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狄更斯最重要且耗费心血最多、篇幅最长的一部半自传体著作,是他“最宠爱的孩子”,曾被列夫·托尔斯泰誉为“一切英国小说中最好的一部”,是最早传入中国的西欧古典名著之一。这部小说在狄更斯的全部创作中占据着特殊的地位,更清晰地反映出了作者的创作思想和艺术风格,是作者亲身经历、观察所得和丰富想象的伟大结晶。作者通过大卫悲欢离合的一生,多层次地刻画了一个丰满的人物形象,善良纯洁、奋发向上的大卫最终实现了他的生活目的,达到了精神上的幸福和谐。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大卫·科波菲尔(导读版)/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英)狄更斯 |
出版社 | 浙江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是狄更斯最重要且耗费心血最多、篇幅最长的一部半自传体著作,是他“最宠爱的孩子”,曾被列夫·托尔斯泰誉为“一切英国小说中最好的一部”,是最早传入中国的西欧古典名著之一。这部小说在狄更斯的全部创作中占据着特殊的地位,更清晰地反映出了作者的创作思想和艺术风格,是作者亲身经历、观察所得和丰富想象的伟大结晶。作者通过大卫悲欢离合的一生,多层次地刻画了一个丰满的人物形象,善良纯洁、奋发向上的大卫最终实现了他的生活目的,达到了精神上的幸福和谐。 内容推荐 本书是狄更斯耗费心血最多,也是篇幅最长的一部作品,堪称是作者亲身经历、观察所得和丰富想象的伟大结晶。本书展示了19世纪中叶英国的广阔画面,更多的反映了狄更斯希望人间充满善良、正义、人道、博爱的生活理想。通过细致入微的刻画、描写,再现了主人公个人生活史和心灵历程,同时也是一部社会历史的艺术再现,读者从中可以了解过去、思考人生与世界、丰富思想与知识。 目录 第一章 来到人间 第二章 初识世事 第三章 生活有了变化 第四章 蒙羞受辱 第五章 遣送离家 第六章 相识增多 第七章 第一学期 第八章 我的假期 第九章 难忘的生日 第十章 遭受遗弃 第十一章 独自谋生 第十二章 决计出逃 第十三章 决心的结局 第十四章 姨婆为我做主 第十五章 重新开始 第十六章 我又成了新生 第十七章 故友重现 第十八章 一次回顾 第十九章 见见世面 第二十章 斯蒂福思家 第二十一章 小艾米莉 第二十二章 旧景新人 第二十三章 选定职业 第二十四章 初涉放荡生活 第二十五章 吉神和凶神 第二十六章 坠入情网 第二十七章 汤米·特雷德尔 第二十八章 米考伯先生的挑战 第二十九章 重访斯蒂福思家 第三十章 一个损失 第三十一章 一个更大的损失 第三十二章 走上漫漫路 第三十三章 无忧无虑 第三十四章 姨婆使我大吃一惊 第三十五章 沮丧 第三十六章 满腔热情 第三十七章 一杯冷水 第三十八章 散伙 第三十九章 威克菲尔和希普 第四十章 浪迹天涯的人 第四十一章 朵拉的两位姑妈 第四十二章 搬弄是非 第四十三章 再度回顾 第四十四章 我们的家务 第四十五章 姨婆的预言应验 第四十六章 消息 第四十七章 玛莎 第四十八章 持家 第四十九章 坠入迷雾 第五十章 梦想成真 第五十一章 踏上更长的旅程 第五十二章 我参加了大爆发 第五十三章 又一次回顾 第五十四章 米考伯先生的事务 第五十五章 暴风雨 第五十六章 新创和旧伤 第五十七章 移居海外的人们 第五十八章 出国 第五十九章 归来 第六十章 爱格妮斯 第六十一章 两个悔罪者 第六十二章 我的指路明灯 第六十三章 一位来客 第六十四章 最后的回顾 《大卫·科波菲尔》导读 试读章节 当这个新相识牵着我的手,走出账房间时,我偷偷朝他看了一眼。他是个面黄肌瘦的青年人,双颊深陷,下巴几乎跟谋得斯通先生一样,也是黑黝黝的;不过他们的相似之处仅此而已,因为他的胡子是剃掉的,头发也不光滑润泽,而是一副锈色,干巴巴的。他身穿一套黑色衣裤,也已褪成锈色,干巴巴的;袖子和裤管都很短,脖子上系着一条白领巾,也不太干净。我当时并不认为(现在也如此)这条领巾是他身上唯一的亚麻布,不过露出来的或者说能让人看到一点儿的,就是这么一样东西了。 “你是新来的学生吧?”他问。 “是的,先生。”我回答。 我只是自认为是的,其实并不知道。 “我是萨伦学校的老师梅尔。”他说。 我听了这话,肃然起敬,朝他深深鞠了一躬。对于这样一位萨伦学校的学者和老师,我不好意思提起像我的箱子这类平常的琐事。直到我们离开旅店的院子,走出一小段路后,我才大着胆子提到箱子的事。在我低声下气地拐弯抹角暗示说,那只箱子以后也许我还用得着后,我们就又返回旅店。他对账房里的管事说,我的箱子中午时再派脚夫来取。 “请问,先生,”当我们走到原先那么远时,我问道,“学校远吗?” “在布莱克希斯附近。”他说。 “那地方远吗,先生?”我胆怯地问。 “有好点路呢,”他回答说,“我们得乘公共马车去。大约有六英里。” 我已经累得浑身无力了,想到还得走六英里的路程,实在受不了了。于是便大着胆子告诉他说,我已经一整夜没有吃过东西了,要是他准许我买点什么充饥,那我就太感激他了。他听了我的话,显得很吃惊——我现在好像还看见他停下来望着我的样子——跟着想了想说,他要去看望一位老太太,她就住在离这儿不远的地方,我最好买点面包,或者不管什么我爱吃又有益健康的东西,带到她家去吃,在那儿还可以弄到一些牛奶。 于是我就在一家面包店的窗口买了点食品。后来,我们来到一户穷苦人家的门口。这是某个救济院的一部分,看房子的外表我就知道,还有大门上的石刻,上面说,这些房子是为收容二十五个穷苦妇女而建造的。 这座房子有一排一模一样的小黑门,门的一边都有一个菱形窗玻璃的小窗,门的顶上也有一个菱形窗玻璃的小窗。萨伦学校的老师走到其中的一扇门前,拉开了门闩,我们就走进了其中一个贫苦老妇住的小屋。那位老人正在吹火,要把一只小汤锅里的东西煮沸。她看见老师进来,就停下不吹了,把吹火筒放在膝盖上,叫了一声什么,我听起来好像是“我的小查理”。可是看到进来的还有我,就站起身来,搓着手,有点慌乱地行了一个半屈膝礼。 “请你为这位年轻的先生热一热早饭,可以吗?”萨伦学校的老师说。 “可不可以?”那老妇人说,“可以,我当然可以啦!” 吃过早饭,我好像打了很久的盹,醒来时,萨伦学校的老师就带我离开了。我们发现公共马车就停在附近,于是我们上了车。可是,由于我实在困极了,所以当马车在途中停下来上客时,人们把我弄进了车厢。这儿没有乘客,我得以好好地在里面睡了一觉,直到发现马车在绿荫丛中缓缓地驶上陡峭的小山。不多一会,车停了下来,原来我们已经到达目的地了。 我们——我是说老师跟我——只走了一小段路,就到了萨伦学校。学校的四周围着砖砌的高墙,看上去非常沉闷。正面的墙上开有一个门,门上有一块牌子,牌上有萨伦学校的字样。我们拉了拉门铃,门上的栅栏后面露出一张阴沉的脸,朝我们看了看;门开了,我发现刚才露脸的人,身材粗壮,脖子粗短,太阳穴突出,头发剃得光光的,装着一条木头假腿。 “这是个新生。”老师说。 装木头假腿的人把我上下打量了一番——不用花多大的工夫,因为我没有多少可看的——我们一进去,他就锁上门,拔出了钥匙。 萨伦学校是一座砖砌的方形建筑,两边带有厢房,外表看上去光秃秃的,没有什么装饰。屋子里到处静悄悄的,于是我就问梅尔先生,是不是学生都出去了。可是,他听了似乎觉得很奇怪,我竟会不知道现在正是假期,所有的学生全都放假回家了,校长克里克尔先生也带着太太、小姐到海滨度假去了,我所以在假期被送来,是因为我犯了错,以此作为对我的惩罚。所有这一切,都是我们一起走时他讲给我听的。 我看了看他领我进来的教室,这儿可算是我所见过的最冷清、最荒凉的地方了。我现在还记得。一个长方形的房间,里面有三长排课桌,六排长凳,墙上像猪鬃似的钉满挂帽子和挂石板的钉子。肮脏的地板上满是旧笔记本和旧练习册的碎片。几只用这种纸做的养蚕的小盒子,乱丢在课桌上。两只被它们的主人扔下的可怜小白鼠,在纸板和铁丝做的发出霉臭的笼子里来回跑着,用它们发红的眼睛朝各个角落里张望,想找点什么吃的东西。一只鸟儿被关在一只比它大不了多少的笼子里,不时跳上两英寸高的栖木,随之又跌下,发出凄惨的噼啪声,既不歌唱,也不鸣叫。屋子里一股有碍卫生的怪味,像发霉的灯芯绒裤子、放在不通气地方的甜苹果和腐烂的书籍。屋子里还到处都是墨水迹。即使这屋子从建起来那天起就没有屋顶,一年四季天上下的都是墨水雨、墨水雪、墨水冰雹,刮的都是墨水风,屋子里也不会洒有这么多的墨水。 梅尔先生丢下我,上楼去了,我蹑手蹑脚地走向教室的另一头。我边走边看着这一切。突然,我发现课桌上放着一块纸板做的告示牌,上面整整齐齐地写着下面几个字:“当心。他咬人。” 我连忙爬到桌子上,害怕桌子底下至少有一条大狗。可是,我虽然焦虑地四处察看,却哪儿也没有看到狗。我还在到处张望时,梅尔先生回来了,他问我为什么爬到桌子上。 “请您原谅,老师,”我说,“对不起,我在找那条狗。” “狗?”他说,“什么狗?” “那不是狗吗,老师?” “什么不是狗?” “那要人当心的,那咬人的。” “不,科波菲尔,”他心情沉重地说,“那不是狗,是个学生。我奉命把这个牌子挂在你的背上,科波菲尔。一开始就这样来对待你,我很难过。可是我不能不这样做。” 说完这话,他把我从桌子上扶了下来,然后把牌子像个背包似的系在我的肩上(那牌子是特意为我做的,做得还真平整服帖),此后无论我走到哪里,我都得背着这个牌子。 P40-42 序言 狄更斯是十九世纪英国最伟大的作家,他三十多年的创作,为英国文学和世界文学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大卫·科波菲尔》是他的代表作,是他“最宠爱的孩子”。该书一百五十多年来在全世界盛行不衰,一直深受世界文坛的重视和广大读者的欢迎,早在一九0八年,翻译家林纾和魏易就以《块肉余生记》为题,把它介绍给我国读者,成为最早传入我国的西欧古典名著之一。 《大卫·科波菲尔》被公认为狄更斯最重要的代表作,俄国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就把它誉为“一切英国小说中最好的一部”,认为它“有助于塑造健康的人格”。它也是作者的“宠儿”。在本书的序言中,作者写道:“在我所有的作品中,我最爱的是这一部。人们不难相信,对于我想象中的每个孩子,我是个溺爱的父母,从来没有人像我这样深爱着他们。不过,正如许多溺爱子女的父母一样,在我的内心最深处,我有一个最溺爱的孩子。他的名字就叫《大卫·科波菲尔》。” 《大卫·科波菲尔》是作者耗费心血最多,也是篇幅最长的一部作品,它是作者亲身经历、观察所得和丰富想象的伟大结晶。本书以第一人称叙述,而且其中确实带有不少自传的成分,如当童工、学速记、勤奋自学、成为作家等,均为作者的亲身经历,但这并不是自传,而是小说,我们只能说作者利用了不少自己的经历,其中有他自己的影子,而现实生活中细致观察所得和想象虚构的成分则更大。大卫·科波菲尔的种种经历,全面地描绘了十九世纪维多利亚时代英国社会的广阔画卷,展现了当时各个不同阶层的人物形象,从而表达了作者本人的人生哲学和道德理想。 本书贯穿着作者人道主义、民主主义的思想和揭恶扬善的精神。首先,他塑造的主人公大卫·科波菲尔,就是一个善良博爱、正直勤奋、务实进取的知识分子典型。大卫虽然也有过错误的念头,荒唐的举止,忧伤的时刻和消沉的日子,但是姨婆的“无论在什么时候,决不可卑鄙自私,决不可弄虚作伪,决不可残酷无情”成了他的座右铭,手向上指着的爱格妮斯是他的“指路明灯”,经过不断的磨炼,他这个失去双亲的孤儿,在苦难和挫折中逐渐成熟,走上了正确的人生道路。通过这些,表现了健全的人性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这是作者在人性的探索方面取得的成果。不仅如此,狄更斯还出于自己的正义感、同情心和艺术家的良心,通过本书主人公的成长过程和日常生活,对他认为不合理、不公正的社会现象,如教育制度的弊端、司法制度的腐败、金钱的罪恶、贫富的不均,以及有关儿童、妇女、婚姻、家庭、财产、失业等等方面的不公和丑恶现象,都作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从狄更斯在本书中所描述的种种事件和人物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深刻批判的是人和人性的异化,他竭力追求的是人和人性的回归以及人和人之间的和谐。 狄更斯的作品大多数都是以人物为中心来构建故事的,《大卫·科波菲尔》也不例外。由于本书反映的生活面极其广阔,因此人物众多,千姿百态。除塑造了一个栩栩如生、生动丰满的主人公大卫·科波菲尔外,有名有姓的约有九十余人,其中主要的人物即有十多人,他们围绕着大卫的成长过程和生活道路,以各自的性格特征、思想表现、言谈举止和日常生活,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十九世纪英国社会生活的全景图。一般来说,狄更斯都是以自己仁慈、博爱的人道主义精神和揭恶扬善的道德意向来塑造和安排这些人物的,因而他们的本质、价值取向都较为明晰。内心慈祥、外表严峻的姨婆贝特西·特洛伍德小姐,善良忠厚、勤劳温顺的保姆佩格蒂,端庄高尚、温柔聪慧的爱格妮斯无疑都是本书人物中“善”的家族成员;而贪婪阴险、心狠手辣的谋得斯通姐弟,卑鄙狡诈、伤天害理的希普母子,狠毒凶暴的克里克尔校长等,显然都是“恶”的代表。此外,还有一些中间人物,如米考伯先生,虽有善良、正直的一面,但有较大的缺点,如爱虚荣、爱挥霍,因而老是入不敷出、负债累累;他去澳大利亚后,最后有了改变,还清了旧债,并以此为教训,教育后人。书中的一些次要人物,如精神失常的狄克、吝啬的巴基斯等,虽然着墨不多,也各有个性,栩栩如生。正如托·斯·艾略特所说:“狄更斯塑造人物特别出色。他所塑造的人物比人们本身更为深刻……只要有一句话,不管是这些人物说的,还是别人对他们的议论,就能使他们完整地再现在我们眼前。” 狄更斯的小说,特别是前期作品,一般都比较松散冗长,《大卫·科波菲尔》虽然情节复杂、人物众多,但在结构上可说还是比较严密完整的。它以主人公大卫从孤儿到著名作家的曲折经历为主线,衍生出多个家庭的故事。而作者则巧妙地把这种多层次、多支线的情节故事和主人公大卫的成长经历结合在一起,使之互相交错、层层展开,形成一个错综复杂、曲折动人的情节网络整体。而且,由于本书系以第一人称叙述,在叙事的角度上受到了极大的限制,这给作者的叙述大大地增加了难度,但狄更斯仍能自然地娓娓道来,整篇故事都经由一个遥远的视角缓缓展开,这也说明作者在叙事艺术方面的深厚功力。 狄更斯是一位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伟大作家。他非常强调小说的道德功能和社会功能。在《大卫·科波菲尔》中也可看出,作者力图找出世人在道德方面的病症以及社会生活的弊端,力求通过小说来培养世人的“道德感情”,完善自己,进而改造社会,导向伟大的文明。狄更斯的独到之处还在于:他不仅主张小说要唤醒世人对劳苦的小人物的同情,还要激起世人对他们的崇敬,因为他们在经受了苦难之后仍然保持本色,可以从他们那里发现和学到美德。因此,《大卫·科波菲尔》也像他的绝大多数作品一样,写的主要是凡人小事,小人物的日常生活、个人际遇、悲欢离合、生老病死。作者通过细心的观察和发挥丰富的想象力,以及注入强烈的情感,热情细致、广阔深入地描写了外部的社会生活与风土人情,从而展示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内心世界。狄更斯也是一位善于驾驭语言的大家,本书语言明快流畅、风格多样,特别是作者独特的诙谐幽默,使这部作品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正如九十多年前,本书最早的中译者林纾、魏易在译序中所说:“此书不难在叙事,难在叙家常之事;不难在叙家常之事,难在俗中有雅,拙而能韵,令人挹之不尽。且前后关锁,起伏照应,涓滴不漏,言哀则读者哀,言喜则读者喜……近年译书四十余种,此为第一。” 尽管一百五十多年来,文学思潮变迁更迭,审美情趣和价值判断的标准不断转移,文学批评理论、流派层出不穷,狄更斯却从未受过冷落,他不但被纳入现实主义,也被纳入浪漫主义、现代主义的话语,而《大卫‘科波菲尔》更被认为是一部真正经得起历史考验的经典之作。 宋兆霖 于浙江大学求是村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