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请弗洛姆出场,宣讲他“有爱才有幸福”的人生哲理,本书是领悟人类情感、获得最优心理的必读书。本书将让你领略什么是“情爱大师”,教你明白现代人的孤独、焦虑、迷失和缺乏生气,了解现代人孤立无援的心理处境,认识欲望使现代人越来越俗气,懂得什么是生命中真正的幸福,如何寻找情爱的精神家园,明了只有爱才能拯救自己,以及男人、女人的爱的艺术。本书是大师思想精髓的通俗化、实用化,作者是北京高校教师中这方面的高手,既保证学术质量又通俗易懂。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弗洛姆--有爱才有幸福/思想大师谈人生系列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西方哲学 |
作者 | 吴光远//李慧 |
出版社 | 新世界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请弗洛姆出场,宣讲他“有爱才有幸福”的人生哲理,本书是领悟人类情感、获得最优心理的必读书。本书将让你领略什么是“情爱大师”,教你明白现代人的孤独、焦虑、迷失和缺乏生气,了解现代人孤立无援的心理处境,认识欲望使现代人越来越俗气,懂得什么是生命中真正的幸福,如何寻找情爱的精神家园,明了只有爱才能拯救自己,以及男人、女人的爱的艺术。本书是大师思想精髓的通俗化、实用化,作者是北京高校教师中这方面的高手,既保证学术质量又通俗易懂。 内容推荐 本书是新世界出版社本年度之末隆重推出的“思想大师谈人生系列”其一。本书请弗洛姆出场,宣讲他“有爱才有幸福”的人生哲理,本书是领悟人类情感、获得最优心理的必读书。 弗洛姆是现代思想中的“情爱大师”。他对现代人的研究和批判,对现代人心理状况的准确诊断,被称为“综合了弗洛伊德和马克思的学说”,使他成为现代心理学领域最权威的典范。他提出爱是一门实践的艺术,呼吁只有用爱才能拯救人类,使他成为美国最著名、最受欢迎的心理学家。 本书将让你领略什么是“情爱大师”,教你明白现代人的孤独、焦虑、迷失和缺乏生气,了解现代人孤立无援的心理处境,认识欲望使现代人越来越俗气,懂得什么是生命中真正的幸福,如何寻找情爱的精神家园,明了只有爱才能拯救自己,以及男人、女人的爱的艺术。 本书是大师思想精髓的通俗化、实用化,作者是北京高校教师中这方面的高手,既保证学术质量又通俗易懂。 目录 前 言 爱是行动,爱是艺术 第一章 从孤独中走来 一、孤独、敏感、神经质和天才 1.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的人 2.不一样的经历 3.一览众山小 二、寻找失落的精神家园 1.资本主义精神与肛门恋 2.弗洛伊德——一个隐秘的权威 3.另立门户 4.现代人批判——逃避自由 三、你将会像神一样 1.为政治而战就是为自由而战 2.为人类的生存而写作 第二章 欲望:使现代人越来越俗气 一、我欲故我在 1.生活就是为所欲为 2.天上人间——两个世界 3.财富——我的太阳 4.“爱”让我怎么说 二、镜子中的陌生人 1.欲望——打开了的潘多拉魔盒 2.金钱买不到真正的人生 3.人还有得救的希望 第三章 无家可归:现代人找不到精神家园 一、何处是我家 1.被逐出伊甸园的人 2.个人的出现是一种悲剧 二、病人才是最健康的人 1.精神贫乏综合症 2.“精神病院”中的健康的人 3.精神健康的条件 第四章 失去的自我:人们已不知道自己是谁 一、他人是我的奴隶 1.受虐狂:今生今世你是我的依靠 2.虐待狂:你痛苦我就快乐 二、再造—个神——我是上帝 1.自恋——走不出我自己 2.群体自恋——但愿世界别疯狂 3.让权威见鬼去吧 第五章 回到梦里:我们只有在梦里是自由的 一、我只能做梦了 1.被监控的“自我” 2.梦回自我 二、梦是最美的语言 1.寻寻觅觅.梦里才是真 2.弗洛姆解梦 三、勇敢的俄狄浦斯 1.悲剧——逃不脱的命运写照 2.俄狄浦斯情节的象征 四、当“好梦”不再的时候 1.梦中的呼唤 2.何时再归梦里 第六章 寻找自我:不要让红尘迷住双眼 一、迷失的自我 1.接受性格:最好的是别人给予的 2.剥削性格:喜欢夺人所爱 3.囤积性格:一毛不拔是最好的 4.市场性格:我是你最需要的 二、这才是你自己 1.原创性倾向:挖掘生命的潜能 2.倾听良心的呼声 三、热爱生命:活着,永远活着 1.恋尸癖:仇恨生命,渴望暴力 2.悲哀是罪孽,欢乐是美德 3.让我们不停地前进,把死亡抛在后面 第七章 只有爱,才能拯救自己 一、爱情:自我发现的通道 1.爱是自由之子 2.爱是给予、关心、尊重和了解 3.爱是实践的艺术 二、爱:对生活意义的寻求 1.爱他人若爱己 2.母爱:生活的希望 3.性爱:时光倒流中的两个人 4.自爱不是“罪” 埃里希·弗洛姆生平年表 弗洛姆主要著作 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一、我欲故我在 工业的进步预示了人们的梦想成真,聪明的人们用机械和核能取代了人的劳动,用流光焕彩的电脑代替了人脑,这一切令人意想不到的进步,鼓舞着不安分的人们,他们坚信,生产的发展是无止境的,消费是无止境的,技术可以使我们无所不能,科学可以使我们无所不知。 在现代社会,乐观的男人们和女人们具有了史无前例的自由感,一切枷锁砸烂后,他们挣脱了一切束缚,他们成为了生活的主人,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上帝死了后,可以为所欲为了,起码感觉上就是如此。 1.生活就是为所欲为 弗洛姆指出,现代人不是经过自己的思考后而去行动,他不断地听从大众媒体的声音,铺天盖地的广告牵引着他的鼻子,但是他还是“自由”的,因为他有权决定买哪种商品,决定去接受哪个商家的诱惑。广告极力鼓动着人们去分享商家的成果,并用甜言蜜语给人们灌迷魂汤,飘飘然十分受用的人们也就成了接受满意服务的上帝。总之,这是一个快乐无比的时代,每个男女在这个时代都可以分享它的幸福,那些其实只是生存于广告的调色板、招贴画上的名车、豪宅、华丽家具,仿佛即刻就可搬迁到任何一个人的家中。现代大众媒体就这样虚拟着一幅华丽美妙的图景,而被这幅画面所眩晕的普通公民,正为此付出迷失自我进而丧失自我的代价。 早已失去思考能力的现代人,他的生命就是占有,他希望拥有一切,更希望完全占有漂亮的女人,他常常会有这样的疑问:难道世上会有比女人更奇怪的动物吗?而对女人来说,易求无价宝,难得有情郎。这话说的比唱的都好听。 说的也是,口号嘛,跟着感觉走才抓住情郎的手呀。但若有哪个男人真想把一份真爱投向女人时,对不起,资格考试、相貌、金钱、豪宅以及小汽车,这些缺一不可,否则只能靠边站了。感情这个东西从来都是无影无踪,所形于外者,用女人的话来说,也就这些标准。如果有哪个男人长得帅而且有钱,又肯毫不犹豫地为她买各种东西,又懂得哄她开心,哪怕这个男人就是好莱坞那部《人骨收藏家》电影里的变态医生,她也会把他当作好男人,她们总是痴迷于一切外表华丽的,而非理性的思考。况且女人如此,男人还会有两样吗? 弗洛姆继续说,设想一个脖子上挂着照相机的旅游者,他到了某个地方,看到了一座山,一个湖,一座古堡,或者是一个艺术展览会,但他并不能专心地去看眼前的东西,因为他的心早已被如何照相干扰了。对于他来说,最重要的就是用胶片把这些景物记录下来,以便能够占有它,而不是真实的景物本身,对于他来讲,最快乐的就是满足我能够拥有的心理,拥有就是快乐。有相片在手,他可以向朋友们炫耀他的成就,或在多年以后借此回忆当时自己身在何处。 我们知道,一个好的摄影师,总是首先让自身去感受景物,然后再用相机来获取它,这样的预先观察是一种积极的做法,既欣赏了景物又留下了纪念。有些人甚至有意不将自己所喜欢的景物拍摄下来,因为他尽力避免破坏对景物的美好记忆。相片记录的十分有限,而且会遗忘更重要的东西。而通过回忆你就会感到,昔日所见的那美好的景色,以及自身的深切体验,在脑海中又获得了新生,那种感觉再度出现,在脑海中历历如新。这种积极的活动,焕发、照亮和强化了我们生命的活力,反之,则会有一种僵死的感觉。 如果我们事先想像一下,自己接受邀请去参加一个多人聚会,那么你就会发现,你早已知道别人会说什么, P39-40 序言 古希腊先哲苏格拉底说过一句名言:“没有经过反思的人生是毫无意义的。”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竞争的加剧,人们已经很难再保持一颗平常心了。芸芸众生在滚滚红尘中追名逐利,熙来攘往,可就是没有时间停下来反思:“我这样忙忙碌碌到底是为了什么?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 在苏格拉底看来,人的一生中如果没有对这些问题反思过,那么,你这一生从根本上讲是毫无意义的,是到世上白走了一遭。不管你是亿万富翁,还是高官显贵,统统都是行尸走肉,一堆粪土。 其实,哲学提出这些问题,并不是真正要你给出一个答案,事实上也不可能有标准答案,其目的是要促使人们去反思、去认识自己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红楼梦》第一回里在跛足道人唱完《好了歌》后,甄士隐随即和了一首,其最后两句是这样的: 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 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做嫁衣裳。 说的是我们这些芸芸众生在滚滚红尘,也就是“他乡”中,“乱哄哄”地追求功名利禄、金钱美色,而竟忘了自己的“故乡”在哪里,因此,到头来,也只能是“为他人做嫁衣裳”。 红尘是“他乡”,那我们的“故乡”在哪里呢?也就是我们到底是从哪里来到这个红尘的呢? “故乡”显然在红尘以外。我们从“故乡”来,借助于父母的结合,给了我们肉体凡胎,我们就用这肉体凡胎,到世间来走一遭,来体验人生、体验爱情、体验幸福,也体验痛苦。体验完后,我们还是要回到我们的“故乡”。 但有很多人在红尘的花花世界中经受不住种种诱惑和考验,他们沉迷于各种各样的“名利场”、“官场”、“情场”或“赌场”,最后出卖了灵魂,迷失了自我,再也找不到回“故乡”的路,成了“回不去的人”。他们的灵魂也就随着他们的肉体客死在红尘这个“他乡”。 为了帮助人们能在红尘中经受得住诱惑和考验,不丢掉灵魂,不迷失自我,最后能找到回去的路,我们特编著这一套“思想大师谈人生丛书”。本丛书第一批作品主要是听现代西方的思想大师们讲人生哲理,包括:《尼采:不做“好人”做强者》《弗洛伊德:欲望决定命运》《马基雅维里:我就是教你恶》《弗洛姆:有爱才有幸福》。这四位大师对人生的理解各有侧重: 尼采把人生的本质看作是“意志”,一种“权力意志”。他说:“生物所追求的首先是释放自己的力量——生命本身就是权力意志。”即一切生命的目的都是为了追求权力,甚至自然过程也充满了权力意志。这种权力意志总是要以多种方式表现自己,或者表现为强者的英雄,或者表现为弱者的怨恨。前者是主人,后者是奴隶。怨恨说明了弱者的软弱无能。强者永远依靠牺牲弱者而生存,他必然要征服、压迫弱者;弱者则妒忌强者,怨恨强者。强弱“权力意志”之争构成了整个生物历史、乃至宇宙历史的全过程。 因此尼采顶着他那一时代滚滚而来的“平等和进步”的浪潮,大声疾呼:“人固不平等!”在他看来,有人生而为弱者,有人生而为强者,前者构成极大多数,后者构成极少数。尼采认为人类社会是由极少数的强者所创造所推动的,这是人类个体生命存在的一个基本的事实。 尼采的“权力意志论”充分肯定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这也是他比叔本华的高明之处,但是,他由此得出的“英雄史观”显然是不合适的,他未能看到民众在历史创造中的作用,这一点,我们在阅读时尤其要注意批判。 弗洛伊德则不同,他把人生的本质看作是欲望,特别是性欲。他认为,人的行动更多的是受“无意识”或本能支配。他把人的精神生活比作一座冰山,在海平面以上的小山顶代表人的显意识或理性,而海平面以下的巨大冰块则代表人的无意识或本能。 在弗洛伊德看来,人的本能不是平静的。在本能中包含着“原始的冲动”。这种冲动时时在寻求发泄。它是人精神生活的主要内容。它是由遗忘的经历、本能以及内驱力形成的巨流,这巨流左右人的行为但却不为意识所觉察。而这无意识的成分,最主要的是性本能或性力,即“里比多”。他认为,人的“性力”是人生的“内驱力”。它构成了人的原始欲望和动机,是人格形成、发展和社会文化创造的内在推动力。 因此,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实质上是性的分析,即人的一切行为都用性来分析其背后的动因,故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也被称为“泛性论”。 弗洛伊德的“泛性论”曾受到过多方指责,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为人们所接受。当然,他的观点也有失偏颇,性欲对人的行为确实有重大影响但决不是唯一的。他的弟子荣格、弗洛姆等人也对此做出了批评。 弗洛姆也是一位精神分析大师,但他不同于弗洛伊德,他更多的是分析现代人在强烈的占有欲驱使下,是如何变得精神空虚、自我迷失的。他呼吁只有用爱才能拯救人类。 弗洛姆毫不客气地指出,现代人空虚、堕落、缺乏生气,已经犯了富足的社会病。在极端个人主义的梦幻中,现代人完全成为了大众媒体的狂热的恋人,伴着动听的音乐,欣赏着肉麻的肥皂剧,义无反顾地拜倒在物质和商品的“石榴裙”下。 其实,一个放弃了占有欲的人所得到的报偿就是快乐,而抱住自己的财产紧紧不放的人命中注定是悲哀的。快乐就是我们在通向实现自我这一目标的道路上所获得的体验。 为此,弗洛姆强调,爱应该是一门实践的艺术,是一种积极性和活动性:如果我爱人,我应该长期地处于一种对被爱的人的积极关心的状态之中,而不是只对他或她才关心。应该整天勤于用眼、勤于动手、思想活跃、感觉敏锐,避免内部的懒惰特性,也即避免采用一种接受、贮存或完全浪费时间的形式的懒惰特性,这是爱的艺术的实践不可缺少的条件。 当然,弗洛姆所强调的“现代化”、“现代人”是西方社会条件下的,因此,他对之的分析未必一定适合中国社会,但是,我们可以用来防止西方现代化过程中产生的空虚、堕落、缺乏生气等“现代社会病”,而把我们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真正文明、富强的现代社会。 马基雅维里与上述三位大师又完全不同,他对人性恶的一面作了淋漓尽致的解剖。他认为,人类总有填不满的欲望、膨胀的野心;总是受利害关系的左右,趋利避害,自私自利。 马基雅维里进一步认为,君主应当在野兽中选择狮子和狐狸,像狮子那样残忍,像狐狸那样狡诈。君主不妨对行恶习以为常,不要因为残酷的行为受人指责而烦恼:“慈悲心是危险的,人类爱足以灭国。”马基雅维里有句名言:“一个君主被人惧怕比起被人爱,更为安全些。” 但有时又有必要让人民相信君主是“集美德于一身的人”,也就是说,统治者在公开场合应表现出爱民如子和仁慈宽厚的样子。惩罚人的事应让其他人去干,最后还可嫁祸于人,找替罪羊,以避免自己受到国民的谴责。奖赏别人的事应当亲自出面,以免让下属行私惠。给人恩惠要一点点地来,让他有盼望;给人打击要一下致其于死地,不让他有报复的可能。君主平常应当不露声色,对凡事装作懵懂无知,避免让下属了解自己,但对下属自己心中要了如指掌,随时操纵他,甚至动用杀伐大权。 作为文艺复兴时期的政治学家,马基雅维里通过对人性恶的一面的解剖,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君主伪善、狡诈残暴的本性,让人民对封建专制保持高度的警惕,这一点无疑是对于摧毁封建制度具有积极的意义,但由于时代的局限,马基雅维里并没有从正面批判君主的行径,而是指出君主该这么做。因此,他的观点是一种“反话正说”,因此,后人把马基雅维里称为“罪恶的导师”,这一点,我们在阅读时一定要注意区别。 尼采、弗洛伊德、弗洛姆、马基雅维里等思想大师的人生观由他们自身的文化环境所决定,未必全然适应今天的中国人,因此,我们希望读者朋友们在了解西方哲理时,务必带着自己的眼光,批判地吸收。我们以后将陆续出版其他思想大师包括中国的思想大师们探讨人生问题的作品。是为序。 吴光远 2005年冬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