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美的历险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英)威廉·冈特
出版社 江苏教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以翔实的史料和生动的文学语言,描述了19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欧洲唯美主义文艺思潮的发展概况,是一部独具特色的艺术史论专著。据英国版权代理方介绍,威廉·冈特的《拉斐尔前派的梦》、《维多利亚时代的奥林匹斯山》与《美的历险》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思想成就史的三部曲。《美的历险》与丹纳的《艺术哲学》和勃兰兑斯的《19世纪文学主潮》相比毫不逊色。因冈特在文学和绘画方面的艺术实践,艺术史论作品具有更丰富的情节性和更鲜明的画面感。

内容推荐

冈特身为著名学者兼画家,在文学和美术方面都具有较高的造诣。在本书中,他以翔实的史料、生动形象的文学语言,对19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英法唯美主义的文艺理论、美术与文学领域的面貌作了深刻、独到的分析;以唯美主义的产生、发展、高涨、分化的全过程为主线,比较详尽地评价了这一时期的重要文艺理论家、画家、作家、诗人以及重大的文艺现象、重要作品和艺术流派。

目录

第一章 弥漫欧洲的思潮

第二章 集聚力量

  一、“穿衬衫帮”与“无衬衫帮”

  二、亚瑟王宫廷的美国佬

  三、疯狂的诗人

  四、宝石般的强烈火焰

  五、客厅里的深挚感情

  六、咖啡馆社交界

第三章 战斗

  一、先知的判决

  二、证人席上的花花公子

  三、刻毒时期

  四、唯美狂

  五、快乐、严肃及其他

第四章 崩溃

第五章 劫后

  一、世纪终结的终结

  二、认真之困难

  三、洗心革面

  四、爱德华时代

第六章 新时代的起点

结语

附录

试读章节

一场耗尽元阳的漫长战争偃旗息鼓了。军事占领的滚滚血流一度浸漫了欧洲,现在退了下去,只留下作为这场战争低潮的破败旗帜。遥远的大西洋上,一个身败名裂的独裁者在他被流放的小岛上死于胃癌①。在旧制度的废墟上,病怏怏的欧洲身穿昔日盛装的残片,战战兢兢地憧憬着朦胧的未来。

这就是拿破仑战争结束、这位皇帝以戏剧般的收场在舞台上消失后的欧洲时局。随之而来的精神反动持续了许多个年头。最先涌现出来的是一股绝望情绪,它影响了不少国家,给法国打上的印记最为明显。这股绝望情绪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要归结到战争造成的实际损失上。法国革命、第一帝国以及跟它们形影相随的大屠杀,使法国流尽了鲜血。恐怖把贵族斩尽杀绝以后,拿破仑继续完成断头台的使命,使大量青年和活生生的性命白白地断送在战争中,民族的呼声这时就受到了加倍的压抑。劫后余生的是平庸无能、梦幻破灭之辈,此外还有由商人和农民构成的中产阶级,他们精明老练,头脑狭隘,吝啬小气。这些人从历史进化的浩劫里捞到了油水,现在一变而为社会的骨干。

滑铁卢大战①15年后,这种绝望情绪在那些清醒得足以感到某种情绪的人们当中弥漫开来了。人们在战争中憧憬的恢弘时代并没有如期而至。这样一来,理想主义者就发现自己生活在一个理想异常匮乏的世界上,而共和主义者在浩劫后则被重重障碍压得难以喘息。这些障碍就是复辟的君主,他们拙劣地模仿旧王朝的典章制度,恢复了虚幻的礼法和冒牌的头衔徽号。本来应该成为天才的庇护者的人被砍掉了脑袋,因此,在战后这种严酷的现实中,天才们就既得不到同情,也得不到支持了。

1830年前后,有不少人轻生,过早地湮没在坟冢之中,他们的姓名可以列出数目惊人的一大串。有些没有自杀、还抱有一线希望的人变得满腔怨愤了。怨愤是绝望的后果,也是绝望的缓解剂。一场理想的革命落了个不光彩的结局,那么,对这种后果表示轻蔑,对把这种后果奉为至宝的社会进行嘲讽,也只能算是聊胜于无的安慰了。所以,1830年的热情此时变成了浪漫的越轨和无法无天的行动,它们恰逢时机,蔚然成风。巴黎的知识分子头上戴着尖顶帽,身上穿着意大利强盗的那种难看的长袍,心中郁积着对那帮奉守法度的良民的鄙视。

奉守法度的良民自然满口道德,在那些充满热情的人们眼里,他们以陈腐、卑微、令人作呕的方式恪守着他们的道德。所以,就是为了唱对台戏,也得宣传不道德,至少也得宣传一下慷慨而高尚的超道德。不过,这些想法还没有形成系统。完全是出于这样的目的,1835年,一本生气勃发的书出版了。这是本小说,书名叫《莫班小姐》(Mademoiselle de Maupin),它是一位胆大包天的年轻人写的。这个青年生在比利牛斯的塔布,名叫提奥菲尔·戈蒂埃②。

P1-2

序言

《美的历险》(The Aesthetic Adventure)以翔实的史料和生动的文学语言,描述了19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欧洲唯美主义文艺思潮的发展概况,是一部独具特色的艺术史论专著。作者威廉·冈特(william Gaunt)以唯美主义在英法两国产生、发展、高涨和分化的全过程为主线,全面评述了这一思潮的艺术理念、文化现象、重要理论家和文艺家的思想和创作。

威廉·冈特是英国著名艺术评论家、画家、艺术史学家。他1900年生于英国约克郡,父亲是美术设计师和套色印刷技师。冈特自少年时代起就热爱美术和文学,14岁时曾以一篇评论莎士比亚戏剧《暴风雨》的文章,在《鉴赏家》(Connoisseur)杂志举办的征文比赛中获奖。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他曾在英国达拉谟步兵团服役。战后,他进入牛津大学沃塞斯特学院学习现代史,其间加入了学院的美术协会。1922年毕业后,他在罗斯金绘画学校学习,开始撰写美术评论,成为《画室》(The Studio)杂志的自由撰稿人。1926年,冈特获得了文学硕士学位。1930年,他举办了个人画展。他35岁时结婚,妻子名叫凯瑟琳·雷利·康诺利(catherineReilly Connolly,1980年去世)。冈特一生写了20余本著作,包括艺术史论、名画家评传以及英国文化胜地史话等多种题材,例如《希望之箭——威廉·布莱克和他的世界》(1956)、《简明英国绘画史》(1964)、《英国绘画的伟大世纪》(1971)、《英国18世纪绘画》(1972)以及《绘画艺术常用词典》等。他的艺术史论著作《拉斐尔前派的梦》(1941)、《美的历险》(1945)、《现代派的步伐》(1949)和《印象主义画派》(1970)产生了很大影响,奠定了他作为艺术评论家的重要地位。冈特晚年生活在英国苏雷郡与汉普郡交界的一座乡间别墅里,于1980年去世。

19世纪后半期的英法唯美主义文艺运动,是对拿破仑战争和工业革命后欧洲社会现实的反叛和矫正,是艺术精英们争取艺术的自律、反对他律的一次悲剧性的“历险”。冈特详述了英法唯美主义运动的兴衰,以特写的手法描绘了鲜活的人物群像,包括波德莱尔、戈蒂埃、佩特、惠斯勒、王尔德、比亚兹莱、法国印象派和后印象派画家及象征主义诗人们,又以浓墨重彩描绘了作为唯美主义运动阶段性标志的两场审判案,一场是1877年惠斯勒的胜诉,另一场是1895年王尔德的败诉。作者客观地评价了唯美主义艺术的成就,也不无惋惜地总结了它的功过得失。

同时,冈特也简述了唯美主义美学观的发展并对它作出了清醒的分析,指出这个主张的实质是反对虚伪道德对艺术的桎梏主宰,反对功利主义对审美趣味的败坏腐蚀。他在本书第一章里谈到了康德的“审美无关利害”的美学观点,因为它不但是唯美主义美学的理论基础,而且是近现代美学与传统美学的重要区别之一。“为艺术而艺术”的口号源自法国,问世伊始便挑战传统,离经叛道,惊世骇俗,引来众多非议和误解,甚至招致了“败德”和“颓废”的恶名。波德莱尔、戈蒂埃和佩特是唯美主义的先行者,而王尔德则是它的集大成者和标志性象征。冈特的评述涉及英法两国近30位著名艺术家,跨越文学和美术两个艺术门类,包括多种艺术流派,为读者展开了一幅栩栩如生的艺术史画卷。

作者对艺术史题材的驾驭游刃有余,对主题的议论切中肯綮,绝无书斋美学的枯燥冬烘,也绝无隔靴搔痒之感。他将代表人物、历史事件和社会思潮有机地交织在一起,绘声绘色,精彩纷呈,不但善于设置起伏错落的情节和鲜明强烈的冲突,更善于全景式地表现社会文化风尚的嬗替演变,注重揭示不同艺术门类的交互影响。这确实得益于他的文学造诣、艺术实践和理论修养。应当说,《美的历险》的论述方式对我国文学史和艺术史的研究者是一个启发。在这方面,《美的历险》与丹纳的《艺术哲学》和勃兰兑斯的《19世纪文学主潮》相比毫不逊色。冈特的艺术史论作品具有更丰富的情节性和更鲜明的画面感,这应当归功于他在文学和绘画方面的艺术实践。  《美的历险》一书此次修订再版,应当归功于江苏教育出版社的席云舒先生和他敬业的同事们。他们排除重重困难,经多方辗转,终于获得了此书的版权,使译者有机会对1986年中译本进行认真的校改,使本书以新的面貌与读者见面。译者对他们的辛勤劳动深表感谢!此外,他们的这番努力还取得了威廉·冈特《拉斐尔前派的梦》和《维多利亚时代的奥林匹斯山》的中文版权。据英国版权代理方介绍,这两本书与《美的历险》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思想成就史的三部曲(trilogy of ideas and efforlts in the Victorian),拥有众多读者。江苏教育出版社将陆续出版这套三部曲的中文版,相信这不但是出版社和译者的心愿,而且符合我国热爱艺术的广大读者的心愿。

肖 聿

2004年冬识于北京

后记

这场唯美的“历险”结果如何呢?19世纪初的经济学家根据政治经济学的自身规律,将政治经济学变成了一门科学,创造出了“经济的人”。同样,现在这场“为艺术而艺术”的耕耘产生出了“唯美的人”。

除了艺术的义务和利益,“唯美的人”不承认任何义务,也不追求任何利益,正像“经济的人”只为利润所驱使一样。

“唯美的人”对宗教、道德、教育、政治原则和社会改革漠不关心。

过分专业化的劳动分工制度造就了一种出人意料的畸形产物,那就是“唯美的人”。

因此,从本质上看,唯美主义运动是自私的。或许必然如此。美的结晶被掩埋在平凡的土壤下面,要将这种弥足珍贵的结晶开采出来,大概只能求助于坚定的自我中心主义。

对维多利亚时代的理想主义来说,这场运动是针锋相对又离经叛道的。那种理想主义的核心是为社会服务。罗斯金抨击他那个时代的经济学,是因为他无法容忍将谋利的动机视为至高无上。正是出于同样的目的,他也对傲慢自负的艺术提出了批评。威廉·莫里斯相信人人都有艺术家的禀赋,相信所有愉快的工作都是艺术的一种形式,所以对那些毫无责任感的“天才”玄而又玄的崇拜对象,他只能采取敌视态度。

这场运动有几分轻喜剧的特点。这出喜剧由一些演技高超的演员演出,他们(极为出色地)写出了自己的台词,仅凭自己的个性就创造出了种种剧情,其中包含着喜剧因素。但这既非他们的本意,也出乎他们的预料。麦克斯·比尔波姆就保留了这种喜剧因素,它使他的作品格外精彩,因而超越了19世纪90年代。这种喜剧因素包含在他对后维多利亚时代的回顾中,包含在他的绘画中,那些画提炼出了一种幽默,它伴随着天才的纯净生活。嘻嘻哈哈的惠斯勒和神色庄重的卡莱尔的会面,王尔德心醉神迷地向美国采矿营讲解波堤切利的绘画,法国的大师魏尔伦向美国一个学校的学生作的星期漫谈,这一切当中无不隐含着这种喜剧因素。

这场运动在英国从未造成普遍的影响。它主要源自异国。尽管它在有限的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无论是在理想主义者的偏见中,还是在非利士人的偏见中,它都难以存身。

这场运动缺乏伟大的思想和伟大的情感。它们实际上被有意回避了。先知和改革家的后来者是说俏皮话的和流浪汉,而在鼓动家的训诫之后,则是那些“捣蛋鬼”(enfant terrihle)发出的嘲笑。只要那些机智的清谈者还有益处,清除他们便会使社会陷入比例失衡之虞。但在19世纪90年代(唯美主义运动在这个时期达到了高潮),社会平衡自行产生了新的调整,因此那些人的分量便越来越轻了。

乔治·摩尔说:“惠斯勒若是再重几磅,他便可以和委拉斯开兹的分量相当。”

“那只要把别的艺术家也放在天平上就行了。”惠斯勒不无恼火地说。不过,他缺少的确实就是这么几磅。19世纪的美学发展尽管提供了不少完美优雅的艺术典范,但厚重感的确是19世纪90年代所缺少的因素。

惠斯勒在对罗斯金的诉讼中为艺术代言,发表了艺术的独立宣言。王尔德用更不可取的方式力图表明美与道德无关。而罗杰·弗莱则在视觉艺术周围架起了一道生硬体系的屏障。

从某种角度上说,这场美的历险并无多少教益。反抗社会、争取超出社会允许的更加彻底的自由,在这场长期斗争中,不少人的结局颇为难堪。唯美主义运动结束时,惠斯勒成了一个性情乖戾的老头子,没完没了地沉溺在无聊的争执中;出狱后的王尔德已经丧失了写作能力;史文朋成了洗心革面的人物,变得无足轻重。在其他许多人身上,不惜代价的感官探索变成了自作自受的苦修,带来的只是凄凉和苦难。

否认道德目的,将要说的话浓缩成一种最精确的形式,认为形式的意义重于内容,这一切都与这场运动复杂而浪漫的精神实质背道而驰。“为艺术而艺术”对英国文学的影响极为有限,但在法国,全部现代诗歌都染上了这个口号的色彩,并且影响了大多数作家。在英国绘画方面,这个口号的影响也大致如此。无论英国绘画有多大的价值,作为一个混血儿,它都无法跟它的来源——法国艺术相提并论。

在这场运动的全部结果中,艺术家们得到了一粒美的结晶。但这得不偿失,因为它的分量和价值都无法与艺术家们毫无意义的生命消耗相抵。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9:2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