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宫调是一种大型的讲唱艺术样式,兴起于北宋中叶,“靖康之变”后分为南北两个系统,元代初期兴盛一时。元贞以后,由于元杂剧的兴盛,诸宫调渐趋衰落。到了清代,人们已对它茫然不知。它与传统说唱艺术一脉相承,同时吸取了曲子词、说话、鼓子词、大曲、宋杂剧、缠令、唱赚等伎艺的艺术特长,以形成自己独特的音乐体制、表演形式和文学特质,并对南北曲产生了直接而巨大的影响。通过诸宫调的研究,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词曲嬗变的轨迹。
唐燕乐之曲子,至宋分为两途:其用官律,流行于士大夫阶层,被驯化为曲(阕、片、均)、拍(句)、字固定程式者,即所谓词体;其播于民间者则衍为缠达、缠令、唱赚、诸宫调、戏文,即曲之一体。词体随宋亡而衰,曲则入元以来愈盛,并定型于南北曲。诸宫调者体兼说唱,表演、音乐则熔缠达、缠令、唱赚、小唱于一炉,后又为戏文所用。宋末尚与戏文并行,后绝响于元。至其传世之本《董西厢》,明以来已不辨其为何物。至近代民初,王国维始揭示其体,诸宫调者亦渐被学人关注。然能上承王国维之说,能够深入揭示诸宫调之本貌,系统探讨诸宫调之文学艺术价值者,则惟建国君此文。建国君本以词曲之学名于学界,而此文草就以来无论部分发表,抑或全文揭示,皆有以上评价,此处非谀语也。建国君于文学古典既具深厚学力,而词曲之道则又有灵犀相通也。古来词曲之艺于三楚独钟于江西,其词材曲体,荟萃踵华;名家巨匠,迭代辈出。建国君即生于斯复用于斯者,此天设地造也,非人力所能者。
十三年前,吾始逢建国君于江干之庐山,其少年翩翩,方执教于信阳师范学院。后知其旋归江西,且其学术日新,头角崭露。五年前其北来游学,复聚于津门河北大学旧址之古籍整理研究所。日日谈曲论词,治学之道甚相得益彰。时建国君方拟为此文,草就之后以之为博士学位论文,遂一举中第。今建国君复将此文修订后全文刊行,此吾辈之快事,亦学界之幸事也。一家之言既立,斐声词坛有日矣。建国君勉旃。
刘崇德
癸未夏月
序于津门南郭书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