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由七篇清新隽永、蕴涵丰富的美文所组成。书本谈古论今,深入浅出地对楼阁的历史沿革、结构种类、功能作用、景观特征等诸方面作了细致精辟的阐释,更对城楼、戏楼、藏书楼施以重墨;同时辅以一百三十八幅楼阁的照片,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阅读本书,既可充分领略楼阁的建筑艺术之底蕴,亦能加深对楼阁特性功用的深刻理解。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说楼(摄影珍藏版) |
分类 | 科学技术-建筑-建筑理论与文化 |
作者 | 覃力 |
出版社 | 山东画报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由七篇清新隽永、蕴涵丰富的美文所组成。书本谈古论今,深入浅出地对楼阁的历史沿革、结构种类、功能作用、景观特征等诸方面作了细致精辟的阐释,更对城楼、戏楼、藏书楼施以重墨;同时辅以一百三十八幅楼阁的照片,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阅读本书,既可充分领略楼阁的建筑艺术之底蕴,亦能加深对楼阁特性功用的深刻理解。 内容推荐 七篇清新隽永、蕴涵丰富的美文,谈古论今,深入浅出,对楼阁的历史沿革、结构种类、功能作用、景观特征等诸方面作了细致精辟的阐释,更对城楼、戏楼、藏书楼施以重墨;同时辅以一百三十八幅楼阁的照片,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手持一册,既可充分领略楼阁的建筑艺术之底蕴,亦能加深对楼阁特性功用的深刻理解。 试读章节 楼阁是我国古代建筑中最为雄伟高大的一种建筑类型,同时,它也是一种极有艺术感染力的建筑类型。它们体量高大,华美壮观,有“琼楼玉字”之美誉;它们飞檐凌空,遏云蔽月,表现了人们向往高空的通天欲望,使人们能够产生“可上九天揽月”之遐想。 这些高大宏伟的楼阁建筑,或矗立在市井之中,或傍临于山川之畔,装点着祖国的锦秀河山。从梦想着通天、显示权威,发展到居高明远、登临抒怀、消愁解忧。楼阁建筑,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在人们的心目中,它们早巳超越了实用价值,而成为登高望远、慷慨壮歌的胜地和延仰止、壮观瞻的标志性建筑物。 据说,楼阁建筑最早肇始于黄帝时代,黄帝曾建十二楼(《史记》)。《春秋纬》中载有“黄帝坐扈楼,凤鸟衔书其中,得五始之文”的故事。《事物纪原》中又有“黄帝时,凤巢于阿阁”的说法。这些传说多系后人噫测,不可尽信,究竟楼阁建筑始自何时,至今未有定论。 夏、商两代因缺少可靠资料,无法考证当时楼阁建筑是否已经出现,仅凭《考工记》讲的“殷人重星”,也很难断定指的就一定是楼居,而不是重檐,就算殷墟复原出一座二层建筑是可信的,估计当时也属于个案。但是,春秋战国之时,已经有了大量的有关多层楼台的文献记载,而甲骨文、青铜器铭文中的一些与建筑相关的象形文字,如盒、盒、龠,却都形象地表现出了重屋或是重楼的形象。可见楼阁建筑,至迟也应该是发端于商周之际,只不过,当时的建筑名称未必叫楼罢了。 春秋战国之时的多层建筑,多为高台式建筑,人们借助堆叠土台,使建筑能够建造得更高。士台之上,建有木结构的建筑,各层土台的周边,有些也建有一层层的檐屋,整座建筑呈层楼状。“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这一《老子》中的名言,即表明当时高大的建筑,还是要凭借累土来造势。这些高大的楼台,因高而近神之故,多带有精神方面的追求,是帝王们耗费巨大的财力和物力,创造出来的一种崇神或是观天的象征性建筑。《吴越春秋》中就曾记述:范蠡曾为勾践“立龙飞凤翼之楼,以象天门”。 也有一些楼与城门相关,《墨子》一书中,即有多种有关城楼、望楼的记载。这说明早期的楼,多为军事和祭祀之用。战国时始有楼居之说,高大的多层建筑,开始从战场、神坛和宫室,走向了民间。《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中有“平原君家楼临民家,民有襞者,檗散行汲,平原君美人居楼上,临见大笑”的记载。目前,我们能够见到的有关楼阁建筑最早的形象资料,是战国时期的铜器铭刻,它们以图画的形式,抽象地表现出了两层的建筑空间。 秦汉时期,多层木结构建筑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独立的重屋式建筑开始大量出现。其时楼阁建筑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变成了帝王们炫耀奢华和显示权威的工具,使他们攀高通天的欲望大增。《三辅黄图》中讲:秦二世为了追求上达天际,曾“起云阁,欲与南山齐”。汉武帝亦效黄帝建“井干楼,高五十丈”(《汉书·部祀志》)。长安市中更是“夹横桥大道,市楼皆重屋”(《三辅黄图》),宫苑之内亦是“重楼连阁”(《西京杂记》)。王莽所造的九庙,也是“殿皆重屋,高十七丈”(《汉书·王莽传》)。这即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在为提高空间使用效率、为建造高度更高的建筑而努力,当然,这也是方术盛行时期,人们对“仙人好楼居”的一种想往。 东汉,是我国多层木结构建筑开始大量应用、并走向世俗化的一个时期。多层木结构建筑技术进一步得到了重大发展,早期的高台建筑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建筑使用空间的立体化大为普及,楼阁建筑进入士绅百姓之家,《后汉书》中便有多处谈到,当时的官宦人家“皆起第宅,楼观壮丽”,“高楼池苑,堂阁相望”的情况。说明楼阁已成了较为常见的一种日常实用性的建筑类型。当时的楼,除了城楼、市楼、望楼之外,已经大量应用于居住、仓储,以及宫室、苑囿之中。 从考古发掘出来的东汉明器和画像石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建筑层数,已经普遍发展到了三至四层,其中一些汉代的陶楼,甚至高达七层。而河南焦作白庄和墙南村出土的两座东汉陶楼,不仅主楼高达七层,而且,七层主楼与相邻的四层附楼之间,在第三层还带有连阁,生动地再现了汉代文学作品中所描写的“重楼连阁”的具体形象。这一时期出土的各种陶楼和刻有楼阁建筑的画像石,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分布的地城也十分广泛,所以有学者指出:汉代是我国楼居非常繁荣的一个时期。无疑,这些出土的陶楼,为研究当时楼阁建筑的造型和结构,提供了可信度极高的形象资料。 南北朝是个混乱之世,其时佛教盛行,多层的木构楼阁,加上刹顶即为浮屠。由于楼阁式的塔在寺院中是主体建筑,是信徒们顶礼膜拜的偶像,因此,楼阁式的塔便在各地广为兴建,这就从另一个侧面,推动了多层木结构建筑技术的发展。同时,在宗教力量的刺激下,楼阁建筑的体量和高度,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巅峰。 据《洛阳伽蓝记》中的记载:北魏洛阳城中的永宁寺,“寺中有九层浮屠一所,架木为之,举高九十丈,有刹复高十丈,合去地一千尺”。塔举高九十丈,就是约高三百米,加上刹顶,总高度应在三百三十米以上,如若记载无误的话,那么,该塔应该是当时世界上最高的摩天大楼了!显然,这一高度带有较多的夸张成分。 然而,我们若依《魏书·释老志》与《水经注》中的记载,就算永宁寺塔的高度只有四十余丈,合算起来,也应该有一百三十多米,自然,这样的高度,在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难怪人们在百里之遥就能够看到这座高塔。除了永宁塔之外,洛阳的其它一些地方还建有很多高塔,如景明寺中的七层浮屠,去地百仞。瑶光寺的五层浮屠,高五十丈(《洛阳伽蓝记》)。而南朝梁时所建的高达二百四十尺的升元阁,和十二层高的同泰寺塔,也都属于当时著名的木构高楼。 唐代的楼阁,常常被用作主体建筑,楼阁在建筑群体中的地位得到了加强,明堂即可以说是当时大型楼阁建筑的代表。明堂制度源远流长,历朝均有修建,汉以前的明堂多为高台式建筑,至唐时,明堂已经演化成为纯正的木构楼阁式建筑了。在唐代建造的明堂当中,以武则天于垂棋三年(687年)所建造的明堂,最为宏伟高大。据《旧唐书》记载:该明堂“高二百九十四尺,东西南北各三百尺。有三层,下层象四时,各随方色。中层法十二辰,圆盖,盖上盘九龙捧之。上层法二十四气,亦圆盖为菊篱,黄金饰之,势若飞翥。刻木为瓦,夹聍漆之”。这是一座高度近一百米的、造型奇特、规馍空前的建筑,它代表了当时楼阁建筑的最高建造水平,曾被后人誉为是划时代的建筑杰作。 P12-27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