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多布莱扎生于1902年,学医,专攻神经学、神经生理学。后来转入心理学领域。三十六岁那一年发表了他的主要著作《协调心理学》第一卷,旋即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他作为军医度过了整个战争。这是一本论辩性的著作,它是为着反驳世间认为控制论的创始权利应属于维纳、而不是协调心理学创始人奥多布莱扎而写的。关于这部著作,P.涂多斯在上举研究院的内部通信刊物中,曾有专文论述。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协调心理学与控制论 |
分类 |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
作者 | (罗马尼亚)斯特凡·奥多布苹扎著//柳凤运译 |
出版社 | 商务印书馆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奥多布莱扎生于1902年,学医,专攻神经学、神经生理学。后来转入心理学领域。三十六岁那一年发表了他的主要著作《协调心理学》第一卷,旋即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他作为军医度过了整个战争。这是一本论辩性的著作,它是为着反驳世间认为控制论的创始权利应属于维纳、而不是协调心理学创始人奥多布莱扎而写的。关于这部著作,P.涂多斯在上举研究院的内部通信刊物中,曾有专文论述。 内容推荐 有一种流传甚广的错误观点,认为这门宏伟的科学是某一个人独自思维的成果,即是由美国数学家N·维纳创始的。他们认为,是维纳于1948年首次以“控制论”为标题出版了他的著作。这部著作以系统而又严格的方式,阐述了这门新兴科学的基本思想及其研究方法。然而,如果能对维纳本人在该:书的前言中所表述的一些看法和说明给予重视的话,这个错误是可以避免的。在颇多的看法中,有两点尤能揭示真谛。首先,当估价所阐述的思想的创新程度及其独特性时,维纳着重指出它们中的许多概念原来就有,或“已在酝酿之中”,“这些概念在当时思潮的精神之中都已经有了,我丝毫没有想到要宣布诸如我个人对于引进这些概念的贡献之类的事情。尽管如此,我的这些想法被证明是有用的,…… 目录 导言 序 年表 第一章 什么是控制论? 诺伯特·维纳的控制论概念 1948年之后的控制论概念 控制论——关于调节的理论 控制论——循环过程的科学 循环过程派生的定义 控制论是关于人工思维和机器人的技术 控制论——天然思维的新术技(方法) 控制论——一种类比法 控制论——模型法和模拟法 控制论——使各门学科接近的方法 控制论——学科之间相互联系的科学与方法 控制论——多学科探讨法 控制论——跨学科作用的方法 控制论——概括的方法 控制论——统一和方法的科学和方法 关于控制论方法论的几点总的看法 控制论——一种心理学 对以前定义的几种看法 综合性定义 控制论——对动物和机器的控制 从“控制”到“心理学”(编码和译码) 控制论——动物和机器的心理学 一种关于特性的“保持法则” 渗入控制论的心理学的各种变体 控制论作为心理学变体定义的优越性 结论 第二章 协调心理学和控制论 第三章 控制论的历史 心理控制论的由来 控制论学派 《心理学文摘》1941年1月的评价文章 第四章 控制论在美国 哈佛大学医生小组 罗森勃鲁特-维纳的合作 在方法论方面合作 在思维机构化方面合作 诺伯特·维纳与循环过程 1943年的论文 普林斯顿会议 纽约的混合型集会 “控制论”的命名 1948年的控制论 1948年控制论是以何起始的 1948年控制论的不寻常方面 烦扰着的几个10年 诺伯特·维纳(1894—1964) 其他几位控制论先驱 从机械论心理学到心理学机械 第五章 控制论问题 控制论源于何种学科? 普通控制论及其与特殊控制论的关系 数学与控制论 控制论是何时具体地真正诞生的? 控制论诞生了几次? 控制论是集体的事业? 控制论是如何诞生的? 控制论诞生于何处? 对控制论贡献的多样性 先驱、实践者和继承者 控制论的独特性 书目提要 参考书目 人名译名对照 译后记 试读章节 A.米赫拉姆博士说,控制就是秩序,通讯失去控制就要混乱,陷入信息混乱的境地。我们也持这样的观点。我们还认为,智能过程并不能决定驾驭指挥的功能,即不能决定思维的功能,而信息在该过程中运行的观念、以及这些观念的汇合、这种汇合所产生的反应、加工、思维、目的才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我们认为,从维纳的许多言论中都可以看到这一点。 关于“通讯”,我们指出,一般依维纳的观点是视为相互的,即通讯是双向的,互相的、循环的、可逆的,正如两个人在电话上对话一样。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理解他的论断:“驾驭和指挥的技术与通讯的技术是密不可分的”(138,14),或者,“通讯是社会的粘合剂”。 副标题(我们在上面提到的)只述及了构成驾驭指挥或控制论概念中的两个方面或两个属性,也就是控制和通讯。然而,我们可以看到维纳在其著作中还列举了它的许多其他属性。仅就它所开发和应用的领域,即副标题所列举的“在动物和机器方面”,是远远不够的。事实上根据其著作所涉及的内容,我们认为维纳在其他领域:社会、经济、认知、科学和方法等方面,也使用了驾驭和指挥这个概念。 标题所给定的定义是主要的,它是最广泛、最完整和最优异的,而副标题所给出的定义仅仅是附带的、简化的、说明性的。当然,对于“什么是控制论?”这个问题通过“控制论就是控制论”这种同义的反复是无法回答的,我们正须运用现代语言中的一个词汇,来说明并译出古希腊的这个词汇。总之,我们可以说“控制论是驾驭指挥——研究驾驭指挥的科学”,维纳正是基于这样的理解而选择了自己命名的标题。 P24 序言 罗马尼亚学者奥多布莱扎的《协调心理学与控制论》(柳凤运、蒋本良译)即将出版了,我听到这个消息,很高兴,心中顿时泛起了一些往事。那是十三年前(1983年),我应邀到比利时那慕尔参加第十届国际控制论大会,结识了一个罗马尼亚核能研究所的控制论学者巴茹列亚努,他跟我以及参加会议的许多学者都住在圣心大学信息学院的宿舍里,早晚在一起。他编在第一组,普通控制论即控制论理论组,我编在第十二组即语言控制论组。他在小组里作了关于奥多布莱扎与控制论的发言,那天我跟比、德、意、美、法诸国的控制论学者都去听了。会上讨论气氛很热烈,提问不少,但因为没有一个人读过奥氏的著作,许多人(例如我)连奥氏的姓名都没有听见过,只能就巴氏在会上宣读的论文提出意见。记得巴氏有一个论点说,维纳只发现控制论的一个规律——即反馈规律,而奥氏则发现了九个规律,而且奥氏的书是1938年在巴黎出版的,维纳的书后十年才在巴黎印行,所以控制论的创始权属于奥多布莱扎,而不属于维纳。他又说奥氏的可逆性规律就是维纳的反馈规律,而前者比后者更完善,内涵更丰富;据奥氏的阐述,他这条规律表明:现象A(因)导致了现象B(果),反过来。现象B(作为“因”)又丰富了现象A(作为“果”)。大家不太同意他的说法,认为反馈跟可逆是两个不同的范畴,不能混为一谈。第二天早餐时,这位学者非常激动,说是昨天他的发言没有受到重视,说是西方来的学者根本不昕他所说的。须知当时冷战还没有结束,在所谓东西方的学者之间也受到冷战的影响,情绪往往是容易激动的。他说,西方只知道维纳,只知道美国人维纳,硬说维纳是控制论的创始人;他说他在会议上提出控制论的首创权应当属于奥氏,他抱怨与会者没有同意他的意见。老实说,那次会上并没有人带着偏见反对他的论点,不过直到那时,包括我在内的许多人,才第一次知道罗马尼亚学者奥多布莱扎早在1938年便在巴黎出版了《协调心理学》第一卷[大家都知道维纳的《控制论》是1948年才在巴黎(也在巴黎!)首次印行的]。他随后送给我一本书,并且用英文写上“致以良好的祝愿,祈望将来的合作”。就是这本《协调心理学与控制论》,书是用罗马尼亚文写的,只有两页英文简介。罗文我不懂,只读了英文简介,觉得很有意思,确实山外有山,维纳之外还有学人更早地提出有关控制论的若干观点。 然而读过《协调心理学》这部书的人,即使在这门科学的圈子里,也确实很少。在西方,通晓罗马尼亚文的也不多,何况罗马尼亚还是我们称为“弱小民族”的小国,极少数大国带有偏见的学者不爱理会。奥氏这部重要著作虽在1938年出了第一卷,接着1939年出了第二卷,那时大战已迫在眉睫,发行渠道显然受阻(据说连中国也发过书——可是我回国后在北京图书馆以及其他大学图书馆的书目中也没有找到此书);多年没有英文译本,直到1983年我们开会时,才看到一份推广品,宣布英译本第一卷即将出版。两年后,我到布达佩斯参加世界控制论信息论一次讨论会时,才有机会翻阅这部英译本。厚厚的一部大著,足有九百多页,定价很高,买不起,只能约略地看了一下。我记得会后我们几个不同国籍的与会学者闲聊时,都说这不奇怪,若干科学家在不同的环境中独立研究,互不知道,却同时或差不多同时发现或发明相似的或甚至相同的规律,在科学史上是屡见不鲜的。而且所有科学发现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都是在前人的成果上创新的。所以我们对谁享有创始权一事,不怎样重视;但是像我这样来自长期被西方发达国家压迫欺负的国度的学人,对于罗马尼亚学人所具备的民族感情,是能够深刻理解的。 维纳的书为什么只字不提奥氏的书?维纳究竟看到过《协调心理学》没有?这些问题可仍然困扰着我。当我后来访问德国帕特玻恩控制论研究所时,曾就此请教过研究所所长弗兰克教授。我知道他是学术界朋友中唯一同维纳一起开过会的学者。据他的见解,维纳可能未读过奥氏的书,也可能浏览过,但认为同他的控制论无直接联系,不予重视。维纳最亲密的合作者是墨西哥神经生理学家罗森勃吕特,他是生理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坎农(《躯体的智慧》的作者)的学生和同事,他对他们都很尊重。值得注意的是维纳还从坎农那里借用了“内稳态”(homeostasis)一词,可能维纳所提到的心理学不是一般的心理学,而是跟神经生理学有关联的学科。也许维纳看过书,却不怎样瞧得起这位罗马尼亚学者,这也说不定。他说,这种公案实在不必多管。我想,他这话可能是对的,而且很难有一致的结论;但“弱小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我是很理解的。 从比利时回来,我写过一篇旅行纪事,略略讲了这件事(文章收在《人和书》中,三联书店,1988版)。那篇纪事还记载了那时听到的细节,例如说,有一个罗裔的意大利学者德拉干教授,因为发明了什么,得到一大笔钱,他就在瑞士南部旅游地卢干诺办了一个“奥多布莱扎控制论研究院”(后来这个研究院便与我联系上了,它的内部通讯我也有机会经常读到了)。研究院的内部通讯稿,每期的封底都有一张图表,列举出在控制论领域内各国学者的成就比较。据这图表记录,发现最少的是维纳,1948年才发现了一条规律,发现最多的是奥多布莱扎,1938年就发现了九条规律。两者之间,亚什比1951年发现三条规律,杜克罗克1965年发现两条,波斯蒂尼库1945年发现四条。问题远不是发现规律多少,这个图表显示,奥多布莱扎要处理的是整个世界,整个人类的思维活动和心理活动,他揭示处理的是普遍规律;而——整个图表指明——维纳处理的不过是人、动物、机器之间的“通信”,只不过是某些技术问题,工程问题,生物界某些控制和受控制的问题。 米海·高卢特别为本书(《协调心理学与控制论》)写的《导言》,给出了奥多布莱扎发现的全部九个规律,那就是:协调/失调规律和可逆性规律,以及平衡规律(指的是动态平衡,振动平衡,而不是静态平衡),等值规律,补偿规律,反作用规律,循环性规律,变换规律和终极规律。据本文开头提到的巴茹列亚努在他的论文《决定论和信息》(发表在上述通讯稿1987各期)对头两个规律特别是协调/失调规律作了非常简单明了的阐发(如2·3·1·和2.3.2节)。这使人联想到维纳的反馈学说:演绎与反馈,正反馈与负反馈。另外,《导言》十分正确地指出,协调心理学欠缺的是没有导入信息概念。指出这一点是十分重要的。缺少信息观念!而维纳正是在信息论的背景下进行控制论的定位的;但是不能责备作者,因为信息虽然与物质、能量早已存在,并且成为科学技术的三大支柱,然而信息概念的完整阐述(E.C.申农)直到40年代才问世,而协调心理学的成型早在30年代末期。 奥多布莱扎生于1902年,学医,专攻神经学、神经生理学。后来转入心理学领域。三十六岁那一年发表了他的主要著作《协调心理学》第一卷,旋即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他作为军医度过了整个战争。战后第二年(1946),他提前退休,隐居在偏僻的乡下,潜心研究他的学问,他着了魔似的迷上心理现象,把所有社会现象和自然界发生的某些现象,都跟心理现象挂了钩,但似乎对他原先发表的协调心理学没有什么发展或提高。有学者说,他几乎过着隐居生活。但是到60年代,维纳逝世(1964)后,奥多布莱扎对控制论‘鼻祖’是谁(是维纳还是奥多布莱扎)的问题耿耿于怀,不断写文章论辩,几乎可以说,在这位学者六十岁以后直到他七十六岁(1978)辞世,他都为“捍卫”罗马尼亚学者的“创始权”进行论辩,最后写成这部《协调心理学与控制论》,他生前来不及看到此书的出版,据说他只看到过校样——书是在这位学者辞世后一个月问世的。由于这是一部论辩性的著作,所以观点鲜明,材料充实,甚至可以认为此书提纲挈领地阐明了这一学科的精粹。 《协调心理学与控制论》是一本论辩性的著作,它是为着反驳世间认为控制论的创始权利应属于维纳、而不是协调心理学创始人奥多布莱扎而写的。关于这部著作,P.涂多斯在上举研究院的内部通信刊物中,曾有专文论述,其中他说到,最令人不解的是维纳在1948年初版的《控制论》一书中竟然没有提起奥氏的书。奥氏对此特别不满意,断定维纳是有意剽窃。罗马尼亚许多学者认为,维纳在创始他的“控制论”时,肯定读过奥氏的书,理由有三:一是1937年在布加勒斯特召开国际军事医学大会时,美国海军部派了巴因布里治参加,此人接触过协调心理学的内容,哈佛学人不可能不知道;二是1941年美国心理学界最有名的月刊《心理学文摘》刊登了S.M.斯特朗写的《协调心理学》书评,维纳绝对看得到,因为维纳在构思控制论时,对心理学和神经生理学是很重视的,维纳在他的《控制论》一书中说到,“吸收一些心理学家的必要性,从一开始就十分清楚”,既然这样,已经有评介的《协调心理学》就不能不在维纳的视野之内;三是——作者说——比较维纳论述反馈原理的内容跟奥氏论述可逆性原理的说法,很多相似甚至雷同的地方。作者认为如果奥氏不是在他的晚年写出一些论辩性的学术文章以及这部论辩性著作来,可能科学界根本就没有注意到这本《协调心理学》,更不必说吸收其精华了。作者公正地指出,奥氏晚年热衷于捍卫他对控制论的创始权,却没有能够在新的科学条件下发展和丰富他的协调心理学,反而认为控制论尽在此书中。不过作者也郑重指出,《协调心理学》和《协调心理学与控制论》两书都有很充实的内容,值得后人去钻研和评价的。 1984年商务印书馆邀请许多学者座谈七年出书规划,会上我建议赶快把书译出,开阔我们的视野。我列举了我国译介控制论跟控制论有关的著作:维纳的《控制论》出书后14年有中译本,他的《人有人的用途》则在出书24年后,阿尔贝勃的书,18年后;诺伊曼的书,7年后。 ——而这部论辩性著作刊行于1978年,如果今年能问世,则在原书出版后18年。不算快了,但终归能介绍给中国读者了。开完那次会,我就把书交给从罗马尼亚回来的柳凤运,请她设法翻译出版,我说,我相信她加上她的爱人一定能翻好,因为他们夫妇俩有足够的条件做好这项工作:因为她在罗马尼亚生活过几年,并且在那里学会罗文,而她的爱人则是国内有数的精通罗文的专家之一,她本人又是学自然科学出身的。 无论如何,不管控制论的始祖是什么人,我们译介此书,对中国读书界是大有裨益的。对控制论的理论研究,同对其他学科的研究一样,首要的一点是开阔眼界,吸收不同的意见,加以消化,然后能够进一步将学科推往高峰。 一九九六年九月 后记 本书系根据罗马尼亚克拉约瓦罗马尼亚著作出版社1978年版译出。作者斯特凡·奥多布莱扎,罗马尼亚医生、学者,生于1902年,卒于1978年。年青时学医,并从事病理、生理学、神经生理学及心理学研究。1938年出版著作《协调心理学》,创立了协调心理学。作者认为,这正是普通理论控制论,较1948年美国数学家诺伯特·维纳出版《控制论》早了十年。作者认为,控制论是二十世纪最有影响的学科,对于电子计算机的出现、实现思维机械化和人工智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堪称引起了人类的第二次产业革命,即用机器仿效和替代人的脑力劳动(第一次产业革命是用机器仿效和替代人的手工劳动)。该书是作者最后一部论辩性著作,从控制论的历史着手,全面论述了控制论与协调心理学的关系。在我国,奥多布莱扎及其协调心理学鲜为人知,有关资料也极少,现译出介绍给国内学术界及感兴趣的读者。 翻译中,曾得到陈原同志热情鼓励和大力支持,特此深表谢意。译者学识浅陋,译文中错谬难免,敬请广大读者不吝赐教。 1994年于北京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