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著名学者周振甫先生对于中国古典小说的欣赏品评分析的作品集。书中选了《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儒林外史》、《聊斋志异》五部小说名著,从作品内容出发,结合所选版本所带的评语、眉批、句下批,来谈各部作品丰富多彩的创作特色。全书对这五部作品的评析从七个疗面来讲:主要的思想倾向、情节、细节、作法、修辞、结构、人物,通过阐述不同作品在多个方面的各自特点,体现了小说创作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与此同时,也为人们对古典小说的鉴赏提供了丰富视角。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小说例话 |
分类 | |
作者 | 周振甫 |
出版社 | 中国青年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是著名学者周振甫先生对于中国古典小说的欣赏品评分析的作品集。书中选了《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儒林外史》、《聊斋志异》五部小说名著,从作品内容出发,结合所选版本所带的评语、眉批、句下批,来谈各部作品丰富多彩的创作特色。全书对这五部作品的评析从七个疗面来讲:主要的思想倾向、情节、细节、作法、修辞、结构、人物,通过阐述不同作品在多个方面的各自特点,体现了小说创作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与此同时,也为人们对古典小说的鉴赏提供了丰富视角。 内容推荐 本书是《诗词例话》、《文章例话》的姐妹篇,是一本细腻地讲解小说创作技巧的辅导读物。我国一批著名文学批评价如金圣叹等人,对《三国演义》、《水浒转》、《红楼梦》、《儒林外史》《聊斋志异》等古典文学名著,采用眉批、句下批和总评等形式,就这些名著中的精彩段落,发表了许多独到的见解。本书结合以上,做了进一步的阐述,帮助读者从中吸取有益的创作经验,对一般读者提高文学欣赏水平也有切实启发。 目录 主要的思想倾向 《三国演义》 尊刘贬曹说 刘备仁慈和曹操残暴说 《水浒传》 李贽的“忠义”说 金圣叹斩绝说与英雄说的矛盾 农民起义说 《红楼梦》 宝黛爱情由知己结成说 封建礼教破坏宝黛爱情说 《儒林外史》 暴露追求功名富贵的弊害 要讲究文行出处 《聊斋志异》 暴露贪官劣绅的罪恶 揭露科举制度的罪恶 对真挚爱情的赞美 人物 《三国演义》 诸葛亮 关羽 曹操 张飞 赵云 《水浒传》 林冲 鲁达 武松 李逵 吴用 宋江 《红楼梦》 贾宝玉 林黛玉 薛宝钗 王熙凤 晴雯 袭人 《儒林外史》 王冕 范进 严贡生 马二先生 杜少卿 《聊斋志异》 席方平 司文郎 婴宁 连城 小翠 情节 《三国演义》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水浒传》 智取生辰纲 三打祝家庄 《红楼梦》 秦可卿之死 宝玉挨毒打 《儒林外史》 烈妇殉夫 匡超人得意 《聊斋志异》 魂附鹦鹉 续句生情 细节 《三国演义》 白衣渡江的细节 三顾草庐的细节 《水浒传》 武松打虎的细节 夜闹浔阳江的细节 《红楼梦》 薛宝钗羞笼红麝串的细节 刘姥姥醉卧怡红院的细节 《儒林外史》 侠客虚设人头会的细节 季遐年写字的细节 《聊斋志异》 《胭脂》篇的细节 结构 《三国演义》 首尾照应,中间关锁 错综交接之六起六结 鼙鼓震惊与琴瑟雅奏的调配 紧迫、热烈和闲淡、冷静相对 《水浒传》 三个“石碣”是大段落 七十回的起承转合 列传式的结合 《红楼梦》 预告中开头和结尾部分相应 风尘怀闺秀的大段落 结构层次 《儒林外史》 楔子与尾声相应 连环短篇 段落和线索的贯串 《聊斋志异》 开头结尾与点题 详尽曲折而波澜起伏 示以平常与偶见鹘突 作法 《三国演义》 追本穷源 以宾衬主 同树异枝、同枝异叶 星移斗换、雨覆风翻 浪后波纹、雨后靡霖 隔年下种、先时伏着 添丝补锦、移针匀绣 近山浓抹、远树轻描 奇峰对插、锦屏对峙 《水浒传》 倒插 夹叙 草蛇灰线 大落墨 弄引 獭尾 正犯 略犯 极不省 极省 欲合故纵 横云断山 鸾胶续弦 《红楼梦》 曲折 顺逆 映带 隐现 正闺 草蛇灰线 空谷传声 一击两鸣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云龙雾豹 两山对峙 烘云托月 背面傅粉 千皴万染 倒峡逆波 颊上三毫 追魂摄魄 横云断岭 《儒林外史》 罗络勾联 前后映带 波折有致 来龙伏案 铸鼎象物 化工造物 绘风绘水 蚁穿九曲珠 曲折点逗 用反笔侧笔 颊上三毫 片帆飞渡 舌上生莲 《聊斋志异》 同树异枝,同枝异叶 笙箫夹鼓,琴瑟间钟 星移斗换,雨覆风翻 隔年下种,先时伏着 寒冰破热,凉风扫尘 修辞 《三国演义》 开头结尾的承上接下和呼应 承转的自然和创新 映衬和倒反 博喻和层递 繁丰和省略 排比和对偶 水浒传 火并王伦篇的修辞 篇章结构 开头与承接、承接与转折的映衬 转折的擒纵 结尾的总结和启下 修辞格 婉曲和反踢 夸张和通感 红楼梦 黛玉初会宝玉篇的修辞 篇章结构 开头和承接的背反 转折段的曲折 结尾的承接 修辞格 借代和拈连 比喻的动态和复杂 儒林外史 王冕篇的修辞 篇章结构 开头和承接笼罩全书 转折段的伏笔和变化 结尾与楔子相应 修辞格 复叠和引用 讳饰和摹状 聊斋志异 《婴宁》篇的修辞 篇章结构 开头和承接的密接 转折的遥对、映带和反衬 结尾的呼应和余波 修辞格 反复和错综 设问和感叹 试读章节 尊刘贬曹说 《三国演义》的主要思想倾向,见于毛宗岗《读三国志法》: 读《三国志》(当作《三国演义》)者,当知有正 统、闰运、僭国之别。正统者何?蜀汉是也。僭国者 何?吴、魏是也。闰运者何?晋是也。魏之不得为正 统者,何也?论地则以中原为主,论理则以刘氏为 主,论地不若论理,故以正统予魏者,司马光《通鉴》 之误也。以正统予蜀者,紫阳(朱熹)《纲目》之所以 为正也。《纲目》于献帝建安之末,大书后汉昭烈皇 帝章武元年,而以吴、魏分注其下,盖以蜀为帝室之 胄,在所当予;魏为篡国之贼,在所当夺。是以前则 书刘备起兵徐州讨曹操,后则书汉丞相诸葛亮出师 伐魏,而大义昭然揭于千古矣。夫刘氏未亡,魏未混 一,魏固不得为正统。迨乎刘氏已亡,晋已统一,而 晋亦不得为正统者,何也?日:晋以臣弑君,与魏无 异,而一传之后,厥祚不长,但可谓之闰运,而不可 谓之正统也。至于东晋偏安,以牛易马,愈不得以正 统归之。故三国之并吞于晋,犹六国之混一于秦,五 代之混一于隋耳。秦不过为汉驱除,隋不过为唐驱 除,前之正统以汉为主,而秦与魏、晋不得与焉,亦 犹后之正统以唐、宋为主,而宋、齐、梁、陈、隋,梁、 唐、晋、汉、周俱不得与焉耳。……高帝以除暴秦、击 楚之杀义帝者而兴,光武以诛王莽而克复旧物,昭 烈以讨曹操而存汉祀于西川。祖宗之创之者正,而 子孙之继之者亦正,不得但以光武之混一为正统。 而谓昭烈之偏安非正统也。……陈寿之志,未及辨 此,余故折衷于紫阳《纲目》,而特于《演义》中附正 之。(北京大学出版社《三国演义会评本》) 《三国演义》有清毛宗岗评。先看毛评对《三国演义》的总的思想倾向是怎么看的。他提出正统说,以刘备建立的蜀国为正统,以曹操建立的魏国、孙权建立的吴国为僭国,以三国统一于晋为闰运。这说明毛评《三国演义》的思想倾向,是推崇刘备,贬低曹操、孙权和司马懿父子的。这样的观点,跟历史家的观点有同有异。有异的,如陈寿著《三国志》,称曹操为魏《武帝纪》,称刘备为蜀《先主传》,不称昭烈帝纪;称孙权为《吴主传》,不称吴大帝纪。可见陈寿撰《三国志》,以曹操为主,即以曹操为正统,故称“帝”,称“纪”;不以刘备为正统,只称“先主”,称“传”,不称“帝”不称“纪”;对孙权也一样。司马光《资治通鉴》不以曹操为纪,因曹操没有称帝,没有年号;又《通鉴》是编年记事的,曹操用的是汉献帝建安年号,所以只能称“《汉纪》六十,孝献皇帝”。到曹丕称帝后,才称“《魏纪》一,世祖文皇帝”。所以它跟《三国志》不同,只是因为他要编年记事,不得不这样写。而他以魏为正统,这点跟《三国志》是一样的。陈寿以魏为正统,因为陈寿是晋朝人,晋代魏,他以晋为正统,自然也以魏为正统。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根据正史编年记事,自然也以魏为正统。有同的,如朱熹的《通鉴纲目》。建安二十六年四月,刘备称帝改元,《纲目》特书“昭烈皇帝章武元年”,即以刘备为正统,不以魏为正统。因为朱熹生在南宋,南宋偏安一隅,中原被金国占领,他只能称偏安一隅的南宋为正统.所以也称偏安一隅的蜀汉为正统了。所以在正常情况下,历史家还是以魏为正统。毛评《三国演义》以蜀汉为正统.就不同于正常情况下历史家的看法。 毛评《三国演义》以蜀汉为正统,即尊刘备,贬曹操,这种看法是符合《演义》的内容的。这种看法,宋朝时的说三国故事,已经是这样了。《东坡志林》说:“王彭尝云:‘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泉(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频蹙眉,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以是知君子小人之泽,百世不斩。”这段话有两个意思:一个是说,宋朝时候的说三国故事,已经有倾向性,即尊刘备,贬曹操。一个是说,刘备是好的,曹操是坏的,所以百代以下人还在尊刘备,贬曹操。所以毛评《三国演义》的尊刘备,贬曹操,是符合宋代说三国故事的倾向性的,也符合《三国演义》的倾向性的,那么是不是符合历史的真实呢? 刘备仁慈和曹操残暴说 《三国演义》第四十一回《刘玄德携民渡江》,毛评: 前孔明教刘琦是走为上计,今教玄德亦是走为上 计。然刘琦之走得免于难,玄德之走几不免于难,何其故 也?则皆玄德不忍之心为之累耳。若非不忍于刘表,则可 以不走;若非不忍于刘琮,则又可以不走;即走矣,若非 不忍于百姓,则犹可以轻于走、捷于走、脱然于走。其走 而及于难者,乃玄德之过于仁,而非孔明之疏于计也。 这里讲荆州刺史刘表死后,刘表的少子刘琮继位.派人去投降曹操,曹操的大军就要南下。刘备驻扎在樊城,问计于孔明,孔明劝他弃樊城,取襄阳。刘备不肯。孑L明劝他取江陵。刘备带了“军民十余万,大小车数千辆,挑担背包者不计其数。……忽哨马报说:‘曹操大军已屯樊城,使人收拾船筏,即日渡江赶来也。’众将皆日:‘江陵要地,足可拒守。今拥民众数万,日行十余里,似此几时得至江陵?倘曹兵到,如何迎敌?不如暂弃百姓,先行为上。’玄德泣日:‘举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我,奈何弃之?’百姓闻玄德此言,莫不伤感。”这一段写刘备的仁慈。刘表死时要把荆州让给刘备,刘备不肯接受。刘琮继位后,派人去投降曹操,诸葛亮劝刘备取襄阳,他又不肯取。刘备带领数万百姓,日行十余里,众将劝他暂弃百姓,先去取江陵,他又不肯。《演义》极写刘备的仁慈,以人民为本,不肯抛弃人民。 再看历史,《三国志·蜀书·先主传》注引《魏书》:“(刘)表病笃,托国于(刘)备,顾谓日:‘我儿不才,而诸将并零落,我死之后,卿便摄荆州。’备日:‘诸子自贤,君其忧病。’或劝备宜从表言,备日:‘此人待我厚,今从其言,人必以我为薄,所不忍也。”’历史上记载刘备不忍心取荆州。再看《先主传》:“先主屯樊,不知曹公卒(猝)至,至宛乃闻之,遂将其众去。过襄阳,诸葛亮说先主攻(刘)琮,荆州可有。先主日:‘吾不忍也。’乃驻马呼琮,琮惧不能起。琮左右及荆州人多归先主。比到当阳,众十余万,辎重数千两(辆),日行十余里,别遣关羽乘船数百艘,使会江陵。或谓先主日:‘宜速行保江陵,今虽拥大众,被甲者少,若曹公兵至,何以拒之?’先主日:‘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人今归吾,吾何忍弃去?”’这样看来,《三国演义》写刘备的不忍取荆州,不忍抛弃百姓,跟历史的记载完全相同。即写刘备的仁慈是符合事实的。 P2-5 序言 《小说例话》是《诗词倒话》和《文章例话》的姊妹篇。《小说例话》选择有评语、眉批、句下批的小说,把这些小说的批语、评语约略分类,结合小说内容来谈。选择的小说,考虑读者对象,只选了五部名著:一是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三国演义》会评本;二是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水浒传》会评本;三是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十六回本、文学古籍刊行社出版的《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八十回本、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增评补图石头记》一百二十回本;四是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儒林外史》会校会评本;五是上海中华书局出版的《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例话就据这五部书的评语结合小说中原文作例来谈。《西游记》有评本,但评语讲“意马心猿”的思想修养,不谈创作,故未取。《金瓶梅》有评本,但不便把评语结合小说原文来谈,即不便引用原文,故未收。 《小说例话》分七部分来谈:一、主要的思想倾向;二、人物;三、情节;四、细节;五、结构;六、作法;七、修辞。以下对这七部分作些说明。 一、主要的思想倾向。例话是根据评语结合小说原文来谈的。评语也谈到小说的思想性,如毛宗岗评《三国演义》,在《读三国志法》的开头,即提出尊重朱熹《通鉴纲目》,“以蜀为帝室之胄,在所当予;魏为篡国之贼,在所当夺。”即谈《三国演义》的思想性,提出尊刘贬曹说。这样谈思想性,先不谈它的是非,只能算作谈《三国演义》的主要的思想倾向。再像李-贽的《读(忠义水浒全传)序》:“是故愤二帝之北符,则称大破辽以泄其愤;愤南渡之苟安,则称剿三寇以泄其愤。敢问泄愤者谁乎?则前日啸聚水浒之强人也,欲不谓之忠义不可也。”提出“忠义”来论《水浒全传》的思想性,先不谈它的是非,只能算作谈《水浒全传》的主要的思想倾向,所以谈五部小说的思想性,结合各家的评语,只能称为主要的思想倾向。 结合备家评语来谈各部小说的主要的思想倾向时,对各部小说的不同内容,作些不同评论。如《三国演义》是历史小说,引用毛宗岗的尊刘贬曹说时,结合三国的历史来看,这种说法是否恰当,再结合《三国演义》来看,这种说法是否符合小说的内容。先看三国历史。三国历史有二:一为历史书.二为历史事实。历史书有倾向性,这种倾向性有的与尊刘贬曹说一致,如朱熹的《通鉴纲目》;有的b尊刘贬曹说相反,如陈寿的《三国志》、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所以根据历史书,还不能作出正确评价。再看历史事实。对历史事实如何评价,在于人民,所以还得联系人民的评价来考虑。对《三国演义》的主要思想倾向,就是这样来评论的。自然还要结合《三国演义》内客来作出评论。 对《水浒传》的主要思想倾向的评语又有不同。《水浒传》有《全传》和金圣叹腰斩的七十回本的不同。李贽评《全传》是“忠义”,金圣叹在七十回本后面加上卢俊义惊噩梦,在噩梦里要把水浒一百单八位好汉斩尽杀绝。“忠义”说和“斩尽杀绝”说完全相反,应该怎样来评论?按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七十回本通行后,《全传》已趋向被淘汰;再就艺术性说,七十回以后的《全传》本艺术性不如七十回本。因此论《水游传》的主要的思想倾向,还以七十回本为主。北京大学出版的《水浒传》会评本,正文也只有七十回。但还要看到金批对七十回本的主要的思想倾向有矛盾,他在序里是主张斩尽杀绝说,但在《读第五才子书法》里,又竭力推崇水浒有些人物,如认为李逵为上上人物,用《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来赞美他,那实际上已经把他推崇到豪杰以上了。再像推崇鲁达、林冲、武松、吴用、花荣、杨志、关胜、阮小七都是“上上人物”。对于这些“上上人物”当然应该尊崇,把他们看成是英雄人物,应该充分肯定了。 再看《红楼梦》,有曹雪芹的八十回本和脂砚斋的评语,有高鹗补四十回的一百二十回本和王希廉等的评语。由于高鹗补的四十回有的观点与曹雪芹的八十回本不一致,因此王希廉等的评语,有结合高鹗续四十回来的,也有与曹雪芹的观点不一致的。因此引用《红楼梦》的评语,只能以脂砚斋评为主,对王希廉等的评语只能采用它合于八十回本的了。对《红楼梦》的主要思想倾向也是这样看的。 二、人物。这里讲人物,还是以各家的评语为主来说的。先从选哪几个人来谈。毛宗岗《读三国志法》,称“三国有三奇,可称三绝”,以诸葛亮、关羽、曹操为三绝。李贽评《三国演义》,有《读三国史答问》,第一是关羽,第二是张飞,第三是赵云。据这两家评语,在三绝外再补上张飞、赵云两人。在谈到人物时,也按照评语来谈。如谈关羽,《演义》第五回毛宗岗总评.称关羽为“惊天动地之人”。怎样“惊天动地”?毛宗岗没有细说。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十四论《三国志演义》,称:“惟于关羽,特多好语,义勇之概,时时如见矣。如叙羽之出身丰采及勇力云”,下即引今本《演义》第五回中关羽温酒斩华雄一段。鲁迅结合关羽温酒斩华雄一段,推美《演义》塑造关羽义勇之概。因此结合毛批称关羽为“惊天动地之人”,试联系“温酒斩华雄”稍加阐说,看《演义》怎样来塑造关羽的“义勇之概”与“惊天动地之人”。《演义》是历史小说,结合历史来-看,就可看出《演义》的艺术创造。在《三国志》中,华雄并不是关羽斩的,而是孙坚杀的,说孙坚大破董卓军,枭其都督华雄。不仅这样,《三国志》里也没有讲华雄怎样英雄,没有写他斩了济北相鲍信之弟鲍忠,又斩了孙坚将祖茂,斩了袁术手下骁将俞涉,斩了韩馥手下上将潘凤。这都是《演义》的创造。《演义》竭力突出华雄的英雄,再把被孙坚所杀的华雄写成被关羽温酒所斩,斩的又是力斩四将的英雄的华雄,这就突出关羽的神勇来,显出关羽是位惊天动地之人。这样结合历史来看《演义》如何塑造英雄人物,也许可以供读者来探讨《演义》塑造英雄人物的艺术手法吧。 再看《水浒传》,选哪几个人物,按照金圣叹《读五才子书法》,称“林冲自然是上上人物”,“鲁达自然是上上人物”,“一百八人中,定考武松上上”,“李逵是上上人物”,“吴用定就是上上人物”。本书就选了金圣叹批的“上上人物”来谈。金圣叹贬低宋江,称“时迁、宋江是一流人,定考下下”。结合《水浒传》来看,他上面讲的“上上人物”是跟《水浒传》一致的;他贬宋江为“下下”,是跟《水浒传》不一致的。就《水浒传》看,宋江是“上上人物”,因此把宋江也列入。本书在写到宋江这一人物时,也结合金圣叹的批语,把金批跟《水浒传》的原文对照.指出原文把宋江怎样写成“上上人物”,金批怎样改动原文、歪曲原文,把宋江丑化。这样,把金批跟原文一致的,结合金批和原文来谈;把金批改动原文丑化宋江的,以原文为主,驳斥金批的丑化,恢复原文中的人物形象来谈。 对《红楼梦》根据原文及脂砚斋批来确定谈哪几个人。《石头记》第一回写神瑛侍者用甘露来灌溉绛珠草,绛珠草修成绛珠仙人。神瑛侍者和绛珠仙人下凡后,绛珠仙人要以眼泪来还神瑛侍者的甘露。在这段话里,脂砚斋批:“盖全部之主,惟二玉二人也。”所以选了宝玉、黛玉。又第五回写金陵十二钗正册里,第一幅和题辞合写黛玉、宝钗两人,又金陵十二钗副册里,第一幅写晴雯,第二幅写袭人。又金陵十二钗正册和《红楼梦》曲里都有王熙凤,因此把宝钗、凤姐、晴雯、袭人都加进去了。本书在讲这些人物时,还是结合批语和原文来谈。批语有脂砚斋批,有百二十回本的王希廉等的批。因为高鹗续的后四十回与曹雪芹的八十回本观点不同,因此谈人物时,只据八十回本,不用续后四十回,像谈黛玉时,不用后四十回本有关黛玉的记载。谈宝钗时,引了王希廉评本的读花人论赞的《薛宝钗赞》,但把赞中谈后四十回本的部分删去。 《儒林外史》第一回《说楔子敷陈大义,借名流隐括全文》写了王冕,把他看作儒林中的模范;《儒林外史》是讽刺小说,讽刺科举制度的毒害深入到人的灵魂,还写了范进、严贡生;《儒林外史》比较肯定的人物又有马二先生和杜少卿。本书就选了这五个人。谈到王冕,结合批语和小说原文来说明怎样“敷陈大义”和“隐括全文”;谈到范进,结合批语和原文说明小说的讽刺手法;谈到马二先生,结合批语和原文来说明,既有所肯定,也指出他的迂腐来。 对《聊斋志异》,结合内容的各方面来选若干人物:选席方平,是抨击贪官劣绅的毒害和席方平的复仇精神;选司文郎,是抨击科举制度埋没人才;选婴宁、连城、小翠,是赞美真挚的爱情和机智的报恩。本书也都引用有关这些人物的评语来谈。 三、情节。主要拣重大的事件或影响面广的事件来谈。如《三国演义》是历史小说,就选历史上重大事件如袁、曹官渡之战,曹与孙、刘赤壁之战来谈。官渡之战是确定曹操的平定北方,赤壁之战是确定分为三国。《三国演义》写官渡之战,以《通鉴》所记事实为主,再加夸张和增饰。写《赤壁之战》有较多的脱离历史事实的创造。本书选这两件事,正好显出《演义》写情节的两种不同手法。《水浒传》的情节,以晁盖为主选了智取生辰纲,以宋江为主选了三打祝家庄。这两个情节又都突出吴用的智谋。《红楼梦》的情节选秦可卿之死,包括她的大出丧,既反映未删尽的秦可卿淫丧天香楼,又涉及到凤姐的弄权,有多方面的关涉。再选了宝玉的挨毒打,既牵涉到金钏的投井、贾环的进谗,又牵涉到贾府上上下下众多人物,更牵涉到宝玉的叛逆性格。《儒林外史》选择了烈妇殉夫,显示礼教吃人。又选了匡超人得意,显示科举制度的毒害。《聊斋志异》选了魂附鹦鹉、续句生情,都属于对真挚爱情的赞美。 四、细节。选一个故事来谈其中的细节。《三国演义》选吕蒙白衣渡江、刘备三顾草庐的细节。在这两个故事的细节里.既写了人物的性格,也显示了事件发展和景物的陪衬。《水浒传》里选了武松打虎的细节,按照金圣叹的批语,怎样从细节中显示武松之为神人与大虫之为活虎。又选了夜闹浔阳江的细节,主要突出宋江经历的种种惊险场面。《红楼梦》选了薛宝钗羞笼红麝串的细节,通过红麝串这一细节,突出了宝玉、黛玉、宝钗三人曲折的心情。又选了刘姥姥醉卧怡红院的细节,既突出了刘姥姥与袭人的不同性格,又显出刘姥姥与贾宝玉两种天渊之别的生活。《儒林外史》选了侠客虚设人头会的细节,显示张铁臂的冒充剑使来骗钱、娄家二公子的无识。又选季遐年写字的细节,显示市井奇人的性格,又暗示他的被利用。《聊斋志异》选了《胭脂》篇的细节,既显示了胭脂的性格,又突出了绣鞋这一细节引起情节的曲折。 五、结构。结构按评语来谈,如毛宗岗的《读三国志法》里谈到几种结构,有首尾照应,中间关锁的;有错综交错之六起六结的,有颦鼓震惊与琴瑟雅奏的调配的,有紧迫热烈与闲淡冷静相对的。再如《水浒传》,按照金圣叹批,有三个“石碣”是大段落,有七十回的起承转合的,有列传式的结合的。像《红楼梦》,有第五回中预告结尾部分与开头部分相应的,有王希廉评语谈结构层次的。像《儒林外史》,有批语指出楔子与尾声相应的,有鲁迅指出短篇的连续的,从内容看又有段落与线索的贯串的。像《聊斋志异》,从评语看有开头结尾与点题的,有按照鲁迅说有详尽而波澜起伏的,有示以平常而偶见鹘突的。 六、作法。就评语看,毛宗岗的评《三国演义》,金圣叹的评《水浒传》,脂砚斋的评《石头记》都讲了许多作法。对这许多作法应该怎样看,应该看评语作者对小说的各种表现手法的探索,不是小说作者主观上有了这样多的各种表现手法才来写小说的。对小说作者来说,他们所考虑的是怎样体验极端丰富复杂的生活,怎样结合作者的倾向性,结合作者的美学观点,恰当地把极端丰富复杂的生活形象鲜明生动地表达出来。由于小说所反映的生活极端丰富复杂,加上作者的倾向性和美学观点,在评语作者看来,就形成多种多样的作法。因此,本书在讲作法时,不能不按照评语分别来讲。在读评语所讲的多种多样的作法时,似应通过这许多作法,来体会小说反映生活的丰富复杂性,来体会作者在反映生活中的倾向性和美学观点才是。这是对各种作法的看法。试就毛宗岗评《三国演义》的各种作法看,如“追本穷源”,即生活本身是有本有源的;如“以宾衬主”,即生活中的人和事,本来是分宾主的;如“同树异枝,同枝异叶”,即生活中的人和事,有相类的,又是各不同的;如“星移斗换,雨覆风翻”,即生活中的人和事本来是在不断变化的;如“浪后波纹,雨后霡霖”,即生活中的事本来是会造成影响的;如“隔年下种,先时伏着”,即生活中的有些人是有预见性的,他按照预见性去做,会收到效果的;如“添丝补锦,移针匀绣”,即生活中的人,有的是善于补锦匀绣的;如“近山浓抹,远树轻描”,即对于生活中的事,是有的看得重,有的看得轻的;如“奇峰对插,锦屏对峙”,即对于生活中的人和事,有的是构成对峙的。这样结合生活来探索,从多种作法里探索到生活的极端丰富性,这样来理解多种多样的作法,是否正确些。再如“以宾衬主”,分别宾主,这里是否有作者的倾向性,是倾向于为主的一方面;如“浪后波纹”,这里是不是以浪为主;如“隔年下种”,是不是倾向于人的预见性;如“浓抹轻描”,是不是以浓抹为主,这里是不是多有倾向性在内。再加上通过作法来探索评语中所表达的作者的美学观点,那么这些作法就更可供我们探索了。 七、修辞。这里谈的修辞,只能选这几部小说中的一篇来谈。如《三国演义》,选荐诸葛和三顾草庐篇来谈其中的修辞手法。如《水浒传》就选择其中的火并王伦篇来谈,谈的内容分篇章结构的修辞和修辞格。篇章结构只限于所选的一篇,与上文的结构、谈全书的结构不同;对修辞格,各篇所谈的也不同。对修辞的看法,是作者在反映生活时,要求反映得正确和鲜明生动,修辞学家只不过从中看出各种修辞手法罢了。 《小说例话》就这样结合各家评语和小说内容来谈,其中可能有错误或不当处,统希读者指正为感。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