到无人可及的高度,让世上所有人羡慕、赞叹。然而,她又是一个悲哀的女人。英格丽3岁丧母,12岁丧父,童年忧郁而孤独。20世纪50年代,她受到绯闻的困扰,被新闻界葬送了前程;她历经三次婚姻坎坷,最后却孑然一身,独自忍受病魔的摧残。
可是,她也因此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明星路,她的所作所为改变了世界对女人的看法。
坎坷演艺路
1915年,英格丽·褒曼出生于瑞典的斯德哥尔摩。英格丽的出生给她的父母带来了无尽的安慰和欢乐。他们曾经夭折过一个女儿,终于又在7年后迎来了另一个孩子。他们给自己的女儿取名英格丽,与时年2岁的瑞典公主同名。
然而,不幸似乎始终笼罩着这个家庭,3岁时,英格丽的母亲因突发的胃病去世,父亲成了她生活的全部支柱。英格丽12岁时,慈爱的父亲又罹患癌症离开了她,英格丽孤苦伶仃,在亲戚的抚养下长大。
英格丽的童年孤独而忧郁,奥托叔叔家的堂妹是她的惟一玩伴。她这样回忆自己的童年:“小时候我是个非常忧郁孤独的小姑娘。我太腼腆了,很少和人交往。我经常幻想出一些可以跟我说话的人物,这些幻想中的人物在我身边,我跟他们谈心,他们照我希望的那样来回答我。就这样我成了演员,我甚至没有意识到我自己是在演戏。”
英格丽立志做一名戏剧演员,并以一个精彩的亮相征服所有评审委员,顺利考入瑞典皇家戏剧学院。这时,一向反对她演戏的奧托叔叔也转变了态度。戏剧学校的经历是英格丽最快乐的时光之一。她们偷偷地爬到皇家剧院的楼顶,羡慕地欣赏着下面金碧辉煌的舞台上精彩的表演,并不时发出咯咯的笑声。期间,英格丽也由一个腼腆的小姑娘变成了活泼开朗、人见人爱的大姑娘,并与彼得开始了甜美的初恋。
戏剧学院的生活对英格丽的生活和事业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校期间,她便开始了她的表演生涯。1934年,英格丽在《僧侣乔的伯爵》一片中得到了第一个角色,接着又拍了几部电影,有影评家称“无人不被她的美丽和才华所折服”。
这时,英格丽破釜沉舟,勇敢地从皇家戏剧学院退学。签约瑞典电影制片厂,走上了一条“快速成名的捷径”。
机会真的很快降临了。1939年,英格利·褒曼应著名制片人大卫·塞尔兹尼克的邀请,偕丈夫和女儿来到美国好莱坞拍摄英语片《插曲》。她饰演一个为情所困、最终选择了自我牺牲的女钢琴师。
后来,《卡萨布兰卡》再一次使英格丽在好莱坞引起轰动。但将英格丽推上奧斯卡影后宝座的却不是《卡萨布兰卡》,而是她在1944年主演的《煤气灯下》。她将一个被丈夫几乎逼疯了的女性形象表现得细腻深刻,并一举夺得了她的第一个奧斯卡最佳女主角奖。
…… 1982年8月29日,英格丽迎来了自己的第67个生日。这天早上,她感到十分不适,痛楚万分,她明白自己的生命已到尽头了。
前夫拉斯和亲朋好友送来了一束束鲜花,祝贺这位世界明星的诞辰。英格丽强忍着剧痛,款待宾客,替他们斟满香槟,举杯共饮。不过,她再不能像过去那样一饮而尽了,只是把酒杯同嘴唇“亲了亲”,便放下了。
也就是在这个生日的晚上。这位伟大的女演员在伦敦的寓所离开了人间,留给无数爱着她的人一个哀伤的巧合——生死同月同日。
谈起自己的一生时,英格丽说:“我是一个幸运的人。对此我非常感激。我想当个演员,而且很轻松地就有机会成为演员,还总能得到好角色。我从来没有挨过饿,我再也没有其他奢望,所以,我非常幸福!”
英格丽·褒曼注定永远活在人们心里,因为她的美丽,因为她的悲哀,因为她的成就,也因为她对幸福的简单要求。
编完这本书之后,我对英格丽·褒曼的美丽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英格丽的美丽,不仅仅在于她的高挑的鼻梁、深邃的双眸;也不仅仅在于她高超的演技、对表演的执著;而在于她的心灵始终湖水般宁静、清澈。没有掺杂进半点庸俗;更在于她的心灵始终向着别人,始终无私地帮助着他们,甚至因此而忘了保护自己……
正是因为她的美丽,因为她的单纯,因为她无私的爱,因为她的一切都无可挑剔,英格丽就成为观众深爱的偶像,成为他们心目中美丽的天使,成为完美的象征……
但人们对她的期望太高了,以至于当她一不小心犯了“错误”,爱情就成了丑闻,他们就开始攻击、唾骂,像上帝对待偷吃“禁果”的亚当和夏娃那样,把她赶出了伊甸园。
这是一种悲哀,是当时那个杂乱无章的时代的悲哀。错误的不是英格丽,但她却不得不默默忍受:有情人历经挫折磨难,慈母幼女骨肉分离。演艺之路惨遭封杀……这一切,又浓缩成了英格丽的悲哀,让人感叹,然人扼腕,让人泪流满面。
然而,正是亚当和夏娃偷吃了禁果,才有了今天的大千世界,芸芸众生。英格丽被赶出了好莱坞,她却因此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演艺之路、人生之路,她改变了那个时代人们对于女人的看法。这,还是一种悲哀吗?
编写过程中,我一直很担心,担心自己理解不了她,界定不了她的美丽与悲哀,担心自己不能把一个真实的英格丽展现给大家。
现在,我的心里很坦然。对于美丽和悲哀,应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它们之间本来就没有明确的界限,没有瑕疵的美丽,本身就是一种悲哀;让人怜惜的悲哀,至少可以叫做凄美,甚至可能衍生出更深刻的美丽。
英格丽的生命是交错着美丽与悲哀的,但谁也无法把它们分类整理出来。英格丽就是英格丽,就是那个无论面对颂扬与痴迷,还是攻击和诽谤,总是轻轻地说一声“我就是英格丽·褒曼,谢谢……”的英格丽。
为了把一个更加真实的英格丽·褒曼真实地层现给读者,我综合借鉴了前辈学者们的译作、媒体报道,以及其他相关影视资料。在此,我向各位前辈学者和作者表示诚挚的感谢!
编者
2005年5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