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9年,在巴黎同时建成的艾菲尔铁塔和机器陈列馆,一个在高度上前无古人,一个在跨度上突破一切纪录,两者都是技术史上的勇敢创举。从某种角度看,它们都体现出法国大革命的首创精神。
本书是一本写给大众的介绍现代西方建筑的书。作者以活泼晓畅的文笔,讲述了现代西方建筑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作品及其设计者的非凡成就,深入浅出地阐释了这些经典作品的建筑原理、美学特征及对西方社会、历史与文化的影响,娓娓道来的鲜为人知的幕后故事与历史细节,更为引人入胜。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现代西方建筑的故事 |
分类 | 科学技术-建筑-建筑理论与文化 |
作者 | 吴焕加 |
出版社 | 百花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1889年,在巴黎同时建成的艾菲尔铁塔和机器陈列馆,一个在高度上前无古人,一个在跨度上突破一切纪录,两者都是技术史上的勇敢创举。从某种角度看,它们都体现出法国大革命的首创精神。 本书是一本写给大众的介绍现代西方建筑的书。作者以活泼晓畅的文笔,讲述了现代西方建筑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作品及其设计者的非凡成就,深入浅出地阐释了这些经典作品的建筑原理、美学特征及对西方社会、历史与文化的影响,娓娓道来的鲜为人知的幕后故事与历史细节,更为引人入胜。 内容推荐 这是一本写给大众的介绍现代西方建筑的书。作者以活泼晓畅的文笔,讲述了现代西方建筑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作品及其设计者的非凡成就,深入浅出地阐释了这些经典作品的建筑原理、美学特征及对西方社会、历史与文化的影响,娓娓道来的鲜为人知的幕后故事与历史细节,更为引人入胜。 目录 第一章 现代建筑之先声 第二章 艾菲尔铁塔 第三章 摩天楼 第四章 大跨度 第五章 从经验到科学 第六章 建筑艺术问题 第七章 形形色色的新流派 第八章 包豪斯 第九章 走向新建筑 第十章 “流动空间” 第十一章 林泉高致 第十二章 幕墙时代 第十三章 现代主义建筑“扶正”的标志 第十四章 冷静的温暖 第十五章 理性而奔放 第十六章 朗香教堂何以令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十七章 纽约世贸中心与雅马萨奇 第十八章 “澳洲之花” 第十九章 “一条货船” 第二十章 “新馆成为老馆的兄弟” 第二十一章 复杂、矛盾、平庸、滑稽 第二十二章 后现代主义建筑 第二十三章 解构主义建筑 第二十四章 怪物来袭 第二十五章 缤纷的世界,缤纷的建筑 试读章节 第三章 摩天楼 李鸿章离开纽约前,在华道夫饭店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对我在美国见到的一切都很喜欢,所有事都让我高兴。最使我感到惊讶的是20层或更高一些的摩天大楼,我在清国和欧洲都从未见过这种高搂。这些楼看起来建僻很牢固,能抗任何狂风吧?” 郑曦原先生编的《帝国的回忆》中讲了李鸿章访美的事情。 清光绪二十二年,执掌大清帝国晚期军事、外交大权的李鸿章访问美国。1896年8月28日,李乘坐“圣路易斯”号邮轮从欧洲抵达纽约,美方为这位清国“头等出使大臣”准备了隆重的欢迎式。邮轮进入纽约港,美国舰队鸣礼炮19响,港内船只汽笛齐鸣。美东部陆军司令卢杰少将登上邮轮,向李鸿章致词:“我受美国总统的派遣,来此迎接阁下到来,并带您访问这个自由的国家。欢迎您的来访。” 李鸿章乘四人拾的软轿下船,坐进敞篷马车。车队在数百名骑兵护卫下在纽约街道上行进。美国记者报道: “……队伍转入百老汇大街。沿途热情的观众挤满了街道的两边的各个角落……人群不断爆发出阵阵欢呼。美国快递公司大楼上升起三面旗帜,互利保险大楼的窗口挤满了人。在邮政大楼前……李总督指着大楼不停地向卢杰将军询问着什么。 1896年8月28日,李鸿章在纽约入住华尔道夫饭店。 李鸿章在纽约入住华尔道夫饭店。这家以豪华、舒适、服务周全著称的饭店,自1893年开业后,一直是纽约最尊贵的饭店之一,至今外国政要、贵宾到纽约仍大多下榻于此。李鸿章离开纽约前,在饭店接受记者的采访,次日的《纽约时报》报道说,当时有位美国记者问李大臣:“……那么,阁下,您在这个国家的所见所闻中什么使您最感兴趣?”李鸿章回答:“我对我在美国见到的一切都很喜欢,所有事情都让我高兴。最使我感到惊讶的是20层或更高一些的摩天大楼,我在清国和欧洲都从没见过这种高楼。这些楼看起来建得很牢固,能抗任何狂风吧?”李鸿章接着说:“但清国不能建这么高的楼房,因为台风会很快把它们吹倒,而且高层建筑如果没有你们这样好的电梯配套也很不方便。”李鸿章把纽约的高层建筑列为他在美国所见到的最令人惊讶的事物,可见数十层高的楼房在这位清国大臣的心目中留下了多么深刻的印象。 李鸿章的感受并不奇怪。清朝末年,第一次看见并亲身住进地球上出现不久的大高楼的人,谁不感到非常惊讶呢! 从遥远的古代起,无论中外,都有人企望建造高耸的建筑,但仅是一种幻想。于是,人们想出了种种替代的办法,例如,建筑物本身无法造得高大,便先堆筑出实心的高台子,然后在台顶造房。距今五六千年前,中东地区的两河流域便出现被称为“山岳台”的建筑。它们下部是分层堆筑的高台,周边有坡道或阶梯通往上面,在台顶上建造房屋。在中美洲,古代的玛雅人、多尔台克人、阿兹台克人和印加人也有类似的建筑,被称为“金字塔式”,它们都是为了宗教性目的而造的。这类建筑有的被称为“通天塔”,“通天”是建造这类建筑物的人的内心渴望。 欧洲中世纪的哥特式教堂通常建有很高的钟楼。德国乌尔姆大教堂(14世纪至16世纪)的钟楼高达161米。在那个时代,砖石建筑达到这样的高度是非常不容易的,尽管钟楼内部空间狭小,不能容纳一般的活动,但仍是中世纪建筑史上一项了不起的成就。 在我们中国,古人也早就想造高楼,也采取在高台上建房子的办法。战国时期,各国统治者竞相建造这样的建筑,所谓“天子有三台”。东汉末年,曹操在他的邺城曾建有名的“铜雀三台”。君王之外,有钱人也都重高楼。《洛阳伽蓝记》说:“清河王怿……第宅丰大,逾于高阳。西北有楼出凌云台,俯临朝市,目极京师,古诗所谓‘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者也。” 中国古代建造的最多的高耸的建筑物是佛塔。现存年代最早的砖塔是河南登封的嵩岳寺塔。它建于公元523年(北魏正光四年),是少见的十二边形的塔,底层直径12.6米,高39.5米,壁体厚5米,中间是一个5米直径的空腔。此后历史上各朝各代都建造了许多塔,形式多种多样,它们点缀着中国大地,成为许多地方的标志性建筑。 绝大多数的塔的内部空间狭窄,不能上人。不过也有例外,比如山西北部离大同不远的应县的一座木塔。木塔的正式名称为应县“佛宫寺释迦塔”。木塔建于公元1056年,即辽代清宁二年。塔为八角形,从外面看是五层,但内部又有四个暗层,实有九层。塔的总高度为6713米,最底下一层直径37.27米,最上一层直径还有19米多。木塔外形庞大,内部空间宽阔。塔内有楼梯通向各层,人可以上到顶层。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初,当地政府曾经在塔内召开过会议。看官注意,这么高大又可以上人的佛塔,除了基座用砖石,塔顶和各层挑檐铺瓦外,其他部分竟全部由木材构成,而且竟然以其原有的木料在原址屹立了九百多年,实在是世界建筑史上一个令人惊叹的奇迹!它也是全世界现存最古老和最高大的木构建筑。 惊叹归惊叹,但是从今天的眼光看,上面所举的那些历史上的较高的建筑,毕竟只是当时建筑领域中的特例。第一,少而又少;第二,并非很高;第三,并不真正实用。其所以如此,原因在于19世纪以前,房屋的高度受所用的土、木、砖、石等主要建筑材料本身性能的限制,同时也由于其时社会生产和生活还没有使用高层房屋的实际需要。因而,在用砖石盖房子的地方,建筑物一般不超过五六层,在用木料造房子的地区,一般多为单层和两层建筑,超过三层的就不多见了。 实实在在的高楼大厦迟至19世纪后半期才在一些发达国家的发达城市里盖了出来。 数十层高的楼房不是想要就能有的,它需要多种条件的会合。说来话长,主要看两方面:一方面是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现实的而非幻想的需要;另一方面是19世纪科学的进步使高层房屋的建造技术臻于成熟。 进入19世纪后,在工业化的进程中,西欧几个大城市,其次在美国几个大城市中最先出现了上述需要与可能。 先说需要。首先是工业革命引出的一些新兴的生产和商业活动需要高层建筑物;然后是发展迅速的大城市生活促使房屋增加层数,具体说来是城市人口膨胀后,城市用地紧张,地价上涨。一方面是城市面积扩大,向周围发展;另一方面是要努力在宝贵的原有土地上得到尽可能多的建筑面积。这种需求在特大的工商业中心城市,尤其是那些城市的中心地区的繁华地段表现得特别突出。在那里,地皮本来昂贵,而大公司、大银行、大商店、大酒店等常常特别垂青其中某几条街道的特定区段,更使地价疯长,大业主和开发商花了大笔资金争得那儿的地皮,自然要千方百计地物尽其用,也就是尽力加大“用地容积率”。所谓用地容积率,指的是在一块地皮上盖房子,得到的建筑总面积与地皮面积之比,如地皮面积为100平方米,上面所建房屋的建筑面积为200平方米,这时的用地容积率为2。显然,容积率越大土地利用程度越高,收益便越大。加大用地容积率即加大业主利润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增加建筑的层数。 P25-29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