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皖江近现代高等教育人物研究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朱守良
出版社 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这本书集中研究了从安徽省省学敬敷书院到安徽大学堂、安徽武备学堂、安徽陆军学堂、安徽法政专门学校、省立安徽大学、国立安徽大学的44位代表性人物,他们都是当时的著名教育家、知名学者和革命志士。其中包括:翻译家严复,著名革命家徐锡麟,著名法学家光明甫,著名教育家王星拱,数学大师何鲁,著名经济学家陶因、著名文学家郁达夫、苏雪林、朱湘、冯沅君、苏曼殊、许杰,桐城派末期大师姚永朴,著名学者陈望道,著名经学家周予同,著名历史学家吕思勉,著名化学家丁绪贤、一代国画宗师黄宾虹、著名革命家柏文蔚、熊成基、方振武、倪映典,著名教育家房秩五等。

内容推荐

《皖江近现代高等教育人物研究》记载了安庆师范学院的历史沿革,展示了皖江近现代高等教育文化的辉煌,具有厚重的历史感和较高的现实启迪价值。当前在全社会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构建和谐社会和尊师重教、强化师德教育的今天,弘扬他们的精神理念,无疑能够给予安徽高等教育乃至安徽教育界的管理者、广大教师、莘莘学子无穷的启迪和激励。这对打造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培养品学兼优的学生,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具有重大的促进意义。这本书可以说是教育界进行师德师风教育、学风校风教育的一部生动教材,它对当前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价值。同时,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促进作用。

目录

卷首语皖江近现代高等教育溯源

 ——从省学敬敷书院到国立安徽大学

上卷为国育才:传承敬敷薪火的掌校先贤

李日芃:戎马倥偬 始创书院

姚鼐:两任山长的桐城派宗师

曾国藩:敬敷书院的中兴者

阮强:敬敷书院的末任山长

严复:革弊立新的高等学堂总办

徐锡麟:昏睡中国的醒声

光明甫:民主斗士

刘文典:敢于面斥蒋介石的著名学者

王星拱:一代完人

杨亮功:政坛耆老学界名宿

何鲁:是真名士自风流

程演生:大学校长的三件事

傅铜:被列入《世界名人录》的教育家

陶因:安徽大学的两次情缘

中卷群贤毕至:培养栋梁国器的名流大师

苏曼殊:最是宜城知己多

郁达夫:菱湖几度入书来

姚永朴:文章风节 久而弥光

胡子穆:实业救国的生物教授

章益:一生为教育

朱湘:不灭的诗魂

方光焘:语言学界一代宗师

冯沅君·陆侃如:红楼邂逅 白首同心

丁绪贤:我国化学教育和研究的先驱

詹剑峰:器小易盈有容乃大

苏雪林:永葆生机的文坛常青树

吕思勉:一个真正的学者

周予同:以经学研究养浩然之气

许杰:笔墨为枪身许国

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的修辞学大师

刘大杰:一部文学史半世共沉浮

齐坚如:享誉国内外的著名林学专家

樊映川:毕生奉献给高等数学教育事业

乌以风:南天一柱

下卷人豪代起:建立不朽功业的学子英才

黄宾虹:在安庆的两次访师求学

房秩五:教育乃植国之本

陈撄宁:当代的“太上老君”

梅光迪:中国传统文化的守护者

熊成基:英雄血溉自由花

柏文蔚:焚烧英国鸦片的爱国将军

方振武:以身许国的抗日名将

倪映典:从武备学堂走出的陆军上将

马以愚:伊斯兰教史研究和文物考证专家

周新民:鞠躬尽瘁的统战功臣

邢公畹:汉藏语言学界的一代巨擘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詹剑峰:器小易盈 有容乃大

詹剑峰,1902年10月17日出生于安徽省婺源县(现属江西省)的一个小茶商之家。他自幼酷爱读书,一生读书、教书、著书,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他12岁就读完《左传》、《四书》、《五经》、《史记》、《汉书》等典籍,并能作诗词歌赋。16岁参加全县举人秀才会考,他的文章《人不可以无耻》获得第一名。1926年,24岁的詹剑峰赴法留学。次年,进入巴黎大学主攻西方哲学,还研读心理学、逻辑学、世界史。  在法国学习期间,詹剑峰结识了巴金,并与之成为好友。当时,詹剑峰住在法国玛伦河畔的一个叫做沙多一吉里的小城。晚他一年来到法国留学的巴金也在此养病并补习法文,他们一同寄居在当地一所中学里。因为志趣相投,他们很快结为好友。每天清晨,他们都起得很早,常常一起出门,在寂静的玛伦河边的树林里悠闲地谈话,边走边讨论问题,然后散步回去,各人走进自己的房间,做自己的工作。詹剑峰欢喜陆游的诗,住在隔壁卧室的巴金经常能听到他在朗诵《剑南诗稿》。

詹剑峰是巴金第一本小说的第一个读者。1928年,巴金处女作《灭亡》完稿,他把内容誊清在五本硬纸面的练习本上,并把这五本誊清稿交给了詹剑峰看。詹剑峰很是欣赏巴金的文学写作才能,认真阅读过后,给予了“写得精彩,好看”的好评,同时也指出它在文字上的个别疏漏处,这使得巴金信心倍增,并决定自费出版此书。在拟定笔名时,出于对一位客死异乡的同学的纪念,巴金取其姓名中“巴”字作为笔名的第一个字,恰好当时詹剑峰从外面进来,他见巴金正为自己的笔名苦苦思索,一眼看到桌上放着英译本克鲁泡特金的《伦理学》,就笑着建议用那个“金”字,巴金接受了,就在“巴”字后面加了个“金”字。

1933年,应当时省立安徽大学校长傅铜之邀,詹剑峰来到省立安大出任教授。省立安大的教学任务繁重,詹剑峰同时教授四五门课程。除了他的专业哲学史和逻辑学之外,詹剑峰还得完成其他课程的讲授任务,并要自己编写讲义。因此,在省立安大执教期间,詹剑峰编写出了《哲学概论》、《逻辑》、《伦理学》、《西洋古代哲学史》、《西洋近代哲学简史》、《西洋政治思想史》、《西洋文化史》等7部教材。

1938年,日寇入侵安庆,省立安徽大学停办,詹剑峰被迫离校。至此,他在省立安大执教长达6年之久;之后,詹剑峰又先后在苏皖临时政治学院、暨南大学、江苏学院执教;1946年,国立安徽大学成立。出于对省立安大和古城安庆的感情,次年,詹剑峰又一次来到古城安庆,任教于国立安大,担任哲学教育系教授。1948年,詹剑峰还参加了民盟人士反对国立安徽大学迁校、迎接解放的运动。1949年学校迁址芜湖,无奈之下,詹剑峰离开了学校。从1952年起,詹剑峰就一直在华中师范学院任教授,兼任中国逻辑学会理事、湖北省哲学学会副会长,主要从事中国哲学史和逻辑学的教学和研究,毕生教授哲学概念、逻辑、西洋哲学史等17门课程,出版哲学专著12部。

詹剑峰虽然学在西洋,攻读的是西方哲学,但大的学术成就却在中国哲学,尤其是对老子、墨子的研究,颇负盛名。他认为,做学问不是靠一时的心血来潮,必须坚持方向,持之以恒。他学识渊博,不仅精通中外哲学史、逻辑学,而且在中外政治史、文化史、思想史方面也造诣很深。但他始终坚持把主要精力放在中外哲学史和逻辑学上。所以,他的学术成果,内容相对集中,尤其在老学、墨学研究领域忠于史实,融贯中西,独辟蹊径,独树一帜,自成一家,得到海内外专家的公认。

关于老子的传说,中国历史上有太多太多,或称道教的开山祖师——太上老君,或日没落贵族思想的代表人物……就是他生活的年代也说法不一,有的说是周幽王时代的贤者,有的说生于商王武丁九年,有的说是神农黄帝尧舜汤等帝王之师,有的说是战国时期“博大真人”李耳……。总结起来主要问题有二:一是老子其人及其书是出现在春秋时期还是出现于战国时期;二是老子的道论是属于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对此,詹剑峰穷年累月地探索。他从《左传》、《史记》、《礼记》、《孔子家语》、《庄子》、《列子》等典籍中,详考老子的有关记载,出版了《老子其人其事及其道论》一书。《人民日报》的评论文章称该书“不只是细致地展开了老子思想的逻辑的体系与分析,而且总结了老子时代的哲学发展史,老子学派及思想的演变史,老子研究注释史,以及近人研究老子的丰富成果……对老子的研究,将是一个新的推动”。

在墨学研究方面,詹剑峰也是旁征博引,对先秦是否有后期墨家、墨经是否墨子所著、墨子是否创立了辩学(逻辑)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明确指出先秦无后期墨家,墨经基本上是墨子自著,创立辩学者是墨子。这不仅推翻了以往学者诸如梁启超、冯友兰等人的旧论,而且还建立了墨家形式逻辑的体系。海外出版的《墨学研究》对此作出了很高的评价:“他视墨书为一整体,引证了墨书的其他篇章,来说明墨子一贯的逻辑体系,这是近代治墨学者的一大进步。”

严谨是詹剑峰的治学态度。他提倡“忠于史实、融贯中西、独辟蹊径”的学术风格和“踏实、虚心、有恒和勇敢”的学术态度,曾说过:“我总觉得,做学问要有踏实、虚心、有恒心和勇敢的态度。'’在《我的生涯》一文中,他说“我们著述,必须反对‘洋洋大观,言无创新’;没有新思想、新观点,就不能动笔,一旦动笔就要深钻材料,潜心苦思,反复推敲。”他谦虚地说:“我一生学无专长,但颇务实。即做人老老实实,做事切切实实,治学踏踏实实。”他认为:搞教学科研的人,首先必须具有科学老实、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不能急功近利,图虚名;其次要有创新精神。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的专著《老子其人其书及其道论》1962年已写出第二稿,当时出版社就决定出版,但他仍觉得不满意,不断修改、补充,直到去世前夕,才同意出版。他留下的这份思想遗产,得到了海内外学者的高度赞誉,认为该著“对我国哲学史的深入研究,是一部十分珍贵的思想财富”。

谦虚是詹剑峰的治学作风。詹剑峰说:“学问浩如烟海,每个人的所知,只是太仓之一粟。语云:‘器小易盈。’因之,唯虚乃能受,亦唯虚乃能容,而‘有容乃大’。”他的《墨家的形式逻辑》一书1956年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后,很快又出了第2版,印了3次,同时在海外被翻印数次,在西德、美国、东亚行销,得到国内国际学术界的重视。《光明日报》发表署名文章指出:他“坚持用今天的普通逻辑科学知识来评价和总结墨家的逻辑思想,而又不失其古代墨家思想的逻辑特点和民族特点,为我们研究古代的逻辑思想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方法论原则”。对于这些评论,他始终保持一颗平静的心。他说:“一部专著的出版,并不意味着对书中内容研究的结束;一部专著所受到的鼓励,也不意味着它的完美无缺。”他虚怀若谷,继续在墨学领域耕耘,尤其重视不同学派的意见,经过20多年的潜心苦研,于1981年12月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墨子的哲学与科学》一书。

创新是詹剑峰的治学精神。做学问必须要有大胆的精神,敢于突破成见、成规、传统、权威的枷锁。詹剑峰说:“学术界有许多权威之言,传统之见,这些东西并不都是好的。做学问贵在创新。我们常为成见所束缚,迷信权威。”他认为,如果不破除迷信,被权威之言吓倒,就必然束缚自己的思想,这就不可能超越前人,学术就不能进步和发展。因此,真正想做学问的人,“必须要做到勇敢,具有彻底的唯物主义精神,相信真理的力量。”同时,也要有好的研究方法和深厚的积累。他深有体会地说:“我能够在著述中有些心得,在一定程度上也得益于我的中西比较研究方法,眼里的材料多而可靠,心里当然就踏实得多,勇气也就有了。”

詹剑峰先生这种严谨、谦虚、创新的学术品格,始终贯穿于他在中国哲学史、西方哲学史、逻辑学、科学方法论等领域的研究上。这种学术品格,使他成果斐然,且在国内外学术界获得了较高的声誉。这种学术品格,为一代又一代的学人所铭记,为走进学术殿堂的莘莘学子所珍视。

P112-115

序言

当朱守良同志把《皖江近现代高等教育人物研究》书稿交给我的时候,一见题目便有种欣喜的感觉,这是他和宣传部的几位同志继去年12月份出版《安庆师范学院与皖江文化》之后推出的又一部力作。这在学术界目前可是一个尚未有人涉猎的领域。读完书稿,我觉得这本书浸润着浓郁的人文气息。它记载了安庆师范学院的历史沿革,展示了皖江近现代高等教育文化的辉煌,具有厚重的历史感和较高的现实启迪价值。

这本书集中研究了从安徽省省学敬敷书院到安徽大学堂、安徽武备学堂、安徽陆军学堂、安徽法政专门学校、省立安徽大学、国立安徽大学的44位代表性人物,他们都是当时的著名教育家、知名学者和革命志士。这些人物具体分为教育管理者、执教者和优秀学子三个部分:教育管理者中有著名学者、翻译家严复,著名革命家徐锡麟,著名法学家光明甫,著名教育家王星拱,数学大师何鲁,著名文史学者刘文典、杨亮功,著名经济学家陶因等;执教者中有著名文学家郁达夫、苏雪林、朱湘、冯沅君、苏曼殊、许杰,桐城派末期大师姚永朴,著名学者陈望道,著名经学家周予同,著名历史学家吕思勉,著名化学家丁绪贤等;优秀学子中有一代国画宗师黄宾虹,汉藏语言学界的一代巨擘邢公畹,著名革命家柏文蔚、熊成基、方振武、倪映典,著名教育家房秩五等。

真可以说是群星璀璨!在安徽高等教育的起步时期,居然有如此众多的学者名流先后来此传道授业,杏林春雨润育了无数笃学报国之士,这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促进作用。我在进安庆师范学院工作以前,长期在安庆市工作,对皖江高等教育的发展史,特别是对安庆师范学院的前身是安徽高等教育的源头比较熟悉,自以为对皖江近现代高等教育人物比较了解。读完这部书稿后,我才知道,我对皖江近现代高等教育人物的了解还不够全面,不够系统,还有更多的名流大师、哲人、智者、志士为我所不知晓。所以,我认为,这本书是迄今研究皖江近现代高等教育人物的一本最为系统的著作。它填补了皖江乃至安徽高等教育历史人物研究的空白,不仅是皖江教育文化的一部力作,也是安徽高等教育研究的一项重要成果,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该书还有一个重要的价值,就是拓展了皖江地域文化的研究领域,丰富了皖江地域文化的研究内容。皖江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发生发展主要是在安徽省原省会安庆展现的。清末,安徽省省学敬敷书院改为安徽大学堂,后历经了安徽高等学堂、安徽公立法政专门学校、省立安徽大学和国立安徽大学等不同时期。她的发展变迁与安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与安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环境密不可分。《皖江近现代高等教育人物研究》是皖江文化研究的重要成果,堪称《安庆师范学院与皖江文化》姊妹篇。我相信,这本书的出版对拓展皖江文化的研究范围和寻求皖江文化的整体特征能够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除了学术研究方面的价值,这本书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教育价值。书中研究的代表性人物客观、真实、生动,翻开它,你会觉得这些人物仿佛就浮现在我们的眼前,他们的音容笑貌,他们的一言一行,似乎一点也不曾远去。在不经意间,你会感受到他们身上所具有的以人为本、崇尚学术、服务经济、重视道德教育、引领社会风尚的诸多理念以及特有的人文品格、人格魅力、教学情怀和教学智慧。这些理念和精神在今天不但不显得过时,反而愈发闪光。当前在全社会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构建和谐社会和尊师重教、强化师德教育的今天,弘扬他们的精神理念,无疑能够给予安徽高等教育乃至安徽教育界的管理者、广大教师、莘莘学子无穷的启迪和激励。这对打造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培养品学兼优的学生,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具有重大的促进意义。这本书可以说是教育界进行师德师风教育、学风校风教育的一部生动教材,它对当前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价值。

我很感谢作者为安徽省高等教育的“源头”——安庆师院校史研究和开展大学生思想教育所作出的贡献。众所周知,安庆师范学院是由清末安徽省学敬敷书院发展演变而来,她的变迁历史实际上就是皖江和安徽高等教育的发展脉络。朱守良等几位同志从2003年初就开始致力于研究校史,通过查阅大量的资料以及浩繁的文献,挖掘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史实,再现了众多校史人物光彩而动人的画卷,使校史研究提升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和境界。他们把形成的稿件通过校报“百年校魂”栏目刊登,并且在《人民政协报》、《新安晚报》、《江淮时报》等重要媒体上刊登多篇,既起到了教育的作用,也达到了宣传学校的效果。

在研究的基础上,作者充分彰显不同人物身上所蕴涵的“爱国、爱教、爱校、爱学、爱民”等精神,积极对大学生开展了以“百年校魂”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收到了良好的成效;他们的教学项目“大学生德育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荣获安徽省2005年教学成果三等奖;他们的研究论文在《中国高教研究》、《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等刊物发表,研究著作《安庆师范学院与皖江文化》2005年12月由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现在,他们集中而系统地研究皖江近现代高等教育人物的著作又要出版了。这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情。

我祝愿他们,也真心希望他们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继续以这种不畏艰难的精神去探索学术;我期盼着更多的学者对校史、对皖江文化、对皖江近现代高等教育人物,开展更深的研究,取得更多的成果。

               2006年10月8日

          (本序作者系安庆师范学院党委书记)

后记

想写这本书,心谋已久了。那还是2002年的11月份,我们安庆师范学院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评估,专家们在参观菱湖校园内的清代安徽“省学”敬敷书院旧址时,对这个地方作为安徽近现代高等教育的源头地位评价甚高。其中几位专家在参观人物碑廊时,在何鲁的碑刻前驻足良久,感叹说:“想不到数学大师何鲁也在你们这里当过校长!”我想,连教育部专家都赞叹的人,一定是一个在学术上了不起的人物。一查资料,果真,何鲁原来是数学界一位泰斗;再一查,何止何鲁,其他的如翻译《天演论》的严复、当面斥骂蒋介石的刘文典、《共产党宣言》的译者陈望道、被列入《世界名人录》的傅铜等等,哪一个不是学界、教育界所景仰的人物!

那一刻,我的内心有种异样的感觉。在皖江和安徽高等教育的初创时期,居然有这么多的著名专家和学者云集这里,在菱湖之滨这块不大的校园里留下了动人飞扬的神采;也在无数学子的心中刻下了深深印迹,感召他们投身于风云激荡的时代大潮中,为民族进步、文化传承贡献一生。多少次,在宁静的夜晚,每当我翻看校史资料时,就会情不自禁地对这些先贤从内心里生发出一种敬畏之情。那时,我就想,如果能够全面、深入地研究这些在我们校园里学习、生活、工作过的名流、大师、志士、先贤,编纂成书,那该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情!

2003年4月,我调至学校党委宣传部、统战部工作不久,就把这一想法和部里同志们说了,大家兴趣极浓,都参与了进来。陈东同志第二天就买回了40余本文史方面的资料,当时正值“非典”肆虐的时期,我在总值班室值班。当他抱着书经过值班室门前的时候,我非常感动。后来的日子里,我们多次开会研究思路,并做了分工。陈东、计裕人,还有图书馆的沈志富同志承担了大量的资料搜集和撰写任务。这几个年轻人很少过双休日和节假日,在业余时间里,经常跑到旧书摊、市图书馆,寻访老安徽大学的老人,通过多种途径收集资料和图片。特别是陈东同志,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他除了承担8位人物的研究任务外,本书的所有插图都是

 他搜集完成的。可以说,这本书的出版,这位后起之秀发挥了很大作用。

经过3年多的辛勤劳动,书稿终于完成了。本书一共研究了从敬敷书院到国立安徽大学这段历史的44位人物,他们都曾经在安庆师范学院这块教育热土上当过山长、校长,或者教师,或者是从这里走出去的优秀学子。这些学者和学子,在旧中国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里共同演绎了一曲又一曲动人的教育史话,他们共同创造了皖江高等教育的奇迹,也创造了安徽高等教育的辉煌。他们的事迹熠熠生辉,永远启迪和昭示着来者。他们这个群体,构成了一条灿烂光辉的星河大道,他们一个个就是闪烁在这条星河里的明星,照亮了当时,也照亮了现在和未来。他们是不灭的校之魂,生生不息,浸润在皖江大地,更滋润着这座古老的校园。

至今,安庆师范学院广大师生对这些名流先贤都怀有神往和崇敬之情,校园里、课堂上都传颂着他们的动人事迹。正因为如此,我们的研究得到了许多师生的大力支持。我们在研究省立安徽大学校长傅铜时苦于资料不足,傅铜在任时间较长,为省立安徽大学的发展做了不少事情,同时他本人也是一个著名学者。可是由于年代久远,又限于条件,我们很难找到关于他的资料。碰巧,张德生副教授与南京大学傅献彩教授有很深的交情,而傅教授是傅铜先生的侄子。通过傅献彩教授,张德生老师联系上了傅铜先生的女儿傅素冉。傅素冉为北京大学化学系离休教师,她得知我们在研究傅铜先生后非常高兴,专门致信张德生老师,并寄来郭兰芳和章修龙两位学者研究傅铜先生的相关资料。后来还几次在电话里向我们提供了傅铜校长的有关情况,并通过电子邮箱发来了傅铜校长的相片。校内外像张德生和傅素冉两位老师这样给予我们支持的人很多,他们的热心帮助使我们很受感动,也为我们写好这本书增添了精神动力。

书稿完成后,安庆师范学院党委书记赵晓和在仔细阅览后,欣然为本书作序。院长汪青松教授对本书的内容、结构、题目等方面都提出不少修改意见。党委副书记郭化兰担任了本书的顾问。还有副院长王海燕教授以及余昌谷教授、张群教授、查昌国教授、朱洪教授、兼职研究员金肽频等都给了我们大力支持和帮助,我们所有编写人员都非常感谢。

此外,本书在研究的过程中,参考和吸纳了不少专家和学者的研究成果,由于缺少联系方式,我们一时很难与有的原文作者取得联系,在此我们表示抱歉和深深的谢意。具体所参照的研究成果,我们列有详细的参考文献,这里就不列述了。

本书就要出版了,这是我们几位编写人员3年多的心血,可以说是集体的智慧。然而,作为主编,我觉得本书还有很多欠缺,还有些话想说:其一,按通常说法,中国近现代史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49年全国解放,而这本书上卷里面的掌校先贤李日芃和姚鼐是近现代历史之前的人物,考虑到李日芃对敬敷书院的前身培原书院的开创作过重大贡献,姚鼐是敬敷书院山长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同时还考虑到要说清楚皖江及安徽高等教育的演变和发展历程,所以也把这两位人物纳入到本书研究体系中;其二,本书三卷共40多位人物,他们都是安徽早期高等教育界的名流大师、学子英才,很有代表性。但毕竟还不够全面,还有众多的人物值得去挖掘和研究,比如当时安大的著名学者范寿康、周建人,当代知名哲学家余英时的父亲余协中,还有中央台新闻联播“永远的丰碑”介绍过的省立安徽大学学生俞昌准等等,可是限于资料、精力和篇幅,没能写进本书,这是一件遗憾的事;其三,由于我们学识眼界有限,本书肯定存在不少疏漏和不足,特别是对他们当年在安大故园活动史料挖掘得还不够。因此,希望我们这本书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祈求得到学界同仁和有关热心人的指正和补充,从而使皖江乃至安徽近现代高等教育人物研究更加深入,更加完善。

本书的出版得到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朱守良

            2006年10月16日·安庆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31 13:5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