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有关“苌氏太极枪”集枪史、理论、实践和教学于一体的、一部完整的挖整著作,又是一本完整的教科书。全书文风朴实无华,时有作者的情感流露。相信此书会受到全国武术爱好者和中外学术界热烈的欢迎和关注。同时企盼更多的有识之士,特别是那些与苌氏枪法及苌氏其他武艺脉络有真才实学传承关系的武林精英,文武并重,加入这意义重大的抢救行动。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桓侯八枪--苌氏太极枪 |
分类 | 生活休闲-体育运动-体育理论与规则 |
作者 | 于志钧 |
出版社 | 人民体育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是有关“苌氏太极枪”集枪史、理论、实践和教学于一体的、一部完整的挖整著作,又是一本完整的教科书。全书文风朴实无华,时有作者的情感流露。相信此书会受到全国武术爱好者和中外学术界热烈的欢迎和关注。同时企盼更多的有识之士,特别是那些与苌氏枪法及苌氏其他武艺脉络有真才实学传承关系的武林精英,文武并重,加入这意义重大的抢救行动。 内容推荐 本书作者将其抢救和研究的成果毫无保留地和盘托出。他将自己的经历及枪法始末,于史、于理、于技都作了简明扼要的概述;尽其所能,对流行的枪法作了分析比较和综述;对苌氏枪法的优势和太极性质作出有力的论证;对枪法术语和要领作了通俗易懂的解释;对枪论难点作了白话翻译;对内功修炼经典作了摘录;对枪法歌诀作了深入浅出的破译;对手眼身法步,对单练与攻防对练及对练组合都作了彻底的交代。他对每一步教学步骤都配以照片图示,其中,我们也看到了老年胡复生先生的勃勃英姿。更令人感到欣慰的是,于老师利用十来年时间将此枪法传授给一批学生,做到后继有人。 目录 第一章 枪术之沿革 第一节 枪的发展 第二节 大枪和花枪 一、枪为诸器之王 二、战场与游场 第三节 诸家枪法 一、杨家枪法(宋) 二、吴殳枪法(明) 三、陈家沟枪法 第二章 桓侯八枪谱 第一节 胡复生手抄谱 一、桓侯八枪谱(1993年抄) 二、桓侯枪(张飞枪)枪谱(1973年抄) 第二节 苌氏武技论选 一、中气论 二、阴阳人扶论 三、阴入阴扶阳入阳扶说 四、阴阳乱点入扶说 五、刚柔相济论 六、论足 七、合炼中二十四势(摘要) 八、养气论(摘要) 九、炼气诀(摘要) 十、大小势说(摘要) 十一、论用功(摘要) 十二、借行气 十三、夺气 十四、勇气根源 十五、讲打法(摘要) 十六、捷快用法(目不及瞬,如炮然火动) 十七、打法总诀 第三节 苌氏枪论 一、四大纲领 二、八大条目 三、十二变通 四、托枪式 五、降手 第三章 单练枪法 第一节 拿枪方法 一、握枪 二、运枪 第二节 步法 一、步型 二、步法 第三节 枪法(于志钧演示) 一、进攻(进) 二、防守(退) 第四章 对练枪法 第一节 二势组合 一、第一枪与第二枪组合 二、第三枪与第四枪组合 三、第五枪与第六枪组合 四、第七枪与第八枪组合 第二节 八枪组合练法 第五章 枪诀歌诀解 第一节 粘随滑脱解 一、粘字解 二、随字解 三、滑字解 四、脱字解 第二节 劈崩挑砸解 一、劈字解 二、崩字解 三、挑字解 四、砸字解 第三节 惊战劲 第四节 歌诀注解 一、大小门歌 二、里外圈歌 三、枪法三大病 四、四把枪歌 五、开合歌 六、中平枪歌 七、身法歌 八、步法歌 九、枪法歌 第六章 桓侯八枪应用纪实 一、胡复生二则 二、于志钧三则 附录一 胡复生先生演示桓侯八枪单练枪势 附录二 胡复生、于志钧演示桓侯八枪对练枪势 附录三 桓侯八枪谱(苌氏太极枪谱)手抄本并序(于志钧抄)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二节 大枪和花枪 真正意义上的枪,是指一丈二尺以上的长枪,以拒敌于丈二之外;丈二之内,以刀辅之。这是步战。马战中两军对冲,一拥而过,胜负立显。此时之枪,不分内外,两骑擦过,对冲之后,负者被刺于马下,胜者向前。这是集团冲锋的战场场面? 为适应战场上的两军厮杀需要,枪术要求简单实用,士兵的训练基本上是刺、扎、格、挡。这里更需要的是体力和勇敢,不怕死。战场上,不需老弱之兵。“勇者不得先,怯者不得后;丛枪戳来,丛枪戳去”,千军一令。 戚继光在《纪效新书》中说:“凡比较武艺,务要俱照示学习实敌本事,真可对搏打者,不许仍学习花枪等法,徒支虚架以图人前美观。”又说:“凡长枪,锋要轻利,重不过四两,杆要稍轻,腰硬根粗。” 这里首次提及“花枪”,是指枪术中的不实用的招法,俗称“花架子”。这与兵器中的花枪不是一回事。花枪是短棍一端安装铁枪头以增强杀伤力。花枪技法多为棍术,其中枪法不过占三成。所以,枪术指大枪而非指花枪。花枪技法列入棍术中,而棍术中没有纯棍法的。 戚继光称的花枪范围更大,凡战场上不适用的枪法,都属“花枪”。从民间的角度看,这并不正确。民间个体单打独斗,情况完全不同,这需要灵活多变,窜蹦跳跃是必需的。双方搏斗不受任何他人指挥,有勇无谋、单靠体力是不成的。个人的枪术水平,也就是功夫,对胜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不能叫“花枪”或“花架子”,而是另一种实用枪法,可以说是比战场上更高深的枪法。中国传统武术的枪法,正是指这类高超的枪术,而不是战场上士兵的那几下子。所以,战场上归来的士兵,常不敌民间武术家。本书论及的枪法,正是民间武术家所习练的枪术,不是战争中的士兵训练。前者讲功夫,而后者讲战斗力;前者是个人,而后者是群体。二者既密切相关,又绝对不是一回事。望读者慎察之! 一、枪为诸器之王 “枪为诸器之王”,这是明末清初枪术大家吴殳说的。他说:“以诸器遇枪立败也。”因为他是枪术大师,他的枪术水平到这个份儿上了,才出此言,若换了他人,未必如此。他说:“真枪,手手杀人,敌未有能至一丈内者。”又说:“我身前三尺枪圈中,蝇蚊不能人。” 吴殳是一位枪术奇才,所著《手臂录》总结了宋、明以来枪法的真传精品,对枪法的练习和应用,讲解极为透彻,古今枪术著作没有能超过者,可谓经典。其中许多原理和技法,为后来的太极拳械作了先期的开拓。例如:“蝇蚊不能人”,《太极拳论》引为“蝇虫不能落”,决非偶然! 《手臂录》对枪的制式、制造、功能都作了精确的说明: (一)枪根说 世人但知用枪头,而于枪根殊不留意,技艺所以虚浮也。根、腰、胸、头四者,犹树之有根、干、枝、叶,舍本而逐末可乎? 敬岩(石敬岩,为吴殳之师)之法,用我之枪根,以制我之枪头。乃用我之枪头,以制彼之枪根。千变万化,尽于此矣。 所谓以我枪根制我枪头者,何也? 枪头远而在外,苟不有以制之,则如跋扈之将,不为我用,故必思所以制之。 制之有二道,一者器制;一者势制。器制者,根重大而头轻细,其身铁硬,故运之如弹丸之脱手。势制者,如头在上,则根在下;头在左,则根在右,其易知者也。 (二)枪式说 枪式,敬岩首务也。枪不合式,扎与封闭连环,皆入邪道。 枪材,以徽州牛筋木者为上,剑脊木次之,红棱劲而直,且易碎,白蜡软,棍材也。 冲斗(程宗猷)绝力用十三斤,余止得八斤,最轻不可下五斤也。其劲如铁,跟(意跟)大逾握(手握,指合不拢),削之使就手;渐细至尖,尖经半寸;搦于跟前三尺,衡之正平(从根往前三尺处为重心,支此处,两端平衡);居重御轻,用之乃得灵变。过丈二,腰必软;欲腰不软,根太大,不可握矣。故以九尺七寸为定式,战场、游场,皆用此器。 从以上的要求看,今天的武术用枪,完全不合制式,枪术则不必谈了,尽失其传。 二、战场与游场 吴殳《手臂录》提出“战场”与“游场”两个概念,他与戚继光的概念不完全相同。戚氏对“游场”多贬意,认为游场都是花法。这显然忽视了民间个体的枪术应用。而吴殳研习枪术,虽然打算为兵事做贡献,然而生不逢时,其师石敬岩未能把全部枪法授予,就死于战事,明朝很快即亡。进入清代,吴殳心灰意冷,所以,他终生未能上战场一搏,这使他与久经沙场争战的戚继光相比,显然没有战场实战经验。然而,吴殳也不是空谈枪术的“理论家”,从他的学习枪术的经过和书中的实践经验看,他在民间个体对搏中有丰富的实战经历,积累了大量的实战战例。这就是他的“游场”。他说过,他师父石敬岩曾说:“枪杆重八斤,极硬,学成上阵,着着杀人!”可见并非花法。 《手臂录》记载了吴殳师从石敬岩练习枪法的情况,说:“石师之教,先练戳,戳不许多,四伐五伐,则喘息汗下,止而少憩,又四伐五伐,以力竭为度;戳不竭力,则手臂不油滑,初址不固,临敌无以杀人矣。以渐加之,必日五百戳,几百日而后址固焉。”又说:“余本书生,不能专其技,仅得三年之工,戳革既熟,然后教以连环。连环者,一戳一革,互为主客,二人欲相杀如仇怨焉。宗门重涅粲堂里禅,谓临死时有用者也。枪亦重临阵有用者,习时稍容情,即临阵无用矣。” 从这种练习方法看,它远比士兵训练艰苦,把一介书生训练成“无敌”大师,比训练一个壮汉成为士兵难多了。 吴殳说:“二十年前,好与四方枪师为戏,绝少当意者。”可见吴殳枪术之高超。 今天,早已没有这样习练枪术的了。每见武师持枪与徒绕来绕去,徒求人前美观,根本无人日戳五百了。此艺当绝! 三百年前,吴殳就说过:“一遇俗师,即溷于大封大劈,尽失故步。”今天,岂不是,皆俗师也! P5-9 序言 枪,古时称“枪为诸器之王”。可见其地位之重要! 枪,一般指大枪,七尺以上,丈二以下,再长则笨了,丈八长矛实为特例。但,无论如何,枪法不是指“花枪”说的,花枪杆短而细,多五尺左右,不足七尺,与棍相杂。 古时,一位武术家功夫好劣,要看其大枪的枪法如何而定,因为枪法最吃功夫。今天的武术家,会练大枪的人不多了,大枪功夫高超的人多已作古,许多高超的枪法都随着人去而艺绝。本书实为一个抢救行动。 为什么推荐“桓侯八枪”?笔者在青少年时曾学习过六合大枪,对六合大枪有所了解。六合大枪,在当时(上世纪40年代)会练的人不少,枪法属中等品级。几乎大部分枪法都是拧枪杆摇枪头的练法,枪法缠裹,以此显示功夫。太极枪过去是怎样练的?今人已经不知道了。但是,笔者见过几个重要门派的太极枪:陈家沟的拧杆子,近似六合大枪;杨式枪法也是拧杆子;武式枪法捅四十斤铁杆,几近拙力;吴式太极枪绕大圈子,成为花势,等等。这些枪法的一个通病是绕圈子过大,笔者曾与之试过,双方搭上杆子,就一枪刺中对方。不是笔者枪术有多大功夫,实在是桓侯八枪属枪法的上乘,堪称绝艺!所以笔者力举桓侯八枪给武林同道,编写本书。 桓侯八枪传承清楚,代代有传人。清康熙年间,河南汜水苌乃周从禹让学得张飞枪,也叫张飞神枪,即桓侯八枪。传说,禹让的先祖是张飞的外甥,张飞托梦传授枪法给禹姓外甥,故得名“张飞神枪”。这当然是附会的神话了。这趟枪法不一定与三国时的张翼德有什么关系,但我们也不批评这种说法,因为中国的民间艺术,差不多都附会有神话,不足为怪,关键是枪法实质。 所谓“八枪”,指近用“粘、随、滑、脱”四法;远用“劈、崩、挑、砸”四法。枪法之妙,非上千年的战斗沉淀是不可想象的,所以突出了传承的重要性。有史可据的是禹让传苌乃周,苌乃周传柴如桂,柴如桂传刘朝凤(人称“神枪刘”),刘朝凤传曹百庆,百庆传侄毓松,曹毓松传胡复生。从苌乃周算起,至胡复生为六代。若算上笔者,是七代了。 为什么把桓侯八枪冠上“苌氏太极枪”之名?第一是苌乃周的贡献,他枪术高超,在乾隆年间全国枪术第三,这是顶级武功。更难得的,是他的枪术能传下来。当时(康熙年间),还有一位枪术大家吴殳,他的枪术登峰造极,留有不朽之作《手臂录》。但是,翻遍全书,也不知道他的枪法是怎样练法,他的峨眉枪法没有留传下来。然而,从苌氏枪法中我们却可以看到吴氏枪法的影子,例如《手臂录》有“去如箭,来如线。指人头,扎人面。圈里搭,圈外看。圈外搭,圈里看。高低远近多看见”这样的话,不习桓侯八枪,简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如看天书一般。学了八枪,就清清楚楚地明白是怎么回事了。在这个枪系中,其他传人,包含禹让,都没留下苌乃周所著《苌氏武技书》那样的著作。太极拳的许多经典理论都来源于枪法,桓侯八枪的练法要求不用力,用法“沾、随、滑、脱”,都符合太极拳的原理。苌氏的武技理论与王宗岳《太极拳论》相合,却早于王宗岳的拳论。综合以上各点,本书冠以“苌氏太极枪”之称谓是合适的。 由于桓侯八枪枪法神妙,笔者不敢稍许改动,尽量保持原貌,对原文字不敢更动一字,以存其真,供习者和爱好者研究深入。 后记 中国枪术,历史最久远,在战场上的使用时间也最长。上下五千年,所积累的经验也极丰富,不但有实战的技术,还有丰富的理论。转人民间应用,研究得更具文化内涵,充分表现传统哲学理念,例如动静、刚柔、虚实、软硬、里外、大小、强弱、奇正等等辩证统一的关系。 枪是中国古代战争和民间自卫的重要工具,也就是兵器。枪术是使用枪的方法,所以古代称之枪法。古代有众多枪法高超的大师传承枪术,他们身体力行,参加战斗甚至牺牲了生命,所以总结的枪法是用生命的代价得来的。 今天,使用古代冷兵器的社会环境已不存在,枪术的使用价值没有了,在当今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各种枪术都已灭绝,唯有中国枪术还以传统技艺的形式流传着并得以保存,这是宝贵的世界文化遗产!然而,我们却不是很重视它,任其自消自灭。 桓侯八枪是中国枪法的高水平代表。据作者所知,它的另外两支传系已经失传。本书介绍的枪法能得以保存,实属偶然,差一点儿就人去艺绝,埋人万难重复的历史之中。本书出版,作者为之庆辛! 于志钧于古城北京 二00三年春节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