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在中国的社会生活中占据什么样的地位?从历史到现在的发展进程中又经历了怎样的变化?与时下盛行的经济学研究视角不同,本书将通过对人类学著名田野调查地点——禄村的研究,从文化的角度揭示土地的社会象征意义。
本书秉承费孝通先生《禄村农田》中的两条主线——土地制度以及消遣经济背后的公共仪式,将二者置于明清以来的社会变迁进程中加以考察。作者在深入的田野调查的基础上指出,正是在土地具有“不可让渡”的性质之上,国家与地方社会才得以同时建立。禄村历史上,土地从屯田向军田、民田的转变,公共仪式中洞经活动与花灯活动的变迁,都透露出国家与地方社会关系的变化。本书对人们了解中国的土地制度提供了新的视角,对了解云南民间宗教的历史演变,对经济人类学与宗教人类学的沟通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导 论
一 禄村研究的主旨
二 禄村研究的整体性框架
三 调查概况与禄村现状
四 本书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 禄村的社区背景
第1章 人文地理背景
一 地理环境
二 人文环境
第2章 明清时期的历史背景
一 明代军户
二 卫所与屯田
三 明清时期的里甲民田
四 教化的困境
第二部分 民国时期的禄村
第3章 国家视野中的土地
一 民国时期的土地清丈
二 赋税的厘定
第4章 禄村的地方精英
一 姓氏人口
二 公共职位
三 地方精英的权力角逐
第5章 农田经营中的社会关系
一 水利上的合作关系
二 私产经营上的社会关系
三 族产经营中的社会关系
第6章 公共仪式的实践
一 洞经会
二 土主庙
三 洞经会的仪式
四 灯会的仪式
五 行善、教化与驱邪
第三部分 1949年以后的禄村
第7章 粮食征购中的国家权威
— 1949年的公粮——以民国税额为基础
二 动态的公粮——亩积与田工之争
三 趋向定额化的粮食征购
第8章 品级结构的崩溃
一 创建新的基层政权
二 减租退押和清匪反霸
三 土改运动
四 土改复查运动
五 禄村的新面貌
第9章 生计经济下的再分配体制
一 评工计分
二 政社合一
第10章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一 禄村的土地使用原则
二 作为国家代理人的村干部
三 村民小组的认同
四 家庭的经营
第11章 花灯和洞经的变迁
一 作为戏曲的花灯
二 洞经的“恢复”
结语
一 缺乏认同的社区
二 复魅的洞经
三 去魅的花灯
四 余论
附录一 禄村王昱墓志铭
附录二 云南省1949年公粮征收累计表(1950年3月12日)
附录三 禄村所在乡土改统计数字
附录四 禄丰县禄村胜利农业生产合作社公约
附录五 2001年禄村的提留项目
附录六 1963年禄村8个生产队队委会成员名单
附录七 2001年禄村村委会村务公开
附录八 孤魂文凭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