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注重立足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前提,结合西方公共财政学中的先进、科学的内容,做到中西结合,洋为中用;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尽量减少与实践、政策没有直接关系的纯学术探讨;还注重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业务的介绍;力求内容具体充实,表达简明扼要,可读性强。
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学科不断分化与综合的整体化趋势,对当代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着极大的影响,也推动着世界范围内高等教育的改革。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也进行了教育目标的战略性调整,选择了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教育模式。这种复合应主要体现知识、素质、能力的全方位复合。这种复合型人才模式要求学生应具有人文与科技知识、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知识、专业知识与普通知识、文科知识与理科知识相结合的知识结构;具有人文与科技素质、思想道德与专业素质、心理素质与身体素质相统一的素质结构;具有学习知识、运用知识和创造知识,分析和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结构。本书的编写就是为适应这种变化而努力的。
财政学研究的对象就是公共部门的经济活动及其规律,它涉及到国民经济中的各个部门、单位和个人。现实生活中,财政问题、财政现象无处不有,无处不在,财政收支与每个单位、个人的利益息息相关。不管是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或是企业的经营者,还是一般的平民大众,都有必要了解政府的收支活动。因此,作为高等教育中的复合型人才,就更有必要了解公共部门的经济活动,而这又有必要掌握一定的财政学知识。本书编写的目的就在于此。本书在编写过程中,一是注重立足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前提,结合西方公共财政学中的先进、科学的内容,做到中西结合,洋为中用;二是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尽量减少与实践、政策没有直接关系的纯学术探讨;三是注重本学科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业务的介绍;四是力求内容具体充实,表达简明扼要,可读性强。
本书共有14章。具体分工是:杨志勇副教授撰写第一、二、三、四、十三章;陈工教授撰写第五、六、七、十二章;林致远副教授撰写第八、九、十、十一、十四章。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借鉴了国内外同行专家、学者的一些科研成果,在此一并表示谢意!由于我们水平有限,书中疏漏和错误在所难免,尚希读者和专家不吝赐教。 在此要感谢武汉大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也要感谢厦门大学财政系对作者的支持。
作
者
2005年6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