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重在建设,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再好,其他企业也不能照搬和克隆,否则就无异于邯郸学步、削足适履。但是优秀的企业文化案例可以供其他企业学习和借鉴。本书是我国第一部按行业编排内容的企业文化建设案例。共精选了23个行业80多个案例,按行业划分,是为了方便读者查找自己最感兴趣的行业资料,并且可以对不同行业的企业文化特点作比较研究。
也许我天生与文化有缘,自1983年大学毕业以来,一直从事与文化相关的工作长达20余年;曾经担任过杂志社、报社记者、文化公司经理,自1999年以来一直在中国企业文化促进会任职,先后担任书刊编辑部主任、企业文化建设部主任、《中国企业文化》杂志副主编、副秘书长等职。我的业余时间,几乎都是和书打交道,不是读书,便是写书、编书,也会心血来潮时写几首诗、几篇散文,或研究什么酒文化、文化营销,涉猎很广,但哪一门也不精、不深、不透。回顾十多年来的工作和生活,我接触最多的还是企业文化。我是个生性好动的人,十多年来曾经到全国各地各行业企业采访、调研、考察、学习、交流数百次,接触的企业家、职业经理人和企业文化工作者上千人,曾被邀请参加过上百次的论坛、研讨活动并发表演讲,其中最令我难忘的是2004年参与起草了上报国务院的一份《全国企业文化发展报告》,在七易其稿的过程中,得到了我会张光照会长和郭丽伶常务秘书长的深刻指教。
然而,自从1993年我介入企业形象和企业文化领域以来,虽说前后出版了十多本书,遗憾的是却没有一本是关于企业文化方面的。即将编辑出版的这本《中国企业文化经典案例》可以说是被“逼”出来的。第一个原因是会员单位的催促,我会有许多会员单位经常从事企业文化培训,《企业文化》教材很好买到,国外企业文化的案例图书也不缺,惟独缺乏进入新世纪之后的中国企业文化建设案例一企业界的朋友三番五次地敦促我们编写一本此类的书;第二个原因是编辑同行的催促。联想、万科、中冶集团、茅台集团、燕京集团、聚友集团、兖矿集团、杰克集团、新奥集团等企业内刊编辑和企业文化案例图书撰稿人,也时常建议我利用自身的企业文化传媒和资料优势尽快编辑出版跨行业的全国企业文化建设案例图书。因为我会与全国500多家重视企业文化建设的知名企业常年交换企业内刊及企业文化资料。假如不利用,也的确是一种资源浪费;第三个原因是,今年我分管大型工具书《中国企业文化建设20周年成就大典》的主审工作,发现海尔、联想、红星家具、TCL国际电工、杰克集团等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案例写得非常生动,如果从中精选一部分优秀稿件编成一本企业文化建设实践的案例图书,作为大中专院校MBA企业文化课程的参考书,或者作为企业中从事企业文化建设的中高层干部内部培训用的案例书,都是比较实用的。鉴于以上三个原因,便诞生了这套《中国企业文化经典案例》。
本书共精选了23个行业80多个案例,本打算编齐100个案例,由于时间太紧,加之一些单位急切地等待使用本书,只好留下一个遗憾,待修订再版时补充。这是我国第一部按行业编排内容的企业文化建设案例。过去出版的案例一种是国外企业的案例,一种是按企业文化建设内容分类编排,还有一种是单一企业的企业文化案例单行本。本书为什么要按行业编排呢?主要考虑到相同的行业有许多相同的行业特点和企业文化特征,当然在企业文化建设实践中自然也会有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做法和经验。这些经验对其他同行企业更有借鉴价值。按行业划分,只是方便读者查找自己最感兴趣的行业资料,并且可以对不同行业的企业文化特点作比较研究。
谈到企业文化,国内外有数十种不同的定义。我本人研究中西比较文化和企业文化十多年,也有自己对于文化的独特看法。我认为,就大文化而言,凡是与人类有关的事物都含有某种文化原素,凡是有人烟的地方都有文化存在;就企业文化而言,凡是有企业的地方就有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就是一个企业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存方式。正如自然界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不同的企业也不会有完全相同的企业文化。因此,人们常说:企业文化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偷不去、学不来的东西,但当你直接或间接地接触一个企业,却能真实地感受到企业文化的存在。它是一种存储在企业人大脑之中并外显于员工行为的企业意识形态。企业文化重在建设,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再好,其他企业也不能照搬和克隆,否则就无异于邯郸学步、削足适履。但是优秀的企业文化案例可以供其他企业学习和借鉴。
至于本书的稿件来源,除了运用《中国企业文化建设20周年成就大典》的数十篇稿件之外,还借鉴了清华大学张德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刘光明教授、中国企业管理研究院的李德伟研究员、上海第二经贸大学罗长海教授等专家和学者出版的有关企业文化的书籍,也有十多篇是编者过去发表过的文章改写的。但绝大多数稿件是根据企业提供的原始资料编写的,在此谨对原作者和编者表示诚挚的谢意。
在本书编写过程中,得到了连云港企业文化学会会长李万来、杰克集团总裁阮积祥等同志的大力支持,还有我的同事袁海燕、孙悦、董赞国、李若思、可冬梅、张莅辉、李海峰、王迎春等也为本书的校对、修改提供了帮助,在此时他们也表示感谢。
由于从组稿到筛选、修改、补充、排版、校对,总共只用了一个月的时间,书中错误之处在所难免,诚望广大读者朋友谅解。
编者 李笑天
2005年6月2日于北京铭心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