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丝丝入扣谈比说扣到登堂入室与古代建筑格局;从土崩瓦解与古代砖瓦技术到如法炮制与古代脂粉;从见风使舵与古代航海技术到以管窥天与天文观测技术,一些成语的出现是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凝聚着古人的汗水与智慧。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天工开物(2) |
分类 | 科学技术-自然科学-自然科普 |
作者 | 刘胜华 |
出版社 |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从丝丝入扣谈比说扣到登堂入室与古代建筑格局;从土崩瓦解与古代砖瓦技术到如法炮制与古代脂粉;从见风使舵与古代航海技术到以管窥天与天文观测技术,一些成语的出现是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凝聚着古人的汗水与智慧。 内容推荐 CCTV的《天工开物》是一档知名的科普节目,它借用了明代科学家宋应星撰著的《天工开物》之名。主要就是讲古代发明,讲在现代文明视野下关注古代器物,讲如何认识古人的聪明才智,以给今人启发。正是本着这样的理念,有了一期期精彩的节目,使观众了解到:“越剑三绝”绝在哪里?“悬空寺”何以悬空? “鱼洗”为什么会跃出水花?……本书正是该节目的配套丛书,本书是其中的第二册。 目录 1.国色天香话牡丹 2.丝丝入扣谈丝说扣 3.来龙去脉与古代对居住环境的认识 4.登堂入室与古代建筑格局 5.灵丹妙药说炼丹 6.曲径通幽与造园艺林 7.作茧自缚说蚕丝 8.锦上添花与寸锦寸金 9.钩心斗角话古代建筑技术 lO.伯乐相马与古代相马术 11.自相矛盾说矛话盾 12.刀光剑影话刀剑 13.青出于蓝与古代的染蓝技术 14.对症下药说中医 15.运筹帷幄说算筹 16.土崩瓦解与古代砖瓦技术 17.众志成城与古代城墙 18.胸无城府与古代城池、宅第建筑 19.如胶似漆说漆艺 20.见风使舵与古代航海技术 21.杯弓蛇影说中国弓 22.涂脂抹粉与古代脂粉 23.如法炮制与中药制法 24.斗转星移话北斗 25.七月流火与古人对天象的观测 26.玉不琢不成器话玉器加工 27.百炼成钢话炼钢技术 28.炉火纯青与古代控温技术 29.吐故纳新与养生术 30.以毒攻毒与中医理念 31.以管窥天与天文观测技术 我真喜欢《天工开物》 王知 回想《天工开物》 王雪纯 一份值得珍藏的记忆(代跋) 戴吾三 试读章节 “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用这句诗来形容牡丹真是太恰如其分了,正是因为有了这首诗才引出了国色天香这个成语。 在中国古代,牡丹有着非常长久的栽培历史,至今已经培养出六百多个品种,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在很早的时期,比如像《诗经》里并没有提到牡丹,却提到了芍药,后来在一些医药的典籍和民间的诗歌中就经常提到牡丹。实际上牡丹跟芍药是一个科,一个属的植物,外表也比较相像。 一般人可能看不出它们的区别,比较容易说出的区别是:牡丹是木本的,它的茎是木质的,芍药是草本的,到了秋天以后芍药的秧就枯萎了,但是牡丹不会,因为它是木本的。此外,在叶子上也有差别,这差别一般人看不出来,但是看它结的种子就比较容易看出来。 牡丹的籽,在植物学上有个特殊的名字叫瞢葵果,它有一个芯皮,上面长的是黄褐色的硬毛,这是牡丹。芍药的果跟它差不多,但是它的表皮是光滑的,没有硬毛。 从外观来看,牡丹确实好看,花比较大。另外,它还特别香。 牡丹,在秦汉以前不过是生长在道旁的无名野花,那个时候它最大的作用就是当作柴烧;人们看到这种野花的枝叶、花形都和芍药相似,只是芍药属草本而这种野花属木本,古书《通志》中说:牡丹初无名,依芍药得名,故其初日木芍药。 牡丹二字最早出现在《神农本草经》中,那个时候作为一种药材记载在书中,宋代的本草著作中开始有了形态逼真的野牡丹插图,因此可以说,从汉代起,牡丹就一直是中药中的一味凉血活血的重要药材。 正是因为人们发现了它的药用价值,牡丹由野生变为家养,它的栽培历史也就从这时开始。 在《本草纲目》里头也是把牡丹说成群花之首,吸天地之精华,把它放在一个很高的地位。牡丹花为什么管它叫王者花,又叫花王呢?这是因为,都城建在哪里牡丹花就跟到哪里。这里面有一个传说,隋炀帝喜欢花,在他的隋都西苑,辟地二百里,让各地贡献奇花异草,其中益州就贡献了20箱各种各样的牡丹。唐朝建都在长安,牡丹花就跟着在长安发展起来。宋朝又建都在洛阳,牡丹又跟着到了洛阳。 传说可能有一些根据,这是因为皇族历来重视牡丹。牡丹故乡在什么地方,史料记载在秦岭汉中一带,最早牡丹是在那儿驯化的,从那儿开始栽培。现在最有名的当然是洛阳牡丹,它的老家还是在汉中。 P2-3 序言 天工开物:有待开掘的富矿 刘胜华 给《天工开物》系列节目出书,一直是节目组计划之内的工作,然而令人想不到的是,书稿完成的同时,这套节目却被从十套节目中撤出,不能不让人感到沮丧和伤心,也许拿到这套书时,也只剩“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的遗憾了。 当初创办《天工开物》这套节目的灵感,来源于一个关于中国古人利用声音的波长确定尺度的小故事,这个故事深深打动了我,让我在感叹古人聪明智慧的同时,也深感我们对自己祖先了解的肤浅和狭隘。过去,我们大都只停留在“四大发明”的层次上,其实,中国人的智慧和创造力远不止于此,于是我们萌发了制作一档表现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明创造的节目的想法,我们为这套节目找了个现成名字——《天工开物》,希望借古人的影响力创造新的辉煌。 3年多的努力,我们制作完成了400多期节目,这些节目生动形象地介绍了历史上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如最初采用纪录片形式制作的《算筹》、《悬空寺》、《小罅光景》等,随着播出时间的固定和收视的需要,我们在形式上有了新的调整:采用主持人串联的方式活跃节目形态;在内容上进行主题分类:比如以介绍成语中的古代科技为内容的“成语科考”系列,以及“古代器物”系列,等等。 “成语科考”对成语中涉及的科学技术进行了深入有趣地探讨和分析,从新的角度认识、理解成语,比如“丝丝入扣”形象地道出了纺织机上经线的挂织方法;“来龙去脉”中有着古人对居住环境的科学认识;“作茧自缚”准确地道出了蚕吐丝结茧的过程;“百炼成钢”实际上是源自我国古代的一种炼钢技术,而“如胶似膝”这个成语则反映了古人对“漆”的特性有了深入地了解。 2005年,在不断摸索、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我们推出了“用现代文明视野,关注古代器物”的系列节目,从科技角度探讨古代器物的出现、使用情况、制作工艺、成分分析等等,从中折射出古代科技的发展和进步。这套节目策划精细,深入浅出,受到观众欢迎。可惜的是,由于频道改版,这套节目刚进入开篇就草草收场。 《天工开物》可以挖掘的东西十分广泛和深厚,从中国传统科技、文化的丰富内涵,从物质文明积淀的角度看,《天工开物》是一个绝对的富矿。就以古代器物来说,它贯穿了整个历史长河,仅从器物的材料看就有陶器、青铜器、铁器、瓷器、漆器、木器等很多方面,细加分析都有令人赞叹的精妙。实际上,《天工开物》早已不局限于中国古代发明,而是拓展到古今中外的发明创造,并且正在尝试把视野放到人类大文明的背景下,进行中西发明的比较,进而提升到理性层面。这也正是《开工天物》的优势所在。 《天工开物》承载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传播着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节目以一批高水准的专家学者为后盾,以文物、古籍、留存的技艺为资源,内涵丰富,表现生动,是一档没有播出时限的长线节目。对于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培养文化品位都有积极意义,《天工开物》应该是有永久生命力的。 《天工开物》——一座有待开掘的富矿。 2006年4月 后记 一份值得珍藏的记忆 戴吾三 “你知道《天工开物》吗?”我清楚地记得2002年春陪着CCTV10的编导在清华校园和街头采访的情景,采访是随机的,旨在了解时下的大学生、社会青年对中国古代的科技名著,对书中所反映的创造发明了解的程度。 采访表明,大学生的回答明显好于社会青年,这反映出通过课堂和书本可以较多了解到古代科技,而当时来自电视传播的相关内容却很少。或许正是这一调查(还有前期的论证),坚定了lO套开播一个以《天工开物》为名,系统地介绍中国古代科技的节目。古代留下那么多的科学遗产,大可以用作电视节目资源,做好了相信会有收视率的。后来的事实也证实了这一点。 CCTV的《天工开物》,借用了明代科学家宋应星撰著的《天工开物》之名。宋应星所采用的这四个字分别来自《书经》的“天工”和《诗经》的“开物”,这就是中国文化,凡事讲究渊源。看出CCTV起这个名字费了些心思。当然,要说清“天工开物”的原意挺拗口,需要这样表述:“利用大自然的创造,开发人类所需的器物。”大多数观众对复杂的解释不感兴趣,《天工开物》制片人和编导深知这一点,他们充分利用实景实物拍摄了丰富的画面,用大量感性的材料来吸引观众,再加上专家的评说,由此增加了节目的文化内涵。 《天工开物》节目主要就是讲古代发明,讲在现代文明视野下关注古代器物,讲如何认识古人的聪明才智,以给今人启发。正是本着这样的理念,有了一期期精彩的节目,使观众了解到:“越剑三绝”绝在哪里?“悬空寺”何以悬空? “鱼洗”为什么会跃出水花?…… 作为一名中国科技史研究者,我有幸参与了《天工开物》多期节目的策划和制作,深感电视是一个涉及多种元素的综合创造。原来利用文字能讲清楚的,搬到画面上却不见得行,比如在《成语科考》中,我讲“一帆风顺”与古代的帆,原来是在书本上画图,那是静止的,要读者看着书本琢磨比画(得花时间)。而搬到电视上,只靠嘴巴说不清楚,这就迫使我做了一只小船,借助船帆的不同迎风面配合小船的运动讲解,实际效果不错。通过制作电视我学到了很多东西,懂得要与编导、主持人配合,有效地运用道具,语言要清晰简洁等。 在图像时代,电视传播的效果常常超于文字的传播。我写过《成语中的古代科技》和《汉字中的古代科技》,书卖得不错,但却少有读者来信。而改编后搬上屏幕却出乎意料受到“青睐”,我接到许多观众来信和电话,有提出问题希望解答的,有提供资料补充的,有热情鼓励的,这说明电视是一种颇有“人缘”的媒介,在传播中国古代科学文化上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天工开物》曾取得很好的收视率,这足以反映节目的制作水准,也表明今人喜爱古代科技透射的智慧。虽然播了。但它作为一份记忆,珍藏在我的心中,也留在许多观众的心中。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