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时代的吹号者(艾青传)/浙江文化名人传记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骆寒超等
出版社 杭州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他的光芒给一切命运不幸者以温暖,给无数真理追求者有以信念,给所有心灵受创者以勇气。他,就是被智利大诗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巴勃罗·聂鲁达称为“中国诗坛泰斗”的艾青,本书他的传记。

目录

引 言(1)

第一章 畈田蒋村的孩子(1)

 一、大堰河与她的乳儿(1)

 二、感受大革命时代的暴风雨(6)

 三、西湖边孤独的画学生(11)

 四、向世界寻求意境(15)

第二章 浪迹法兰西(20)

 一、蒙巴那斯的彩色记忆(20)

 二、初涉爱河(28)

 三、加入反帝大同盟东方部(33)

 四、接受祖国母亲的召唤(37)

第三章 戴着脚镣跨上诗坛(43)

 一、归国后参加左翼美联活动(43)

 二、与鲁迅的一面之缘(48)

 三、做了上海法属巡捕房囚徒(50)

 四、诗神叩开了他的心扉(54)

第四章 “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日子(68)

 一、重获自由(68)

 二、密云期不安的灵魂(71)

 三、《大堰河》——密云期中国诗坛的明星(78)

 四、“我乃有对于人类再生之确信”(83)

第五章 投入大时代洪流(87)

 一、战争的召唤(87)

 二、写作《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91)

 三、在陇海前线(95)

 四、纵情歌唱《向太阳》(101)

第六章 从桂林到重庆(108)

 一、主编《广西日报》副刊《南方》(108)

 二、离乱人生中的婚变(117)

 三、在“新宁”——宁静以致远的新创造(124)

 四、“火把”映红了山城(128)

第七章 千里跋涉向延安(135)

 一、周恩来支持下去延安(135)

 二、窑洞里灯火彻夜不灭(144)

 三、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151)

 四、“边区群英大会”上的甲等劳模(158)

第八章 风雪胜利路(164)

 一、华北文工团的诗人团长(164)

 二、长途行军张家口(166)

 三、冀中平原的艰苦战斗(172)

 四、进军北平(177)

第九章 为缔造共和国奔忙(181)

 一、未来首都的文化接管委员(181)

 二、美丽的奔忙(186)

 三、参加开国大典(189)

 四、春天里的歌声(190)

第十章 深情歌唱新中国(193)

 一、频繁的社会活动(193)

 二、乡归复苏了灵感(198)

 三、南美大陆的新中国贵宾(203)

 四、又一次婚变(210)

第十一章 “1957”档案(215)

 一、春天:收集材料写大型诗史《中国》(215)

 二、夏天:讲真话闯了大祸(218)

 三、秋天:灭顶之灾(223)

 四、冬天:王震伸来温暖的手(227)

第十二章 拓荒20年(230)

 一、从北满森林到戈壁荒滩(230)

 二、写作军垦长篇《沙漠在退却》(234)

 三、“文革”风暴袭击石河子(240)

 四、流放“小西伯利亚”(244)

第十三章 “归来”之歌(252)

 一、唱着《红旗》歌归来(252)

 二、在诗如泉涌的日子里(258)

 三、《光的赞歌》——艾青的“诗体哲学”(262)

 四、“我终于恢复了应有的尊严”(267)

第十四章 向世界展示风采(275)

 一、出访欧洲三国(275)

 二、重返巴黎(282)

 三、飞向惠特曼的故乡(288)

 四、亚洲巡礼(294)

第十五章 人生的晚霞风光无限(300)

 一、又一次站在诗坛最前列(300)

 二、“归来”后首次还乡(307)

 三、诗韵大成(317)

 四、“让我再看看家乡”(323)

尾声(327)

艾青年表(329)

后记(354)

试读章节

……因此,他也同样脱不了宗法制闭塞环境影响下沾染的习气,宿命意识支配着他的人生态度和处事方式。算命瞎子的一番推算也就使他丧失了理性:初为人父的欢欣马上为相生相克的推断所取代。他毫不犹豫地把这个刚出生的孩子送到村子里一个最穷最苦的人家去寄养。那家的农妇分娩不久,艾青成了她的乳儿。她,就是大堰河。

大堰河是畈田蒋村人的童养媳,她的老家在邻村。童养媳地位卑微,使她连一个真正的名字都没有,人们就用她老家的村名“大叶荷”称呼她。在她生下三个男孩后,丈夫亡故,逼于生计她只得改嫁,从邻村的上姜村把一个叫姜正兴的招赘进来。姜正兴好逸恶劳,使本来一贫如洗的家更是捉襟见肘。当大叶荷与他的第二个女儿落地不久,艾青被送到这个家庭里来寄养。已生育数胎且营养长期不良的大叶荷,奶水本已不足,如今要喂养两张小嘴巴确实力不从心。为了能喂养好地主家的孩子,以增加点收入,补贴家用,她出于无奈竟然狠下心将亲生的女儿溺死了。

虽然为了几块“奶娘钱”,大叶荷奶着一个地主家的孩子,但她并不把艾青只看作摇钱树。在一天天哺育过程中,这个善良的农妇与乳儿之间滋生了一种难以割舍的骨肉亲情。每当劳作之余,她就用宽大的手掌把艾青抱在怀里,以爱怜的眼光宽慰着这个不受家庭欢迎的孩子,而小艾青则在乳母的怀中无所顾忌地撒着娇,用他清澈明净的眼光诠释着母爱的无私。

中国农村的日子在农民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永远单调的重复中无声地逝去,艾青也在一点点长大,并且懂事了。他总是挑适当的时候去赢得忙碌中乳母的关注。看着这个机灵而可爱的孩子,大叶荷悲苦的脸上唤发出了母性的光芒,她把舍不得吃、要换油盐火柴的鸡蛋省下来偷偷给乳儿吃,在年节里为他做“冻米糖”吃,每当艾青亲昵地叫她“妈妈”时,她都放下手中的活儿,用黝黑的脸温柔地贴着乳儿白皙娇嫩的小脸蛋,亲吻乳儿的小嘴唇……母性的洁光在大叶荷平凡的脸上绽放开了。

这样的日子过了五年,艾青终于被父母领回去了。

他走进了一个全新的环境。这窗明几净、宽敞舒适的高宅大院跟狭窄的陋巷尽头乳母家那间残瓦颓墙难挡风雨的小屋对比,实在是太明显了,一种无所适从的窘迫感使艾青顿生怯意,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只觉得自己从此“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他不习惯于家中的一切,更何况“生我的父母”又总把这个贫苦农家养大的孩子看得身份低微,不由自主地把他从家庭圈子里划了出去;对自己的父母只许叫“叔叔”、“婶婶”,不准叫“爸爸”、“妈妈”,无形中更增添了艾青与他们的距离。于是,童年的艾青内心深处涌动着一种淡淡的忧愁,那是一种无法言说的心灵伤害,然而他只能用沉默寡言来反抗这种伤害,他哪里晓得:这种沉默使父母偶尔升起的愧疚与歉意转瞬即逝。

被孤独和寂寞包围着的艾青常常透过木格窗棂,望着外面苍凉的远天发呆。他思念着乳母过度劳累而佝偻的背影,思念着她用散发着泥土芳香的粗糙手掌抚摸自己脸蛋的温暖,思念着那间只靠一丈见方的院子才送进一点亮光来的破旧小屋——只有那里才有他真正的爱、温暖和慰藉。为此,他常常偷跑回大叶荷家去,只有在大叶荷温暖宽厚的怀中,他才能感觉到被人宠爱、受人重视的愉悦;而大叶荷每当看着乳儿悄然回来,也总是悲喜交加。她为乳儿的不幸命运伤心落泪,也为乳儿对自己的这一片真情所感动。有一次,艾青将自己画的一张色彩鲜艳的关云长像送给她,大叶荷高兴得挂年画一样将画像贴在灶边的墙上,还直向邻居夸耀艾青的聪明、乖巧。大叶荷在等待,等待着她心爱的乳儿快点长大。她甚至还梦想着有一天自己能以母亲的身份坐在宾客满堂的喜宴上,吃着乳儿的婚酒,接受着人们的恭维、道贺,更有娇美腼腆的新嫁娘亲切地唤她为“婆婆”……

艾青,这个被地主家庭抛弃的人,在贫苦农妇大叶荷家里,得到了精神的慰藉,产生了灵魂的归属感。大叶荷赋予他的,岂止是甘甜的乳汁、伟大的母爱,更有那纯朴、憨厚的气质,勤劳、善良的本性;是大叶荷把劳动者生存价值的感性因素给予了童年的艾青。这是多么珍贵的一笔精神财富,为艾青一生无畏地踏上一条放声歌唱劳苦大众的艰难之旅起了决定性的作用。……P4-6

序言

浙江这块并不算太广阔然而深厚的土地,哺育了众多的文化名人。他们为文化的传承,更为文化的创新,竭尽了他们的才智,取得了伟大的成果。据我们的粗略统计,元、明、清三代中,浙江一省的文学家皆占全国总数的五分之一。而现代史上,浙江文化名人之多、涵盖领域之广更令人叹为观止!面对这么一座丰厚的文化宝藏,今天如果不做点什么,岂不愧对先人!

开辟鸿蒙,旧事难具论。但据新的研究成果,可知约在十万年前,“建德人”已在浙江大地上活动。马家浜文化、河姆渡文化是六七千年前的胜景,四千多年前的良渚文化则透出了文明时代的曙光,充分证明了中华民族的多中心起源说。不过,与后来得到迅猛发展又逐渐被确认为华夏文化核心的中原文化相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早期的浙江文化弱势地位明显,良渚文化的神秘消失,也许就是这种弱势地位的原因或者结果。

尽管到西汉,浙江一带仍被视为“方外之地”,但是,即便从较狭窄的中原文化的角度看,浙江文化也已经能够成为那曲多声部合唱中的一个声部了。春秋时期的范蠡是一个成功的政治家和企业家,同时也是一个洞明世事的经济学家。而王充,则以他的《论衡》震动了汉末的京兆。

魏晋南北朝时期与两宋时期的两次从北到南的人口大迁徙,以及吴越钱氏保境安民,是浙江文化后来得以繁茂的关键。其间的“安史之乱”,也是北南文化彼消此长的关节点。自此,浙江这块美丽的土地开始得到大规模和深层次的开发,优美的山水给了艺术家、诗人,乃至高士高僧无尽的灵感。浙江人才迭出,各展其技,已然引起全国的注意。艺术家王羲之、王献之、曹不兴、智永、虞世南、褚遂良、燕文贵,文学家谢灵运、沈约、骆宾王、孟郊、寒山、拾得、罗隐、周邦彦,宗教界的智■、杜光庭,科技界的沈括、毕昇、朱肱,都是对中国文化卓有贡献的人物。

南宋政权定都杭州后,浙江文化旋即在中国文化的舞台中心进行了令人崇敬的表演。这一表演一直延续到了清代。也就是说,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后半期,浙江素领风骚,对中国文化贡献卓著:在思想学术领域,涌现出永康学派陈亮、永嘉学派叶适等重事功、重现实的思想巨擘,他们的主张在今天仍然成为浙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思想资源;王阳明的心学独树一帜,引领了明代思想解放的滔滔洪流;黄宗羲对政治社会的深刻反思,击中了传统中国的根本弊病。而黄氏与章学诚,则为中国史学的重镇。文学领域,则有陆游、朱彝尊等大诗人,更有高明、徐渭、李渔、袁枚等与市民阶层有深刻联系、能道时代之先声者,亦有刘基、宋濂、于谦、龚自珍等在政治领域大有建树且文学亦可观者。艺术大师也极多,如马远、夏圭、赵孟頫、黄公望、吴镇、王蒙、陈洪绶等不仅为一代名家,亦可为后世垂范。诸多的藏书家、刻书家和文献大家如范钦、严可均等为文化之邦增添了更为浓郁的文化气氛。在与海外文化的交流沟通上,浙江也处于领先地位:陈元赘、朱舜水为中国文化远流日本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而李之藻、杨廷筠、李善兰等则师法西方科技,开中国文化近代化之先声。

西风东渐,古老的中华从沿海泛起新浪,这一次在文化史上几可媲美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使浙江有幸再一次位居中国的发展前沿,浙江文化在20世纪再次放射出异彩。转型期的文化大师,浙江有了王国维、章太炎、蔡元培。而鲁迅更以其超凡的艺术感受力和深邃的历史洞察力,成为世界级的文化巨人。举凡文学、艺术、教育、出版、学术、新闻,浙江无不人才济济,傲视全国,如茅盾、夏衍、郁达夫、吴昌硕、潘天寿、夏丐尊、张元济、胡愈之、钱玄同、陈望道、邵飘萍、曹聚仁等等,皆可谓自成一家的文化巨擘。在新兴的科学技术界,浙江亦出类拔萃,有竺可桢、金宝善、姜立夫、严济慈、童第周、赵忠尧等著名科学家。20世纪已经逝去,但我们完全可以期望浙江的文化在新千年发扬光大,再放异彩。因为时代需要,因为中国需要,我们更希望因为世界需要!

我们浙江省社会科学院为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综合学术机构,一方面以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另一方面也要秉承浙江文化的传统优势,总结浙江文化发展的宝贵经验,为文化的创新发展竭尽绵薄之力。在浙江省委、省政府建设文化大省的号召下,我们毅然启动《浙江文化名人传记》系列丛书一百部这个我院建院以来最大的科研项目。通过为浙江文化名人立传,既可借以反映浙江文化发展的总体面貌,也有利于今人见贤思齐,努力进取。目前丛书第一批已经面世,我们一定团结各方力量,坚持学术标准,争取近年内完成这个浩大的学术工程。

本丛书共为一百部,其中古代五十部,20世纪五十部。本丛书中之文化名人,我们一般采取以下准则选取:(1)生在浙江,或其主要文化成就在浙江完成者;(2)卒年在2000年底前者;(3)在某一文化领域作出巨大贡献,在全国有重大影响者。另外,丧失民族气节者不入选,个别资料奇缺者亦暂不入选。其中选目,若有不甚恰当者,希社会各界批评指正。

本丛书从创意始,就得到了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浙江省财政厅的正确指导和真诚帮助,得到了诸多学术界前辈的支持,得到了各兄弟单位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更值得一提的是得到了众多文化名人的亲属及有关人士的无私协助。在此良好氛围下,我们唯有在今后几年焚膏继晷,埋头苦干,将这项工作尽可能做好,庶几不负社会之公望!

是为序。

万斌

2003年春于杭州

后记

这是父亲骆寒超与我合作的一本书。

艾青对我们来说是十分亲切的。很多年以前,父亲的青春命运曾和艾老的政治遭遇扯在一起,三中全会以后,他们也就自然而然地建立起特殊的友情,两家一直亲密地交往着。而在我们这个多少有点文学气息的家庭里,关于诗,可是聚谈中常会出现的话题,这使得我爱屋及乌,对这位“中国诗坛泰斗”的一生经历总是倍加关注的!所以,当接受《艾青传》这个课题后,父亲是带着一份多年的心愿,我则是怀着一种神圣的使命投入写作中去的。

父亲曾写过些有关艾青的著作,论评的分量较重。现在这个课题是写传,并且侧重于写出艾青作为浙江文化名人的越文化性格。为了避免又偏于论评,父亲决定初稿由比较偏好文学笔法描述的我来写。我知道父亲从来做事情认真,对我的要求也一向很严格,所以在着手写初稿前,我先编了一份详细的艾青年表,有几万字,他看了还满意(此年表经过他大大删削,现附在书后),我方敢动笔。初稿出来后,他作了幅度不小的删削、调整和增补,不难看出:初稿经他修改后一些从论评出发的旧有的思路——包括材料取舍、安排,还是掺入了进去,我当时有点困惑,但父亲坚持说还是得这样做,得保证一定的学术含量。不过,他也说:传记的特色毕竟显示出来了,所以对我的“开路”之作还满意,且肯定了我对一些新材料的发掘和适当文学化的新写法,如19岁的艾青和孙福熙等一起去巴黎途中的一些情况,今天谁也无从知道了,凑巧在我攻读硕士学位查阅资料中被我从孙福熙发在1929年《小说月报》上的一组散文中发现,使我能据此材料化开来表现,从中凸现出青年艾青的个性,他就比较赞赏;又如引言和尾声采用文学化的写法,他也觉得好。我由于没有被过多责备也很开心。《艾青传》也就在两人这样的反复修改中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所以这部书稿是父亲和我一次严肃而又愉快的合作。

我曾多次听父亲说过:艾青是越文化的骄傲,浙江的骄傲,中国的骄傲。他甚至预言:一世纪、两世纪……以后,艾青在世界文明之林中会获得更高的评价。我是很赞同的,因为受他的影响,我也是个“艾青迷”。

这篇后记原应该由父亲来写,但他就要出国访问,百事缠身,临行前决定让我写。此刻他正在巴黎,而他走时对后记中必须写上的几句话还萦绕在我的耳际:“你要写上对艾青夫人高瑛阿姨的感谢,她提供给我们不少重要的新材料;写上对杨匡汉、周红兴叔叔的感谢,他们的有关著作,给我们提供了不少参考。也得对王嘉良教授、卢敦基研究员细心审阅书稿及浙师大关怀与支持这个课题的情意表示深深谢意!”

现在我就把这几句嘱托真诚地写在这里。

骆 蔓

2004年3月26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3:3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